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打了一天的坐,讲了一天禅定的修法。今天晚上我们就不说禅定了,晚上就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些对于“三主要道”的看法。三主要道,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几乎所有的学佛的人,特别是藏传佛教的,他一定会了解三主要道。
我们在交流三主要道之前,跟平时一样,我们虽然是交流佛法,它也是一个很佛法的事。凡是佛法的事,我们就要做三殊胜,先要发心。希望大家在我们交流之前,发菩提心:“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不管是真的假的,我们都发一个菩提心。我们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来做佛法的交流。
今天是说三主要道,三主要道的第一个内容是出离心,第二个内容是菩提心,第三个内容是空性正见。在场的人,我想没有一个不知道的。这个话题已经说过好多次了,反反复复这么说。上师也好,我们在很多论著上看到的,都是这么说。因为佛法虽然系统庞大、浩瀚如海,但是实际上汇集起来就是三个主要的方面: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我们菩提学会的师兄也好,不是菩提学会的其他师兄也好,或者是看藏传佛教这些书的师兄,都已经对菩提心、出离心这方面的论著、教言看过很多。但我现在又来说三主要道,每个人(特别是汉族的)每个人都想:你能不能讲一个很深的法,或者窍决,特别是空性方面的。其实这个心态的一个错误的基础是什么呢?他认为空性是一个东西,可以抓得到。基于这个心态,他就希望从上师或者从其他大德那里拿到一个东西,逮到它。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的,没有什么不是空性的,我们自己也是空性的,离开这些显现找不到空性的。空性是我们对万事万法的一种体受,这种体受必须要消除了执著以后才能体会得到。万事万物都是空性,我们体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有障蔽,有很多很多执著。最大的执著是什么呢?就是对轮回的执著!
什么叫做对轮回的执著呢?那就有很多了。当然我们说起来,有贪嗔痴慢疑,可以说很多这类的东西。贪嗔痴慢疑、人我执、法我执,很多很多的术语名词。有无明,阿赖耶识里面有很多的种子……各种各样的理论,去证明和告诉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执著,但其实说到底就是对轮回的执著。那么对轮回的执著会表现在各种各样的方面,表现在五蕴上: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各种各样的作用上都会形成执著。这些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带来纠结,带来很多很多让我们欲罢不能。想放弃也放弃不了,想追求也追求不到的现象,八苦就出现了。
但是我们可能有时候觉得苦,但很多时候还觉得它很甜。我们有事业、有爱情、有金钱、还有坐在这里听佛法……很多诸如此类的东西会让我们感到很舒服。这样子的话,你说我们真的很讨厌轮回吗?能够坐在这里的人,绝大部分是不讨厌轮回的。我们为什么要讨厌轮回呢?因为我们讨厌轮回中间不好的东西。所以说我们这个不叫讨厌轮回,它实际上是变相的喜欢轮回。因为苦苦现前了,我们想离开这个苦苦,去找到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很甜,实际上是变苦和行苦的东西。
如果我们现在告诉大家:“今天晚上你不用跑到那个禅修中心,听那个人在上面乱说。来,我给你三千美金!”肯定全部走光!绝对是这个样子的。听法下次再说,三千美金拿到了再说,绝对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是我们的一些男同修,突然一个美女给你打电话,试试看,让你听法?没那么重要!有很多很多这类的心态。其实我们内心有很多很多的贪执,我们自己不去省察。所以说,因为这种贪执,造成我们没有真实的出离心。
所以今天我们要来讲出离心,就是我个人对出离心的一些理解和一些看法。它不是什么教言,因为我就是个凡夫,可能书比你们多读了两本,但不过也不一定!说书比你们多读了两本,其实啥都不是。我坐得这么高,是因为我说的是佛法。为了证明这个事,明天早上打坐的时候,。只要能够带给大家佛法,带给大家一些东西,你们任中一个都可以坐在上面。因为我们是居士,师兄弟之间的交流。不是像上师,上师就不同了。所以说大家把心态放松,我们只是在搞一个交流,没有什么其他的沉重的含义。搞得大家心里面很纠结:“啊!那么一个人坐在上面……”
那么一个人在上面,他教给你的这些东西,可要可不要。只要你不诽谤,有用的你就拿去,没用的放在一边就行了。不能诽谤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说的是佛法,万一它是正确的,你就倒霉!还有,万一我在说很高的佛法,万一我在中间有一点点体会之类的,你一诽谤,那性质就严重了。只要我在这方面有些契入的话,比如说我有一点点的菩提心,起码我当时是菩萨!我在讲法的时候,你诽谤的话,你就倒霉。所以我们可以暂时不诽谤,放到一边去。如果是有用的,对自己的修行、对自己的闻思有用的,你就拿去用。没用的放在一边,没关系。
好,我们现在来谈出离心。首先要知道出离心是什么,先把这个书面上的概念解释一下。出离心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离开三有轮回的一种希求,离开三有轮回的这么一种心态。这都非常简单,出离心这三个字基本谁都知道,没有谁不知道的。对出离心有很多很多的解释,可以从很多层面解释“出离心”这三个字,空性也是一种出离心。大家可能觉得:“空性怎么会是出离心呢?出离心明明是一种心态,空性不是一种心态。”因为你证悟空性以后,你没有办法不出离。全部都是空性的,那是最高级的出离心!
在缘起上,我们在心里面建立了一个轮回。我们的无明执著构成了轮回,构成了三有的这些现象。然后这些现象造成了我痛苦,我要从这些现象里面脱离出去。有这么一种强烈的心态,这个是缘起上的出离心。但是在完成了它的过程以后,比如说我证悟了人无我,人我都消失了,三有轮回就失去了主体,这是一种阿罗汉的解脱。然后我证悟了三有就是空性的时候了,轮回就是涅槃,涅槃就是轮回,我还有什么出离不出离?那是最高级的出离心!当然你说:“那个不能叫出离心,那个叫做空性的状态。”那也可以。我们只要明白它到底真实说的是什么就行了,至于这个词汇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样的,每个层次有它不同的解释。但是我们现在说的出离心,就是希求解脱,希求从三有里面出去的这种心态。
关于这个出离心,我觉得它有两个层面:一个叫做概念性的出离心;一个叫做比较真实的出离心(比较坚固的心态)。什么叫做概念性的出离心呢?就是比较轻浮的,我们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但是实际上不能落实于我们相续的一种想法、一些念头。它只是关于出离心的一些解释、一些法相,一大堆的概念,而真实的心态就不同了。
那么两种心态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今天来做一些这方面的讨论。什么叫做概念性的出离心呢?概念性的出离心是现在我们很多师兄都有的。修出离心要怎么修?五加行前面有个四前行,要修轮回过患、因果不虚、人身难得、人生无常,我们很多人会修不下去的。他说了一些概念,说完了,接下来该做什么,他就不知道了。关于这些东西,书上说完以后,你让我思维,我就思维。思维完了,我就思维不下去了,然后就坐在那里发呆。实际上这个原因就是对出离心没有理解。
出离心是什么?出离心就是我们的心强烈地要离开三有。那么既然要离开三有,“三有”到底是什么? 轮回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它?你就要去了解。
所以说不能出现真实出离心的原因,其实有几个层面:第一个,最粗大的层面,叫做感苦不够,就是那个苦不是很强烈。我们感受了很多的苦,只要是成年人,你就会受到很多苦。你会失恋,你会失眠。有时候你还会失财!有很多很多东西,有求不得苦,想发财的发不了,想当官的当不了。有时候上师来了,我们想去见上师都见不到——求不得苦!有很多这类的东西。爱别离,也有很多这类的事:上师走了——爱别离;还有我们的钱包一不小心掉了……这类的苦也很多。求不得苦,生老病死……很多!只要是成年人,你一定会感到苦。
但是这些苦里面,就像刚才说过的,苦里面它又夹杂了其他的甜。苦甜混合的话,我们很多人甚至会去美化它,觉得这个叫做滋味、叫做经历。“啊!这个人有经历、有故事,他值得敬佩!”这些错误的概念会导致我们感苦不够,因为它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感受到欢乐的一些东西,感受到愉悦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我们现在坐在一个豪华别墅里面谈论佛法,这个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很惬意。因为我们心里面希求这个东西。你看那上面有个人在上面说,虽然他很狂热,但是他说得还可以,很愉悦!这种东西会造成我们不是很苦。感苦不够的时候,出离心会不强烈。出离心会变成头脑中的一种思维,它不是一种能够让你为此放弃一切的一种强烈的心态。
今天我们跟一些师兄在一起讨论什么叫出离心——解脱压倒一切就是出离心!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不是解脱压倒一切,我们观察自己,哪里是解脱压倒一切呀?!我们会在概念上说:“这个是最重要的,唯一只有这条路!”说得很好,但是我们今天晚上去不去修行?“那不行,我今天晚上那边还有一桌麻将。”立即把你推翻了。
甚至我们会去问上师:“上师,我们要结婚了,我们的家人都要求婚礼的时候要杀鸡,上师能不能开许一下,让我们能够吃鸡?”很多这类的事情!“上师,能不能够开许一下,我们八关斋戒的时候,我那天不守,我任意选一天行不行?”“我能不能够把那个事完成了以后,再去做这个事?”实际上这就是没有很强烈的出离心。他的要求是什么?他要求在我的世俗上很多东西满足以后,然后再把佛法拿来让我去解脱。佛法实际上是以轮回为主体的,佛法只是轮回的一个点缀。解脱只是轮回的一个点缀,或者是一种心理安慰。我什么都满足了,我学了佛法,假如真的是有轮回的话,我也学了佛法,我可以解脱。基本上都这么想的!
我们可以在现实中得到一些满足,同时也可以解脱。但是你有这种心态,可以注定你没办法解脱,连往生都往生不了!这种心态就是一种强烈的贪恋世俗、贪恋轮回的心,但是他又懂出离心的这些说法、这些名相。我们把这种出离心叫做概念的出离心。
第二是感苦的程度有局限性。程度不够和局限性,虽然说好像差不多,但它有区别的。有些人什么苦都吃过,但他每次的苦都好像很轻松就过去了。感苦的局限性是什么呢?就是他可能在某些事物上很吃苦,比如他在感情上遇到很大的刺激,但在经济上他一直很富有;有些人感情上很满足,但经济上很受刺激,它有局限性。
但是我们就希望离开苦的那部分,保留甜的那部分。他只要离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苦苦,行苦和变苦他根本就漠视。因为行苦和变苦表现在我们的觉受上,很多时候是欢乐的。你看外面的爆竹在放,很多人说:“好舒服呀!轮回真可爱!”。他虽然没这么想,但他所有的行为都在表达一个主题:生活真美好!
如果生活真的能够一直这么美好的话,还修什么呀?不要修了,全部回去。但是不行,因为所有美好的背后全部是苦难!我们没有很深刻的这些体会。
学佛的年轻人为什么很难学呢?因为年轻人有很多甜美的需求。他的各个方面的苦难没表现出来之前,他会不停地不由自主地去追求轮回中的一些妙欲,这就导致他没办法真正地产生出离心。所以说天人是很难修的,不要说天人那个美妙的生活了,我们现在如果是环境好一点的,他一定要保住自己好的生活。在保住自己好的生活的前提之下,才有可能去进行修行。
这个还是说物质的保留,还有一些是精神的保留,那是最可怕的。精神的保留是什么呢?我一定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保持对某种东西的崇敬,或者对某种事物的一些粘着。我有自尊,我有人格,我特别热爱我的事业……这些东西也会造成愉悦。如果你要解脱,连这些都要离开!解脱是什么?只要是轮回中所有让我们产生粘连的东西,全部都要离开!
但是“离开”不是说我不要了,而是我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它的本质。以前唯物主义也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他看到某种层面就停止了。他看到的是什么本质呢?它是分子原子组成的,他走到这个层面就完了,他没有看到真正的本质。我们会一下子分析下去,还不仅仅是分子原子这么简单,分子原子也是不成立的,它是空性。空性是怎么回事?空性原来是心的一个特点。心是什么?心是明空双运的。看到了真正的本质,所以获得解脱。但是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之前,你一定要离开让你没办法去看到本质的一些障碍。那么这些障碍归结起来,就是对轮回的贪着。
概念的出离心,你说它是不是真实的出离心?它肯定不是真实的出离心。但是我们也需要概念的出离心,刚刚开始要知道的。长期堆积概念的出离心,就是我们天天去想它、去看它,去听闻这些东西,它可能会造成真实的出离心。
我们经常问出离心怎么样去修,像我们现在修的四前行,实际上怎么去修呢?一个是座上修,一个是座下修。座上修是怎么修呢?它说的这些话实际上只是一个纲领,而我们要依据这个纲领来结合自己的生活,结合我们的所见所闻,去思维这些纲领所涉及的内容。比如说轮回过患,按照书上说,几句话可能就说完了,或者一面纸,最多两三面纸。它可以说“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无始以来所有的东西都会坏……”地狱这些痛苦,因为人没有现量,他只是靠想象。地狱?地狱有多可怕呀?它只是一个概念。实际上他在说地狱多可怕的时候,他身体正处在很舒服的状态里面。他不是那种现量的承受,看到地狱或者饿鬼的那种痛苦。所以让我们的心真的去害怕这个,是很困难的。
如果你现量见到,那就不同了。以前有这么一个故事,佛陀时代有一个叫难陀的,难陀出了家还在怀念妻子。他妻子当时是印度第一美人,他完全舍不得她。后来他在佛陀的诱惑之下出家,出了家以后天天怀念他的老婆。佛陀就把他带到天堂去。到天堂一看:啊!五百天女这么漂亮!然后佛陀问他:“你老婆漂亮还是天女漂亮?”他说:“天女跟我老婆比较起来,就像我老婆跟猴子比一样。”还是天女漂亮!然后他就为了要去见天女拼命修行。
佛陀最后又把他带到地狱去了。到地狱去一看,下面有很大一口锅,很多人在煮这个锅。他去问烧锅的狱卒:“你们在等谁?”他们说:“我们烧这口锅在等佛陀的堂弟,他现在正在世间修行,然后他要去做天人,五百个天女伺候他,等他享受完了就下到这里来。”他现量看到这个状态,回来以后精进修行,他成了戒律第一。因为他现量看到地狱的痛苦,所以修行非常厉害,后来成了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但是我们感苦的程度严重的不够,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实我们心里面有很多这类的贪着,所以我们没办法生起很真实的出离心,我们的出离心很虚假。这种虚假,你觉得好像没什么。我们没有很坚固的出离心之前,我们去修很多很高的法,比如空性或者菩提心,结果因为没有这个基础的东西,什么法都修不上去,全部都在瞎折腾。很多人说:“我修了这么久,为什么没反应呢?”你连出离心都没有,怎么有反应呢?因为出离心不是概念的,它是一种心态。心态一变,出离心产生以后,它相应的作用就出来了。真实的出离心出来以后,就一定有它相应的作用。
没有真实的出离心,它有个结果,就是生活中你不可能舍离很多贪嗔痴慢疑。学佛很长时间,对学佛的目的都很模糊。概念上都说“我要离开轮回”,实际上不是。骨子里面,你深深地观察自己的心,其实不是!“我一定要学佛,学佛是为了什么?我一定要在学佛的师兄弟里面最厉害,他们都恭敬我,能够像我一样坐在这里讲法。”有没有这些想法,你们自己心里知道。“至少我要在辩论的时候让他们服我;或者是我去恭敬上师以后,我一不小心六合彩中了;或者我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全部都是这些东西。“或者怎么怎么样,我皮肤马上变好了……”我们有师兄弟学了佛以后:“师兄,我都学了这么久了,我皮肤怎么还没有变呢?”
如果没有真实的出离心,一些粗大的贪嗔痴慢疑你都丢不下。但有了真实的出离心,他会变的。很简单,这些东西的背后是苦,他就会很轻易地放下。我们很多纠结放不下,就是因为没有出离心。不要说菩提心那么高,连出离心都没有。我们回去观察自己,这些痛苦的根源是什么?要观察,痛苦的时候是非常难得的,每一个修行人的痛苦都是很好的机会。快乐有时候还不是,快乐让人流连忘返,很舒服很愉悦。而痛苦恰好是非常好的机会,去观察为什么会痛苦,我一定是在纠结什么东西,我喜欢的东西得不到,或者是我喜欢的东西失去了,或者是我忧虑、恐惧什么东西,然后就产生纠结痛苦。如果有很真实的出离心,有什么了不起?!心理的痛苦,如果有出离心,好多都可以解决。
当然身体就不行了,无分别识产生的痛苦是很麻烦。比如生病了,不管你有没有出离心,它照疼。但是一些心理上的痛苦(分别识的痛苦),意识、情感、情绪上的痛苦,好多有出离心都能够解决。
解决了以后,你才修得上去!所以你只要真的把出离心修得很好,心真的放弃了世间的一些贪着,人就会显得很轻安。禅定很容易进入,法喜也容易产生。我们经常说:“怎么老是修不上去?”你整天在纠结这样、纠结那样,“那个师兄看我的眼神又不对;他见到我,居然招呼都不打;我们去放生,他居然站在那前面,我都站在后面的,有没有搞错……”我们工作中生活中很多细节的事都让我们很痛苦,事实上这个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出离心。
如果有出离心,哪里管得了这些?赶紧修行吧!嗡嘛呢呗美吽、嗡嘛呢呗美吽……今天我们有个师兄说,在飞机上他没有恐惧,他不停地在念佛或者念咒,他没有时间去纠结。起码可以做到这样。我们不要说菩提心、空性那么高,就是普通的出离心都做得到这些。我们是不是真的有出离心,真的要好好想一想。如果没有真实的出离心,真的不行。
还有一个就是学佛了很长时间,对学佛的目的很模糊。为什么会模糊呢?因为只有概念的出离心,没有真实的出离心,你对解脱没有强烈的希求的话,你不会产生松脱、放下的一些觉受,“放下”只是一个词汇。我们可以举这么一个例子:我们受到一些打击或冲击的时候,我们去找上师,如果那个上师也懒得跟你讲,只是说:“放下,放下,放下!”你看你放不放得下?那个时候,“放下”只是两个字,中文“放下”,f-ang放 ,x-i-a下。接下来回去继续纠结。因为上师没有说过窍决,让你把这个痛苦去掉,结果你还可能心里面想:连上师都只是叫我放下,没有其他的东西……结果不但这个没放下,另外对上师的不满又产生了。不但没放下,还更多。
我们有师兄去找堪布说:“堪布,你怎么老是不给我想要的东西呢?”他想要什么?其实堪布他能够给我们的,都是让我们解脱的一些方法和教言。你不放下,他拿你没办法的,佛陀也没办法。都是我们自己要去做。没有真实的出离心,仅仅靠概念的这种心态是不行的。
仅仅知道一些概念,真的不行。因为潜藏在我们相续里面,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贪着。出离心主要对付贪着,菩提心主要是对付嗔心。贪着有很多种,很多时候我们会生气,好多生气就是因为贪着来的。贪着某种东西,别人影响了这种贪着,你就开始生气。很多会这个样子,跟我们一些师兄弟们谈恋爱差不多。谈恋爱的时候,“好爱你,好爱你啊!”爱你的原因,是因为你能让我快乐,贪着这个东西。他离开了,立即很恨他,“好恨你呀!”你看我们的电影、生活中发生的,很多是先爱后恨。爱的时候爱得非常之真实,很切骨;恨的时候恨得也很真实。所以他这个爱不是真的爱对方,而爱的是你带给我的这种感受。现在你不能带给我这种感受了,那就对不起,就开始恨你。这个恨其实也是因为贪着造成的。所以在小乘里面是把破贪作为最重要的修法,他们通过不净观、白骨观来破坏对这些快乐的贪着,对快乐的对境的贪着。
所以说真实的出离心很困难,不要认为我们一下就可以生起真实的出离心。我们只是有出离心的概念,叫做“概念的出离心”。然后这个概念搞久了,不去生起真实的出离心的话,慢慢会造成觉得学佛无用的想法。什么叫做“学佛无用”呢?就是概念很多,但痛苦还是很多,学了佛好像没有对治到烦恼。虽然你学了佛,但这些道理在你相续中没有实现、没有灌满。好多我们学佛的人,还是很忧愁、很痛苦、很忧虑,自己往骨子里面去观察一下,好多是没有出离心的原因。我们去怪上师没有给窍决、没有给方法,其实方法全部都给完了,《慧灯之光》、《普贤上师言教》、《入行论》里面都给完了。我们要把这些东西拿来反反复复地思维,反反复复地串习,它才会造成真实的非概念性的出离心。
当真的出离心生起以后,解脱这种希求、这种要求,在你的相续中成为最大的力量,其他的可以忽略不计。其实我们可以观察自己,比如我现在掉了三百块钱,如果没掉其它的钱的时候,我会为了这三百块钱很纠结,很痛苦:“三百块钱,今天不小心就掉了。”但是突然有个人告诉你:“你那里有个钱包,里面有六万块钱都不见了!”三百块钱马上就会消失,立即开始纠结六万块:“三百块钱掉了就掉了,不要掉这六万!”
六万比三百大很多,因为你的心对六万的贪着厉害很多。当我们对解脱非常希求的时候,这个希求很大的时候,解脱成为了六万的时候,其他的纠结就是三百块,自然就把它放弃了。而现在不是,现在我们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希求、各种各样的贪着,它们是六万块, 而解脱是三百块。遇到六万块的时候,自然就不要三百块了。我们观察自己是不是这样的?其实很多时候是这个样子的。
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对轮回的认识不深刻,骨子里面是不相信轮回。这个就比较深刻,比较厉害一点。因为我们没有现量看到过轮回,我们说的轮回是上师说的、经书说的,好像我们都相信。但这种相信程度很浅,构不成那种驱动力。
可以举例说明,比如说我们有人生病了,我们去医院拿到一张癌症通知书,告诉你三年以后你要死了,你看你放不放得下。那上面突然告诉你:你已经得了某某癌症。你马上什么都放下了,什么都没意思了,马上就会考虑死啊、立遗嘱啊,人很忧郁。或者是我们经常说的“能吃点什么就吃点;你喜欢哪里去旅游啊……”马上开始干这些事了,工作、前途全部不考虑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东西,你很相信它,你知道你一定会死。既然要死,它就没意义了。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相信轮回,有相信这个癌症通知单那么相信的话,你看你会不会放下?你绝对会放下的!实际上我们就是不相信,说白了,骨子里面真的不相信!表面上都会说有轮回,还经常用这个东西去吓吓别人,但心里面从来没有去思维过轮回的恐怖性,骨子里面是不信的。
但是我们又没有办法现量看到轮回,怎么办呢?知识分子在这方面就有优势了,他可以通过理性思维,通过学习中观和唯识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中观、唯识,他就会发现轮回真的是有的。一旦真的相信轮回以后,他就发现原来解脱是最重要的,因为死了以后不是什么都没有。
“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这种想法,我们去思维的时候,表面的概念上我们会觉得它是错的。但是实际上,在我们骨子里面,它还在影响我们。很多人会这个样子的。他不去观察的时候,他觉得:“不是的,我觉得死了以后会有轮回。”还经常问中阴状况,如果你真的觉得死了以后有可能会轮回,像相信那个死亡通知单那么真切的话,你会不顾一切地去修行的。“不顾一切去修行”,里面有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要去观察自己的相续,观察自己是不是被一些过多的分别障蔽住自己真实的出离心。人是会骗自己的,很多的自我欺骗,完全不自欺的人只有佛陀。
但是我们的欺骗其实是很粗大的,我们有时候习惯性地就不考虑自己的相续。一有人说话,一遇到外境变化,立即心就朝外。心朝外的时候就被习气引导,习气要求你恨,你就开始恨;习气要求你爱,你就开始爱;习气要求你贪着,你就贪着。从来都没有用正念来指挥自己的行为,很少的。我们如果学会了觉照,经常内观自己的心的时候,最初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一个很卑鄙、很下流的人。刚刚开始内观的时候,会很绝望的:“唉!原来我是这样的人。”这还是人格比较好一点的,如果是人格差一点的,“啊,原来我真聪明……”很多是这样子的。
如果没有真实的出离心,我们在生活上都会有很多麻烦,身心有很多的痛苦,因为我们把很多本来应该放弃的事看得太重了,没有出离心导致了这个结果。
它还会造成什么呢?造成修行不得力。修行不得力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真实的出离心,你的修行就没办法投入和专注,动机也不对。我们每个人修行的时候,我们不是想真的要去解脱,而是想获得某种神秘的觉受,很玄妙的东西,或者是想获得别人的赞扬,或者某种心理满足,不是想真的要离开轮回。所以我们的动机不对。
还有一个,由于没有很真实的出离心,你的修行没有办法真实地投入,没有办法真实地专注。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真实的出离心,你的心老是会在世法上、一些贪着上流连,你就没有办法投入和专注。修行的时候,某样事就影响你了,一个电话马上把你从禅修中拉走。因为这个事它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其他的事,其他才是六万块。这个是三百块,随时可以要,可以不要。
我们不是说我们在这里学习,就一定要套死在这里,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们在心里面一定要建立一个坚强的意念——解脱是最重要的,它是我生命中唯一的最重要的事。当然解脱牵涉到自他的解脱,但我们现在只说自己的解脱。“他人的解脱”就牵涉到菩提心了,我们现在只说自己的。起码要建立这么一个很强烈的心态,修行才会有用。否则的话,你那个菩提心也会是假的,空性的边都碰不上。不信?打赌!试试看!
如果没有出离心,身心完全会套在那些东西上面。不知不觉,即使修行都会变成自己贪着的一种东西,变成自我轮回的一种武装。更高层次一点的,“你看我懂佛法,厉害吧?”,会这个样子的。他不知道,其实即使我们贪着佛法,把它拿来作为傲慢、嫉妒的工具的时候,它一样会带来我们痛苦和轮回。
刚刚开始的时候,佛法是要贪着的,但要正确地贪着。当然最后是不贪着了,但前期的时候要正确地贪着。它一定要拿去对付我们自己的自我,我执、我所执、我爱执这些东西。如果拿来武装我爱执,武装我执的话,即使是佛法,一样带给你轮回,甚至更惨烈。所以说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
那怎么办呢?我们现在也在闻思出离心,也在修行,我们都有概念的出离心了,我们怎样把它变成真实的出离心呢?很简单,没那么复杂。概念的出离心是有用的,长期地堆积和观修,就能够造成真实的出离心。它可以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要在认知上,在概念和思维上,认定一切现象,不管是苦苦的现象、行苦的现象、变苦的现象,所有的现象最后的结局都是苦的。一定要长期去思维这个东西,比如座上修,你就思维这些东西。
苦苦的东西,我们谁都想离开的。你要插我一刀;让我的人民币从我包里飞走;美女只看他不看我,这样的苦谁都会感觉到的,肯定要离开这些东西。我们关键要想的是,很多好的东西,它最后都会变苦。这样感苦的深度就会加深,感苦的范围会扩大。
好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会去想生活中很多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事。我们要告诉自己:这些让我们愉悦的事最后都会变化,说不定它就是最痛苦的因。所以这些东西我们不能贪着,起码要在概念和思维中都要去做到。
这个也要分座上修和座下修。座上就思维,你见到的好的和不好的事,最后都是苦的。其实可以思维很多东西的,比如买了件新衣服,镜子前左照右照,人家一看:“这个衣服好有品味啊!”自己当时心里也满意。这时候马上转过头来观察,最后它还是苦,因为它会旧,现在是时髦的,过段时间它就不时髦了。
这样会不会破坏享用好的东西带来的那种快乐呢?也许会,也许不会。这个话怎么理解呢?穿好的衣服,我会感觉到舒服,起码这个舒服是存在的。但是我的思维里面、我的心里面,已经告诉自己:这种舒服,虽然我现在享受它,但是它最后可能会变成不舒服。我在思维里面已经开始离开它了。它不一定会减轻我的快乐,但是我建立了抵制继续贪着它,因为它而痛苦的一个可能性。我们有很多这类的事,比如说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所有的这些好的东西,我们都去观想它,去思维这些东西最终的结局都是苦的。
那这样会不会让我很沮丧,是不是会抑郁、会压抑啊?不会的。为什么不会呢?因为我们后面还有菩提心和空性。我们可以去享受这些东西,但是我们要在概念中时时刻刻地告诉自己:这些东西不能贪着,甚至我们不能为了这些东西去做一些造业的事。比如说吃一口好饭,吃肉很舒服,如果你想到吃肉会让很多生命痛苦,而且我们会为这个痛苦付出很多代价,慢慢你就不吃了。
那我们是不是衣服都不穿好的,专门穿坏衣服呢?如果你是出家人,可以的,出家人要求穿百衲衣,或者叫粪扫衣。但我们不必要这样,我们可以穿好的。但我们起码要在概念里建立这些观念,然后不停地堆积,慢慢你对它的贪着就没有了。它慢慢就从六万块变成了三百块,然后那个真实的出离心就出来了。
我们要对可以让我们快乐的事物,最后都是痛苦的因产生感受!但是这个绝对不是痛苦的绝望,而是从这个贪着中产生一种松脱的感觉。什么叫做松脱的感觉呢?比如说这个别墅非常漂亮非常好,我心里面对它产生了贪着。然后我开始观察修:这个东西就算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但是它也会旧,我还会为它付出很多很多的东西。我可以使用它,但是我不能贪着它。然后会慢慢观察到相续中,虽然我在使用它,但是我已经提前解决了它失去的时候对我所产生的痛苦。当它真的哪天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哦,我早就想过这个事了”。长期这么堆积的话,最后连身体都可以像这个房子一样被放弃。这样观修,长期地这么堆积。
所以说我们要记住这个东西,去产生这种离开它的心态。它不是一种绝望,而是防止绝望。如果我们不这么去薰习的话,到真的离开的时候,你就绝对的绝望。所以世间有很多自杀的,而佛教徒如果也去自杀的话,起码他连这个都没修好。真正的佛教徒,要修解脱的人,天塌下来就这么回事!本来它就是要坏的!
我们经常说:“没有出离心,原因是对无常观修得不好。”其实什么是观无常呢?观无常就是告诉自己,所有带给我们快乐的东西也是无常的,而不仅仅是观痛苦。痛苦有什么好观的,谁都想离开,那还用得着我们学佛吗?唯物主义一样要离开痛苦的。我们关键是要离开现在能够带给我们快乐的一些东西,因为这个快乐也是轮回。真实的出离心要慢慢从这些方面开始培养。
最厉害的,产生真实的出离需要什么呢?就是要对轮回的本质进行闻思和观修。这个就比较厉害了,要学中观和唯识。对世界的本质产生了认识以后,特别是学了中观和唯识以后,你肯定相信轮回。造成真实的出离心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感苦要很深;感苦要很全面;还有一个,对轮回的本质有认识。最后一个是最根本的。
对轮回苦的本性、空的本性认识很深刻,要从哪里来?要从闻思来。闻思从哪里来?闻思就是我们说的中观跟唯识,或者因明,《俱舍论》也可以。五部大论里面的《俱舍论》、中观等等,都可以。五部大论里面没有唯识,但是我们汉传对唯识研究得比较深。这些你去读深了以后,“啊!轮回是真的!”这个“真的”跟我们概念性地认为轮回是真的,那是不同的。经过逻辑的严密的薰修,严密的观想以后,你会发现轮回确实是真的。
这个时候你的恐惧感就出来了,当恐惧感成为六万块的时候,贪着世法就变成三百块了,你就会有真实的出离心。这个时候,人家说“我们这里有一桌麻将,或者我们去搞个什么旅游”,那里有禅修。两样选择的时候,你会毫不犹豫立即去禅修。你会认为这个世界上唯一有意义的事就是修行,就像我们现在认为唯一有意义的事就是赚钱一样。其实很多人,包括佛教徒,他还是把赚钱或者家庭生活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我们可以享受家庭生活,但是要知道家庭迟早要离开我们而去的,最亲的人也不行的。
我们为什么不去想这些,为什么不把修行放在第一呢?因为我们其实骨子里面就是不相信轮回,或者是有侥幸心理:我现在已经皈依了,我对上师有很多很多的供养,我对他有百分之百的恭敬心……当然那个其实好多都是假的,那个恭敬心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他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他就认为这样可以解脱。
事实上并非如此,解脱就是你的心放弃轮回、放弃分别。绝对没有哪个人可以把你抓起一扔——解脱!如果这样,佛陀早就干了。大慈大悲的佛陀,他的能力是最大的,慈悲是最强烈的,但他也做不到的。如果做到的话,我们还坐在这里说这么多干什么呢?佛陀一下就把我们扔到净土,去见阿弥陀佛,黄金为地、翡翠为栏,去享受那些生活去了。
所以说不能够靠侥幸心理,这个没有侥幸的,解脱完全是在自心里面发生的事,自心不去努力,永远没办法解脱。所以说我们要靠这些方式,要反复地听闻。听闻这个东西,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很烦的,老是说这个出离心。堪布他们老是不停地讲,我们有时候会很烦的:“你说点新鲜的,说点窍诀、一些高的东西嘛!”不愿意听这些东西,这是错误的,这个要反复听闻的。有一句话叫“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一个相续的成熟也是靠这些训练慢慢来的。一定要靠不停地对自己的思维造成刺激,让这个思维点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然后慢慢这种真实的心态才会成立。
出离心的心态,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概念的出离心很哄人的。我们很多人说:“修空性的时候,很容易把概念当成真实的修行。”其实出离心也是一样。没有真实的出离心,只有出离的一个想法,它没有变成贯穿我们相续的最厉害的一个力量。成为最厉害的力量,才算有了真实的出离心。
那要怎么做呢?第一个是听闻,反复地听闻,然后要思维。思维要怎么办呢?思维这些道理,要结合到自己身心上去,结合到自己生活的环境里面去。不能够把书上的那点概念背了以后,“哎,我再也修不下去了。怎么修啊?轮回过患的内容也就这么一点……”我们修四前行的好多师兄说:“我把那些概念一下就想完了,接下来是什么?只好不想了。”不是的,它给你的只是一个纲领,轮回过患、因果不虚、人身难得,要结合自己生活中、事业中遇到的这些事去想。反反复复去想,要把这些道理贯穿在自己的生活里面。
当哪天觉得自己所有的生活都是轮回过患的时候,出离心一定会有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我们觉得我们的生活都是很好,佛法只是在我们的生活这个基础上再加一个更好。它不是不可以这样,它也可以这样,但是你的心不能这样,你心里的感受一定要知道这些东西迟早会坏的。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30年或50年以后,一切都和我们无关。”很多人其实想过这句话吗?不一定。他会知道这个话,但是不会很深刻去思维这句话。思维多了以后,你会慢慢对我们现在很贪着、很纠结的事放弃。注定就要丢失的一些事,我们为什么要为它去纠结?但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你的心贪着太深了,当然做不到!是它指挥你、控制你,不是你去控制它。
那如果这些都做不到,你说要禅定、生起禅悦,要去体会到空性,做梦!绝对不行的。一坐上去就开始“隔壁王小二前年借了我的钱,到现在不但不还我,连利息都不给我……”禅定破坏了。菩提心呢?因为没有真实的出离心,菩提心会显得很假。他甚至会把菩提心拿来掩护自己的贪着,或者是提升自己的贪着。“你看我多慈悲,我有菩提心”,他会这么想,变成武装自我,所有的佛法就变成一个工具,轮回的一个工具、一个装饰。原因就是没有真实的出离心!而产生了真实的出离心以后,就会倒过来,他对轮回现象的贪着会明显减轻。真实地去修,你一定会有这种觉受。
这是要思维,然后要长期地串习。记住!第一个是要反复地听闻,第二个要深入地去思维,第三个要不断地串习。三个!出离心没有什么具体的座上修的方法。要修的话,像小乘的那些方法,我们不愿意。比如不净观,透过皮肤往里面看,这种也有作用的。
以前我经常修轮回过患,怎么修?我就在网上搜历史的照片。历史的照片有很多杀头的,有很多很惨烈的一些东西。我就去看这些东西,我会经常想这些东西和我可能有关系,将来我们这个社会有一天有可能会那个样子。有时候看到文化大革命被枪毙的人,脑袋都被打烂的那些照片。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发生动乱的话,那会不会是这样呢?很有可能会。所有的这些过去的苦难,在未来会不会发生呢?这很有可能。轮回很多很过患!
比如我经常把有些女人年轻时候很漂亮的照片,和她老的时候很丑的照片对比一看——轮回过患!把萨达姆拿着枪在阳台上睥睨他的人民,和他被吊死的照片对比——轮回过患!所有的好,最后的结果都是这样。然后拉到自己身上来,以前身体多么的健康,现在不行了,动不动就流虚汗——轮回过患!
经常这么去思维,然后告诉自己:要离开这些,唯一只有依靠佛法。不停地去观察自己的内心,然后去做修行、做佛法的事情之前观察自己:我现在要开始修行,我要打坐,我要去听法,或者我要去放生,我做这个是为了解脱吗?是否只是一种习惯,或者是不好意思,“大家都去,他都叫到我了,我没办法,我只好去。”是不是这样?我们的动机决定一切!动机就是我们佛教徒经常说的发心,这个决定一切。
我是为了解脱吗?比如说我现在坐在这里讲法,我是为了在大家面前炫耀一下,我有很多佛法知识,我修得很好吗?观察自己,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的话,立即改正。知道自己有没有这种想法,叫做正知;然后放弃这种不好的想法,拿佛法里面的道理来对付它,叫做正念。正念有对治的作用,正知有知晓内心、审察自己内心的作用。
如果不这样去做是不行的,反复串习就是这样串习。要经常去看自己的行为,你慢慢会观察到,其实以前所做的事,根本就不是在出离心的动机下去做的。有可能是以前的善根,有可能是一种群体行为。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学佛可以得到一些好处,比如说家庭生活更好、会发财,未来会怎么样,有很多功德……我们做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所以要学会在每一个行为之前都去观察。
观察可以细微到念头之前,或者是说话之前、动作之前。这个观察,可以延伸到菩提心上去,但起码你要有出离心。很强烈的出离心之下,很多事情都很好办。这样对轮回的各种各样的贪着,你自己会发现明显减轻,贪嗔痴慢疑的程度越来越轻。这个时候会体会到一定程度的身心解放,真的能体会到!虽然那种自在很假,但它比现在要自在很多。
真正的自在是什么呢?是空性!但是我们做不到。起码我们在放弃了一些贪嗔痴慢疑以后,就会获得自在。举个简单的例子,每个人都懂的,两个人谈恋爱,纠缠在一起,互相地折磨。哪天真的断了以后——唉!解脱了,再也不想了!真的如此。很多事情也是一样,股票跌了,我不做了——解脱!就算是心里面不舍,他也有一种解脱感。很多表面上带给我们快乐,实际上最终都会带来我们痛苦的东西,如果我们都松脱的话,身心会很愉快。
但是我们会害怕, “我把什么都放弃了,啥都不要了,我会不会饿死啊?”记住,我们不是在形式上真的要放弃这些东西,我们是要在心里面培养这种出离心。真的放弃,也许我们现在这个程度还做不到。你说你能做到,你去出家,试试看。跑到山里面去凝视虚空!很多人根本就做不到。但起码我们在心里面反反复复去串习,去培养这些心态。
培养久了以后,它会有作用,作用会出来。遇到一些烦恼的时候,不管是痛苦或者是表面的快乐,就像有个师兄引用堪布的一句话作为QQ签名:我们在胜利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而在失败的时候,也不要沮丧,不要痛苦得完全没办法自控。只要出离心(我还没说到空性、菩提心)很盛的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样。如果没有这个做基础的话,你会发现所有的修行根本不起作用。因为它的基础是轮回的心,所有的修行都会很慢。啥都不行,什么觉受都起不来,禅定都很难修下去。
禅定修得很好的人,其实他会有一点点的出离心(那不叫出离心,叫离开世俗的心)。为什么呢?禅定修得好,起码他要去打坐,天天这么去坐。在坐的时候,他很多事情要放弃。一个整天去赚钱、出入夜总会的人,你期望他修好禅定?这不行,他全定在夜总会上。这是不可能的!然后,很多习气也可以得到摆脱。出离心一生起,比较盛的时候,各种各样不好的习气都可以得到摆脱。为什么呢?因为希求解脱成为了六万块,各种各样的习气自然变成三百块。摆脱的意思,就是它不再影响你了。比如我们去年为一件事情很执著、很痛苦、很纠结,今年已经过去的时候,“那个时候好蠢,我为什么会为这件事搞了半天呢?”就像我们有个师兄皮肤不好(因为吃了那个减肥药),她就为这个事纠结了一年多两年。然后她现在从那个状态里面出来了,你问她:“你当时的纠结值不值得?”“唉!当时就是没办法,当时好蠢啊!”她也有这种感受。
当我们生起了很强烈的出离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过去的一些贪着很愚蠢,快乐会生起来。出离心会导致很大的身心自由和快乐,还会摆脱很多很多的习气。我们现在没有出离心,很多习气或习惯根本就改正不了。一会儿看电视呀,不停地看,一下就看进去了。修行?修行以后再说,先把电视看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琐事,一会儿亲人又怎么样了……被这些事包围住我们的身心。你想解脱?你没办法解脱的。
这些事好像在道德范围之内,在社会的准则之下,都是被容许的。但记住,我们是要解脱的佛教徒。如果你是要做一个很世俗的普通人,说实话,你不用这样子,该享受的就享受去。就是要去贪着,那个也是滋味!他们说的:“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有苦有甜。”还用歌来唱。但是你要解脱,那就不行。痛苦的要离开(这个大家都要离开),快乐的也要离开。记住,我反复强调,“离开”的意思不是我们马上不要了,跑到山里去。并非如此,连山里都要离开。真的“离开”是什么?是我们心里面要知道它是无常的,它随时都会离我们而去。
同时,痛苦来的时候,我们知道连痛苦也是无常的,它也会离我们而去。所以我们对痛苦不要那么恐惧,对快乐也不要那么贪着。培养这么一个心,那就会慢慢地获得很多自在。然后在这种心态下去修行,就很容易修行了。
这好像没有什么很高深的一些名相和语言,但是在真实的修行中,就是这些东西。它不是大量的一大串的名相,但是你在修行中慢慢观察自己,就是最好的修行。然后,这个强烈的出离心产生了以后,打坐就会打得进去。
你会想:我已经有了出离心,我为什么打坐打不进去呢?不是的,你那个不叫出离心,只是出离心的概念而已。你的心还是隔壁王小二、你的股票。我们很多男师兄还在想“同桌的你”这类的故事。这些东西在里面,你就必然定不下去。所以就坐在那里,不停地念头乱冒。然后,念头冒多了以后,他就要睡觉。他不是昏沉就是散乱,连禅定都搞不下去。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心很清静,心很清净就是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很少。乱七八糟的东西很少的时候,他的心就很清静。而出离心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要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真的放下。放下了,你的心就会清净,清净了就容易进入禅定。有了这个基础的话,闻思修就会上另外一个台阶,然后就会明白出离心在解脱上的一种真实的意趣。它就不是个概念了,那个意趣就有味道了。
出离心有味道,真的是很厉害。有强烈出离心的人,那是不一样的,他那个心完全关注在佛法上。一有佛法的事,他很注意,其他的事都可以不管。一切的努力全部是为了修行解脱,它是最重要的,解脱压倒一切!而我们现在并非如此,解脱只是我们轮回的更好的一个装饰品。那你说要在修行上取得很大的成绩,怎么可能啊?就算是一个世法,你也要很关注很投入,它才会取得成功。你要去做个运动员,都要经过很辛苦的训练,要放弃很多东西。甚至运动员他们也闭关,他们叫“集中训练”。要靠这样子慢慢堆积而成,而绝对不是看了两本书,你就有了出离心。很难的!看了两本书,出去以后,你读的这些内容无非是变成你出去跟人家吹牛的一个谈资而已。真的有了出离心,反而不谈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全部拿来变成让我自心改变的资源。
然后,出离心很强烈,爱我执也会被减轻,也很容易产生菩提心。因为没有出离心就表明爱我执很强,而爱我执跟菩提心是违品。为什么?因为菩提心要利他,而爱我执要爱我。很简单,三百万放在这里,给你还是给我?爱我执说:“不行,一定要给我!我满足了以后,我再拿其中一部分布施给你。”。而菩提心很盛的时候,别说三百万,你要眼睛——给你!要手——给你!(以前的那些大菩萨们就是如此,你们去看佛陀的本生传,大量的都是这些公案。)有爱我执,菩提心就生不起来。菩提心生不起来,你说你想证悟空性?这个事情好像没有过。
我们会说,以前禅宗有些大德们,好像他们没有提到菩提心,他们就证悟空性了。其实并非如此,基本上那些禅宗的大德,他们的相续相对来说很清静。他们开始明白了空性以后,他们的菩提心会变成一种很直接的菩提心、非造作性的菩提心,勉强可以叫“胜义菩提心”。就是从般若回过来倒哺菩提心。而我们是从菩提心走上去证悟般若(般若波罗蜜多的那个“般若”,也就是空性)。
所以说出离心对于空性的证悟,也是有绝对的作用。一个是对菩提心有很大的作用;第二个,它对空性的证悟也有绝对的基础作用。为什么呢?因为空性就是放弃自我,当我们通过出离心把我爱执减轻了以后,就很容易证悟。还有一个就是,我爱执(或者是叫末那识、我执)的性相在唯识里面叫“有覆无记”,它会遮盖很多东西,这就会导致我们建立的见解有障蔽、有偏斜。所以你认识的那个本性也有可能会出错误,认识得不准确或者是把握不住。
我执是一种很坚固的分别,又坚固又细微,而且不知不觉它就发挥作用。我们去观察,我们所有的行为其实都是在我执的指挥之下开始的,但是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有时候是“我”发菩提心,是的,你发的那个是菩提心,但是它的基础还是我执。发到很强大的时候,菩提心就开始回来压制我执,压制我爱执或者压制我所执。在这个过程中,心就慢慢开始清晰明亮,他会发现那个“我”完全是虚假的东西。它除了带给我们痛苦以外,根本没有任何作用。你心里会直接知道这个东西,然后你就放弃我执,自然就放弃。
那这个人就会很自在、很放松、很利他,而且绝不虚伪。为什么要虚伪呀?虚伪的前提是要利“我”,我要掩盖一些东西,要利“我”。当我不利“我”,要去利“他”的时候,我为什么要虚伪啊?即使我要虚伪,也是为了利他。因为没有“我”,我没办法利“我”。但是我们并非如此,我们在概念中会认为没有“我”,但我们的心始终执著一个“我”,这个执著就是所谓的末那。不是真的有个东西叫末那,它就是心的一种执著,本来“无我”的相续硬说是“有我”。所以说对出离心很深刻的认识和建立,它对证悟空性有绝对的好处,修行会很得力。
所以如果我们不去很深刻地思维、串习这些东西,后面的修行都不行。等两天我们会讲到空性,会说到很高的一些东西。但是如果没有今天晚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心相续里面的出离心不是很强烈的话,那么等两天说的那些东西,它也无非就是些知识而已。知识是不管用的,我们除了拿它来跟别人辩论,增加自己的虚荣的光环以外,有时候真的是没有用的,甚至会害自己。我们的一些团体里面,有很多斗争、很多矛盾,怎么来的?没学佛之前,大家可能还是好朋友。凑在一起学佛学了半天,然后学成一堆仇人出来,学出很多的矛盾出来。原因是什么?
仔细地去思考这些事,然后放弃一些很没有必要的执著。何必呢,对不对?周星驰说的:“何必呢?饮啖茶,食个包。”(广东话)真的是很没有必要,因为这些东西既不利他也不利我,损人还不利己。但是我们总是要去干,为什么?无明,我执的驱使,出离心不够!还不要说菩提心,连出离心都不够。解脱在我们的相续中不是第一的事,而轮回中间的一些妙处,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愉悦的行为和场合,那才是最引诱人的,所以我们要为这个去奋斗。
两个人这样想就开始冲突。在一个团体里面,十几个人坐在一起学佛,我说的一定要是最正确,你要是敢说和我不同,表面上还很客气,但心里面开始不满。观察自己,马上观察自己——我又在开始轮回了!“你看你看,他居然跟我的意见不一样……”有时候它还不会成为一种表面的意识,它成为心里面的一种不舒服。开始观察自己!这个观察就是修行,起码是对一些情绪的消解的修行。原因是什么?我要出离,我不能有这些东西。如果有这些东西,我没办法出离。我连这样一个情绪都没法出离,我怎么去出离生死这种大的执著啊?
我们学佛学了好多年,连基本的痛苦都解决不了,为什么?我们读了很多书,《入行论》、《中观庄严论》、《辩中边论》、《辩法法性论》、《现观庄严论》……这些书都是高妙到不得了的书!结果连基本的痛苦都解决不了,真的是羞愧!为什么呢?我们学的全都是一大堆的概念,连基本的出离心,真实的出离心,解脱成为第一的这种思维,我们都不是很健全、不是很深入。每天都在希求窍诀,但是哪里有一句话说了,你就可以解脱的窍诀啊?如果有的话,佛菩萨为什么不说呢?如果有的话,象我们这样的相续,一个窍诀能够让我们解脱,堪布他们一定拿着大喇叭满街大喊。这样很快轮回就没有了,娑婆变为极乐,这是他们无数劫以来的心愿!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做呢?因为怎么吼都等于零!没有这样的窍诀,一定要靠我们自己去观修。所以希望大家真实地在这方面用点力量。
我刚才说了三个地方,第一个是要反复地闻思。出离心这些东西,不要认为它很低。“我已经听过很多了,你还在说这些东西。你能不能说点空性的,说点如来藏的,阿赖耶识跟法性是怎么区分的?”然后这些学到以后,马上就在别人面前炫耀。我遇到很多这样的人,跟人辩论的时候,打电话来问我,我就告诉他,然后他转过头就去跟人家说。这没有什么不好,从传播佛法的角度来说,非常好。观察自己的内心,如果只是为了传播佛法——伟大!菩提心!如果是为了在人群中间表明自己最厉害,那连出离心都没有。观察自己的动机!
然后观察自己,我们在一个团体里面是不是经常会出现矛盾?出现矛盾的时候,是为什么?观察,生活中是不是这样子?我们有时候会受到觉得很痛苦的打击,很纠结。每当纠结的时候,机会来了,观察自己!我们所学到的这些东西,是不是只在头脑里面这么想一下:“轮回太过患了,人生真是太苦太苦了!”突然有人说:“我们去打麻将!”——好!马上过去了。刚才说的“轮回过患”全部忘光!是不是这样子的?
我们在街上看到那些很好的商品的时候,是不是会想:这些商品最后还是会造成痛苦的。会不会想这些?如果是年纪轻点的,谈恋爱的时候就这么去想。我跟你保证,这么去想不会影响你谈恋爱的。继续恋爱,但是当恋爱失败的时候,你不会有这么痛苦的。
我们可以这样去试,每天这样做。不要整天把一些好像很高的名相挂在嘴边,很踏踏实实地这样去做就是真实的修行。慢慢地,烦恼、执著会开始松脱,心开始清净。然后你禅定就能修上去了,菩提心也很好发了,空性也好体会了。
好多人都说他学了很长时间,没有觉受。他说的“没有觉受”不是什么觉受都没有,他是有很多贪着和痛苦的觉受。你的相续里面被很多贪着和痛苦堆满了,你怎么可能有松脱的觉受啊!杯子只有这么一个,灌满了轮回的水,怎么会有解脱的水啊?解脱很简单,把这杯水倒了就解脱了,没有什么其他的解脱。不要认为解脱是在我拥有了很多轮回的贪着之外,还抓到一个东西叫“解脱”。并非如此,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解脱是什么?解脱就是放弃我们现在的一些东西。
当然放弃有不同的层面,出离心就是认识到它苦的本性就够了,菩提心是要认识到:其他人不解脱也不行。空性就是:它本来就是解脱的,只是你自己在执著嘛!放弃这个执著,空性是从看透它、智慧这个层面去。你们要什么窍诀?如果有这样的窍诀,告诉你,你马上就能够松脱的话——早说了!没有,真的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和空性正见的实施就是窍诀!
要反复去串习。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世法,都要反复串习才能成功。我小时候是打兵乓球的,我记得练习挥拍的时候,他们要求我挥几千下,挥得我手都肿(用铁拍子来挥)。但是它产生了作用,我一板打出去,啪的一下把对方打死,打得很准。一个大筐子装了很多乒乓球来发球,不停地这样一个动作。连一个世法都要这么反复串习!你修出离心,你看了一下概念,接下来就又开始去不出离,那怎么会起作用呢?怎么会有觉受啊?不会的,它就是要反复串习,弄假成真。
串习需要一些外在的条件,所以我们成立了菩提小组,现在有了禅修中心。经常在那里面浸泡,反复地观察自己。一个团体也好,一个人也好,他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我们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间出现问题的时候,那没关系,我们要学会原谅自己,也原谅别人。我们都是凡夫,都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不能够老是觉得别人怎么怎么样,而不观察自己。一旦观察到自己不行的时候,又不原谅自己,很纠结很沮丧。其实这都是错的。我们都是凡夫,凡夫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都有很多因为无明而导致的贪着。因为贪着,你就要出很多怪相,内心自会有纠结,看着别人也不顺。
我们去观察到这些东西,然后慢慢放弃这些东西。放弃这些东西,原谅别人、原谅自己。同时绝不原谅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贪着。原谅自己的过去,不再为过去的一些不好的事情纠结,老是眈着在上面。那也是一种我执!“我以前为什么这么蠢呢?”,不停地后悔,好像他以前就应该聪明一样。过去的,我们要放弃它,我们可以通过忏悔,把以前的罪业忏悔清净,然后以后不再犯。当别人出现这些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原谅别人,因为我们都是凡夫。
这样你的心就会开始变得解放,变得宽大,变得像好人,变得人人都喜欢。不信去试!脸相都会变,不会整天杀气腾腾,看到谁都不顺眼。当你看每个人都顺眼的时候,人家一定看到你都很顺眼,哪怕你长得很丑。 “我很丑,我很温柔”,真的会如此。
当然,如果再往上走的话,菩提心、空性就会越来越盛。但是出离心是基础!出离心就是放弃导致我们相续非常混乱、非常痛苦、经常纠结的一些东西,把它丢掉,让解脱成为我们相续中最重要的心态!
解脱是什么?解脱就是修行佛法,认清轮回的虚假性,但是一定要首先排开一些让我们没有办法去认清轮回的虚假性的这些障碍。这些障碍首先就是很多很粗大的贪着,有些还不是很粗大,它很细微,但是它作用很大。细微的意思就是我们不容易观察得到,但是它又影响我们。那么这就要靠反复去内观自己的心,这个不是很难,经常做就可以。慢慢地串习成量。经常说的“保持正知正念”,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你不去做的话,那就不行。
我们经常没有正知,一遇到事情马上就跟着跑了,正知全部丢干净,当然更谈不上正念了。但有时候有了正知,他不要正念。因为习气太盛的时候,“不行,先揍了你再说”,揍了才来对治。(我们有师兄灌了一子续,他跟别人吵架的时候,他明知道吵架不好,戴了一子续会让相续的罪恶加大。他把一子续先解开放在一边,再跟别人吵。吵完了再说!)他解开一子续,表明他已经观察到自己相续在生气。但是他不愿意放弃怒火,把一子续解开,吵了再说!还有一点正知,但是正念严重不够。其实我们也一样的,我们纠结产生的时候,很纠结、很痛苦,如果有人打电话告诉你:“你不要纠结啦,这些东西都是会过去的,它是轮回过患。”你也会知道,但是不行,你还是纠结!原因是什么?因为你的正念力不够。
要去串习正念力,正念力够的时候,这些邪的东西(无明)就开始松、轻,此消彼长。阳光一出来,黑暗自然就没有了;或者说太阳一出来,雪山就开始融化。太阳的力度加大,雪山就会完全融化。起码出离心是我们的第一个太阳,会照破我们很多的贪着。
我们说“无常”的时候,一般都是指“死、苦难”。其实并非如此,“无常”是指很好的东西。买一辆新汽车的时候,考虑到它要无常。住进这栋别墅里面,肯定会无常,一年多以后我们可能就搬走,什么都会无常的。既然是无常,那么我们的心里面,我们在享用它的时候,随时要告诉自己:这些东西不是最重要的,离开无常才是最重要的。
离开不是躲避,而是要去修行,让修行解脱成为我们相续里面的大势至,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个一旦建立的话,后面就很好办,所以上师们反复地讲出离心。很多人说:“你怎么老讲这个,能不能讲点大圆满啊?”一个相续里面的出离心和菩提心不成熟的时候,讲大圆满绝对等于零,根本就不可能有作用。随便跟你讲,讲了以后反而害你。你可能会拿着大圆满的窍诀炫耀:“你看,我已经接受正行了,你根本就没接受过,我多厉害啊!”。
佛法不仅仅是获得知识那么简单,它一定要让我们的心产生改变。第一个改变就是产生真实的出离心,而不是出离心的概念。我们不能仅仅有概念的出离心,我们必须要有真实坚固的一种出离的心态。它要支配我们所有的行为,支配我们身口意所有的现起,它是我们的身口意所有现起的基础。这样才算是一个比较真实的修行人,否则只是一个“相似佛教徒”,是个假的。这个假的害不了别人,害你自己。
我们很多师兄修了很多年,一点法喜都没有,老是去怪这样怪那样:“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整天修行,我要这样我要那样……”其实真的有很狠的人,我们有师兄啥都不要了,马上就走了的。当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像这个样子,什么都丢掉,马上就走。但起码我们要在内心里面反复去观修它,重视它。然后一有机会去修行,就要尽量让自己的相续里面堆满这些东西。
在出离心这个方面,没有其他的了不起的大的诀窍。就是反反复复去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慢慢堆积,它就会成量。哪天它成为你相续中最大的力量的时候,什么都变了,所有的修行开始到位了。而现在不行,为什么?因为出离心没有生起,所以你读那些书,有时候不但不能让自己获得喜乐,反而是痛苦的因。我们是不是有这些现象?不是说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但是有些人有这些现象。所以希望大家重视这个东西。它好像很简单,其实不简单!
真正的修行不是“彻却,咔嚓一下,相续切断,证悟空性。妥噶,现起刹土!殊胜!”是,它很殊胜,但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强烈的出离心之上。一个整天在为感情、家庭、一双破袜子破鞋子纠结的人,你让他生起妥噶的境界,这是不可能的,他的心没办法往那里去。所有佛法的修行全部建立在心上,心的改变,心的自我的认知。这个“自我”不是我执的那个自我,而是心自己认知自己,心的无限量的扩大。它全部都建立在这上面!如果你的心老是在一些世法上流连忘返,缠缠绵绵、纠缠不休的话,你说你想生起妥噶的境界?它也不是不可能,但那是已经有了妥噶的境界再回来的那些人!但我们不行,我们一定要先把这些贪着的东西全部倒空。
以前有个禅师讲过一个故事,他拿了一个杯子来,他说你要把里面的东西倒空才能装我的东西。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很简单,其实并非如此。倒空就是倒空贪着,生起出离心。贪着有很多种,我们去观察,很多殊妙的东西是我们须要离开的。心要离开它,要透视它的本质。
这是我认为修出离心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反复地观修,不停地闻思。反复地听闻、深入地思维、不停地串习!串习跟思维好像一样,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们有区别的。“思维”只是思维,“串习”一定要把那些思维的东西拿到相续中去用,这里面有一个“反观内省”。其实你只要抓到一点点这些概念,你就反复地思维。在相续里面去用,反观内省,这就叫做串习。
串习到一定时候就会成量,串习成量以后就会指挥和影响你的相续。相续被影响以后,慢慢就变得成熟,然后就开始离开很多的贪着和苦难。然后就会体会到佛法的真滋味,你开始觉得佛法真的是有意思、有作用。起码你已经喝到了出离心这杯水,然后慢慢就可以喝菩提心这杯水,最后喝到空性之水。他就不会在一些概念里面纠结了,他会离开一些情绪对自己身心的肆虐,不会被各种各样的无明奴役。
好!非常简单,关于出离心,以我的水平所能够告诉你们只有这些,再深的也没有。下面有什么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大家可以提出来,我们来交流一下。
问答:
问:师兄,那按刚才讲的,主要是观察坏苦,就是从坏苦的角度来看。只要是发生快乐的,我就马上把它想成是苦?
答:不是,不是把它想成是苦。而是你知道它现在会快乐,但它的本质是苦,因为它会变化。
问:主要是观察坏苦这一块?
答:是,观察苦谛。引起出离心的主要是苦谛,“四圣谛”里面的苦谛。修四个外前行,很多人问怎么开始修,我觉得观察轮回过患(就是苦谛)是最重要的。
但我们观察轮回过患,老是去看一些不好的东西。看不好的东西的时候,就把好的东西保留了。不好的东西,谁想保留啊?谁都想离开那些不好的东西。而关键是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表面上现在看起来是好的东西,最后它也是个痛苦的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有轮回,即使是我们保住这一生什么都好,钱也赚到了,家庭也很好……但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我们会死,死了以后会轮回。
所以说骨子里面相信轮回,只要你相信轮回,这个出离心一定会生起来。那么相信轮回要怎么办呢?你要去读中观、唯识。要么有很强烈的信心,虽然中观唯识我读不透,但是上师说的、经教上说的——有轮回。那我为什么生不起出离心呢?那就是可能感苦的程度不够,思维苦的程度不够,所以要去思维苦。
所以很多经教里面说,你只要把苦思维得很透彻,你就可以解脱。不是说把苦思维得透彻,你就可以解脱。而是因为把苦思维得很透彻以后,你一定会去修行,它是你解脱的一个基础的动力。
而我们没有把这个基础动力运用好,往往只是想一想就算了,一个概念过了就过了。然后我们马上就进入一些很高的法,譬如菩提心啦、空性,等等。一个很脏的杯子里面,装满了自己的水的杯子,再去倒这些东西,倒过来就兑水。那个叫“毒器”。听法不是有三种器吗?覆器,杯子翻过来,水倒在上面。漏器,水倒进去马上漏掉……我们基本上三种器都有可能是!
所以说你得放弃很多东西。而放弃不是说我现在马上就把房子交出去,IC卡、银行卡通通告诉别人密码。也不用这个样子。但是心里面要知道这些东西不是最重要的,它最后的结果是苦。我一定要靠修行,解脱才会永远没有苦难。而如果我不修行,这个苦难虽然现在不来,但迟早一定会来。因此我一定要把修行这个事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还有一个,具体实施的时候,就要反复观察自己的内心。为什么呢?因为无明的影响,我可以把表面的这种修行,变成实际上还是轮回的因。刚才说的,佛法成为自己我执的武装。所以去审查自己内心,反复地观察自己。观察自己,“这是贪!这是嗔!不行,我不能这个样子……”反复地去做,没有什么其他的,初步的修行就是这个样子。比如说我们修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四个前行,这些道理看了以后,把它作为一个主纲。在座上修的时候,打起坐来就去思维:哦,轮回过患……思维各种各样的现象,它是不是最后都是过患?有一样不是过患,我就去抓住它。你会发现只有一样不是过患的——就是佛法的修行!其他的都是过患。
反复这么去思维。不管是我去赚钱、我去发财、我去谈恋爱、我去组织家庭、我去炒股票、我去旅游、我去讲演,最后都是过患。只有真实地让自己内心里面看透轮回的本性,才不是过患。所以我要去修行,离开现在很多让我们纠结的东西。
很多东西让我们纠结的,有时候很痛苦,越学佛越痛苦。学得不对,是吧。去观察自己,它的原因是什么?是佛法导致成的,还是我们的贪着、我们的无明导致成的?你会发现不是佛法导致成的,是自己没有正确地运用好佛法,心不放松。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有时候比我们去读《现观庄严论》这些还重要。当然,读了《现观庄严论》,至少有一个最重大的作用,我们学会了:“哦,原来整部《现观庄严论》讲的是,成佛不是目的,度众生才是目的。”太殊胜了!有这个作用达到也可以,就是菩提心成熟了。
但是《现观庄严论》不仅仅是这个作用的。虽然它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做到这个,但是它中间的一些细节,那一讲起来就不得了。在西藏,他们各个教派里面,了解《现观庄严论》成为一个法师的水平的试金石。我们也学了这些东西,但是可能好多都忘了。
修行要从基础做起的,如果没有出离心,学那么高的东西等于零的。特别是我们有些人,喜欢一下就修到禅宗那么高的层面去了:一切现成、直指本性、不思善不思恶,云在青山水在瓶,放下、当下即是……很多这类的词汇。“当下”即是什么?观察我们的心,当下即是什么?当下除了烦恼还是烦恼,没什么。所以我们不能去玩这些我们根本就体会不到的东西,要从基础做起,然后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如果这个基础的都做不到,我们后几天讲的这些空性的修行,它也就是一些知识、一些话。记住了,可能会对以后有作用,但是当下不会起作用。
如果修行得很好的人,当下就会起作用,所有的教言立即拿来成为修行。我们有些师兄,修得很好的,他拿着那个书看:“加持!加持!加持!”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语言再也不是概念,它变成指导相续的东西。他的相续当下就在动,当场就在转化。转化的过程就在松脱、明了,所以他感到加持。而我们不是,我们一看,看不懂——纠结。然后去找注解,然后对比……当然这也很好,但是这个区别是很大的。
嗯,还有什么,其他师兄们?
问:感恩师兄!请问一下,出离心和我们的工作之间应该怎么样结合得更好?就是工作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有一点责任心去工作……(听不清)
答:在初步,它们会形成相违的。
问:哦,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答:因为我们在没有进行很好地结合之前,我们会觉得工作没意思。既然没意思,我就不做它了,但是又不得不做——纠结!事实上你可以去做它,但是同时你要提醒自己:工作只是为了给我修行提供道粮。比如我要修行,我现在不能放下它。如果放下它,我没吃的、没住的,我的修行也不行了。它只是让我坚持修行的一个基础而已,我的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它,而是为了修行。即使去做这些工作,也是为了我能更好地修行。所以放心地去做它,做的同时明白它不是我的目的,它只是一个工具。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我要去修行。
然后,你那个修行境界提高了以后,工作也变成修行。在做的时候,它就是修行,但这要很高的程度才行。但起码我现在要让这些工作、生活,成为帮助我修行的一个助缘。因为现在要我放弃工作去山里面修行,我做不到,我要在城市里面修行。城市里面修行也能解脱,但是在城市里面修行的话,它需要一定的资源。好了,我去工作,获取一定的资源。
问:我想请问一下,修出离心,是不是放弃了工作这种是最好的。
答:那不一定,因为每个人的相续不一样。如果你放弃的话,现在一时冲动,马上把它放弃了,可能三天以后就开始后悔了。三天不后悔,三个月以后也会后悔。人是不知道自己相续里面有什么东西的,但等它冒出来的时候,会弄得你很痛苦的。
其实我们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的。两个人谈恋爱,在一起的时候或者是结了婚,很讨厌对方。离开了以后,“哎呀,原来他这么好!”放弃的时候很坚决,后悔的时候也很坚决!就会这个样子的。工作也是一样的,在一通煽动之下,觉得这个出离心一定要生起,坚决不干了,回去辞职。但是相续里面以前积累的东西发作出来的时候,那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哇!那个时候怎么会被他忽悠啊?”。人是很不清楚自己的相续的,他表面上什么都明白,实际上不明白的。只有在放弃了各种贪着、各种导致自己判断失误的无明以后,才会真正地明白。所以只有在圣者那里才会真实地明白。
问: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啊?
答:那得问你自己了,你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是什么?你就明白了!
问:一定要到圣人那时候才能明白吗?
答:明白有层次的。比如说现在这杯水,我不明白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喝一口),哦,明白了,它已经凉了。这也是一种明白。那我们修行中也一样的,我们会慢慢开始在心里面逐渐地清晰,对很多问题很明白。但彻底明白的,那只有佛陀。中间有些阶段,比如开悟了,是一个比较厉害的明白(明白本质是什么了)。然后成为初地菩萨,明白的又厉害一点了。然后到八地菩萨,更加地明白了。到佛陀,彻底明白。
但是出离心的明白,其实你可以观察自己的。当修行解脱开始成为我相续中最主要的力量,最初步的出离心就有了。然后这些东西拿去解决自己的一些烦恼和贪着的时候,开始第二步明白了。能获得一定的松脱和自在的时候,明白的更深入了。仅仅是出离心就可以做到这样,但它是个逐渐薰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城市里面的人不要一下就什么都丢了,这有时候是一种冲动。冲动过了以后,后悔就出现了。要逐渐地来,一步一步,最后一定会走到那里去的。
问:师兄,我昨天打坐出了一个事情,我在打坐的时候不能照顾好孩子。他早上上学已经迟到了,但我又不能讲话又不能起坐。而孩子他就不明白,看到时间马上就到了,他也不去上学。就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引起了烦恼,自己就起坐了,立即就怪罪了孩子,也挺严重的……
答:这个是你错了,你应该先把他送了再来修行。把他送好了,把这些安排好了,再好好地修行。这也不能够怪孩子。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你认为修行是最重要的,送孩子上学这个事没有修行那么重要。而孩子影响了你修行,所以你开始生气。虽然修行是很重要的,但是它是为了“我”!所以谁影响“我”修行,我跟他拼了。
那刚才我们又说“我们一定要修行”,其实这两个是不冲突的。我们一定要修行,同时我们的修行要上升一个层面,我们要为了他人的解脱而修行。即使是为了我自己修行,我也不应该由于别人影响我修行而生气。我修行就是为了免除生气,结果别人影响了我修行,我还生气——修行失败!
但是这没什么。以后怎么办呢?先送他上学了再去打坐,而且也没有要求绝对不起坐。不要这样,不要搞得很呆板。呆板的话,会修得一个个愁眉苦脸、杀气腾腾的!
问:请问师兄,《慧灯之光七》里面的《佛法融入生活》说,沐浴的时候是观想玛玛格佛母的种子字,然后将种子字观想为水的佛母——金刚佛母。前面说做饭的时候也是观想火中的“吽”字变成金刚空行母。金刚空行母在五部佛当中属于金刚部的空行母。那这里水的佛母,金刚佛母,是不是也是金刚空行母啊?
答:都是,都是,金刚是一个很统一的称呼。
问:那可以观一样的形象,是吗?
答:你要具体地看是什么,如果没有印错的话,它怎么说你就怎么观。而且金刚空行母(金刚瑜伽母),你要拿着图来看的。
问:书上好像是说身体是黑色的……
答:身体黑色,这样是很模糊的。身体是黑色呀,她穿件黑衣服,身体也是黑色的。你一定要去找那些图来看,去找《百部本尊》里面的图来看,否则你怎么观啊?其实你不是在观,你是在想:她身体是黑色的,衣服是红色的,左手拿弯刀,右手拿天灵盖……,你只是想,没有观。
“观”是直接一下就显现出来了。眼识一下看上去,或者在意识里面陡然出现。而你刚才说的那些是意识里面在想。所以它上面写的那些东西,你要拿着图片来看,看了以后就知道怎么观了。
问:有一个师兄,他是刚加入我们法性游舞群的,他是做环保的。他也是对工作和出离心的问题有困惑,然后他就在法性游舞群上面跟师兄们探讨这个问题。他是做环保的,他是有大乘信仰的那种。他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他做工程的其中一个负责人。他已经修行一段时间了,也有了一些的出离心。然后他把这个工作放弃了,把这个项目放弃了,放弃了以后就转给他的同事。然后他把这个事情拿到法性游舞群上面去探讨,有的师兄说:“你这样做是不行的,没有菩提心。”然后他就很纠结……
答:这没必要。其实“行不行”根本就不必拿来和别人探讨,要问自己的心。我们在跟别人讨论的时候,经常拿一个事情出来,不加对境不加客观情况地进行探讨,结果每个人的意见都不一样。其实不应该这个样子的,所有对错的判断问自己。
比如说我这样放弃了以后,对我的出离心的修行有没有帮助?如果有帮助,我就放弃它。当我那个菩提心生起的时候,我觉得不行,我要拿这个东西去利益众生,我就不放弃。真正的正确的判断全部在自己心里,别人是没有办法判别的。
我们老是去征求别人的意见,但别人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我们绝对不能离开背景,离开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去说对错。就像你是医生,绝对不能离开病人去开药方。而很多人是一下就说:“我怎么怎么样了,你给我开个药方。”它离开了很多的基础条件。有时候一个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问,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因为你来问的时候,你的情况不一样;他来问的时候,他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一个很高明的引导者,他会给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答案,所以说没有什么对错。
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其实是真实的自私心,但是借口是出离心、菩提心。比如在家带一个小孩,“我修行第一,我要打坐,孩子的学习问老师或者父亲就行了。”其实就是自己跑去,然后不想对孩子负责任,那这个心是自私心吗?但是它又跟你的修行是有冲突的。
答:我明白。就是你去修行的时候,好像放弃了一些责任,你把这种放弃责任称为是自私,是吧?
问:我修行第一,孩子、家庭这些都是次要的,都是轮回。然后就可能会把这些推出去……
答:这个就是我刚才说的一个错误。把它放弃的意思,你把它理解成是“不要”了,然后去满足自己自私的修行。
问:也不是说自私的修行,无所谓,世间的学习……
答:不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居士不能这个样子。我们要去做这些事,但是要告诉自己:这些东西实际上不是最重要的。但你要去做这些事。
问:我不关心嘛,无所谓。
答:那不行,你这是走极端。你可以关心,即使这种关心也是最后会消失的。有这个心(出离心)就够了,不停地培养这个心,但是行为上你还得要去做。你不做的话,烦恼会更多的。孩子会找你闹,老公会找你麻烦,然后你的最重要的修行也搞不下去了。
这是智慧上的一个东西,这个和“解脱轮回是第一”是不冲突的。解脱轮回是第一,但这些事我也做。做的时候告诉自己:这个东西不能成为我的最重要的目的。这跟她说的去工作赚钱是一样的,那也是一种工作。把孩子照顾好了,把老公照顾好了,他不影响我第一的修行——厉害!这是个智慧的选择。
问:就是态度上我要看重,但是心态上我要……
答:是是是,你还是要去做,但心里面你要知道,这些东西迟早要坏灭的。不管是老公也好,孩子也好,迟早会离开你。但是你不修行的话,你的业和无明永远不离开你。只有修行,它才会离开你。
所以并不是说,有了出离心就什么都不要了。你是居士,你不行的。你是你吗都不要,一旦后悔的话,是啥都不要了,但是烦恼你全部要了!搞得你很纠结、很痛苦。很多人因为这个问题,在家庭生活造成很大的冲突。堪布有一次在深圳也讲了,造成很大的冲突是不对的。你要去做,同时要告诉自己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修行。在心里面这样就行了,用不着走极端,一下什么都不要了。其实你也做不到,真的让你不要的时候,马上就不行了。肯定不行,很快就后悔。还有,你在别人面前态度不好的话,大家就会觉得你很自私。
问:(听不清)
答:其实也很难这么讲,这个问题很复杂的。以前那个弘一法师,他出家的时候,他的妻子跑到寺院去对着寺院哭,哭了很长时间,昏倒过去几次。弘一法师根本就不出来,连招呼都不打。所以当时的报纸大量地骂弘一法师:“你连自己的亲人都不顾,你还大慈大悲救人,虚假!你连自己的亲人都安慰不了,你还去发什么大愿,全部是假的。”其实不一定是这个样子的,这个问题很复杂的。
还有以前的黄檗禅师,也很出名的。黄檗禅师的这个公案,我们好多学佛的人都知道。他母亲想念他,眼睛都哭瞎了。为了见到他,就跑到山上的寺庙旁边去给出家人洗脚。为什么要去洗脚呢?因为黄檗禅师的左脚有问题,有个很大的痣,她一摸到的话,就知道是她儿子。黄檗禅师也确实要路过那里,他就伸另外一只脚给她洗,他就是不见他母亲。
还是没认出来,因为只有一只脚,她也看不到是几只脚。(她专门去给出家人洗脚。)然后黄檗禅师出来了,渡河过去了。旁边的人实在看不过眼,说那就是你儿子。她一听,马上就去追。因为她是瞎子,走到河边,扑通一下就掉进水里面,掉进水里就淹死了。黄檗在船上看见就大喊:“佛陀!你说的,一子出家九族升天。现在我母亲淹死了,如果她不升天,你说假话!”那个话音才一落,他母亲的身体一下就从水里面升出来,直接升天。
这是一个故事。它是不是真实的,大家去想,我认为它是真实的。你说我迷信也好,我就是说它是真实的。因为一个人去出家,一个人真实地修行,他会带给他的家属很大的利益。
但是我们现在做不到这些,那怎么办呢?我们先把家庭、工作搞好,但是我们在内心里面知道,不管家庭也好、工作也好,它不是我们可以贪着的东西。你要贪着得了才行!什么叫做“贪着得了”呢?就是你贪着它,它就永远不变坏,让你这么永远幸福下去。那也可以,如果这样的话,我也不修行。我干嘛要解脱啊,那个多舒服啊。但是不是的,它最后会坏,所以我们不能这个样子。不但它会坏,甚至我们的贪着都会给亲人带来巨大的痛苦。真正的利益他们要怎么办?除了我修行成佛以外,没有其他的办法。
所以把修行变成最重要的东西,不是要把什么东西都丢了,而是在心里面慢慢明白它只是轮回的一个现象而已,我不用为它过多地纠结。不为它纠结,不代表我就要马上把它丢了。有时候把它丢了,你也继续纠结的。你看,我们什么都可以不要了,然后跑到一个庙里面去,三天以后……就像我以前去山里面闭关,觉得闭关多好啊,山里面什么都看不到。一个月以后,我想到城市里面的汽车声音,很烦人的汽车声音也多么的亲切啊!我居然连汽车声音都听不到,除了晚上嗷嗷嗷的狼叫以外,汽车声音没有了,我最厌烦的东西,那个时候成了我最喜欢的东西。
其实我们凡夫不明白自己的心。烦的时候,你觉得它很烦,想离开;离开了以后,最烦的东西变成最好的。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不要走这些极端,特别是居士。可以做好这些东西,但是一定要告诉自己,这些东西是不值得贪着的。
当然这个也有程度而言,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什么都要丢的。而且如果到了相应的程度、相应的福德,你要出家的时候,你也不会痛苦,家人也不会痛苦。这也是我们要修五加行的一个原因,要积资净障。积资就是要造成修行的顺缘;净障就是去掉让我们痛苦纠结、没办法摆脱的一些业障,然后才能够去瑜伽。
还有什么?师兄们,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回向。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泥波扎南潘协将 (催伏一切过患故)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涌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苦海诸有情)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