4、净命和净心:
经文:正行善法,起于净命;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诠释:净命是相对于邪命而言,以不道德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生活的资粮,从广义上都可以看作是邪命的生活。佛制比丘有四种邪命,不可以经营:1、千渴四方;2、仰观星象;3、种值田园;4、医卜星相。这样邪命的生活是和佛法相背离的,因为第一种属于“方口食”,即奔走四方,相交显贵以求自活;第二种是“仰口食”,仰观天宿以自居;第三种是“下口食”,种田植园以自居;第四种是“维口食”,以咒、术、占、卜、看相以自活。反之,则是正命的生活。“正行善法”的人,就不可以邪命生活。
正行也有四种标准:1、常行乞食;2、著粪扫衣;3、阿兰若处住;4、腐烂药治病。真正的正行,也就是以上这四依行,是比丘正行善法的标志。折衷疏论述说:“正行善法者,不事经营,无动畜积。万缘顿息,一志清修,真净命故”。从此可以看出,只有断除以上邪命的生活,才能“万缘顿息,一志清修”,反之,只能言清而行浊,非真佛弟子所当做。
但佛教自东汉永平七年传入中国,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已经从很多方面和原始佛教有了不同之处,在此需要行人,既弹指去尘埃,以求佛出世的本怀,另一方面抓住根本。如此,佛教不会走样,也和所生存的环境不相违背,这需要智慧的抉择力。近代因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倡,使很多人以为幌子和借口,使得本已流俗的佛教更加流俗,“背尘合觉”已被置于九霄云外,这不能说是一种悲哀。
加之,所谓农禅并重、文化研究、海外联谊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的倡导,只是从外围的文化及社会价值上着眼,故此,很多人不加思索抉择以此为美,表现在行为上便是对文化的追求大于对信仰的追求,海外联谊的频繁大于寺院领众清修,农禅的生活大于弘法布道。其导向和所误导的是一种相似法而非佛法,给人以似是而非之感。这难道真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么?我们的祖师们是这样发展弘传中国汉传佛教的吗?
近贤圣,心中生清净喜悦的心,和恶人在一起,应该生起调伏他的心。贤,是世间有道德品质、有学问而且善良的人。圣,是出世间有道德品质、有学问而且善良的人。也就是说,“贤”较之“圣”从境界上要低一些,不可以同日而语。但是,“贤”确是“圣”的基础。恶人是因为五毒炽盛所致,学佛人应以智慧对其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而不应以憎恨心对憎恨心,应用善言好语调伏他。所以,僧肇注释说“近圣生净喜,见恶无憎心”。
但折衷疏的注释和其他法师略有不同。折衷疏说:“凡群易就,善聚难亲。如内心不净,渴仰情疏,虽近而违。心净欢喜,形神俱近也。”就是说,学佛人先要有一个清净渴仰的心,来亲近贤人和圣人。不然的话,虽然离的很近,也没有机缘。并说:“憎爱者,人之妄想也。学道之人,固已离爱,犹憎恶人,心犹未伏。不憎恶人,则憎爱两忘”,这才是真正的调伏。
经中所说“以出家法,起于深心”的“深心”,是指“见理之心”(折衷疏卷三),凡夫们因“障缘深重”,此心沉而不起,只有凭借出家法远离障碍,获得法净。罗什法师说,这是因为“出家则能深入佛法,具行净戒”。
5、从闻、思、修实践佛法:
经文:以如说行,起于多闻;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解众生缚,起修行地;
诠释:闻,是听闻;行,是实践之意。真正的多闻是在听闻后能去实践,如经上所说的去做才行。“闻而不行,但听名言”则是没有意义的,其至听了和没有听也没有两样。如说而行,“解行交资”,心和妙义能相契合,才可以算得上真正的多闻。多闻是“思”和“修”的基础。没有“闻”的“思”只能是妄想,没有“闻”的“修”同样是盲修瞎炼,如人入高山峡谷,又正当夜晚没有火把一样,闪失是必然的。故闻、思、修的次第,对一般根基的人来说是不可以猎等跨越的,更不能颠倒行事。
诤,是诤论。和他人对理论问题和事物看法不一致,发生口舌之争是诤论。同样,自己妄想纷纷也是“诤”。法界平等,如如不动,空空荡荡就像虚空一样。内心如果生起妄想,这便成为独处的障碍,“空闲处”也不空闲。如果能荡空我想,“与物无诤,触境逢缘”,哪怕是繁华的闹市,也“恢恢有余地”。
从形式上讲,跏趺而坐是“宴坐”,从内容上讲,“妙契真如”才算“宴坐”。佛慧甚深,只有“潜神玄默”,才能“妙契真如”,整个法界都是蒲团,行住坐卧也是宴坐。一味调适心身,避喧求静,只能堕在无为坑内,不是真正的宴坐。趣向佛慧的“趣”,是道路之意,即“妙契真如”的宴坐,是通向佛慧的道路。
想要解众生苦恼的缠缚,必须自己先解除自己被苦恼的缠缚,即“断惑证真”,如问疾品中“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
6、福智慧三业:
经文: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
诠释:福慧二业对学佛人来说,犹如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也是具足相好和净佛国土的因,只有此二业圆满才能至佛道。六度中前三度属福德,后三度属慧明。小乘人修福慧二种善业,是做为了生脱死的资粮,大乘菩萨修福慧二业,是为了庄严净土和具足相好教化众生。
小乘人修智,只是为了入于涅槃;大乘菩萨修智,是为了“对机说法”,知众生心之所行,心之所趣。
关于智和慧的同异,折衷疏有概括而明了的定义:“智之与慧,有合有分。合之,则智即慧”,没有两样,也就是二而一的。“分之,则智乃权智观机,慧乃实知照理”。简言之,决定审理就是智,造心分别就是慧。
对所有的法“不取不舍”,便是“入一相门”,“一相门”就是中道。以中道心,照中道境,没有二相,没有“慧”是不行的。反之,有取有舍就不是中道心。所以,僧肇法师说:“上决众生念,定诸法相,然后说法,故糸之以智。今造心分别法相,令入一门,故系之以慧”。
7、增善断恶:
经文: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
诠释:能断所有烦恼,则智慧自然显现,福德当下具足。能断除一切不善法,自然诸恶消除。烦恼和不善法都是障人智性光明的东西,只有将这些东西连根断除,本心具足的善性才会显现,才是真正的善,才能起一切善法。善有有漏之善和无漏之善,有心为善的所有行为是有漏的善。如折衷疏所言:“有漏之善,离性之善,自属三障,非真善也”。无漏的善是“即性之善,能断三障,乃真善也。”如是想要断除三障,非无漏之善不能。
以求得到所有智慧,所有善法,只有生起所有助道法。助道法就是“智慧善法”,也是修行的正道法。罗什法师注释说:“佛法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出世者,名为助道法。”而僧肇则论述说:“助道法,(就是)大乘诸无漏法”。由此可以总结出,只有出世法和无漏善法才能算作助道法。反之世间法和有漏善法是障道法。
8、总结段意:
经文: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
诠释:只有这样,如我以上所说的起心动念“如说修行,利益众生,勤修善根,代众生苦”,才是法布施大会。
经文: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诠释:这是总结上面一段的大意,如能如以上所说去做,才能称得上是“大施主”,也是所有世间众生的福田。福田,是一种比喻,田能生长五谷,法施会是众福之田,在此法施会中种些法施净因,将来便可得到无漏的福果。
七、获益伸谢:
经文: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诠释:这些大法会既有善德的财施,又有维摩诘的法施,可以说是大众在他们的言行互映,相得益彰之下普沾甘露,心中的菩提种子发芽了。在会的婆罗门外道,也发起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言外之意更何况其他弟子和平民呢!
经文: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
诠释:善德当时听了维摩诘所说的法,心中非常清净,充满法喜。感叹之余,怎样表达对维摩诘其人其法的恭敬呢?他心甘情愿解下自己身上价值很昂贵的璎珞,供养维摩诘。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心中无量的欢喜,但维摩诘不肯取,善德只有说:居士,请你务必接受,你不愿要的话,可以随心给别人,但现在你必须领下我的心意。
经文: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诠释:维摩诘见善德这样恭敬供养就收下璎珞,并分成二份:一份布施给大会中一个最穷贱的人,一份供养难胜如来。供养佛的这份璎珞,在这个佛上,变成四个柱子的宝台,宝台四面庄严华饰,而且不互相质碍。
在此暗示着“最下乞人”和“难胜佛”的佛性是平等的,应该一样受到恭敬供养,以示佛法平等,没有远近高下之分。也正和平等法施的道理相应。难胜佛以不可思议的神力,将璎珞变做四柱宝台,这不是一般的财施所能办到的。四柱,暗示着法施的净因,可以得到“常、乐、我、净”的四种果报。世间的各种庄严是有质碍的,只有出世间所得的“实报庄严净土”是互不质碍的。理不可思议中含着事不可思议,事不可思议表现理不可思议。
经文:时维摩诘现神变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诠释:当时,维摩诘显现神变后,又说:如果施主以平等心布施一个最下的乞人,这平等心就是如来的平等之相,是没有分别的,也就是不计功德大小,和大悲心无二无别,这才是真正的“具足法施”。如果不是以平等心,无分别心而行布施的话,只能是人天之果报,是有漏之善。唯有以平等心,无分别心,不求果报心,所作的布施是无限量的,才是这里所说的法施。总之,维摩诘现神变后,还是怕大法会中的人们,“不达平等法施”的意义所在,所以又进一步阐述。
经文: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诠释:这位受一璎珞的乞人,看到维摩诘所显现的神力,又听了他的圆满真理,和其他人一起发起求取正等正觉的心。从此可以看出以平等心法施的利益。
八、结成不堪
经文: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诠释:善德在叙述了往昔的一段因缘后,回答佛说:我和前三位菩萨一样,对维摩诘真是又敬又怕,所以也不能胜任前去问疾。不但这样,在出台的四位菩萨后面还有很多菩萨,各人都向佛叙说了往昔和维摩诘的一段因缘,都说:“不能胜任前去问疾!”
随着菩萨品第四的结束,维摩诘的高大形象被一步步推到台前,十大弟子、四大菩萨从各个侧面将维摩诘的德才烘托出来,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并在一个个对往昔经历的回忆中将大乘至理至境阐述展现给我们。在佛派弟子们前去问疾,而都说不能胜任的情况下,大智文殊菩萨出场了,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故事情节和对佛法至理至境的思辩,也从此进入高潮。一面是德才昭彰的维摩诘,一面是大智无碍的文殊师利,这等阵势,不禁使人暗自击节。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今天第二个禅七开始了,也是这个禅七《维摩诘经》的第二课。上堂课我们学到了善德居士做布施时遇到了维摩诘,维摩诘居士跟他说“你这样做布施,不如法施”,善德问他什么是法施,他就“吧啦吧啦”说了很多。
上堂课回顾
昨天最后一段说了什么?“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和敬,起质直心”,这些话都有点倒装句的味道。什么叫“于六和敬,起质直心”?就是用质直心去行使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大家居住在一起时和谐相处的六种原则。六和敬的根本是大家要质直心,即心要正直、真诚。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六和敬的解释大家都清楚,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到现在为止,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在任何一个僧团里面都很难实施了。我们看这段文字是怎么说的。
我们现在学的这个文档,是一位叫妙华的汉传师父写的。他是一位很不错的禅宗师父,是一诚法师的弟子。当时有南北两大禅师,有“南本焕,北一诚”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内涵是什么,我不是非常清楚。本焕和尚和一诚法师都圆寂了,现在大家也不再提这种说法了。大家也知道,现在国内佛教的传播是什么样的,所以大家都不太提这些东西了。
妙华法师是一诚法师的弟子,一诚法师应该叫一诚禅师,也叫一诚和尚,大家还叫他一诚老和尚,有很多种说法。反正他是北方禅林非常推崇的一个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修行人。他最老的那批弟子中有一位就是这篇文档的作者妙华法师。他是怎么说六和敬的呢?
昔有二众发生争执,佛为其说六和敬,今日去圣时遥,六和敬的名词可能还有所不知。
“昔有二众发生争执,佛为其说六和敬”,“六和敬”是怎么来的呢?当初佛陀的僧团里面有两群人发生了争执,佛陀就为大家说了六和敬,即大家住在一起要怎么怎么样。也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六个要求。
“今日去圣时遥,六和敬的名词可能还有所不知”,即今天离正法时代已经很远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六和敬”这个名词。有些佛教团体里面也没有什么六和敬,反正大家凑在一起开party,玩一些该玩的东西。能做到六和敬吗?几乎不可能。现在的人凑到起一定要闹,真的、假的他都要闹。
加之世风日下,红尘滚滚,不断侵入佛教机体(僧团),真正要实施六和敬已经相当难了。要求以六和敬“起质直心”的用意是,不但要从形式上依照六和敬去做,而且要生起真正不杂,没有谄曲的心。进一步明白地说,就是不要“佛面兽心”。
“佛教机体”就是僧团或居士团体。这里他说要真诚,要没有谄曲的心,更凶的是不要佛面兽心。我们现在的佛教团体里面是不是有佛面兽心的人呢?出家人的团体我们不敢去说,居士少评论出家人,我们也不说。但我觉得居士团体里面有没有这样的人呢?那要看佛面兽心的“兽”怎么解释,像狮子、老虎的那种猛兽,可能不太多,但偷鸡摸狗的小兽还是不少。“佛面兽心”,即表面装成那种样子,但内心里面没有真正真诚学佛想求解脱的心。这个很难,要通过大量的闻思修行。
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团体。以任何名义都有可能拉起一个团体。你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上,比如微信群,因为什么就拉起来成了一个团体,然后群里面的群友网上奔现。不管是为什么,任何一个理由都可以,也许是为一场赛车,或者是为一次唱歌,都可以凑在一起成群。
那么,为佛教就更可以了,特别是有点信仰的人。现在佛教理义的普及和推广其实非常糟糕,不要说国内,国外也一样。开始我们以为国外佛教的推广要厉害一些,其实也不是。很多时候大家凑在一起也不知道是什么,追求的大都是关于神怪的传说——这个灵验、那个不灵验,以及对于未来的预计等等。真正去说苦集道灭、三十七道品、中观、唯识,以及追求解脱、禅修单空、大手印、大圆满的人不多。
当然,大家会说:“追求大手印、大圆满的人多。”那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个很厉害。有很多关于大手印、大圆满修行人的故事,说他们怎么吃苦等,大家一笑而过,包括密勒日巴的修行故事,我们也听,听了也感动。但实际上密勒日巴经历了哪些苦,大家也不是很清楚。最多就是知道他去修了几座塔,背上好像磨出了洞,洞里面还生了蛆出来,也就是他的上师玛尔巴怎么折磨他。
其实密勒日巴吃的那些苦,在我们看来,好像只有那么一些。我们的注意力只放在他如何被上师折磨,其实后来他修行时,也有很多很多我们根本没办法接受的苦行。当然,我们还是知道一些,比如吃蓖麻、身体变成绿色等等。我们很敬佩密勒日巴,但大部分人谁有这种能力?
极个别的人就不说了,因为我也遇到过真正愿意像密勒日巴那么去做的人,藏地的两个出家人,他们跟我在一起闭过关,他们到现在都还在山洞里面。但这种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很敬佩密勒日巴,如果你要让他这么做,他就不干了。他一做就要做蒋扬钦哲旺波那种人。你们知道蒋扬钦哲旺波是谁吗?他是一位很厉害的成就者上师,他的弟子华智仁波切到他的屋子里面,看到一面墙全都是金子,心想“这是什么上师啊?”哈哈哈,我们就喜欢做这样的人。
当然,我们也不见得能做到他那么厉害。只是大家都不愿意苦修,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这还谈得上说修行,很多时候有些人连修行都谈不上,他们喜欢大手印、大圆满,就是喜欢那些故事,好像它们能带来非常神奇的现象,又好奇,又想去依附,各种各样的心态在里面。但实际上是不是每个人都真的想求解脱,那就难说了。大部分居士团体里面其实是很难的。
而且,想解脱,真正去闻思,将佛教的理义、道理以及修行方法,准确地掌握且持续修行下去,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大量的佛教团体慢慢地就变质了。由于没有这种求解脱的心,大家凑在一起慢慢地就变质了,当初想修行的初心慢慢就会产生一些变化。然后就会做一些佛面兽心的事。其实佛教团体里面的人,“佛面兽心”会兽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我觉得居士团体里面,真的很坏的那种人不多,但乱七八糟的事情特别多。也就是说,六和敬几乎是做不到的。
披着六和敬的外衣,打着幌子,而干着违背圣理的事。
其实我们连六和敬的外衣都不披了,大家很少谈这个东西。最多是进来的时候要求大家要团结,不冲突。一般的居士团体,违背圣理的事干的也不多。居士也不像出家人,完全是职业性的,很多时候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来到佛教团体,也是因为信仰。要他们完全理性地在意识层面上去干违背圣理的事,是不多的。但不知不觉被习气左右或被人蒙蔽去干的呢,那就多了。
但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要真的照着六和敬那么去做,我们是做不到的。但是该不该?肯定该。虽然六和敬的要求有一点高,但还是应该去做。一、身和同住,住在一起,和不和都得和嘛,难道天天打架啊?二、口和无诤,就算天天你说我不好,我说你不好,说来说去有什么意思啊?时间长了口还是要和嘛。三、意和同悦,如果每天住在一起,周围都是不爽的人,你怎么修行啊?看到周围都是不爽,心整天处在纠结痛苦里面。人完全不发生冲突,那也不可能。我经常说的,舌头和牙齿还要打架嘛。人也一定会冲突,冲突一下也没关系。但时间长了,也应该放下一些东西,不要总是冲突嘛。
四、利和同均,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的是出家人,“若得食时,减钵中饭,供养上座一人,大座二人”,那时候出家人都要去乞食,他自己托钵接受了别人的供养以后,要把钵中的饭分给别人吃,要供养上座,然后还要供养大座,即其他同座的两个人。也就是一钵饭分成了四份,一份给上座,另外两份给大座二人,分出去了四分之三,剩下一份自己吃,这叫“利和同均”。他们的利是什么?就是别人供养的饭食。
我们居士的利就多了,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利。那利和要怎么同均呢?其实抱着互相支持的态度就行了,居士之间互相支持,你帮我一点,我帮你一点,这个没问题。但绝对不能在佛教徒身上去牟利,利用佛教好借钱等等,绝对不能搞这些,这是很恐怖的,一定是地狱。但互相支持是非常好的,叫利和同均。因为我们不用去托钵嘛。
五、戒和同修,这是一定要的,像我们这种密宗团体,不守三昧耶戒,你想修行成就?门都没有。所以,每天要念二十一遍百字明,因为三昧耶戒你一定会犯。普通人不可能没有怀疑上师的念头,除非单空或者菩提心修得非常厉害的人。如果菩提心没有达到很高的程度,都还不行。因为菩提心是一种心态,有时候它会被那种强烈的环境破坏掉。破坏掉以后,乱心思就来了。比如上师骂他,本来他是一个充满了菩提心的人,结果上师骂他,还冤枉了他,马上念头就来了。这样就被破坏掉了。
只有什么?只有单空或者空性的觉受达到很深的程度才行,单空和空性的觉受都有一个什么特点?都能吞噬念头和情绪。这个很深吗?也不是很深,可以达到吞噬念头的程度就行。上师是很厉害的对境嘛,那时候当他做了一件事,上师冤枉他,骂他(故意或者不故意)时,他立即就会警觉到自己的愤怒、委屈开始出现。由于他有单空和空性的证悟,一下就可以提起来。修得非常好的人,他就不存在提起来了,他会一直安住在里面。
但是,如果修得倒好不好,那就要提起来,单空和空性的境界都能让念头消失。单空能让念头消失,消失以后,心就不会再不停地起念头了。当念头起来以后,会一个念头跟着一个念头,还会撩起情绪。你去思念就会流泪嘛,比如与亲人分开久了以后,想起亲人就要流泪;想起过去很倒霉、很痛苦的事,也会不舒服;想起过去跟初恋情人谈恋爱,不知不觉嘴角就会带笑意,人的念头就会这样。
但是,如果用单空让这些念头消失了,念头就没办法连续下去。单空是对治性的。空性就不是了,念头起来会直接觉得它是法性,也不会连续下去,甚至会觉得好玩。从而就不会带起对对境的念头、生气、情绪。也就不会有这些东西了,这样就不会犯戒。要达到那种程度,才可能说真的少犯戒。也只是少犯戒而已,万一你提不起来或者念头的力量太凶了,还是要再回去慢慢观修。但是,如果一个密宗弟子不守戒,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这次讲断缘心和暂生缘八无暇,为什么后面的戒律我讲的很少呢?有些师兄说我应该多讲一些,一是时间的原因,我想迅速把它拖过去;二是后面我们还会专门讲戒律。《宝性论》讲完以后,我们会讲憨山大师的一个开示,但内容很少,然后立即就会讲戒律。因为戒律对我们现代的修行人非常重要,否则你修不上去。犯戒是一种很大的障碍,觉受生不起来,再怎么都生不起来,这是很怪的。
怎么叫很怪呢?即平常生活中你似乎觉得没什么,吃吃喝喝很好,短时间你感受不到修行的好处,你永远没办法把一些很深的觉受修出来。我说的还是觉受,境界根本就不可能。大圆满开悟以后不是不修,最初的那种开悟很多时候基本上是不行的。特别是通过指引、强行加持的那种开悟,比如椎击三要诀里面“啪”地一声,给你指,指了以后开悟了。那种悟非常浅,所以修行还要经过很多各种各样的磨砺。
虽然我们说那时候念头、情绪起来就像雾中画画一样,画什么就消失什么,但实际上这个过程不容易。修大圆满的师兄可以去看麦彭仁波切的《直指心性》,它是一篇专门对城中咒士说的很短的文章。“城中咒士”,即城中修密宗的人。他们不愿意勤苦修行,就用这种方式给他们直指。法王如意宝就是读它开悟的。法王如意宝在十五岁时读了一万遍以后就彻底开悟了。然后就写了一本很厚的直指心性的论著,将它一点点讲出来,很精彩。
麦彭仁波切的《直指心性》里面讲了一大堆修行中要经历的过程。因为这属于密宗的内容,我不能在上面说。但我们中间有很多人已经接受了大圆满灌顶,也有人被直指了心性,你们去看嘛。所以,不要认为开悟以后你就能怎么样。禅宗有这样的说法——一念迷即凡夫,一念悟即佛陀、天人师,诸如此类。但其实开悟以后会有很长的一个修行过程,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很少有人一开悟境界就很高。这种人叫做修钝者。
有悟钝者和修钝者两种人,即有两种开悟的方式。有些人禅修力不是很高,身体没有消失,也没有出现多少内在的境相,但他的智慧非常深,同时福报、善根很厚,又遇到了很好的老师,结果“啪”一指引就开悟了。这种人叫什么?修钝者,悟利者。也就是他开悟非常明利,但其实修的境界不高。这种人开悟以后要修很长时间。
还有一种人叫悟钝者,修利者,即他本身修得很好,但就是不开悟。一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有了,菩提心、视师如佛也修得非常好,但他就是不开悟。也就是前辈子猪油蒙了心的那种人。那种人一旦开悟,境界就会非常高。虚云老和尚是个典型,所以他们说虚云老和尚是个钝根。
当然,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成立。为什么?因为当时禅宗要自己去修,没有人给他做指引。他的开悟是什么?是靠杯子让他开悟的。“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难道他的上师是倒水的那个待者吗?他是长期靠自己修,境界已经很高了。他开悟的那一天已经有神通了,坐在禅堂里面,可以看到隔壁的香灯师(点香的一个出家人)在小解(解手)。他说这是功夫落堂,他知道这不是证悟,不管它,继续去修,说明他是有正见的。
然后,他是怎么放下的呢?真正的禅七起坐前或者打坐的中间有专门喝茶的环节。我们早取消了这些东西,只在第一天早上喝茶,我不知道你们喝不喝,可能茶都不喝,变成喝奶了。虚云老和尚在喝茶放松时,“啪”地一下杯子打破了。这个“啪”其实和“椎击三要诀”里面的“啪”意义差不了多少。我们“啪”了以后,其实是要指引的。如果没有人指引,你根本不懂。而且要把你带到那种状态去“啪”。而虚云老和尚没有人给他指引。
很多人接受了“椎击三要诀”没什么用,原因是什么呢?你根本就是去过一趟似是而非的流程而已,没有用的。但虚云老和尚不是哦,他的身心恰好就在那种状态里面,“砰”地一下,有点“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味道。其实他基本上不是味道了,而是状态,甚至叫“孤明炯炯”。那时候他就确定自己证悟了。
他证悟以后境界就很高,因为他的禅修(禅定)本身很好。那时候他一坐就会坐很长时间。这种人叫做“修利而悟钝”。也就是他在很后面才悟,比较钝,而修很厉害,修得很好。我们大部分人是什么?我们是修也钝,悟也钝,都不利,只有业力很利。所以我们一定要守戒。
守住戒以后,你的觉受才修得上去。如果你修不上去,你说到后来跑去找一个大上师,“啪”地给你指一下,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指引的方法很多,不仅仅是椎击三要诀),都是不起作用的。甚至有些人不守戒,但他的禅定修得很好,得到指引以后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障碍他自明的东西就是犯戒的那些种子。密宗戒律的依据,是我们心的底层,所以密乘戒也叫“金刚戒”。因此,你破坏戒律以后,它的反作用也会遮蔽底层。
“底层”不是个东西,其实就是遮蔽你的能认知,可能是让它扭曲,让它没办法体现出相应的智慧,所以一直都会这样。这是在修行上的障碍。在生活上,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地障碍也会出来。如果我们诽谤真正的成就者,最后一定会呈现在你的生活上。那和你的修行就不一定相关了,那时候也谈不上修行了。但是,到后来慢慢地你的生活、身体都要出现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持戒。
有些人不愿意受密乘戒。有时候我都会去劝别人不要受密乘戒,就是不要随便接受灌顶。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如果他守不住戒律,又去灌了顶,后果是很严重的。但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我们觉得灌顶是个便宜,个个都去。其实灌顶其中有个意义就是受戒。受了戒又不守,所以你永远都修不上去。你就在那里滚来滚去,相应的感受就是不出来,心态也永远变不了。我们说调伏相续,你怎么调都调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持戒。如果戒律有亏,就要去忏悔。这是“戒和同修”。
六、“见和同解”,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即漏尽智慧”。他的这个见解来得很高,禅宗嘛,即大家要产生漏尽智慧。我们居士不但要朝漏尽智慧这个方面去闻思学习,还有一些次第的见解我们也要相互沟通、了解。比如,我们要学习佛法最基本的知识、概念、逻辑,双方要沟通。甚至要互相指出对方的毛病,同时改正。这必须要在意和同悦、口和无诤时才做得到,不然看到你都烦,还跟你什么见和同解。你是你,我是我,羊子不跟狗搭伙,谈不上这些。
所以要在大家相处得很好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做到见和同解。次第的见解要趋于一致,漏尽智慧,那就更要一样了。为什么叫趋于一致?大家持的见解可能不一样。有些人是学中观的,有些人是学唯识的,这是大体的不一样。就算都是学中观的,修行时,可能有些人上去就是自续初阶的方法,有些人是自续后期的方法。这些是很细的,要真正的修行人(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的那帮人)凑在一起才行。
什么叫做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呢?即要通过大量的闻思、见解的阅读、辨析、思维,然后再通过修行一步一步去实现它,这样才谈得上这些见解的讨论。不然大家可能就会只是读书,没有修。读了书以后,最多你的记忆力和联想能力好一点,能把各种各样的观点串在一起,逻辑很通达、很顺。其实它跟实际的修行不是一回事,你没办法形成见地。
形成见地就一定要把你所学的这些概念、逻辑、方法和修行套在一起。修行中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情况,怎么解决,这就叫“见地”,或者叫“窍诀”。解决问题的方法叫窍诀;形成了一个稳固的见解,很丰满、很实际,这叫见地。要达到这样的程度,大家凑在一起,才可能见和同解。不然就是很粗大的见和同解,至少我们都是佛教徒嘛,我们都恭敬释迦牟尼佛,在这个见解上是一样的。甚至,如果一个团体里面没有很好的沟通,这些很粗大的地方都会发生冲突。比如,对出家人的态度我们应该怎么样,对修行的态度应该怎么样,这些都会发生冲突。所以,见和同解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去做。
《折衷疏》用八个字概括成:“心相爱敬,无相憎嫉”。
即大家要互相爱敬,没有憎恶和嫉妒。
同参,其意如何?
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心相爱敬呢?我们和这八个字是不是一致的?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你把周围的所有人都想一遍,你跟哪个人是爱敬的?中间肯定有爱敬的,但有很多不爱敬的。“无相憎嫉”,憎恨、讨厌,有吗?有,肯定有。嫉妒有吗?有,肯定有。佛教团体里面同一个上师,他们说上课时,上师的眼睛看人都要平均地扫一遍。如果专注地看哪个人,其他人就会不开心。莫名其妙,荒诞,但没办法。
大家不容易,但不容易也得去做。为什么昨天都讲过了,我还要再讲一遍呢?有人给我发信息问能不能把六和敬再讲一遍。要是大讲的话,我能讲很多出来,但也没什么意思,大家敬就完了。讲太多会浪费时间,我们要往下面讲。
本堂课内容
4、净命和净心:
经文:“正行善法,起于净命;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这一大段话连同后面的经文,有两种讲法,一种讲因法,一种讲果法。什么是讲因法呢?即讲地前的菩萨应该去做的事,比如弘法、修行等,这些经文里面表现了地前菩萨修行的一些内容。还有一种是果法,什么是果法?即地后的菩萨(已经成了初地菩萨)所表现出的相应德性、功德。怎么说呢?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心净欢喜,起近贤圣”,“正行善法”还属于修行的层面。“起于净命”是什么?你要好好地去修行正行,修善法,要怎么办呢?你的生活方式要清净。它其实就是八正道里面的“正命”。也就是你不要为了生活做伤害众生的事。
就像我们在美国想买个农场来种稻子,结果看到一个视频里面,如果要种稻子,就要养鸭子,把鸭子放进去吃蜗牛,一天要吃九万只,看得我目瞪口呆。如果我们真的养鸭子吃九万只蜗牛,又去放生放九万只,这真的是阴阳调和啊。这样绝对不行,不能去干这些事。还有些人卖酒、贩卖香烟等等,做很多伤害其他众生的事,有违佛法。这些其实都是不行的,这叫“邪命”。
邪命的人,修行是非常困难的,它一定会影响到修行。你会觉得“没有啊,我做这个东西算什么?我都没有直接伤害人”。其实间接伤害和直接伤害都是伤害。而且大范围的间接伤害有时候比直接伤害一个人还厉害。比如卖酒,好像是一种间接伤害,其实是直接伤害,我算它是间接伤害。你卖出去了很多酒,别人喝完酒以后乱来,这些罪行你都有一份,你们算是一个共业。这也不算犯法,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卖酒算什么,卖得好的话,人家还说你是一个好的企业家。
但从佛法来讲,那就对不起,这些人因为喝酒受到的所有伤害,全部有你的共业。其实喝酒他自己会受到伤害,有身心的伤害,还有以酒行凶等各种乱七八糟的伤害。它最后一定会落实到你的生活、相续里面。如果你是个修行人,根本就没办法成就。所以说,正行善法,起于净命。也就是你不能去邪命,邪命生存是很困难的。
我们看他是怎么说的?
诠释:净命是相对于邪命而言,以不道德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生活的资粮,从广义上都可以看作是邪命的生活。
“三十七道品”最后有一个“八正道”,它里面有一个“正命”,也就是不能以邪命生活。
佛制比丘有四种邪命,不可以经营:1、千渴四方;2、仰观星象;3、种值田园;4、医卜星相。
即佛陀那个时代,比丘有四大类事不能去干。哪四大类呢?一、千渴四方;二、仰观星象;三、种值田园;4、医卜星相。
这样邪命的生活是和佛法相背离的,因为第一种属于“方口食”,即奔走四方,相交显贵以求自活。
也就是靠嘴巴吃饭的人,他们天天在权贵、有钱人面前奔走,这里说、那里说,然后别人给钱,相交显贵以求生活,这叫做“千渴四方”。
第二种是“仰口食”,仰观天宿以自居。
即天天去看星座、跟人算命、预知未来等等,靠这个过日子,也就是算命的,叫“仰口食”。
第三种是“下口食”,种植田园以自居。
这里有个问题,这里说“种植田园以自居”,不能生活。那为什么现在的禅门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要去种地?原因是什么?佛陀是在印度那个地方定了这四种不能生活的邪命,因为在那个地方大家要对修行人进行供养。包括现在的泰国,他们还是严格遵守当时佛陀所定下的规矩。
但到中国就不行了,其实中国是一个不太以信仰为重的民族。我们民族从来都没有以信仰为重过,即使是李唐时代。他们说唐朝时期佛教大盛,但其实当时的国教也不是佛教,而是道教。政府里面运行的还是佛法,所以有很多人反佛法,唐朝的大诗人韩愈就反佛法。当然,后来他也学佛了,前期反佛法。所以说,我们这个国家对信仰不看重,对追求信仰的人,像泰国那样供养的也不多。
那么,佛教徒怎么生存呢?特别是禅宗,他们专门搞实修,也不搞各种各样的。以前的禅宗不像现在的有些佛教团体瞎来,他们真的就是纯粹的修行。而修行要吃饭嘛,每个人都做密勒日巴呀?所以,他们才开始种地,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从百丈老和尚开始,百丈立了清规,他带着大家白天出坡,晚上回来修行。但其实在佛陀时代这样是不行的,这就叫“下口食”,种植田园以自居,这是不行的。
第四种是“维口食”,以咒、术、占、卜、看相以自活。
它跟“仰口食”——仰观天宿以自居差不多。但它不见得只是看星座,还有什么?以咒、术、占、卜、看相以自活。这是真正的算命了,当时把这个都叫做“邪命”。因为当时佛制时代还没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比丘不可能去卖酒,也不可能做我们现在的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比如现在会做假食品——科技与狠活,这其实就属于“邪命”。
现在国内的餐饮业,大家能吃到完全干净卫生的食品吗?估计危险。比如地沟油,假如你的家族是从事地沟油行业的,你又证悟了本性,然后你视地沟油为法性游舞,有这样的事吗?如果证悟了本性,他绝对不会去搞地沟油,除非地沟油被他加持了,吃了以后就能“开悟”。这里是讽刺哈,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当时没有那么厉害,现在太厉害了。我们要去看看自己的职业,不能伤害众生,这是原则。否则就是邪命。当时他归纳了这几大类,如果靠这几大类生存,就叫做“邪命”。
反之,则是正命的生活。“正行善法”的人,就不可以邪命生活。
“正行”对比丘的要求也很严格,有四大类,即也有四种标准。
正行也有四种标准:1、常行乞食;2、著粪扫衣;3、阿兰若处住;4、腐烂药治病。
一、常行乞食,即你得去托钵。我们不能说乞食是讨饭,“讨饭”这个词听起来不安逸。出家人托钵是为众生种福报,结果变成了讨饭。
二、著粪扫衣,“粪扫衣”就是捡来的布做的衣服,也叫“百衲衣”。从很脏的地方捡来的布,有些要洗,有些连洗都不洗,用线串起来穿在身上,大部分还是要洗的。这是著粪扫衣。
三、阿兰若处住,即要去很清净的地方。像泰国就是住在森林里面。
四、腐烂药治病,即不能藏药,即使是烂了的药也要吃,去治病。这叫正行。
真正的正行,也就是以上这四依行,是比丘正行善法的标志。《折衷疏》论述说:“正行善法者,不事经营,无动畜积。万缘顿息,一志清修,真净命故”。
《折衷疏》是明朝的一位叫大贤的出家人写的,他看到以前《维摩诘经》的解释,先是著名的大翻译鸠摩罗什的版本,非常高深,言语非常简洁,但意义内涵很深。后来天台宗又用教理去解释《维摩诘经》,一句话接一句话,套话好多啊,他又觉得太繁复了。所以,他就把这两个很简单和繁复的解释折衷了一下,叫《折衷疏》。而且他折衷得非常好,所以历代的大德们解释《维摩诘经》时,都会用到《折衷疏》。
“正行善法者,不事经营”,即你要做真正的正行善法,不事经营。你会说:“我不工作怎么行呢?”他说的是比丘,不是我们居士。“无动畜积”,“畜”即养动物,“积”即积累钱财等。
“万缘顿息”,因为不事经营,无动畜积,你才能做到万缘顿息。即尽量切断跟周围的联系,不然你的心根本就没办法去修行。然后要一志清修,这样才是真净命,叫“真净命故”。
从此可以看出,只有断除以上邪命的生活,才能“万缘顿息,一志清修”,反之,只能言清而行浊,非真佛弟子所当做。
他这是对比丘讲的。那我们居士怎么办呢?不工作、不经营啊?那不行。居士大体上不要直接伤害人就可以了。那间接的不伤害呢?没有什么不伤害人,你开个车都要伤害其他有情。开车时你不压死其他动物啊?做不到的。所以说,起码要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即目所及、身所处、耳所听里面,尽量减少这些因缘。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修行。居士是这样的。
但佛教自东汉永平七年传入中国,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已经从很多方面和原始佛教有了不同之处,在此需要行人,既弹指去尘埃,以求佛出世的本怀,另一方面抓住根本。如此,佛教不会走样,也和所生存的环境不相违背,这需要智慧的抉择力。近代因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倡,使很多人以为幌子和借口,使得本已流俗的佛教更加流俗,“背尘合觉”已被置于九霄云外,这不能说是一种悲哀。
妙华法师在说人间佛教这些东西了。台湾的人间佛教,被一部分人(不能说是全部)扭曲了当初人间佛教的真正含义。“人间佛教”当初是太虚法师提出来的一种佛教概念。以前的佛教主要是在僧人和统治者(顶层)中流行的思想,当时的太虚法师,包括一些佛教大德们,想把我们现在学的中观、唯识这些思想推到社会上去。也就是想把这些束之高阁,象牙塔里面的东西推向民间。他的人间佛教是这个意思。
但我们很多人都把人间佛教理解成什么?佛教要和世间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结合,要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把它变成了“人天佛教”。将佛教的整个思想都变了,大家学佛就是为了更多地发财,去供香,去求好处,以及学一些好的思想品德,让家庭过得更好——父慈子孝、家庭和美,生了病进医院别人要花五块钱,我只花了三块钱。然后越来越俗,越来越俗。修行、解脱这些,慢慢地大家就不太用心,不太着意了。
所以,现在台湾的慈善做得非常好。我在台湾看到他们的寺庙非常漂亮,搞得我口水流出来差点把自己淹死。但那里面有修行人吗?我不敢说没有。但就大势来讲,大家对真正的修行不太重视了。但他们有的是钱。有那么多钱不修行拿来干嘛?佛教就变成了一种谋利的方式。佛教出家团体接收供养,没关系,但你反过头来更加要将真正的修行思想、修行方法传播给大家,佛教才能传承下去啊。否则只搞人天佛教,一定会把佛教搞死。妙华法师是中国的出家人,他也在说这些东西。
加之,所谓农禅并重、文化研究、海外联谊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的倡导,只是从外围的文化及社会价值上着眼,故此,很多人不加思索抉择以此为美,表现在行为上便是对文化的追求大于对信仰的追求,海外联谊的频繁大于寺院领众清修,农禅的生活大于弘法布道。
大陆的佛教寺院里面有所谓的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哪三大优良传统呢?农禅并重、文化研究、海外联谊。这居然成了优良传统。农禅并重算是一种优良传统。但是,如果禅的力度还没有农的力度大,大家跑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都不修行了,那跟农民有什么差别啊?寺院也是这样推广的,出家人在外面割草、割稻子,举着稻子走,大家一通歌颂。如果农禅并重变成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大过了弘法布道,那它的意义就丢失了。
然后是“文化研究”,当然,这是中国的特殊环境造成的。你要说佛法是宗教,大家就抵制。如果说是文化研究,大家好像还能原谅。但你真的把佛教当成文化吗?那它的真理性就丢失了,这也是个麻烦。
“海外联谊”就不用说了,有些就是出来搞钱。我们出来是要把佛法带给大家,把真正的修行带给大家。如果出来只是搞个联谊,这里成立一个会,那里成立一个会,搞个寺院,敲锣打鼓,吹喇叭……这有意思吗?这样的情况很多。当然,你们可能不太清楚这些,但妙华法师也开始说这些东西了。
其导向和所误导的是一种相似法而非佛法,给人以似是而非之感。这难道真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么?我们的祖师们是这样发展弘传中国汉传佛教的吗?
国内有些人确实是这样的,但这不在我们居士所讨论的范围,只是这里说到,我就念一下,这和我们没关系,我们就算了。我们是普通的居士,修行就行了。正行善法,起于净命,就这么多。
下面一句是“心净欢喜,起近贤圣”。我刚才说了因法和果法,讲因法的话,即地前的这些普通修行人,若真的想要修行,那要怎么办呢?心要清净,要经常去亲近贤圣之人。“贤”是什么?即世间法很好的普通人。“圣”就是已经开悟的圣人。开悟前可以称为“贤”,即道德层面很好、修行很好、闻思很好,这些人叫做“贤”。开悟了就变成圣了。我们要去亲近这些人。心净欢喜,起近贤圣,这说的是地前的修行人。
地后的心净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极喜地——初地菩萨。即使是初地菩萨,也要亲近圣贤。你会说:“初地菩萨本来就是圣了,他还要亲近贤圣吗?”也需要的。而且他也是一种非常欢喜的生命的相续状态。原因是什么?因为他已经彻底领悟了本性,再也不会轮回了,所以叫极喜地。这是果地的讲法。
因地的讲法就是你想要证悟,就要亲近圣贤。人家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团体里面的人,他们的作风、思想、行为一定会互相影响。如果大家都不是修行人,那大家都鬼扯。如果一个人的修行真的非常好,不管他是贤,还是圣,你靠近他慢慢就会被他影响。那么你的相续就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趋于解脱,不然就是扯淡。凡夫凑在一起不闹是不可能的。夫妻在一起都要吵,都要打架。时间越久,吵得越厉害,快乐越少,不满越多。快乐的事很快忘记,引发你不快乐的事,上一世记到下一世。人都是这样的,所以苦多乐少也是我们的相续特征造成的。
“不憎恶人,起调伏心,以出家法,起于深心”,地前的因法是怎么讲的?要不憎恶人,起调伏心,即对着恶人,我们希望去影响他,但不要讨厌他。前面说要欢喜,要亲近圣贤,现在要不起恶心。我们的讨厌太多了,这也讨厌、那也讨厌,每个人都讨厌,一个人生活在讨厌里面,脸揪成一团。有些人脸上好像还泰然自得,心里面揪成那样。憎恶人的同时你已经开始自害了。所以要不憎恶人,起调伏心。
经中所说“以出家法,起于深心”的“深心”,是指“见理之心”(《折衷疏》卷三),凡夫们因“障缘深重”,此心沉而不起,只有凭借出家法远离障碍,获得法净。罗什法师说,这是因为“出家则能深入佛法,具行净戒”。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什么意思呢?即要以深深地追求解脱的这种心去出家。他说的“深心”是什么?“以出家法,起于深心”的“深心”是指“见理之心”(《折衷疏》卷三)”,即要见到根本的道理。我们的深心,第一、要见道理,这没得说;第二、要去修行,体会到心灵的深邃,它更细微。这是很难的,要靠修行、内观去。很多人会认为自己是好人,或者是自己的心已经很慈悲了。但没有觉察到自己内心埋藏的那些东西其实挺糟糕。只是没有遇缘而已,一旦遇缘就会发。我们生活中是不是这样的嘛?
那么,我们要出家,起于深心。出家有两种:一种是真的去做比丘的那种出家;另一种是逃出三界之家,即逃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为大家。家破人亡,“家破”是法执没了;“人亡”是人我执没了。这种逻辑性的理一定要建立,最深的理就是要观心,这样才能逃出三界之家。
要让居士真的去做比丘,好不好呢?好。但是,如果你不想做比丘,又想要真正地逃出三界之家,那就真的要以深心的方式去。而深心达到很深的程度时,首先起到的一个作用就是不犯戒。所以,二地菩萨叫什么?离垢地。二地菩萨持戒特别清净,一个念头出来就消灭了,那是因为深心的结果。“垢”是什么呢?即心里面那些不好的念头。从观心的角度来说是不好的念头。
垢有很多层面,有外在的,比如我们看到的水沟、地沟油,以及不好的行为、环境。但从修行、内观的角度来讲,心里面生起的一些不良念头,即不利于修行的非出离心、非菩提心(与出离心、菩提心冲突)的念头都叫做垢。起深心就会离开这些污垢。这是真正的出家,叫“以出家法”。“不憎恶人,起调伏心”也是一样的,首先是心里面不能到处起嗔恨心,这是非常糟糕的,这样会毁坏福报。要“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那么,“不憎恶人,起调伏心,以出家法,起于深心”,从果法上来说,就是二地菩萨。从地前来说,就是我们修行的内容,即我们要不憎恶人,要调伏自己内在的嗔恨心,要用内观的深心,让自己的念头离开不良的污垢。从果地来说,二地。这一大段是讲果法。
我为什么这么讲呢?索达吉堪布讲《维摩诘经》讲的就是果法。也有几个法师讲的也是果法。但也有一些人讲的是因法,他觉得《维摩诘经》讲果法干嘛呢?应该讲我们因地的。其实《维摩诘经》本身讲的见地非常深。果地的行为我们做不到,但果地的理论我们也该学一学。
下一段是讲从闻思修来实践佛法,经文是怎么说的呢?
5、从闻、思、修实践佛法:
经文:“以如说行,起于多闻;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解众生缚,起修行地。”
这个厉害了。从果法来讲,这说的是三地菩萨。三地菩萨就是闻思修,叫“发光地”。为什么?闻思修才能光芒万丈,三地菩萨的功德特别甚。从因法来讲,地前我们修行的内容是什么呢?他说:“以如说行,起于多闻。”就我们这个派别的修行来讲,若要言语和行为真的达到像真如一样流畅、清净,即安住在觉性里面,起初要怎么办?起于多闻,即要从闻思开始这么来。否则你上去就要行为和语言都不离真如,Who are you?你做不到。一定要多闻。
多闻有两种:一种就像我们这样,广泛闻思,读很多书、看很多经论。还有一种是什么?窍诀性的多闻,即跟随上师,去听他讲,有疑问就问。这两种都算多闻,不能认为像我们这样完全读书的才叫多闻,其他的都不是。窍诀性的多闻,他可能对系统的理论和繁复的框架、脉络不清楚,但用到具体修行上的东西,他是从具德上师那里听得到的,这也算一种多闻。不管怎么样,你要达到以如说行,即你的语言和行为要合乎真理,就要起于多闻。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无诤”是什么?即没有争论、没有吵闹。“空闲处”是什么?没有人的地方就叫空闲处。我们不能这么简单地从字面理解,否则完蛋了。“无诤”有两种:一种是人和人之间的争论,一种是内心里面的矛盾、斗争。即杂七杂八的念头、各种想不通的地方、各种心里面的纠结和矛盾,是这样、是那样。那么,我们要以空闲的状态来完成心内和外境的无诤。
“空闲”是什么意思呢?一种是经常身处阿兰若,即跑到比较清净的地方去修行,那自然就无诤了,这是外在的无诤。但这种外在的无诤解决不了内在的无诤。你跑到一个非常清净的地方,深更半夜想“有没有鬼啊?鬼来了咋办呢?念咒,嗡嘛呢叭咪吽……哎哟,怎么鬼没有被吓退呢?”那不是鬼,是叶小倩,哈哈哈,你快进来,这种鬼就不怕了,艳鬼。这也叫做“诤”,矛盾。诤有争论、矛盾、乱七八糟翻涌的意思。我们这个时代叫做具诤时代。“诤”读zhèng,也可以读zhēng,两个音都可以。
另一种“空闲处”是什么?是心内的空闲,即心内的无执。有些禅师经常说“我一丝不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没有任何执著。当没有任何执著时,所有的争论都放下了,想不通的也放下了,想得通的肯定会放下。所以,这里的“以无诤法,起空闲处”,其实也是一种闻思修的修行。
对照于我们是什么修行?单空,单空就是这样的。单空就是一把金刚王宝剑,来什么砍什么。不管是什么争论、矛盾,来了就空掉,想不通也空掉。比如,我们说佛遍知,他能知道我的痛苦吗?如果他知道我的痛苦,那他是现量的,他也应该痛苦。但佛陀还痛苦,那还能是佛陀吗?如果他不知道我的痛苦,那他还遍知吗?矛盾,很多人会想不通。
那么,用“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这个教言去对付刚才的那个矛盾,要怎么对付?不管那么多,把这种想法空掉。这是一种想法,空掉它,它不存在。这样好像显得有一点逃避、不讲理。我说的是单空的修行。空性的修行不是这样的,空性的修行是你会明白它。空性的状态才会明白刚才我说的那种矛盾。单空的修行是不去搞清楚它,把它放下就完了。它根本就不存在,它是一种思维的斗争、逻辑的碰撞。逻辑的碰撞于修行来说,死一边去。在禅宗里面叫什么?打葛藤。直接放下就行了,念头起来就放下。如果达到这一步,你没办法怀疑了。
有人会说:“没办法怀疑了,那不是完蛋了吗?”其实不然,虽然说在这些现象上没办法怀疑,但是你会怀疑一件事情——空掉一切的那个空是什么?所空的外界都被空了,能空的是什么?你会怀疑这个。怀疑到不得了时,就会形成情结,在禅宗里面叫做“疑情”。
然后你就会拼命要去搞这个东西。起了疑情的人,身心都会裹在里面,真的放不下去。他不是不想放下去,是真的放不下去。吃饭、睡觉任何时候都在想那个东西。如果不通,他就丢不下。那真的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所有的点都搭在那根弦上。
如果把“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解释成因法——修行,就是讲这个。如果解释成果法,就是讲三地菩萨。三地菩萨叫“发光地”,他靠什么来发光?发光的含义是什么?直接的觉性力非常旺盛。当然,我们会说发光是忍辱修得好。觉性力是无诤的,它没有矛盾,完全不靠分辨、思维这些东西,是真正的果地菩萨才具有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修行。我现在说的是单空。
其实真正的大圆满也是这样的,只是它不像单空这样直接把它干掉,而是在觉性里面去明了和放松那些矛盾。在放松的同时有明了在里面,这样他才能成为遍知。不然他怎么遍知呢?他怎么知道各种各样的因啊、果啊?比如辽宁的那个虱子前世是你……他才知道这些因缘。然后各种各样的神通才会散发出来,不然就是傻的。这就是“以无诤法,起空闲处”,我们分别从因和果来讲了。果的讲法就是三地菩萨的一种厉害。
然后是“趣向佛慧,起于宴坐”。前面还是单空的观,后面的“趣向佛慧,起于宴坐”,绝对是止观一起修,即止观双运。“宴坐”就是打坐、禅修,一定要通过打坐的方式,趣向佛慧。那么,从因地来讲,我们修证是不是一定要打坐?要趣向佛慧,要掌握真正的止观双运的智慧。
宴坐不能叫禅定,很多时候我们会把禅定理解为普通禅定,坐在那里止观双运才叫宴坐。“趣向佛慧”,即座中的内容应该是最究竟的佛慧,那就应该是觉性、如来藏、真如。“以如说行,起于多闻;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这六句话说了闻思修。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这短短一句话,其实说了果法上的四地到七地。也就是说,从四地到七地,基本上他们特别多的力量用于去利益众生。对我们因地来讲,就是要在内心里面发心,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众生的解脱。但就果地来讲,就是要真的实实际际地利益众生。
那我们这些地前普通的凡夫修行人,能不能利益众生呢?能,但利益的程度肯定没有果地的四地到七地菩萨那么厉害。四地叫“焰慧地”,五地叫“难胜地”,六地叫“现前地”,七地叫“远行地”。他们都有相应的功德,非常吓人。初地都已经不得了了,四地到七地更厉害了。这是果地的“解众生缚,起修行地”。
我们因地是什么?就是要发心利益众生,彻底将我执和法执打掉。解众生缚,同时我们要先解自己的缚,起修行地。自己的缚不解,你怎么可能去解众生缚?我们看他是怎么说的?
想要解众生苦恼的缠缚,必须自己先解除自己被苦恼的缠缚,即“断惑证真”,如问疾品中“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
什么意思呢?你自己有缚,又想解掉别人的缚。“缚”即痛苦捆绑。也就是你自己都被捆住了,还想去解别人的捆,你怎么解啊?用嘴咬啊?嘴也被胶缠住了。我们都被轮回绑架了,轮回这个大绑架犯把我们都绑架在一个屋子里面。我们都被捆住了,我想帮你解开,想用嘴咬,嘴也被封口胶封住了,然后你看我,我看你,鼓励你出去,出去了先救我。我想一脚把你踹出去,结果脚也被捆住了。最后怎么办?只有你看我,我看你,泪眼相望。所以,要先解自缚,才能去他缚。如果自己有缚,想解他缚就无有是处。他是这个意思。
他讲宴坐是什么?
从形式上讲,跏趺而坐是“宴坐”。
我们说的跏趺坐一般就是双盘。其实只要盘起来,就叫做“宴坐”。
从内容上讲,“妙契真如”才算“宴坐”。
即要安住在觉性里面才算宴坐。妙契的“契”这个字,大圆满里面经常讲,它是什么意思呢?从法理上讲,其实就是二谛合一的意思。从修行上讲是什么意思呢?法理要落到具体的操行,即所有的现起和真如是一致的。这是很难做到的,如果做到了就开悟了。
所有的现起,比如我们身体的现起、听到的声音、眼睛所看到的东西,都跟真如是一致的,叫“妙契真如”,或者叫做“能所合一”“心境一如”。说那么多词,其实就是一个意思。但你要真的做到,确实有点难。在打坐的情况下,心始终处在妙契真如的状态,这就是他说的宴坐。
佛慧甚深,只有“潜神玄默”,才能“妙契真如”。
“潜神玄默”是什么?首先要安静下来,才能妙契真如。“潜神”就是我们的精神不要浮出来,乱飚。“玄”是深邃的意思,“玄默”即禅定很深。我们古代的文化好妙啊,但有时候对现代人非常不友好。什么叫“潜神玄默”啊?其实就是安静地打坐就行了嘛,他非要说潜神玄默。你就因为这个东西想了很多,其实就是安静下来禅定。
那怎么安静下来嘛?你告诉我方法嘛,不要说那些玄乎其玄的词,四个字一堆四个字一堆,这是文学家。其实就是意识关注在一个对境上,就这么简单。那关注的对境是什么?这个对境叫真如,没有对境。你叫我关注一个对境,又说没有对境,那怎么办呢?这就是窍诀。所以别看这些神乎其神的字,他们没有修行就用文字来凑。真正的修行不是那样的,它非常具体和实际。所以我们一定要跟随自己的上师,否则你会在那里扯淡扯一辈子。不要这样,人只有这一生,活不了多久,太浪费了。
整个法界都是蒲团,行住坐卧也是宴坐。一味调适心身,避喧求静,只能堕在无为坑内,不是真正的宴坐。
妙华法师说得很好,但都是大话。他的意思就是整个法界所有的世界都是一个大蒲团,怎么坐都是宴坐。成就了才是这样的,普通人就是要找个地方去坐。就像你们,千里迢迢都要跑到清迈来坐。如果真的整个法界都是蒲团,行住坐卧都是宴坐,你跑到这里弄个蒲团干嘛呢?应该跑出去旅游嘛,去外面做“马杀鸡”(按摩)、坐游艇。所以,这些对没有成就的人来说就是大话,但作为一种见解是可以的。
趣向佛慧的“趣”,是道路之意,即“妙契真如”的宴坐,是通向佛慧的道路。
“趣向”就是道路和意志的意思,我们有这样的发心和欢喜,叫做“趣”,也是道路。
“一味调适心身,避喧求静,只能堕在无为坑内,不是真正的宴坐”,这也是对的。如果我们只是调适身心,在这里打坐,慢慢地就会变成普通的禅定。我们很多师兄都经历过这些。但是不是堕在很深的无为坑里面呢?我觉得我们还没有堕到那么深,我们基本上就是在一种身体很舒服的状态里面一直坐下去,有很多师兄是这样的。这也是没有观,有些人会产生很大的乐,有些人的身体会消失,但这都没什么,它确实不是真正的宴坐。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观不对,没有妙契真如。妙契真如一定要有见解,我们说了,要么你就通过闻思有那么大的能力,从那些比较有影响的佛教书里面,比如《楞严经》《圆觉经》《定解宝灯论》《大圆满前行引道文》《三自解脱》《三大休息》《心性休息》找出对自己修行有用的具体指导;要么就要去找上师。而且大概率是要找上师,否则那些话又会变成妙契真如、浅神玄默……都是一些话。你要知道落入实际怎么去做,它是什么意思,它跟我们所学的那些教理是怎么契合的。三地菩萨萨到七地菩萨两句话就完了,即“解众生缚,起修行地”。
6、福智慧三业:
经文:“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
这一大段话,从果法上来讲,就讲八九十三清净地了。为什么呢?“以具相好,及净佛土”,从八地菩萨才开始净佛土。为什么这时候是以具相好呢?八地以后就再也看不到这些凡俗的现象了。如果一个人在所境上已经达到了八地菩萨的修量,那到处都是净土。
如果这个人是地球上的人,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同时他已经是八地菩萨的修量了,那他在这里看到的东西有很多层面。由于他跟我们在一起,那他跟我们有一个层面。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桌子,他看到也是桌子,跟我们看到的一样。看到的山水也都一样。同时他还有另外的视角,他的视野里面到处都是净土,甚至是他自己的净土。那时候他会跟你结缘。
如果我们真的跟一个已经修到八地的菩萨结了善缘,而且我们信任他,那我们死亡以后可能就会往生他的净土。我说是可能,如果你不信他,骂他一顿,那就去不了。或者跟他的因缘不深,也去不了。还要根据他的愿力,比如他发的愿是“你瞄我一眼就进来”。有没有这种愿望我不知道,但有一个比较厉害的愿望,即我们学的阿弥陀佛——“你念我的名号十声就可以进来”。接了这个缘你就去了。
“以具相好”,即他的境界里面没有娑婆世界的这些现象了,所以叫三清净地。娑婆世界的现象是很糟糕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很漂亮、长得很好的人,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漂亮、英俊、美丽……你把他的肚皮划开,还漂亮吗?那层皮一拉开,里面的肠肝肚肺,脓血淋漓,黄的、白的、红的一起来,马上就不美丽了。
我们经常看到桌子上的玫瑰花(那可能是我们的花园里面长的),好看得不得了,但你看它下面的土,就不是那么好看了。你会说:“我喜欢土。”那是因为你觉得它能养花,而且它不伤害你。你要是真的喜欢,那你吃一口,你就不行了。这个世界上有好有坏,有很好的平原和山川,也有穷山恶水,比如火焰山等等。
那么,到了八地就不会看到这些了,他们自己的样子也非常漂亮。所以说,他以具相好,很漂亮。他有他的净土,果地是八地。由于这些人没有人我执,他的福德会大到不得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所有的供养都没有人我。没有人我的供养是最大的供养。《金刚经》里面是怎么说的?须菩提,东南西北方向的虚空有量吗?没有量。如果菩萨以不执著的方式去供养,那些福德虚空装得下吗?装不下。我说的是意思,原文你们自己去读。所以八地菩萨的福德是最大的。这是讲果地。
那么,我们修行是什么?一样的,起福德业就是要发菩提心,尽量做无我、无执的供养、布施,积聚福德。然后发愿要做菩萨,自然就会有佛土。而且要以菩提心发愿。我们经常说要怎么样才能长得漂亮啊?供花。这是人天佛教的那一套。真的想要长得漂亮要怎么办?发菩提心。如果一个人发起了菩提心,没办法不漂亮。而且那种漂亮绝对适合任何一个时代。也就是说,一个具足菩提心的人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些人怎么看他都漂亮。漂亮是一种情愫,它是心里面的一种认知结论、一种遍计执。而遍计执要依据因缘而来,其中最厉害的因缘就是菩提心。
大家说要想长得好看,就要供花。是的,对殊胜对境供花也能长得漂亮。对殊胜对境发菩提心也一样,对哪个殊胜对境呢?一个是对佛,一个是对所有众生。那样全宇宙的花都让你用菩提心供完了。所以,他一定会具相好,也会有清净佛土。所谓心净即佛土净,最大的心净是什么?发菩提心,这是指没有证悟的人。对证悟的人而言,就是安住在觉性里面,那是胜义菩提心。这是地前的菩萨,八地的菩萨从果地来讲,那就没得说了。
下一句是九地了。“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即应该知道众生的一切心念,如果说法,也会非常巧妙、机智,绝对会什么人说什么法。九地叫什么?善慧地,要说智慧了。也就是说,九地菩萨知道所有众生的心念,那他说法时才能非常巧妙。不然像我们现在,对着一个人说法,说了半天,对方完全听不懂。或者是你说的问题根本就不在点上。
以前的禅宗为什么不守住一个师父,而是要到处去参这些大德呢?因为那个师父解决不了他的问题,他就要去其他地方。如果参对了,说的话解开了他心里面的疑惑,要么留下来,要么供三支香、磕头。这是解决了问题的。如果解决不了问题,就供一支香,恭敬,作个揖,走了。禅宗是这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即使是大德们说话,由于不知众生的心念,有时候也不见得能说得恰好对你有用。应病与药,知机知业,即知道对面那个人的业障是什么,根机是怎么样的,然后根据他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药。而九地菩萨可以把这个做到极致。
那我们怎么办呢?按照规矩来。比如密法,就不能在公开场合说。而且不同众生的情况在大体上你可以知道,比如连书都读不懂的人,你硬要他去学中观,那不是搞死人吗?还有些人,念佛都念不下去,他总要怀疑——“阿弥陀佛凭什么有净土啊?”“你不是说吗?从古到今欺骗人的很多,你这个算不算欺骗啊?你个神棍”。这些人你让他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你不是疯了吗?很简单,他不是要怀疑、要思考吗?那就去学中观,学啊学啊,他自己“死了”就好了嘛。
我们这个团体里面有多少人是被中观杀死的嘛,好好的人,杀成了佛教徒。不过现在还没有杀死,还在佛教团体里面挣扎,不停地用刀戳自己。现在我们不是用刀,而是用光夺境。夺得要死不活、二不跨五,夺两下又不夺了,然后伤口又长好了。你要一直夺下去,夺到完全翻不开身。
什么叫翻不开身呢?我们现在说的是单空。就是在觉照中它根本就是假的,甚至你都不愿意夺它了,觉得多余,就像刀子夺在虚空上一样。是的,你捏它还是会疼,你感觉它还是在,可以动它。但稍稍静下来,甚至不静下来,平常一回观,就觉得它(身体)完全不存在。这就是能上对身体这个所境有空的强烈认知,即它是不成立的,完全是个虚幻的东西。如果能不加思考地达到这一步,就可以了。
那身体消失呢?身体消失不一定是那种状态,也可能是定造成的。什么意思呢?你把意识关注在一个对境之上,身体这种识的作用就会开始停止下来,你的心就感觉不到身体了。但这并不代表它存在的时候你认为它是空性的。所以,这不是真正的空观,是禅定造成的结果。我们要区分这个。这不算密法,这是修行的基本区分。
如果说禅定不行,你去医院打个麻药针,身体也会消失,心智是清晰的。我试过,以前我跟别人去山上盗墓,被人把腿打坏了,就去动手术在腿上动刀。医生给我打了麻药,把下半身麻了,上半身没有麻。我感觉整个腿完全没有,人是清醒的。那算不算我领悟了腿的空性呢?肯定不是。麻药过了以后,痛得我喊爹喊娘。
当然,修单空还有很多不同境界的区分和认知。我以前在新加坡讲了关于单空的九个名词(层次),以后我会慢慢总结归纳(写)出来。一是那天时间太短;二是大家可能都记不得了。修单空的师兄们可以看一下,不看的话,夺着夺着你就夺不下去了,夺完以后也不知道干嘛。
那么,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不可能像九地菩萨那样,但至少可以从智慧上通过闻思和大量的修行得出一些经验(这里说“起于智业”嘛),根据这个人的具体情况,说一些相应的法,这是我们凡夫。九地菩萨就不用说了。
下面的这个就厉害了,“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这说的是十地菩萨。即了知一切法,但所有的法不取不舍。“一相门”就是在一个法里面。哪个法?觉性嘛。这是真正的究竟智慧,“起于慧业”。十地菩萨就可以达到这样。所以十地菩萨叫“法云地”,法虽如云,但是归于一门,即归于大乘究竟觉性。“入一相门”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十地菩萨。
那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要怎么知一切法?首先是闻思上的知,要尽量去学习。这知的是佛法,通过佛法从概念上了知世界观、中观、唯识,这叫“知一切法”。还有修行上的知——觉知,觉知一切法,不取不舍,这是讲修行的。我们要怎么不取不舍呢?你根本就做不到。你要是故意不取不舍,就变成禅定了,睡着了也不取不舍。那要怎么办呢?前期只能是单空。不取不舍什么?它是假的,我不取不舍。基于它是假的这种情况,我不取不舍。
这在天台宗里面,能境上叫“空观”,所境上叫“假观”。也就是说,在能境上,我以“空”这种认知,认知所有的法,即“知一切法”;然后你是假的,所以我不取不舍。这不是以证悟的方式来不取不舍。以证悟的方式不取不舍,反而有取有舍,但是又不取不舍。而单空就不是了,单空是一种状态,以心的一种空的状态去对付假法。它还做不到天台宗里面的中观(天台宗有空观、假观、中观)。天台宗的中观解释叫做什么?不离觉性,即安住在觉性里面。
我们是要什么?知一切法。先是概念上知,去学习、闻思。接着是觉知,知一切法。觉知到一切在单空里面叫什么?周遍。如果真的能做到空,不取不舍,叫什么?透彻。然后要入一相门。我们的一相门是什么?单空门。即完全是假相,以“空”这种执(其实是一种执——单空执)入这一相,把所有东西生成这么一种单空境界,叫“入一相门”。这是起于半个慧业,不是真正的慧业,真正的慧业是全体的。入一相门就可以清晰、透彻。当然,因为这是觉知,它就不是意识性的,所以它是非意识。以上是单空的四个层面。
这是对于我们地前的修行者而言。这一大段经文说的是福智慧三业。妙华法师后面写的这些东西,你们可以去看,但都是一些话。我没有按照他写的来讲,太多了,而且都是些文字性的东西。我是针对我们的情况来讲的。
7、增善断恶:
经文:“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
这些全是说十地菩萨的,所以他叫“法云地”。法云地起到了很多作用,法如云啊。《宝性论》里面说了佛法的九种比喻,有一种是如天上的妙云,收集佛法的雨水浇灌大地。其实十地菩萨也有这样的味道。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即所有的烦恼障碍、一切不善法全部断除,所做的都是善业,这是十地菩萨。
然后“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一切智慧,一切善法”我们很好理解,什么叫“助佛道法”呢?我们看这里是怎么解释的?
僧肇则论述说:“助道法,(就是)大乘诸无漏法”。
这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说的。一切智慧、一切善法就完了,为什么还有助佛道法呢?另外一种解释是什么?世间一切有利于我们修行的法都叫“助佛道法”。不仅仅是“三十七道品”、真正的佛法(经、论),或者修行的仪轨、打坐这些方式才叫佛法,所有能帮助众生成就、领悟佛法、趋近于解脱的都叫做“助佛道法”。所以,十地菩萨能利用任何场景、任何因缘来帮助众生解脱。
就像有人说去找药王菩萨,问他什么是药,药王菩萨说“普天大地哪样不是药?”任何一个东西都是药,看针对不同的病。地上的土抓起来也能治病,我们刚才说不能吃土嘛,但有些病吃点什么土就好了。尽大地无一不是药,药师佛就是这么讲的。十地菩萨也是一样的,任何世间的因缘都是佛法。
十地菩萨当然可以这样。但对我们来说,那是什么样呢?要断烦恼。我们来看他说的。
如《折衷疏》所言:“有漏之善,离性之善,自属三障,非真善也”。无漏的善是“即性之善,能断三障,乃真善也。”如是想要断除三障,非无漏之善不能。
什么叫不善法呢?有漏的就叫不善法。哪怕我们去放生、绕塔、念咒都是有漏的。只有明了了觉性——漏尽通,那才是真正的善法。这个要求太高了,对于我们来讲,从大乘的角度,利他的、利于解脱的这些法都是善法。即自利利他同时趋向解脱的都叫善法。比如放生,虽然是有漏的,但它也是善法。
而《折衷疏》要求得很厉害,“有漏之善,离性之善,自属三障”,它反而是一种障碍。有时候确实会把它当成障碍,如果没有证悟,你放生、供养或者是做各种各样的世间善法,就会成为下一世做国王、富豪等的福报。而这些一定会造业,造业就会堕落下去,所以它是有漏的。只有明白了人我不成立(至少明白了人我不成立,如果明白了法我不成立,就更厉害了),在这个基础上做的善法,才是真正的善法。
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而能做到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让所有身口意的行为都是善业,只有一种情况,即开悟,彻底开悟。甚至是初地菩萨以后。普通人哪里做得到啊?所以,这里是说十地的,十地肯定是现量,任何时候都做得到。像我们就要争取努力做到。
而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即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所有的世间法都变成一切智慧、一切善法。十地菩萨做得到,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就要聪明、智慧一点,要用适合现代人根机、状况的方法来进行闻思修,不能死板。比如,我们现在没办法再聚到一起修行,该怎么办?你可以在家里面修行,几个同道、师兄们凑在一起修行。再也不搞以前的那些方式了。如果我们没办法大声念咒,那可以默念。我们再也不可能举着转经筒,拿着念珠满街走,你可以放在家里面,根据这种形势来做。所以,要用好一切助佛道法。他是这个意思。
他用这一大段话,说了十地菩萨。而我们说白了就两个东西,即发菩提心争取证悟。开悟之前,以菩提心做任何世间法,都会成为真正的善法。证悟以后,安住在觉性里面做任何事情,都是善法,都能起到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的作用。然后,起一切善业,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而且用好一切助佛道法。所以,开悟的那些人,他们会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手段,普通人想都想不到。但他目的会非常清晰,只有一个目的。如果我们没有开悟,那就发菩提心。菩萨心的意向也非常清晰,只是由于我们不够智慧,可能在运作时,做不到那么好。但是,做不到那么好,你也得去做。
8、总结段意:
经文:“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
说了这么一大堆,维摩诘才对善德说“要像这样做,才是真正的法施之会”。即你要在你的法会上讲这些东西,布施这些东西,才叫法施之会。这个有点夸张,哈哈哈。
经文:“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即如果菩萨来做这样的大法会(真的以菩萨的方式去做,而不是以人天的方式给钱就完了,争取点福报)、大施主,进行大量的法施,做这样的推广、修行,那这就是一切世间的福田。不但是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的福田。也就是可以法施,同时他也是福田。“福田”就是大家需要去供养他。这是这段经文的意思,“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七、获益伸谢:
经文:“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诘对善德说这一大段话时,周围有很多婆罗门众听,有二百人都发了大乘菩提心,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婆罗门就是印度搞思想、修行的那帮人。
诠释:这些大法会既有善德的财施,又有维摩诘的法施,可以说是大众在他们的言行互映,相得益彰之下普沾甘露,心中的菩提种子发芽了。在会的婆罗门外道,也发起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言外之意更何况其他弟子和平民呢!
其实也不是,平民和婆罗门听了以后都有可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经文:“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
什么意思呢?当时听到心好清净啊,“心得清净”。是从来没有过的,“叹未曾有”。然后就对维摩诘磕头,即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璎珞其实是从印度来的,就是串起来的珠宝。印度人当时喜欢搞这些东西,把珠宝、珠子、玉块串成一块一块,在身上挂很多。
然后他就把它取下来,供养了维摩诘。“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直”是价值的值,这是个通假字,也就是很多钱,他也没有说是印度币、人民币,还是美金,是当时的一个计量单位,肯定很多钱。但维摩诘不肯取,即不愿意接收。
他就很虔诚地说:“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即希望你接收,拿去以后你随意处理,这是虔诚的供养。真正的供养是你拿去以后,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真正供养上师大德时应该做的。而我们有时候供养时会要求“你要做这个”,这叫奴役,或遣役,它会很损供养的功德。大家要注意这些。
当然,也有人供养寺庙时会说要买袜子、买被子,一定要照着这样去做。但我们供养时,特别是对上供养,不要去要求。如果你去要求,就成了“给钱让你去做什么”,有时候这样会损福报。所以,这里他说“愿必纳受,随意所与”。经文里面说这些,其实是要表达一定的法义。
诠释:善德只有说:居士,请你务必接受,你不愿要的话,可以随心给别人,但现在你必须领下我的心意。
就是你一定要收,收了以后,你想拿去做什么,那是你的事。
经文:“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维摩诘在玩神通,他把璎珞分成了两份,一份布施给了大会里最差的一个乞人,即乞丐。另一份供给了最高贵的难胜如来。普通人见不到难胜如来,这时候他要去供难胜如来,肯定是用神通。他在供的同时,一切众会就见到了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难胜如来是八十八佛中的一个,也非常殊胜。当时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我想是好像另外开了一个门一样,出现了一个刹土,难胜如来可能坐在那里。
璎珞从维摩诘手上到了难胜如来那里,在彼佛座台那里就变成了四柱宝台。宝台四面有很多严饰,也就是有很漂亮、很庄严的装饰。而且这种装饰还互相不遮盖、不遮挡,即“不相障蔽”。那就是神通啊。我们可以这样想,一群人开会,突然空中出现了一块像极光一样的东西形成的国土。实际上它比这个厉害得多。如果真的出现极光那样的影像,我们把璎珞给他,他理都不理你。但难胜如来不是,他会伸手把璎珞接过来,往台上一铺,立即形成高台——四柱宝台。幸好是佛法,如果是不信佛的人,就会说“哇,见鬼了”,吓都吓死你。
为什么他要这么去做呢?他把璎珞给了一个最下乞人,同时又给了难胜如来。为什么呢?在他那里,最下乞人和佛陀是一样的,他表达的是一种见地,非常高深的见地,而且用这种神通显现出来。《维摩诘经》很深邃啊,前面的《佛国品》也说了,净土可以随时呈现在我们的世界里面。
那我们修行人要怎么来看呢?说老实话,一些生圆次第修得很好的人,就可以见到净土;修大圆满的人梦中都见得到;修脱噶的人,不用梦中,醒着时都见得到;修气脉的人,达到一定程度也见得到。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呢?你当然见不到啊,你见到的就是眼睛所看到的。比如,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一个屏幕,还可以低头看见自己的身体。
因为你的认知被自己的六根全部限制死了,所以你要息掉六根。要么从禅定里面产生一些区别于六根的所见,也就是通过禅定也能看到一些东西;要么从观修里面产生一些心捏造出来的所见,即通过生圆次第观修出来,比如通过事部的生起次第观修唐卡,或者通过气脉的方式观修出来;还可以从觉性里面产生出本具的殊胜相状,那就厉害了,脱噶就是这样的,它是从本性里面自然出来的,不用观修。但这些都不是我们六根自然的所见,我们六根自然的所见就是这样的。
什么叫“无明”呢?这就是真正的无明,这些呈现出来引动我们的快乐、痛苦、追求、贪嗔、期待,这就是轮回。所以,为什么修行最后要禅定到很深的程度呢?当我们能现量体会到那些殊胜的所见时,心就会开始真正地趋于解脱,否则都是一些观念。
经文:“时维摩诘现神变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真厉害啊。维摩诘现了神变以后,供养了难胜如来,又供养了一个最下乞人。然后他对善德说:“如果施主以平等心,布施给一个最差劲的乞丐,那么这种心就像你去供难胜如来这样的福田一样,心没有分别,等于大悲的一种运用。”
“等于大悲”可以有两种解释,从能境上解释,你这样去分,就等于大悲的平等应用。也就是你对待难胜如来和最差的乞丐时有同样的悲心,就叫等于大悲。从智慧的角度解释是什么呢?难胜菩萨和最下的乞人其实就是一个东西——觉性。而在这种情况下,不求果报。你已经在觉性里面,那就是果报了。
他的要求太深了,《维摩诘经》就是大圆满的典籍。你们知道维摩诘是谁吗?有人在各种经书上考证得出结论,在人间以人的方式传大圆满的,就是维摩诘。他是在哪里传的?斯里兰卡的亚当山。当时六道里面有五类(五道)众生参加了大圆满的传授,是金刚萨埵直接传的。而人类的代表就是维摩诘。唯一没有哪类众生?地狱的众生,因为地狱众生不能接受。传法的地点就在亚当山。基督教用的名字是“亚当山”。我们应该叫什么?楞伽山。
也就是说,维摩诘把璎珞布施给了最差的乞丐和难胜如来,对他们无有分别,以同样的悲心,而且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这是最厉害的法施。即安住在觉性里面去做任何利他的事情,都是法施,这就叫具足法施。我完全是从修行的角度去讲的。其他理论上的东西,其实这个法师也写了很多,你们去看就行了。
经文:“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里的最下乞人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接受了璎珞的乞人发了菩提心;另外一种是另外一个最下乞人(有可能是另外的人),看到这样的神力,出现了难胜如来,又听到这样的说法,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里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家可以理解为向佛之心,即我要像他一样。其实这就是菩提心,像哪样?像维摩诘一样,像难胜如来一样,像维摩诘所描述的要成就那样,这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而不是现量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是佛陀,无上正等正觉,普通人做不到。即使开悟了,也只是知道一点点。十地菩萨与真正圆满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相比,那是牛蹄水和大海水的比较,都很难比。佛陀的功德无量无边,但他的本质和一个开悟的人所悟的一样。向往这个东西也叫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我们说的世俗菩提心。
八、结成不堪
经文:“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善德也对释迦牟尼佛说:“我也没办法担任去维摩诘那里问疾的这个任务。我都被他教育成这样了,没有资格去。”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起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我们前后说了四个菩萨,还有其他菩萨,各各菩萨都跟释迦牟尼佛说,“不行不行,我在什么地方也被他怼过,被他教育过”,一大堆都不行。
为什么不行呢?维摩诘是佛,也有人说他是东方妙喜刹土的大菩萨——等觉菩萨。也有人说他就是金粟如来,早就成佛了。很多成了佛的如来都会在各地呈现出菩萨的样子。他还是以维摩诘这样的高士、等觉菩萨的方式出现。有些佛甚至以普通人、动物的方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也有佛以初地菩萨,刚开悟、没开悟、刚发菩提心这些方式来影响跟他有缘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哦,不会说“我是如来,现在化现为没有开悟的人”,那怎么得了啊?还化现个什么啊?干脆直接出来算了。所以,他化现的时候,你是不知道的。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如果他真的证悟了,用神通回去看,他会发现在自己的生命中,有些环境其实是被一个突然出现的人所影响,然后这个人消失不见了。而且他用神力去追还追不到,那一般都是佛陀化现的。也就是在生命中最关键的时候做出一些抉择,碰到一些人和事,事后得不到解释。因为很多都是大菩萨和佛的化现,往往把他推到该走的那条路上去。
大家不要说:“他是不是把我从大火或者大水里面救出来呢?”不一定,救出来的不一定是菩萨,说不定把你从最好的环境推到一个很糟糕的环境的人,就是佛陀的化现。为什么呢?你继续这么浪下去会出问题。他是要推着你往解脱走,不是推着你往世俗好的方向走。所以,佛陀的化现有很多种,当然也会化现成像维摩诘菩萨这样的大居士。
诠释:随着菩萨品第四的结束,维摩诘的高大形象被一步步推到台前,十大弟子、四大菩萨从各个侧面将维摩诘的德才烘托出来,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并在一个个对往昔经历的回忆中将大乘至理至境阐述展现给我们。在佛派弟子们前去问疾,而都说不能胜任的情况下,大智文殊菩萨出场了,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故事情节和对佛法至理至境的思辩,也从此进入高潮。一面是德才昭彰的维摩诘,一面是大智无碍的文殊师利,这等阵势,不禁使人暗自击节,至诚向往。
他们两个见面一定会斗,不是斗争,是斗机锋。这就是为什么禅宗会将《维摩诘经》当成必读的经典。而且禅宗斗机锋的作风,很多时候都是跟着这上面来的。谁还给你讲那些具体的教理?不讲的。境界的复勘,他们会说一些旁人完全听不懂的话。只有相互明白境界的人,才知道他在说什么,旁人听不懂就成了机锋。拐了好几个弯,跳过了好多个逻辑程序,甚至是完全没有逻辑的话。很多公案、机锋就是这么来的,这里面也有。
我们从下堂课开始就要学习《文殊问疾品》了。后面的全都是禅宗一些很高见地的阐述、交锋,非常有意思。我们读了这些以后,再去看禅宗的公案、故事,就会觉得事出有因,原谅他们,说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哈哈哈。经论就是这么干的。
我跟大家讲的时候,会用一些中观、唯识的内容,理义性讲得相对要清楚一些。因为如果大家都这么搞机锋,真的是没办法说的。要搞机锋,“啪”(老大拍板子),讲完了,听懂了吗?这种东西是没有用的。我们这个时代不行,我们就是要把理说透。然后思考理,停下理,真正地去体会。这样才会真正地达成解脱。
当然,你要搞这种机锋去参公案,也不是不可以。但我觉得真的能参透的人,几乎没有。也许有,我不知道,我的认知范围很窄,不会太多。虽然我在佛教圈里面打滚,但是大部分人也不认识。人家参透了,我怎么知道啊?但我所知道的人,几乎没有,很难参透。我们还是要通过次第性的修行,一步一步去。
参其实也是一种次第,但它单刀直入。单刀直入的第一步我们就做不到,“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你凡圣情尽了吗?凡圣情尽了以后才可以体露真常。你的凡圣情尽不了。六七因上都转不了,五八果上怎么圆呢?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是六七因上不转,五八果上要圆,扯淡。作为见解、知识,我们可以用中观、唯识这些次第性、逻辑性的方式说出来。修行也可以通过一些次第性的、有效的方法去修。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实现维摩诘、文殊菩萨他们所说的甚深见地,真的达成无漏法。
我们今天刚好讲到这里啊。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50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5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