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领取你的快乐锦囊!
从起七、坐禅、跑香、用斋、课程、义工等全方面了解一次禅七,从中我们又能获得什么?
印度托钵的古规已将绝迹,在东南亚的泰国,还可以见到比丘托钵化缘。
十五年来,他屡屡去往泰缅边境,也因此蒙受质疑的声音。
探访最神秘又最实用的精神修道世界的重建。
他们为何如此喜悦?带你走入佛学院的孩子们的生活……
中观其实很简单,一言以蔽之:这个世界所有的现象全部都是假象,没有一个是真实的。这里牵涉到一个概念:什么叫做真相,什么叫做假象?
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心识清净后一种自然的结果。
佛教非常的具体和普通,它可以融化在我们的思维和生活。
“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
区分“人”和“机器人”,就是这个最后的东西:机器人没有真正的情感。
网上说:“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者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道家有个很著名的大德,民间传说“八仙过海”里的吕洞宾,传下一部真的修仙秘籍。
禅定对于道家来讲,完全不是什么额外之事,而是同他们的修行息息相关、一脉相连。通常“道士”会给我们两个印象,一个是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会捉鬼,一个是会打坐。
如果我们想得到一个善缘,要怎么办呢?学佛。
阿罗汉能够用四无量心去对待一切众生,那为什么会和菩萨的菩提心不一样呢?菩萨不是也一样用“慈、悲、喜、舍”去对待一切众生吗?
一个人真的发了菩提心,再去领受窍诀,就很容易体会。
为了达到“没有人我”这种最基本的世界观,我们就故意采取矫枉过正的修行方法。
既然身体的痛苦与烦恼不是绝对的一对一的关系,我们就有机可趁,可以在身体痛苦的时候,改变自心,不跟着痛苦。
精神的贫乏是由于二元对立的认知习惯,证悟本性就不会贫乏,证悟本性前需要修单空、菩提心、上师瑜伽。
阻止不善的脉道,利于生往善道。
“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菩提心是临终最好的修行。
这一本论的殊胜在于,主把整个中观各方面的核心要义都汇集到一起了,所以叫总义。
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
宝性论是三转法轮的重要经典,受汉藏两地各宗重视。想要了解如来藏的方方面面的话,不容错过。
每次禅七的第一天讲在正文之前的,本次聊一下佛法修行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三谛是它本来具备的,但是我们没发现。我们去观它,就是三观——你用道理去进行观行,就成了三观。观到一定程度,达到止了,就可以停在妙理上,就叫三止(止是停止的意思)。
世尊一代时教,主说西方净土的经典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部。其中以《无量寿经》为“净土第一经”。此经详述法藏因地建立四十八大愿,安住真实智慧,万行庄严净土;终至愿满成佛,显现净土依正二报功德之海……
此论典的修法来源于阿底峡尊者修习菩提心方面的窍诀,它包含了大乘佛法的所有精华——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你是否学了中观后,不知道怎么运用到修行?那中观四夺的修法,了解一下。
般若是如实认知一切万有本源的智慧,中观是最准确的世界观。
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之一,阐述一切唯识所现的世界观及修行。
三乘菩提皆以如来藏为核心而演述。
教观双美,解行并重。以“法华”为本,是汉传最早的大乘宗派。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佛教世界观直截了当的实践法门。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念佛成佛,至圆至顿。
修行即是修心。出离心、菩提心是学佛人的基础心态。
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离不开观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