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糟糕的事是烦恼,美好的事也是烦恼

糟糕的事是烦恼,美好的事也是烦恼

有些事情虽然会带来舒服的感受,但也是烦恼,判断烦恼取决于你持有哪种世界观。

你的来世和今生,靠什么联系?

你的来世和今生,靠什么联系?

我们的心识一定要有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佛是最好的疗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佛是最好的疗愈

好多与你无关的事,都会引发你的痛苦。

如果你想获得名声和赞誉,那一定要学佛

如果你想获得名声和赞誉,那一定要学佛

你想获得名声、赞誉,哪怕要满足你的虚荣,你也得去学佛。

用因明解释什么是二谛

用因明解释什么是二谛

二谛就是我们说的世俗谛和胜义谛,“谛”是真理的意思。

掌握能破之大缘起因(下)

掌握能破之大缘起因(下)

大缘起因的一个深层含义就是:所有的事物必须在心面前显现。

掌握能破之大缘起因(上)

掌握能破之大缘起因(上)

所有的东西一定要依靠我们的心而成立——这是最厉害的大缘起因。

意识的分类

意识的分类

意识分两大类:一个叫做五俱意识,有显境、明境的作用;还有一类是意识自己的独立的能力,比如思考、想象。

神秘的阿赖耶识会呈现善恶吗?

神秘的阿赖耶识会呈现善恶吗?

心处于第八识这个层面的时候,是没有善和恶的。

阿罗汉的四无量心,为什么不是菩提心?

阿罗汉的四无量心,为什么不是菩提心?

阿罗汉能够用四无量心去对待一切众生,那为什么会和菩萨的菩提心不一样呢?菩萨不是也一样用“慈、悲、喜、舍”去对待一切众生吗?

学佛可以建立善缘,改变恶缘

学佛可以建立善缘,改变恶缘

如果我们想得到一个善缘,要怎么办呢?学佛。

学佛对名声得失的作用

学佛对名声得失的作用

在虚荣、名声这方面,不管在哪个角度,学佛都是有帮助的。

掌握能破之离一多因(下)——没有变化就没有时间

掌握能破之离一多因(下)——没有变化就没有时间

一定要有变化被我们的心了知,才会有时间。

我们骨子里面不一定是佛教徒,而是唯物主义者

我们骨子里面不一定是佛教徒,而是唯物主义者

你不一定是所谓的佛教哲学、佛教见地的实践者,你有可能是唯物主义者,你有可能是一神论教者。

为什么你供养了十几年,还穷得一塌糊涂?

为什么你供养了十几年,还穷得一塌糊涂?

之所以我们做了十几年的供养还没发财,原因是因缘不具足。

掌握能破之离一多因(上)——佛教与科学寻找本体的区别

掌握能破之离一多因(上)——佛教与科学寻找本体的区别

离一多因是直接去找本体,它不考虑因和果的规律之类的问题。

掌握能破之破有无生因

掌握能破之破有无生因

很多人忘记了中观这些因是破实有的,他总觉得因和果可以同时存在。

什么是理所破?什么是道所破?

什么是理所破?什么是道所破?

除非证悟大圆满,否则前期中观修行很大程度都是在“破”。

所有的苦难都来源于分别

所有的苦难都来源于分别

实际上整个佛教都在告诉我们:分别就是苦。

“中观”是什么?

“中观”是什么?

其实中观就是佛教对世界的一种本质性的看法,我们认为世界是空性的,而空性就是不堕四边。

意识的重要性相

意识的重要性相

意识通三性:善、恶、无记,也通三量:现量、比量、非量。

细说俱生执与遍计执

细说俱生执与遍计执

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都是与生俱来、不假外缘,我们自然就有这种执著。

怎样才能准确预测未来?

怎样才能准确预测未来?

只有佛陀没有二元,所以佛陀预测绝对准确。

中观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中观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缘起是性空的(或者说“现空双运”、“明空双运”),这是中观的一个大道理。

你向往的是净土,还是乌托邦?

你向往的是净土,还是乌托邦?

我们就是以个体的感受作为标准,据此来判断周围。所以,我们凡夫要去训练,慢慢摆脱这些认知方式。

万法皆空,如来藏又不空,你的脑子打架了吗?

万法皆空,如来藏又不空,你的脑子打架了吗?

随教)唯识的“空”和中观的“空”。这二者的含义是不同的。中观的“空”就是现象在,也是“空”。唯识的“空”在于把所有的妄相拿走以后,去找拿不走的究竟本质是什么。

小故事,大道理——对菩提心这三个字都要充满敬意

小故事,大道理——对菩提心这三个字都要充满敬意

我们作为大乘佛子,对菩提心这三个字都要抱以非常深刻的敬意才行!

唯识简史(下)

唯识简史(下)

大乘佛法有些衰微的时候,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就降世了。

为什么只有佛教理论是逻辑自洽的?

为什么只有佛教理论是逻辑自洽的?

佛教在基础理论层面,还是以人类的认知为标准的,可以用人类的认知来进行逻辑推演和直接实证。

唯识简史(上)

唯识简史(上)

唯识是一门非常重要、系统完备的佛教学说。

如何看待西方流行的“人权”和佛教的“无我”?

如何看待西方流行的“人权”和佛教的“无我”?

人文主义只在维持人际关系、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层面上是有用的,而佛教的修行就是要去除人我的真实性。

菩萨六度之间的关系及其修行方法(上)

菩萨六度之间的关系及其修行方法(上)

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前五支,皆是佛陀为了让我们生起智慧而宣说的。它们是生起智慧的助缘,智慧如果没有这些因,是很难生起来的。

中观是一门“破”的学问

中观是一门“破”的学问

中观是一门“破”的学问,它不是“建立”的学问。

这就是菩提心

这就是菩提心

修菩提心有个特点,他总是发现自己的错。

佛教是有神论或无神论吗?

佛教是有神论或无神论吗?

这个世界上除了有神论和无神论,还有其他什么呢?

菩萨六度之间的关系及其修行方法(下)

菩萨六度之间的关系及其修行方法(下)

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五支,与般若之间的作用和关系以及修行方法,对我们真正进入单空的定和法性定有绝对的决定性作用。

真正的“躺平”,竟然是大圆满窍诀?

真正的“躺平”,竟然是大圆满窍诀?

真正的“躺平”,竟然是大圆满窍诀。但我们躺得吗?不行!只能用造作的无明修行把无始以来的无明打烂。

“单空”这个词,是哪来的?(认识佛教)

“单空”这个词,是哪来的?(认识佛教)

“单空”这个词是在西藏提出的,特别是宁玛派提出来的。天台宗里面的“空观”和“假观”,实际上就是宁玛派说的“单空”。

接受大圆满的直指心性后却不明白,原因是什么?

接受大圆满的直指心性后却不明白,原因是什么?

绝对的出离心,其实就是大圆满的空性,在出离的时候有解脱、有光明,那个就是大圆满的光明。

常说“法性现前”,那什么是“现前”?

常说“法性现前”,那什么是“现前”?

所谓“完全现前”,不是用眼睛去看现象,而是心完全体会到了。

请查收:证悟空性的三种方法

请查收:证悟空性的三种方法

证悟空性的途径有三种:第一种是大圆满或者禅宗的方法;第二种是密宗的方法;第三种是中观的方法。

学佛人整天磕头、烧香、拜佛、打坐,在物质上怎么圆满呢?

学佛人整天磕头、烧香、拜佛、打坐,在物质上怎么圆满呢?

在佛教里,学人整天磕头、烧香、拜佛、打坐,这样做,在物质上怎么圆满呢?

成佛核心:去执

成佛核心:去执

我们成佛就是要去掉两个执著:人我执和法我执。

《百法明门论》略说

《百法明门论》略说

唯识建立了一个系统,通过这一百个法可以把世间和出世间的法全部包括完。

唯识观点四分说

唯识观点四分说

在那烂陀寺,“安、难、陈、护”分别持一分、二分、三分、四分唯识的观点。

唯识九难(二)

唯识九难(二)

唯识第二难:叫做世事乖宗难,就是世事和唯识宗的见解是冲突、矛盾的。

略说心、意、识——何为“意”?

略说心、意、识——何为“意”?

在唯识里面,“心、意、识、了”这四个概念就能够说明八个识。

因明四理择二谛

因明四理择二谛

因明里面讲了四种理,用来对世俗和胜义的道理进行分析。

搞懂二谛最准确的工具:量

搞懂二谛最准确的工具:量

靠什么明白世俗谛和胜义谛?

大小乘的分水岭——菩提心(上)

大小乘的分水岭——菩提心(上)

为什么一定要发了大乘菩提心才能证悟真正的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