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
摘自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二十二、二十三节课》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之《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种无暇虽不常见于经传,不像前面讲的十八种无暇,是一般经典和论典公认的,但却是无垢光尊者智慧与悲心的流露。一个人真正要修行佛法,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懂得前面的十八种暇满后,我们要详细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被违缘控制了没有?假如被违缘(指下面要讲的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即修行中的十六种违缘——原注)控制了,也就失去了暇满。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有个比喻:十八暇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被豺狼吃掉一只,那就剩下十七只;又被吃掉一只,只剩十六只了……全部吃掉的话,也就没有羊了。同样,即使你十八种暇满已经具足,但出现一个违缘的话,十八暇满中的一个就退没了,再出现一个的话,一个因缘又不存在了。因此,大家要分析这十八种修法条件是否真实具足。假如一个不具足,表面上问题不大,但它很重要的话,也会让其他条件全都失去意义。例如,倘若你没有趋入佛门,就算其他条件都具足,也没办法修行。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纵然你自认为修行很了不起,是从极乐世界或莲花刹土派下来的,相续中有不可一世的增上慢,恐怕你也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而已。所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次第,而不是奢望一步登天。
那么,对于十六种违缘,《如意宝藏论》是怎样讲的呢?如颂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这是暂生缘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这是断缘心八无暇。下面我们一一讲述,在此过程中要弄清楚:什么是暂生缘、断缘心?哪些是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怎么样对治?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了解。
一、暂生缘八无暇
什么是暂生缘呢?指在修行过程中,暂时或偶尔、时时或经常出现的修法违缘。这样的违缘,尽管今天在自相续中不存在,但明天很容易出现;即使今年没有,明年也可能会有;就算这几年没有,但过几年或许会遇到。时间短一点来说,在上午没有,可是下午又易产生;修法入座时没有,出座时还是容易冒出来……总之,它随时随地找你麻烦,断除你的修法因缘,所以很可怕。
现在许多修行人,包括经堂里在座的道友,每个人都想成为好修行人,甚至认为自己的心比较堪能,对治烦恼没有问题。虽然你有这样的信心,但过一段时间,各种违缘出现时,你能不能还呆在佛教团体中也很难说,毕竟有些违缘不是像你想得那么简单,所以,我们要周密地观察自相续,依靠对治来遣除一切违缘。就像你有一个如意宝,为了防止被人抢走、偷走,始终都要时时保护。同样,我们这样的暇满人身,为避免遭受违缘的伤损,断了修行的善根,也要懂得下面所讲的道理,尽量采取种种防护措施,不要被那些违缘控制。
以前的修行人,完全了解哪些是违缘、哪些是顺缘,一直用正知正念守护根门,所以修法无论遇到什么障碍,始终不会被束缚,而能做到善始善终。我们今后也要如此,不但对违缘要学会分析,更要时时保持警惕。
无垢光尊者的智慧真的非常高深,道理上的点点滴滴开显得明明白白,只要是有心之人,肯定会关心这些问题。以后一旦遇到违缘,便会立即认识到,并想方设法遣除所有违品。其实暂生缘的对治方法,在《前行备忘录》中也有,希望大家抽时间看一下。
下面详细解释暂生缘八无暇:
1、五毒粗重:对怨敌恨之入骨、对亲友爱恋贪执等五毒烦恼十分粗重的人,虽然偶尔会生起修持正法的念头,但大多数时间都被强大的烦恼所控制,而不能修成正法。
烦恼深重之人,尽管位于修法的行列中,但也很难修行。比如说,有些人嗔心极重,一发脾气就无法控制,好几个人都拉不住,他面前放着什么锅、碗、茶杯,统统都会砸毁,窗户也挡不住他,跟恐怖分子没有差别。而有些人贪心炽盛,不论对亲友还是财物,一生贪就没有羞耻心,诚如无著菩萨所形容的:“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此时,上师劝不住,佛法也对治不了,其结果难以收拾。
当然,他们心情好一点的时候,也会有想好好修行的念头,但因烦恼过于强盛,偶尔生起的修行念头,犹如半夜的闪电般转瞬即逝,大多数时间还是被烦恼所转,根本没有修行的自由。
个别发心人员也是这样。本来我对他期望很高,他心情比较好、烦恼平息时,信誓旦旦地说要如何如何发心,讲得特别好听。我也很相信:“可以可以,让你发心。”但他过段时间就不行了。当然,一次也就算了,谁都能原谅,可是他屡教不改,今天生嗔心,明天又生贪心……这样的话,自己的事情都解决不了,还发什么心哪?
不过,这种人也很可怜,毕竟他身不由己,或许是前世业力所致,或许是今生不能对治,总之,强大的烦恼让他的修行无法圆满成功。而有些人虽然工作效益低、发心能力不强,但相续中的烦恼不重,即使生嗔心,也不会大发雷霆,不像这种人,一生气就面目狰狞、怒发冲冠,别人一辈子都忘不了,不要说是人,魔众见了也会一逃而光、不敢接近。所以,一个人若烦恼粗重,不论自己修行、还是利益他众,都相当相当困难。
对治:贪心的对治法是修不净观,或如《宝鬘论》所说,用剖析无常和无我来对治;嗔心的对治法是修慈心,或以《入行论·安忍品》里的教言来观察;痴心的对治法,则是观修缘起法……不管怎么样,当这些烦恼刚刚萌生时,要以正知正念及时对治,立即根除,以防毁坏自他一切善根。如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
只要能对治,纵然自己烦恼非常深重,依靠佛法的加持,也能完全变成另一个人。比如,有些人以前被贪心左右,在社会上臭名远扬,贪欲的生活一刹那也不能离开,但后来深入了解了佛教的殊胜道理,觉得所做的一切非常丑恶,从此改过迁善,归入正道。有些人嗔恨心相当严重,身上总别着几把长刀,每天找人打架,像奔公甲格西在家时一样,但后来入于佛门,修大慈大悲心,最后即使自身被人砍割,也不会生一瞬间的嗔恨。
当然,每个人的因缘不相同。有些人学佛很长时间,也不一定有什么感觉;有些人一修法就马上相应了,如同病入膏肓的患者一吃药,当下药到病除、立竿见影一样,烦恼依靠佛法立即能对治,他的变化别人也看得出来。所以,只要用心去对治,烦恼是可以遣除的。为什么呢?因为对治之道符合心的实相。
2、愚昧无知:毫无慧光、极其愚痴的人,虽然已经步入佛门,受了居士戒,甚至出了家,但对正法的句义丝毫不能领悟——听法不懂其句、思维不解其意、修行不悟实相,法与相续互相脱离,这种人没有闻思修行的缘分,无法品尝到佛法的美味。
有些人太愚痴了,不要说中观、大圆满等甚深法,即便是人身难得,听完也就忘了,对基本法义一无所知。这种人徒有人的形象,却没有修行佛法的能力,即生中难以与佛法结上殊胜之缘。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像周利槃陀,刚开始也很愚笨,但后来依靠殊胜的因缘,及凭着自己的信心,最终获得了开悟,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对治:要对治愚昧无知,必须进行忏悔。有些人常抱怨自己太笨,什么都记不住,背了半天,一考试就忘了,其实这都是因为往昔的罪障深重。为此,自己一定要加以忏悔。同时,还要祈祷智慧本尊。八大菩萨每一位都有不同的加持,而文殊菩萨是开发智慧的圣尊,故当诚心诚意祈祷文殊菩萨,念诵他的名号和心咒,若能如此,生生世世必将不离智慧光明。所以,以前上师如意宝曾要求:凡是皈依他的信众,最少要念一亿遍文殊心咒。并保证说:“只要念了,有智慧的人,即生中智慧定会越来越增上;没有智慧的人,也将于未来生世变成智者。”
其实,愚者更需要求智慧,即生中若再不好好闻思、求知识,生生世世将难以摆脱愚痴的命运。有些人说:“反正我太笨了,听不听都一样,干脆不听课吧。”然而萨迦班智达说:“愚者因无智慧故,彼等不愿求学问,若善观察无智故,愚者更应勤求学。”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思,正因为你“太笨了”,所以更要精进求学。
现在的人很颠倒,觉得自己没智慧,就不愿意去闻法。其实恰恰相反,你没有智慧的话,就更应该听法了。就如同有钱的人不急于赚钱,而没有钱的人才需要赚钱一样,愚者是因为前世没有求学,今生才变得愚不可及,为避免后世继续成为愚昧之人,今生再困难也要精勤地闻法。如云:“是因前世未求学,今见终身成愚者,因恐后世成愚昧,今生再难亦勤闻。”因此,希望大家利用现在的机会,为来世创造好因缘,否则一旦错过了,到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3、被魔所持:有些魔知识宣扬前后世不存在、因果不存在等邪见倒行,不管他是什么形象,出家人也好、外道徒也罢,如果被他所摄受,自心将与佛陀的教法背道而驰,入于歧途而无法趋入解脱正道。
现在世间上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许多佛教徒被魔知识左右,充满邪知邪见,纷纷对佛法退失信心。这些人却自认为了不起,觉得见解、修行很不错,但实际上与佛法的教义一点也不接近,别人劝也听不进去。
对治:要对治被魔所持,首先要观察所依止的上师具不具足法相,是魔知识还是善知识?如果是善知识,就要生起欢喜心,并以三喜来依止;如果是魔知识,最初就不能接近他,这是很关键的。
当然观察善知识,并非观察外在的神变神通等,而要观察他是否具足菩提心。倘若具足,就可以依止;若不具足,即使他讲的法再高妙,也不应该接近。对此,堪布阿琼等许多上师也持相同观点。华智仁波切在《窍诀金钥》中说:“不具菩提心窍诀,浊世多诩学密者,口头高法漫虚空,纵称善妙亦魔宗。”意即在末法浊世,很多人不具足菩提心,却自诩为密宗行人,甚至声称已开悟了,但就算他自我标榜的语言漫布虚空,别人对他再赞叹、再恭敬,然由于不具足菩提心,他的法跟魔法也没有差别。
当然,上师有没有菩提心,不具备他心通的人很难以彻知,只能从他的行为中略知一二。假设他的所作所为一味地为自己、为自宗,这不一定很好,对其还要观察;假如他无时无刻不在利益众生,这样的善知识就可以依止。所以,断定魔知识、善知识的唯一方法,即是看有无菩提心。
4、懈怠懒惰:尽管渴望学修正法,但每天都懒洋洋的,丝毫也不精进,这样懒惰的人明日复明日,对求学一拖再拖,绝不可能实现修法的心愿。
对于懈怠,有一本书里说,西方人和东方人截然不同:东方人的懒惰是每天晒太阳,或一直躺着、卧着,而西方人则是整日忙忙碌碌。但现在,东西方的懒惰几乎差不多了,都是城里人以忙忙碌碌而懈怠,山里人天天以睡懒觉而懈怠,皆不求善法。世间人懈怠还可以理解,但修行人如果很懈怠,对解脱确实有影响。
对治:要对治懈怠懒惰,必须忆念死亡无常。只要一观修无常,发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又岂敢轻易懈怠?见别人啰啰唆唆聊些琐事,自己也会想:“啰唆这些干什么?还是修法重要。人生如此短暂,何必浪费时间呢?”所以,无常修得好的人,时间掌握得非常合理;而无常修得不好的人,自己时间也掌握不好,这从他的言行举止中看得出来。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今天是禅七的第一堂课,可能清迈的师兄们已经打坐一个下午和半个上午了。我们这边可能还没有开始打坐。但是,不管怎么样,这堂课是要一起上的。刚刚开始计划直接学习《维摩诘经》,维摩诘他老人家终于要出场了。但还是拉回来,像过去每次禅七一样,前面讲一些和我们的生活、修行相关的话题。
今天选的是什么话题呢?是索达吉堪布在《前行广释》里面讲的两堂课,内容是“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摘录的文字已经发给大家看了,我们来学它。这些内容可能很多人都学过,觉得也没什么。我告诉你们,我们学的不是知识,而是要通过这些知识、概念,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受、感悟。不敢说我们要引发境界,你要多大的根器才能引发一定的境界啊?但起码听到这些东西,你会有点感触(感悟)、感受。
知识是什么?知识听了以后,作为一种记忆,可能可以存在一段时间。但一旦面临现实生活,以及各种外缘、内缘的冲击,你可能根本就不会拿出来用。时间久了,你可能就会忘掉它。很多时候知识就是这样的,哪怕是我们在大学里面读书,读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知识,能拿到社会上来用的人少得不得了。当然,有些是因为学的专业不对口,所以不能用。但有些专业是对口的,他也用不上。
我以前在大学里面是学什么?锻压,我们叫“铁匠”。我们现在的大学同学微信群还叫什么——铁匠铺。我问过我的那些同学,我是不老实读书的人,什么铁匠等等都不会,我问过一些老实读书的同学:“你们大学学的东西有多少用得到?”告诉我的人几乎都说用不到。
用不到有两个原因,第一,那时候的知识已经过时了,科技这方面日新月异,他过去学的那些旧知识用不上了。还有一个是什么呢?学了就忘了,他学的那些东西,拿到现实的操作里面根本就不行。
我们也一样,我们学中观、唯识、如来藏的这些学理,很多师兄都很厉害,包括清迈的很多师兄,以及网上的很多师兄,都很厉害。比如学院的考试得很多名次等等。但是,你真的能把你学的那些东西,拿到你的禅修或者生活中运用,并且产生相应的境界、证悟吗?少得很。
所以,我们的闻思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知识,我们刚才说了,那是肯定要的,如果不去学知识,你会完全不懂。另一方面还要去学习什么?学习知识怎么运用,我们经常说要吃透。考大学时,我们老师经常说:“这个定理你要把它吃透,你要学到位哦,然后才能考上清华北大。”一通操作猛如虎,学成一个二百五,哈哈哈。
学了以后,就去考试,考了试以后又学……二十几年过去了,回到社会上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工资还不如送快递的老爹老妈。这是在嘲讽一下现实,现实我们就不去说了,但是学以致用很重要。
也就是索达吉堪布讲的这一课,其实跟我们日后的修行很相关。好像知识都很简单,大家一学,概念一下就明白了,很多人解都不用解释,特别是那些会读书的师兄们,甚至他解释起来还会很精彩。但是,大部分人拿到生活中去运用时,基本上都会忘记这些东西。
佛法说那么深的道理、那么多概念,特别是唯识。唯识的《瑜伽师地论》里面有六百多个名相,《百法明门论》里面最起码都有一百个名相,对于这一百个名相还要做其他解释。中观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术语、名词等等,自续的、应成的。但是,落实到真正的实际操作中间,有那么复杂吗?没那么复杂。
如果你把这些纷繁复杂的名相、汗牛充栋的概念,真的用到内心里面时,是没有多少的。可能显得层次很深、很细微、很幽微,但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概念,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空”这个字,它包含很多内容。你要是去说的话,十八空、二十二空……各种各样的空都不同。但你真正拿来用,一个单空就完了,到处都要去空。
有人会问:“那微细的怎么样?”它是指你在经历的过程中,面对对境,修行空性时,慢慢会越走越细,你的认知也会越来越细,那叫做“微细”。但是,无论它再怎么微细、粗大、猛烈,用到空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概念——不存在。当然,不存在可以描述成梦幻泡影那样的,也可以描述成海市蜃楼那样的,这叫实质不存在。
还有一种不存在,很简单,我面前的对境,我转过身去,它就不存在了,或者我眼睛闭起来,从眼识这个角度,它也不存在了。这可以表现为完全不显现的不存在。还有一种是显现的同时以虚幻没有实质的方式不存在。
但是,不管怎么样,从概念上来说,一个空执就把它们概括了。一个空执,你要去应付这些东西,那就太多了。我现在说的还是外境没有实质的这种不存在,或者是完全不出现的这种不存在。
那么,内境呢?你的心念呢?各种各样的心念,哪个心念你看得到?你只能体会得到嘛。你把你的爱恋、你的忧愁拿出来给我看看?拿不出来嘛,它只在你心的认知里面出现,那是一种对境。那这种存在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当你在烦的时候,你去看那种烦,它明明就存在嘛,它正在烦你,但你确实也不知道是什么。这又是一种空,它跟外境的前五识的对境又不一样了。后面还有禅定,禅定里面产生的状况更复杂,各种微细的状况。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些状况一个“空”字就概括了。你用了那么多名词,比如自续、应成,但在内心里面运用时,就是用一种见地去对它。所以,它运作起来,并不会像思维那样,有很多知识,又很复杂。它运作起来,就是要持续、深入、细致、不断地去串习这个“空”的概念。
虽然串习出来的场景、认知有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细节,但是落实到最根本的东西上,就是你要用“空”去串习一切。你要串习得周遍,串习得透彻,串习的过程中还要清晰,串习之后你还要让自己从思维、感知,慢慢地一路走到境界上去。无非就是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大量的概念,落实到我们行为里面的一个过程。任何佛法的修行都一样,我说的是渐修,“任何”好像不太对。对于那种顿悟的人,一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了。但你要是那种人才行,像六祖一样,他一下就走到那种根本的认知上去了。
但大部分人根本不行,“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你凡圣情尽得了吗?你尽不了。圣情你尽不了,你要追求解脱嘛,这叫“圣情”。你整天都在被各种各样的世俗事物、爱恨情仇纠缠,这叫“凡情”。你圣凡情怎么尽嘛?所以,你要大量地修行、串习,慢慢地它自然就尽了。那时候你就会发现它毫无意义,然后自然放开它。
我告诉你们,最厉害的修行就是你们谈恋爱、结婚,这是最好的修行。刚刚开始恋爱,然后结婚,达到顶点时,就开始修行了。修行什么?修行爱情的逐渐消失。七年以后,消失得多彻底嘛,消失到彻底分手了,那叫小乘阿罗汉。消失之后,最后我不爱你了,但是我容忍你存在,我当你无物,这叫自续的单空,彻底没有爱了。最后恨得不得了,开始有恨了,这是应成,决绝。你们从最开始相爱,到慢慢不爱,这个过程是不是逐渐发生的?
这个例子说得大家心冰凉冰凉,哈哈哈。你们不是要解脱嘛?所以你们说想要解脱是假的。你们是想利用解脱这种名号和行为,让你们的爱情更甜蜜,自欺欺人。我就举这个例子,事实就是这样的,逐渐一步步的。那么,我们不要举这种反例,举得你们太伤心了。我们举一个皆大欢喜的让轮回更加热闹的正例?修习单空也是一样的。
反过头来,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去学“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呢?实际上我认为在修行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把这些名相、概念落实到我们的心里面去串习。我刚才说了大量的单空串习,我们没有去做,所以现在回过头来说它。这是在学《维摩诘经》以前我们拿来学它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前段时间我听到索达吉堪布做了一些开示,我不知道这个消息是真是假,但我当它是真的。老人家说他要把给汉人传法四十年的功德回向给所有的汉人,希望汉人的弟子们在遇到违缘时,要坚持修行!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面很不是滋味,一言难尽。所以我就想学一下他老人家讲的课。但是不能太长,因为我们毕竟还要学后面的东西,也不能学习一些好像暂时对我们这种初学者没有太大作用的课题。那该怎么办呢?就选了这么一个课题——“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我们学习这些内容算是感恩他老人家。
我们可能花今天一堂课和后天一堂课来把它学完。大家不要认为这些简单的概念好像我们都领会了、都知道了。我刚才说了,知识不见得是学问,学问不见得是真正的领悟和感受。
好了,我们来看今天的开示,《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篇文章,它摘自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22至23节课。我们来看他这上面是怎么说的: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之《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种无暇虽不常见于经传,不像前面讲的十八种无暇,是一般经典和论典公认的,但却是无垢光尊者智慧与悲心的流露。一个人真正要修行佛法,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他这里提到了《七宝藏》和《如意宝藏论》。《七宝藏》是无垢光尊者的论著,《七宝藏》前面还有个《四心滴》。《如意宝藏论》是《七宝藏》中间的一个,还有《法界宝藏论》《实相宝藏论》等。学大圆满的人一定要读《法界宝藏论》。
《如意宝藏论》里面讲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一共十六种无暇。这里还提到了十八种无暇,十八种无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面有讲。在这里一起共同学习的师兄弟们,我想没有人没有看过《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吧?它也叫《普贤上师言教》,大家应该都读过。如果连它都没有读过,你来听我上课,可能会不知道在说什么。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面的十八种无暇,大家应该都知道,有十种圆满、八种无暇,AI把它打出来,我给大家稍稍念一下:
十种圆满:一、所依圆满(转生为人);二、环境圆满(生于中土);三、根德圆满(诸根具足);四、意乐圆满(业际无倒);五、信心圆满(信仰佛教);六、如来出世;七、佛已讲法;八、佛法住世;九、自入圣教;十、师已摄受。
八种无暇:一、地狱;二、饿鬼;三、旁生;四、长寿天;五、边地;六、持邪见者;七、佛不出世;八、喑哑。若不具足这八种条件,算是八有,即八种暇满。
若具足以上条件,我们称为“暇满人身”。实际上是十八种条件,是很重要的条件。关乎自身的有一点点,是什么呢?比如业际颠倒,有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嘛。关乎自心的不太多,很多是外在条件。当然,究竟上来说,什么都是关乎自心的。但从次第来说,比如生于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边地,这是你做不了主的,你只能怪你前世的心。但持邪见者,关乎你的心,很多持邪见的人都是天生的。
这十八种暇满,即十种圆满和八种暇满,大部分讲的是外在的条件。而后面的“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种无暇里面,大部分是关乎自心的。前面的十八种暇满,也比较容易理解,基本上大家都不会缺。我觉得到这里听闻这些东西的人,基本上不太可能说太缺。其中最有可能缺的是什么呢?不为善知识摄受,这是其一。其实这都不可能,善知识摄受,并不是你一定要跑到善知识面前天天跟着他,你去阅读他的书、听他的课,已经算是被摄受了。当然,摄受是有程度的。
其二就是业际颠倒,十圆满里面有一个意乐圆满,如果你业际颠倒,那就不圆满。这有可能和我们自身有关系。还有一个,即八无暇里面的持邪见者。如果你持邪见,这和我们的心有关系。但是,有些持邪见者,比如生下来就在一些族群、地域、国家里面,他根本就没办法持正见。
比如,有些人还没有生下来就入了某些教派,生下来也是这个教派的。这是天生的持邪见者。有些业际颠倒的人也一样,比如父亲是强盗,生下来的孩子也跟着学强盗,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很多其实是大的外部条件。
而我们现在学的“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大部分都和已经学佛的人有关。也就是它和我们学佛,以及我们内心的遭际有关系。所以说,很多时候“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更加契合我们,因此我们要去学它。
当然,前面的十八种无暇我就不讲了,讲的话内容就太多了。那些内容大家看了都懂,而且大家都学过。甚至我们现在学的“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大家也都学过,只是我觉得再讲一遍、学一遍有好处。
懂得前面的十八种暇满后,我们要详细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被违缘控制了没有?假如被违缘(指下面要讲的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即修行中的十六种违缘——原注)控制了,也就失去了暇满。阿琼喇嘛在《前行备忘录》里有个比喻:十八暇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被豺狼吃掉一只,那就剩下十七只;又被吃掉一只,只剩十六只了……全部吃掉的话,也就没有羊了。同样,即使你十八种暇满已经具足,但出现一个违缘的话,十八暇满中的一个就退没了,再出现一个的话,一个因缘又不存在了。
什么意思呢?前面说的《大圆满前引导文》里面的十八种暇满——十种圆满和八种暇满,你都具备了。但是,如果出现后面的暂生缘和断心缘十六种无暇,就是违缘。虽然它一共有十六种,但是只要出现一种就是违缘。而且慢慢地它会把你的十八种暇满一个个地拿掉。拿掉以后你就完蛋了,你的这一生就没办法真正地修行成就。
所以,暂生缘和断缘心这十六种无暇,反而是我们要注意的。因为十八种暇满我们已经得到了,大部分人都得到了。比如刚才说的业际颠倒、持邪见者,我们好像都不是;我们是不是喑哑呢?在座有喑哑的吗?没有嘛;或者是我们没有被师摄受?这些都不成立。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是旁生、地狱众生。
在出生或者长大的过程中,我们自然学了佛,进入了学院、进入了学会,或者是进入了一些学习团体,就已经具备十八种暇满了。但是,我们后面说的暂生缘和断缘心这十六种无暇,可能会毁掉我们前面所具备的十八种暇满。
因此,大家要分析这十八种修法条件是否真实具足。假如一个不具足,表面上问题不大,但它很重要的话,也会让其他条件全都失去意义。
其实十八种暇满是一样的,如果你差了一个,基本上是修不成就的。十六种无暇,它是后面的违缘。如果出现一种违缘,它也会转过头来毁坏你前面的十八种暇满。
例如,倘若你没有趋入佛门,就算其他条件都具足,也没办法修行。
你说你已经趋入佛门了,具备了这种条件,也就是已经学佛了。十八暇满的自圆满里面有皈依佛门。但你有可能把皈依戒毁了,比如断缘心八无暇里面有一种是人格恶劣,坏到后来会诽谤上师、诽谤三宝,那你就把皈依毁了。毁了以后,你就算没有进入佛门,那么十八暇满你就不具备了。不具备十八暇满的人是绝不可能成就的。
我是随便举了一个例子。你们去看这些东西就可以了。但是,进行这种对照就没必要了。大家只要掌握“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然后对照我们的生活和修行就可以了,它是真正有意义的。
大家不要认为很简单,一上来就要听大圆满、大手印。说老实话,你听了也真的没有用。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没有用的。而恰好是大圆满修到快悟不悟或者已经悟了,大手印也安住得很好的那些人,他们喜欢听这些最简单、最简易的东西。有时候听到一些咬文嚼字的东西,真的很烦。
词、句、概念用得多,就说明思维很甚,特别是那些修大手印的人,思维太过地甚,而不把思维的东西在安住中去体会,那完全是扯淡!大圆满好像稍微好一点,它也不抵抗这些东西。但它并不会过分地偏向于思维。大圆满的有些派别里面,最强调觉知——“你要不忘觉知”。不忘觉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放松思维。
如果不放松思维,天天去搞这些概念,你就没办法真的进入心的内观和明了。有些比较极端一点的派别,很简单,你就一直维持在觉知里面。然后用几个窍诀就开始修行了。事实上这样修行成就的人也很多。比如我们经常举的例子——莲花生大师和“杖指老人”,那个老人他懂多少“五部大论”啊?你去问他阿赖耶识是什么,他吐你一把口水,这是从阿赖耶识里面迸发出来的种子,叫“口水”。
所以说,我们没有必要太过分地去搞这些对比。当然,如果是一些学习成绩很好、精力很旺盛、时间也很多的人,可以这么去干。专门学习的学者们,更要这么去干。而大部分修行人,你要把这些东西运用在心里面去串习、去了解。了解它在我们内心运行和内心清晰上的意义是什么,而不是说仅仅背诵出它的概念,即文字上是怎么说的。
大家记住,我没有完全排斥说不要概念,闻思首先就是要从概念开始。我也支持一些学者们,包括我们公司一些对概念和文字特别敏感的人,专门去搞这些。但对大量的修行人而言,把这些东西拿去运用才重要。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纵然你自认为修行很了不起,是从极乐世界或莲花刹土派下来的,相续中有不可一世的增上慢,恐怕你也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而已。所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次第,而不是奢望一步登天。
我想大家都懂这些道理,我们都讲了那么多年了。想一步登天的这种想法对不对呢?对,我也想一步登天。有时候我恨我爹妈,为什么生下来时不把我往地上一摔,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然后我“呯”地一下站起来,左边走七步,右边走七步,前后各走七步,结果一步一泡尿,哈哈哈。那是不可能的,懂不懂?大部分人做不到这样,大部分人就是要一步一步地去走。
年轻时反而轻狂,真的是年少轻狂,我十八九岁、二十来岁最喜欢去看那些佛教的公案。看了以后志得意满,对茶吟风(本来是对酒吟风,我改成了茶),仿佛天下都是空性——我明白了。现在想起来羞愧死人,根本就不是这样的。最后你会发现它不管用。你学的那些东西不管用,不能克服烦恼,自己都明白生死没了,那有什么用,哄谁啊?如果你真的相信佛法,你没有解脱,很简单,那你就要轮回。如果你不相信佛法,你学它干嘛呢?所以,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学佛要切实际。切实际,就是要懂次第。
有时候有些简单的法是最管用的,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出离心,有几个人真的出离心圆满了?先不要说圆满,有几个人踩入了出离心这种心理状态?如果具备了一定的出离心,很多烦恼相应地就没有了,很多痛苦和怀疑就会丢失。
怀疑怎么丢失了?当你产生了出离心,很多东西对你的心就不起作用了,很多过去的烦恼消失了、恐惧消失了、忧虑消失了。当别人说佛法是假的,你会怎么回?他会举出各种各样的理论,告诉你佛法完全是假的,根本就没有这么回事。我在外面YouTube上经常看到一些攻击佛法的视频,说释迦牟尼佛是假的,说弥勒佛根本不存在等等,一帮傻瓜在上面说。这些东西根本对我起不到丝毫影响,我故意进去看,看到觉得好笑。
如果我们的出离心很甚,烦恼会因为出离心的原因被逐渐一点点剥离。别人说佛法是假的,确实怎么怎么样,还用逻辑推断。你会想什么?“好了,就算它是假的,但它现在的这些理论、做法,真的让我的心一步步地免除了烦恼,我值了嘛!我去看心理医生要花多少钱啊?而且看心理医生还起不到这种作用。但我通过这样的修行,开始离开这些烦恼了,值不值啊?值了”。
这还是最初步的一点点出离心啊。如果明白了单空,单空走到一定程度,你根本不可能怀疑佛法。我说的还是单空,不要说空性。因为单空走到极致是什么?阿罗汉,人我执没有了。为什么很多人修了单空以后没有解决烦恼?原因是什么?他把它修成境界了,修成了一种所境认知。把单空修成境界和所境认知,也就是单空没有反过头来搞定自己的人我执。即使是把人我执减弱都做不到。这是一种不周遍,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
但是,如果真的修好了,把执著减得很轻时,人会轻安、愉悦,说得不好听,人格都会变高尚,人会快乐很多。哪有人修佛法修得一天愁眉苦脸,杀气腾腾,像我一样?我就是一个没有修好的征象,哈哈。到了这种程度,再有人说佛法是假的,你就会说“假的就假的,我快乐啊”!而且,如果是真的修得好,见地深了,你就会知道假不了,你的心里会明白。
单空的意思是什么?心的空性还没有证悟,但心的很多层面(很大一部分)被你空掉了。你要完全空掉怎么可能呢?完全空掉就成了遍知,那是大单空,我们做不到。你去把天界空掉,你空不掉嘛?作为人,你的心呈现不出天界。你把地狱空了,你也空不掉,你也呈现不出来地狱。但是,在我们仅有的范围之内,我们可以把它空掉。
“眼、耳、鼻、舌、身、意”,最重要的是“意”。“意”其实就是心的一种作用,意识的作用。心本身没有被空掉,就叫单空,在能上(心上)有个执,叫“空执”。但是,把外境空掉以后,就已经产生巨大的作用了,你会很舒服、轻安、欣喜,而且很容易进入禅定。
那种定还不是我们现在的这种定,杀气腾腾地坐在那里。你看你们修禅定身上的那个气,真的是气焰嚣张,一点儿傻气,横亘禅堂。我们现在是端坐,而达到那种程度时,你会很放松。这还没有到大圆满,还没有到真正的空性。
这时候有人跟你说佛法是假的,你会说:“假的就假的,谁跟你说真的假的,它在我身上发生了作用。”就像我吃饱了饭,你说饭是假的,假就假,我饱了。至于饭有没有毒?我再看。我连吃了十顿都没有毒,后面的有毒?哪样饭没有毒啊?五谷都有毒,我都被吃成了脂肪肝,哈哈哈。
那么,最后再去看自己的心就容易证悟了。而我们很多时候就是不讲次第,总是想一下就拿到本质。很多师兄都有这样的想法,到处追窍诀,这里跑、那里跑,这样真的没有用。要讲聪明,我觉得我自己不算是非常聪明,聪明要绝顶嘛,头上要不长庄稼,那才叫绝顶聪明嘛。我现在是廉颇老矣,头发尚全,没有绝顶,不算很聪明,但也够聪明了。虽然不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没那么严重,但是腹还是有点诗书的,读了几天书,气虽然不是那么华,还是有点花,哈哈哈。
我就知道那个东西你想一下是不行的,因为习气、执是不讲理的。你喜欢什么、爱什么,很多时候是不讲理的。所谓爱情不讲理就是这样的,你去跟你老婆讲理,你试试看?你要不讲理就是哄她,哄她就是不讲理嘛。我这是对一帮男师兄说的。女师兄也是一样的,你以为男师兄讲理啊?一样不讲理。那时候人需要去讲感情,讲感情的意思就是不讲理。
如果讲理,你们两个都应该去学密勒日巴,男的是男密勒日巴,女的是女密勒日巴,那就最讲理了。人生根本就是三界如火宅,留在这里干嘛?还跟你讲感情,讲窑洞(山洞)才行。所以没办法讲理,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我们有不讲理的习气,我们要一步一步通过理把那些习气铲掉。走到一定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心从来就是解脱的。
是啊,心从来就是解脱的,你的心解脱吗?就如我们刚才所说,遇到感情,你的心解脱吗?遇到钱,你的心解脱吗?遇到别人侮辱你,你的心解脱吗?不给面子,你的心解脱吗?讲道理谁不知道——“金钱算什么,人死了都带不走”。赵本山的小品是怎么说的?“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死了,钱没花完”。大家都知道那个东西没什么用,甚至在理上我们都觉得死了以后,亲人也帮不了。我们经常都在说书上的这些东西,“你死了以后,亲人、房宅都带不走”。这些理大家都知道,但你不执吗?你哄谁啊?你执死了,习气你拿不掉。
那是不是要把所有习气都拿掉以后才开悟呢?当然不是,那要何年何月才能得偿所愿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要消磨习气,那样心才稳定。因为如果一个人的心被习气左右,他是不安的、不定的,充满了怀疑和忧离。甚至走到极端时,真的没有快乐日子,他会恐惧、害怕,会莫名其妙地紧张、焦虑。
问问我们自己?有些人可能好一点,福报好一点的人,他的感受会好一些。福报差的人,真的是外境不是地狱,心里已经是地狱了。当然,那种地狱不会像真正的地狱那么严重,真的是这样的。在各种习气折磨之下的心灵,是没办法处于我们经常说的大圆满里面讲的放松、坦然、了然、明然的,心像火烧那么燃。
所以说,我们要一步一步很次第地去放松自己的心,把这些非常简单的道理落实到我们的心里。当无暇、圆满、出离心的这些道理一步一步落实时,你的心会感到轻松、放松,不被这些习气带着走,慢慢地禅定就会好一些。
我跟大家上课时经常讲,禅宗里面讲禅定首先要呵欲——呵斥欲望。但是,欲望你说呵斥就呵斥啊?欲望反过头来把你呵斥,呵斥你是个傻瓜。我们呵斥了那么多年的欲望,哪个人不被欲望牵着走啊?男人有男人的欲望,女人有女人的欲望,老人有老人的欲望,小孩有小孩的欲望,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欲望,我有吃碳水的欲望。我们根本就没办法做到马上不被欲望拖着走,所以要消磨它。消磨它,就是呵斥欲望。这样我们进入的定才会慢慢地深细。
很多人现在能坐到里面不动,其实是因为舒服,根本谈不上深细的观察,他没有内观能力。我们经常说要怎么去解决这些细微的差别,其实你根本就走不到那一步去。那些细微你都还没有产生,全是粗大的。所以,我们要把欲望慢慢解决掉。
解决掉欲望,也不是好像完全没有感情一样。你有感情,但是被欲望操纵或折磨的时间会变少。这时候你会体会到佛陀所说的“我法如蜜,中边皆甜”,心开始真的放松了。以前遇到有些情况时,你会焦虑、急、睡不着觉、恼火,但现在不是,现在是一种自在、随便。
我们很多人说随便,其实是带有怒气的——“随便他了”。这种随便其实是嘴上说随便,心里面说“我没有机会,有机会弄死你”。而那种随便是心真的不在意,那样你的心会轻松,很多时候用去修行和禅定,它才有意义。到了最后证悟时,大圆满说的处于那种放松、自然、坦然、明然、了然,你才做得到,否则根本不可能。一个焦灼的充满欲望、恐惧、忧离的心想证悟大圆满?这是个笑话。所以,我们要去解决这些问题。
学十六种违缘这些很简单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一步一步让我们回过头来去看修行过程中,我们真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吗。我们总是喜欢听窍诀,要区分阿赖耶识、区分法性,要怎么进去……说老实话,有几个人走到那一步了?我不是说走不到,这也不是很难。也并不是说要所有欲望都完全没有了,才开始产生这些区分,当然不是。
你可以先通过禅定观修,虽然还有很多欲望没有消灭掉,但是通过禅定观修,欲望不太影响你了,你有大量的时间和心境去产生内观,产生觉知的自察,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这些东西了。你开始拿不稳了,找不准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像一会儿是,一会儿又不是,一会儿进去,一会儿又出来,对吗?好像又不对。”好,这时候这些窍诀就管用了。
而现在根本就没有用,都是在头脑里面炫,这个是、那个是,自续说的对、应成说的对……都不对,哪样对啊?不管自续、应成,都是嘴巴客,那都是说嘛!“凡有言说,皆无实义”,逼急了维摩诘就不说话了,我们马上就要讲这些东西。所以,内心在概念上折腾是没有用的。但是,通过概念来观察我们自心,这也是我们初步修行、次第修行所必要的。
好,我们再看:
那么,对于十六种违缘,《如意宝藏论》是怎样讲的呢?如颂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这是暂生缘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这是断缘心八无暇。下面我们一一讲述,在此过程中要弄清楚:什么是暂生缘、断缘心?哪些是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怎么样对治?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了解。
他讲了对治,这也是我要把它拿出来重新学习的一个原因。首先AI师兄们把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个概念先打出来,我给大家念一遍:
暂生缘八无暇:一、五毒粗重,二、愚昧无知,三、被魔所持,四、懈怠懒惰,五、恶业涌现,六、为他所转,七、求乐救怖,八、伪装修法。
断缘心的八无暇:一、为今束缚,二、人格恶劣,三、无出离心,四、无有正信,五、喜爱恶行,六、心离正法,七、毁坏律仪,八、失毁誓言。
大家先把这些概念粗略地记住就行了,因为我们要一个一个地讲。“暂生缘”和“断缘心”这是两个大概念,每个概念里面有八个概念——八个无暇。首先,什么是暂生缘八无暇?暂生缘就是暂时出来又会消失的违缘。
一、暂生缘八无暇
什么是暂生缘呢?指在修行过程中,暂时或偶尔、时时或经常出现的修法违缘。
这叫做暂生缘,它是我们修行中经常要遇到的。
这样的违缘,尽管今天在自相续中不存在,但明天很容易出现;即使今年没有,明年也可能会有;就算这几年没有,但过几年或许会遇到。时间短一点来说,在上午没有,可是下午又易产生;修法入座时没有,出座时还是容易冒出来……总之,它随时随地找你麻烦,断除你的修法因缘,所以很可怕。
即忽而出现,忽而又消失,忽而又出现,忽而又消失,今天消失,明天出现,今年不出现,明年再出现,叫“暂生缘”,一共有八种。
现在许多修行人,包括经堂里在座的道友,每个人都想成为好修行人,甚至认为自己的心比较堪能,对治烦恼没有问题。虽然你有这样的信心,但过一段时间,各种违缘出现时,你能不能还呆在佛教团体中也很难说,毕竟有些违缘不是像你想得那么简单,所以,我们要周密地观察自相续,依靠对治来遣除一切违缘。就像你有一个如意宝,为了防止被人抢走、偷走,始终都要时时保护。同样,我们这样的暇满人身,为避免遭受违缘的伤损,断了修行的善根,也要懂得下面所讲的道理,尽量采取种种防护措施,不要被那些违缘控制。
他这里提到了违缘,很多人想的违缘,就是外面的违缘。外面的违缘是违缘,比如现在经济下滑,作为居士,很多人可能会受影响。做生意的生意做不下去了,打工的可能失业、工资降低,这些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会产生影响。生活产生影响,可能就会对修行产生影响,你坐在这里心会不安,今天还有吃的,明天怎么办呢?要想这些问题。所以,它也会对修行造成影响。这仅仅只是一个经济,这是外面的违缘。
还有一些是内心的违缘,那就更厉害了。我们等一下一个一个地讲。这些违缘会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呢?刚才说的经济都会影响,你别说其他的了,太多影响了。所以,怎么去防护自己不会断掉修行的因缘,是一个很大的课程。
我学佛也算学了几十年了,从十八岁开始,一直到现在。中间认真学的、不认真学的,跟各种各样的人做生意、交朋友,到处混,也有很多跟我一起学佛的人,现在很多都不学了。最初我们在网上认识的师兄们,很多现在都不学了,各种各样内内外外的违缘,导致他们最后都放弃了修行。
有些人干脆不学了,认为佛法是假的;有些人认为佛法是真的,只是他没有这种缘分。说的很自然“我没有这种缘分了”,其实他心里面没有真的信。有些信了以后还在坚持学,但学得二不跨五。
以前的修行人,完全了解哪些是违缘、哪些是顺缘,一直用正知正念守护根门,所以修法无论遇到什么障碍,始终不会被束缚,而能做到善始善终。我们今后也要如此,不但对违缘要学会分析,更要时时保持警惕。
有一个绝对可以把违缘和顺缘弄清楚的大原则,是什么呢?简单得很,非常简单,即“我就是要皈依三宝,我就是要修行成佛”。就这么一个原则,始终坚持,天大的事来了,也不坏这个原则,不坏皈依,不坏成佛,打仗也好、饿死也好、被人骂也好、被人不理解也好,不管那么多。
如果你真的坚持了这条心,没有违缘,全是顺缘,被人折磨都是顺缘,真的是这样的。你看密勒日巴,玛尔巴折磨他是顺缘还是违缘?皈依三宝想成佛,其实就是对三宝的信心。我们要不失信心,始终沿着自己的信心去追求、去做。按照净土的说法,就是信愿要行,一直这么去做。对于密勒日巴这种人,他有违缘吗?没有。
而且起这样心的人,护法会帮你。你说“我万一笨,追不下去呢”,如果你真的起这种心,他真的会帮你,关键是你起不了这种心。护法为什么会帮你?护法就在你心里,不在哪里。你起了这样的心以后,你会发现你做的一些决定,或者是莫名其妙冒出来的一些因缘,总是推着你往解脱那条路上走。
当然,你不要误认为推你往解脱那条路上走,就是一直很舒服的路。其实不然,一直很舒服的路,很多时候是轮回的路。往解脱的路,前期不一定会很舒服。因为要克服习气是很痛苦的,要消灭或者解决自己过去的恶业,即我们经常说的消业时,是很苦的。一个浑身都是病、满身都是邪见的人,你一转头信佛了,什么都变好了,那怎么得了啊?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好事,你看这个世界上还会不会有其他宗教,还用得着我们这样来讲吗?根本就不用讲。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转向解脱的前期的路,不见得很愉快、很舒服。但你只要坚定信心——我咬死了就要走这条路,不管那么多,不说大话,就这么走下去,你试试看!这样你会发现,即使你上当受骗,都是顺缘,偿还了你无始劫来骗人的恶报。
但这往往很难,我们去学佛时,会有很多期待、向往——“我学了佛要怎么样,一天我可以忍耐,一年我可以忍耐,我都忍了十年了,为什么佛陀还没有给我好处?”以这样的期待心,其实什么都得不到,往往是在害人。“但去妄,莫求真”“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说起来容易,但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心始终都会有期待。这种期待反而会障碍你的心显发出真实的功德。
这也不是真正的皈依心,不是真正的信心,因为好处不来就不干了。其实这是潜藏在内心的一种交易心态。虽然我说了那么多,但很简单——“信心、坚定,我死也要往那条路走”,你看还会不会有违缘?大部分人真的做不到。但这也是一句大话,我也做不到。如果我做到了,我就不会搞了几十年,天天修行、打坐、看书。要是真的那么狠,早就走了,达到目的地了。虽然我们没有那么狠,但是我们可以逐渐逐渐地狠起来。走到后来你会发现,不需要那么狠你也走到了。这是大乘的好处。
大乘的意思就是可以宽容一些,“乘”是车载、载具、车乘的意思,大乘就是可以载更多人。很多人可能心力没有那么强大,很羸弱的心,但他也能乘上大乘的车。
无垢光尊者的智慧真的非常高深,道理上的点点滴滴开显得明明白白,只要是有心之人,肯定会关心这些问题。以后一旦遇到违缘,便会立即认识到,并想方设法遣除所有违品。其实暂生缘的对治方法,在《前行备忘录》中也有,希望大家抽时间看一下。
《前行备忘录》希望大家抽时间去看,我觉得要修行的人,可以不看其他书,但有两本书真的要看一下,一本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一本就是《前行备忘录》。看一下就行了,你要是跟着一位好老师,只要看这一本书就够了。当然,看得越多越好,你愿意看,当然是很好的事。如果你看书实在是不行,看不下去,你就去看《前行备忘录》,最好是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好,下面我们详细解释暂生缘八无暇。我们这一堂课要把暂生缘八无暇学完,下堂课要讲断缘心八无暇。我本来想一堂课讲完,这不太现实,像我这种绕圈圈,情绪一激动,都不知道说到哪里去了。这种讲课方式一堂课是上不完那么多内容的。
下面详细解释暂生缘八无暇:
首先是五毒粗重,暂生缘八无暇的第一个是“五毒粗重”,“五毒”大家都知道是哪五毒吧?“贪嗔痴慢疑”五毒,这五毒很重,是修行的一种大违缘。
1、五毒粗重:对怨敌恨之入骨、对亲友爱恋贪执等五毒烦恼十分粗重的人,虽然偶尔会生起修持正法的念头,但大多数时间都被强大的烦恼所控制,而不能修成正法。
我们是不是这样的?很多人都进了菩提学会,或者其他的修行团体,我们是不是对怨敌恨之入骨?恨之入骨,并不是像电影上表现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或者像香港电影《古惑仔》里面一样,见到人马上就提砍刀。我们佛教徒的恨是一种不满,强烈的不满,蕴积在心里面,见人就要去吐,就要去说。
这样是很不好的,好像是在说对方,实际上是自己怨毒的一种体现,这样是没办法修成就的。这是别人的错误,你恨别人、怨别人,往往是别人不对,可能引发了你的一些讨厌,但你把这种讨厌留在自己的心里面,使自己的修行受到伤害。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别人犯错你买单。
佛教团体里面太多这样的事了。他们互相争斗,往往还不为钱,就是为一口气、一些习性冲突,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我们是修菩提心的人,你看不惯怎么行呢?又不是我们学佛以后,每个人都变好了,这是不可能的。我从十八岁开始学佛,我十七岁上大学,第二年看了电影《少林寺》就开始学佛,现在已经六十一了,几十年了,我也还有很多习气嘛。那其他人,学佛以后读了几本书,他就没习气了?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之间一定要互相宽容。如果不宽容,首先是团体搞不好,其次是你自己的修行绝对上不去。因为你不是一个具有慈悲心的人,甚至连一个善良的人都不是。
然后是对亲友爱恋贪执,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亲友不仅仅只是自己的父母,包括女友、男友、朋友,都很贪执。贪执的方式就是不愿意离开,不愿意放弃一些玩乐去修行,天天沉浸在那里面,你好、我好,或者为之担忧等等。你担忧他干嘛呢?很多时候你担忧是不起作用的,你要好好去修行。你要是真的帮他,只能去修行。但是,人就喜欢凑在一起互相担忧以表达这种爱。特别是女性,总是希望男朋友或老公天天说爱她,都不知道他说的十句话里面有九句话是应场合的——假的。
如果你真的爱他,就一定要去修行,把这种爱放大,加深到你的成就,这样才能真的帮到他。不然的话,其实就是一种我执、一种贪执,一种互相的满足和暂时的平衡,甚至是一种欺哄。你们两个人发誓说生生世世在一起,你做得到生生世世在一起吗?下一世你成了鸭子,他成了鸡,鸡和鸭子都不搭杠,怎么生生世世在一起啊?你们来个鸡鸭同圈啊?这不是扯嘛!
这明明都是假的,但感情上我们需要这样,因为这样舒服,其实这是一种安全感的需要。爱情不安全,所以互相发誓。我不否认这个东西在情正浓、意正香时,很有味道。就像我刚才说的,你们从开始慢慢地这样训练,这种贪执逐渐变弱,哪天突然发现老公的手机里面出现了其他女孩的照片——崩溃!如果是一个真修行人,她会说:“哦,他终于有了其他女人了,好,我正好修行,祝贺你老公,我要走了,嗡玛尼呗美吽!”
你会这样吗?不会。你会说:“你当初是怎么说的?你这个骗子,你这个渣男!”是不是这样的?贪执!世法上的这些道理,当然你对,你老公是渣男,你是渣男的女人,所以你正确。但你是修行人啊,你不能拿世俗人的东西来套!你要求的是解脱。如果你不要求解脱,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渣男有什么,你去做渣女嘛,渣回去。如果不想渣的话,踢他出家门,让他净身出户。实在不行的话,“嚓”,断了它,哈哈(师兄开玩笑,说用剪子剪了它)。
所以说,贪执真的不行。这些人很沉重,他平常也没什么,你看不出来。他怨你、恨你,也不会挂在嘴里面,天天总说“我怨恨你”,他不会这样。平常他是修行人嘛,人家装都要装得很像,很慈悲。贪执,他也不会天天在你面前说“我们好恩爱”,而是蕴藏在心里面。心的这种力量就会防止你深入修行,也就是它会挡住你、障碍你深入修行,一定会的!你永远不会坦然。平常什么事情都坦然,但遇到自己经常说的核心利益时,你马上就不行了,真的会这样。
有时候父母对儿女的爱会这样,夫妻之间的爱也会这样。我没有让父母抛弃儿女,那也不可能。而是我们要明白,一切都是幻相,我们真的需要慢慢地从贪执里面松开。这是娑婆世间啊,什么事情都是不圆满的,不会因为你学佛,你就不遇到这些祸害。少说点这类的瞎话:“我学了佛,坐飞机时摔下来,全飞机的人都摔死了,只有我还活着。”你试试看?不用飞机,我弄个板板车,你上去摔下来都摔死你!
很多时候我讲佛法,会打击大家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象,大家要原谅。我说的是对的,你的想象是错的。真的要这样,贪执这些东西会很痛苦。它把你控制住以后,你说你想深入去理解,单空什么都空了,就这个空不了。很多人坐在座上,身体会消失,面前眼睛看到的东西会消失,这样基本上会修成禅定,也就是色法的暂时消失。
很早以前,应该是2005年、2006年,就有人问过我:“面前的东西消失了算不算单空?”我说:“如果消失了算单空,你眼睛一闭它就消失了。实在不行,你嫌闭眼睛不够分量的话,你把屁股转过去,不看它,它就消失了。你证悟了它的单空吗?没有嘛。”
单空是心对对境产生的一种智慧、一种直觉,是空的直觉,是它不实有的直觉。我只能这么表达,并不是说它一定要消失。当然,走到一定时候,它确实会消失。你的心完完全全安住在这种认知里面,安住得越深时,六根就不运行了。六根不运行,就会出现什么?白境心、红境心……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气入中脉,会走到这一步去。
但是,如果你大量的贪执横亘在相续上,内心里面根本走不到这一步去,随便你怎么修!所以,放松并不是要我们进入森林去修行,我们是大乘嘛,小乘才立即进入森林,像阿姜曼、阿姜查他们那样,森林里面的水池,泡个澡,哈哈哈,开玩笑,泡澡是我加的。
大乘不是这样,你可以在家。所以,大乘菩萨基本上是在家菩萨的打扮。在家的意思是你不用马上把老母亲送养老院、孩子送孤儿院,你被老婆赶走净身出户。而是你可以在家,但你的心要放松这些,不能过分贪执。如果过分贪执,真的会影响修行,特别是影响后面的解脱。
我经常跟大家说,真正的像我这样的佛教徒,叫变态佛教徒——反人类。你不要说我反家庭,我人类都反了。我们的祖师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干的嘛。那我们凑在一起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这个嘛。佛法里面有一类叫做“人天佛法”,如果你是假惺惺地学人天佛法,那你不用来了,立刻从这个团体里面出去,那样没有用!我觉得我们学佛法就要学解脱,不然拉倒。
好,你看他怎么解释:
烦恼深重之人,尽管位于修法的行列中,但也很难修行。比如说,有些人嗔心极重,一发脾气就无法控制,好几个人都拉不住,他面前放着什么锅、碗、茶杯,统统都会砸毁,窗户也挡不住他,跟恐怖分子没有差别。
这是索师老人家说的。有些人的嗔心有没有这么重啊?一发脾气就控制不住?我以前就是这样的,我以前就是跟恐怖分子没有差别。所以我改正,现在窗户也拦得住我,锅碗瓢盆我绝对不会砸了,已经跟恐怖分子有点差别了,哈哈哈。
而有些人贪心炽盛,不论对亲友还是财物,一生贪就没有羞耻心,诚如无著菩萨所形容的:“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此时,上师劝不住,佛法也对治不了,其结果难以收拾。
我们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不要读了就过了,我经常说,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真的能做到吗?前面的这一段做到以后,后面的修行就非常好办了。大部分人根本就做不到,道理懂很多,中观、唯识,什么都分空了,有无生因,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没办法接触……道理谁都懂,而且懂得很深,考试都会得一百分。但面对你的亲友时,你贪执吗?面对伤害你的人时,你怨恨吗?
当然,你说学了这些东西,一下就能不生气、不怨恨、不生起贪执,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学会观察,一旦怨恨起来,马上警觉——我开始怨恨了。我们能不能用所学的佛法知识,思维也好、单空的觉受也好,去对治一下,慢慢地让它变淡。只要赢一次,后面就会赢无数次。堆积起来,最后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的怨恨真的轻了,恨不起来了。恨不起来,就是心的一种释然、放松,就真的放下了。
贪执也是一样的,以前稍稍亲人有点什么,特别是贪执情爱,天天瞄着对方的手机——“你在干什么”。但是,贪执放松了,你的心一下就松了。如果他真的愿意去,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不是说你不爱他了,而是这种爱对你的控制,引发你烦恼的可能性变小了,甚至消失了,真的做得到的。
所以,这些东西每出来一次,我们不要被它带着走了,立即要去观察它、去看它。观察它时,不是要马上让它消失,很多人说看着它,让它自然消失,这是很高的境界,我们开始做不到。我们开始可以用思维去想,尽量去回忆我们所学的一些东西,但很多时候是不管用的。学的那些东西,你会发现一点不管用。但是你要去做,通过平常的打坐、观修,你对心的控制能力、观察能力就会变强。那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观力、控制能力和消解能力都会变强,你消解情绪、怨恨、贪执的能力真的会变强。为什么要禅修嘛?禅修就要起这种作用。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意志坚定,不太受环境影响,做世俗事,特别是那些军人的领袖、将军,都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如果一个将军指挥千万大军,听到一点消息就兵荒马乱,还打什么仗?一定会被人活捉(打死他不值得,直接活捉他)。也就是说,遇到任何情况都会这样,人家说修行修到后来要什么?“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是为将之道。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出自苏洵《权书·心术》),大家看这句话,古代的将军是要打仗,我们修行,其实就是在当将军。我们将的军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念。“将”是节制、带领的意思,带领和节制军队,就叫“将军”。我们将的军就是我们的心——各种各样的念头、情绪、想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慢慢去观察,培养这种能力。我们打坐就是培养这种能力,时间久了慢慢地就做到了。
如果你不这样做,你会发现你学的这些东西真的不管用。事实上很多师兄学了十几年,就是不管用。我们经常说的唯识修行大原则,“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我们六七因上都没有转,就想五八果上圆?这是很扯淡的,像笑话一样。
当然,他们心情好一点的时候,也会有想好好修行的念头,但因烦恼过于强盛,偶尔生起的修行念头,犹如半夜的闪电般转瞬即逝,大多数时间还是被烦恼所转,根本没有修行的自由。
这就是很多人说“哎呀,以后再说了”,或者是嘴上不说,心里想“算了算了,我抽时间再去修行”。我们修不下去,就是这些原因,被烦恼控制住了。因为你的心不知不觉就会去想很多事情,你想的那些事情,一定离不开贪执、恐惧、忧虑、情绪这些东西。
还有可能是放逸、懈怠,不停地刷小视频,不停地看各种各样杂七杂八,让自己不必专注、不必费力的东西,或者是玩游戏。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这样很舒服,一生就这样毁了。
佛教徒不能这样。如果不学佛,那你该玩就玩。当将军是一生,当乞丐也是一生,没什么,死了就死了。我们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一个盒子,有些人连盒子都没有,死无葬身之地,没什么。但你学佛真的不能浪费,暇满人身啊。你本来应该成佛做主,就算不成佛做主,也会在三善道里面,结果因此而堕落,那太亏了吧?佛陀说这些人叫做“自可怜悯者”。
个别发心人员也是这样。本来我对他期望很高,他心情比较好、烦恼平息时,信誓旦旦地说要如何如何发心,讲得特别好听。我也很相信:“可以可以,让你发心。”但他过段时间就不行了。当然,一次也就算了,谁都能原谅,可是他屡教不改,今天生嗔心,明天又生贪心……这样的话,自己的事情都解决不了,还发什么心哪?
老人家讲的可能是学院的情况,学院的一些发心人员。我们这里没有这些,我不听这些,你要是不好好发心,死远点!老人家的慈悲我比不了,但是我的凶狠,老人家从来都没有,哈哈哈。他讲的是什么?有些人性情不稳定,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说起来天华乱坠、宝雨纷飞,但实际上坚持不了三分钟。三分钟是一种夸张说法,一般都熬不了多久。真正的修行是踏实、稳定、坚定地持续下去,而不是那种激情性的东西,又不搞文艺。
很多人不是说他不想去做、不想去修行,但往往战胜不了习气,所谓的暂生缘、断缘心就是这些。不要说“我没有办法”,如果遇到我,我一耳光扇出去。我们不能这样,我们现在是学佛的。我以前混黑社会,只要你说没办法,那你当小弟,被砍死咯,就这么简单,哪有什么没办法?狭路相逢。修行就是狭路相逢,你的习气就是敌人,砍死它,没有其他办法。
你说没办法,是的,谈恋爱没问题,在父母面前一下就过去了。轮回不是这样的,无路可走,我们无路可逃,如果有其他方法就算了,但你真的无路可逃!我们现在还有时间、有机会,可以暂时让习气、情绪做主,但是,听我课的人,基本上都三十岁以上了,二十岁的不多,都活不了多少年了。
他们说,人生苦乐参半,而苦大部分在后半生呈现,你避无可避。八苦——生老病死,老病死都在后面出现。老不仅仅是病和死,还有孤独、无望,心灵被过去大量的经历所堆积的那些黑暗的污浊的东西所纠缠、折磨,你怎么避得过啊?避不过,只能修过。
所以,我们要性情稳定,不要被这些习气左右,不要说“这没办法”。这其实是轮回过患修得不好,觉得轮回过患没什么,“我能过”“嗯嗯啊啊”一下过去就算了。这是不行的,永远被情绪和自己的感觉所左右,这不是修行人。有些人强调自己的情绪——“不得了了,上师我怎么办呢?”真正的上师“啪”地一巴掌,脸鼓起来了,好了,就这么办,还能怎么办呢?他的意思就是在上师那里闹一下,想要上师开许一下。总是这样,宽容自己,不宽容别人,这样你永远没办法修上去。
修行真的是逆水行舟,所有的习气和因缘都逼着你继续轮回。你的习气、你的欲望,你得朝它冲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这样的。以前禅宗说,修行最喜欢像李逵那样的人,又傻,两把大斧头砍将入去。我不是鼓励这种野蛮、凶狠,而是说对付我们的习气时,就是要坚定。“坚定”两个字好说,做起来真的好难啊!
不过,这种人也很可怜,毕竟他身不由己,或许是前世业力所致,或许是今生不能对治,总之,强大的烦恼让他的修行无法圆满成功。而有些人虽然工作效益低、发心能力不强,但相续中的烦恼不重,即使生嗔心,也不会大发雷霆,不像这种人,一生气就面目狰狞、怒发冲冠,别人一辈子都忘不了,不要说是人,魔众见了也会一逃而光、不敢接近。所以,一个人若烦恼粗重,不论自己修行、还是利益他众,都相当相当困难。
一个人烦恼真的很粗重时,利益别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能碰他,一碰就翻了,这是不行的。我并不是说你不能发怒,这是不可能的,谁都会发怒,但我们要懂得对治。每次遇到有怒气生起的机会,立即就要回来对治,我们要养成这种习惯。开始是对治不了的,十战九败,甚至十战十败。但是,你只要赢一次,就说明可以赢二次、三次,一直下去,最后你会发现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如果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你就可以用你学到的见解,以及禅修产生的觉受、见地,去化解情绪。化解和控制还不同,控制多了以后,慢慢地那种积怨的强压扩展开来,还会造成心理阴影。而化解就不一样了,你的心会越来越敞开,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充满慈悲,真的会这样。
所以,你要逐渐去做,没有天生的圣人,天生的释迦、天生的弥勒都不会有。不是说你看了这个、学了这个,明天就能不生气,不可能!但是,生气就是我们训练的机会,我们要坚持,十年时间够了。但十年时间我们没去做这些,所以我们不够,没有做好。
对治:贪心的对治法是修不净观,或如《宝鬘论》所说,用剖析无常和无我来对治;嗔心的对治法是修慈心,或以《入行论·安忍品》里的教言来观察;痴心的对治法,则是观修缘起法……不管怎么样,当这些烦恼刚刚萌生时,要以正知正念及时对治,立即根除,以防毁坏自他一切善根。如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
这是《佛子行三十七颂》里面的一句话——“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你马上要开始去对治。他这里讲的是用教言来对治,也就是思维,很多时候思维上去就崩了。但我们现在修的单空、慈悲心、菩提心,它会养成心态,用这样的心态来对治是逐步逐步的。
心态可能会被烦恼一下破坏掉,你立即又调回来。它是一种战斗、打仗,那就是所谓的狭路相逢了。刚刚开始都是失败,但你长期闻思修行,你会发现你有力量了,慢慢地可以控制这种粗大的烦恼了,不管是憎恨,还是贪执。然后你的心会松,这样才有可能慢慢地真正地安住单空。
我说的还是单空,不是空性,我现在根本就不谈空性。等我们讲《维摩诘经》时再来说空性。其实有时候说空性说多了,做又做不到,体都体会不到,讲这些名词有什么用啊?还不如来说一说这些对我们的相续有用的东西,即我们明明能观察到、看到或者感觉到,同时又经常被它折磨的东西。
只要能对治,纵然自己烦恼非常深重,依靠佛法的加持,也能完全变成另一个人。比如,有些人以前被贪心左右,在社会上臭名远扬,贪欲的生活一刹那也不能离开,但后来深入了解了佛教的殊胜道理,觉得所做的一切非常丑恶,从此改过迁善,归入正道。有些人嗔恨心相当严重,身上总别着几把长刀,每天找人打架,像奔公甲格西在家时一样,
奔公甲在当时是一位很出名的格西,格鲁派的。他当时出家之前就是天天找人打架,真的是背着几把长刀打架。但他后来进入佛门以后,真的就修慈悲心,而且成就了。
但后来入于佛门,修大慈大悲心,最后即使自身被人砍割,也不会生一瞬间的嗔恨。
心是可以修改变的。我们开始屈从于自己的各种欲望、情绪,其实就是不愿意修行,原谅自己,找个理由,怪这个、怪那个。修行人任何事情都只能怪自己,过错是环境的、是别人的,但业障一定是你自己的,是你的心才遇到这样的东西、这样的事情,肯定是你的,密勒日巴原话是这么说的。
所以,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时,要学会习惯性地不去怪外境,不要原谅自己,真的要练习这种对治。并不是马上对治、练习,我们就能赢,你马上就是圣人了,绝不可能。但你去做,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地你会变,真的会变,心会变,人就变了。脸上的神态都会变,眼神都会变,看都看得出来,长期修行的人,不需要腹有诗书,气质就华,长期坚持是这样的。
当然,每个人的因缘不相同。有些人学佛很长时间,也不一定有什么感觉;有些人一修法就马上相应了,如同病入膏肓的患者一吃药,当下药到病除、立竿见影一样,烦恼依靠佛法立即能对治,他的变化别人也看得出来。所以,只要用心去对治,烦恼是可以遣除的。为什么呢?因为对治之道符合心的实相。
他是从哲理上去说,我们可以遣除这些各种各样的情绪。为什么呢?“因为对治之道符合心的实相”,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对治之道是依据心没有嗔恨、没有贪执的实相,去对治有贪嗔的幻相。贪和嗔其实是一种幻相,它控制你的原因是你不明实相,这是其一。其二,在次第上,你的心也不具备对治的力量,也就是你没有去串习它。
习气为什么会被征服呢?我举个例子,这是我亲身经历的。我很小的时候经常打架,我们家旁边的外面有一片很黑的地方,经常有人说那里有鬼,有乱七八糟的东西,因为那个地方枪毙过人,犯人经常被拖到那里枪毙,那里是坟场。所以很多小孩都不敢过去,每个人都怕那个地方。
有一次我们打架打急了,打不过被人追着跑,他们很多人,打得我浑身上下不是伤口就是包,我也不知道去哪里,“嚯”地一下跑过去就冲进去了,一点都不怕。平常黑暗中对那个地方的恐惧消失殆尽。另外一种恐惧——被人砍死的恐惧,压过了对那个黑暗之地、死亡之地的恐惧。这说明一个人的心可以被另外一种东西所代替。以前没有经历过这件事之前,觉得死都不会进去,结果还没有死就进去了。
你的心可以培养一种力量,或者暂生一种力量出来,对付你以前认为绝不可能被带走的习气。所以你不要原谅自己。当然,那是一种外缘,不是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我以前也跟大家讲过,有一次我很威风地要去修断法,开了辆宝马车,找了一个很远地方,那里有很多很多玉米,我找了一块空地,把垫子放好,然后拿着法器就开始修,周围“哗哗哗”在响,我也没看到什么,其实我是听到那些声音,吓得我屁滚尿流。马上就跑了,出来开车,一下体会到了豪车就是好,几秒钟就到达一百米,哈哈哈,跑得快是元帅。
但现在你再让我去,随便怎么弄,理都不理!心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一点都不会再怕这些东西。我是凡夫,我也没有解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但我已经不怕这些了。所以心是可以变的。这是对治性的。
还有一种是依据实相,合乎心的实相,那就更不用说了。你安住在实相里面,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成立,贪嗔这些都不成立。甚至你去玩贪、玩嗔都没关系,合乎心的实相。但是,我们没有达到心的实相之前,我们也可以去对治。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不真实的,它不是实相。
不是实相的意思就是它可以被摧毁。为什么说我们追求佛法是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是不能被摧毁的,空性是摧毁不了的。缘起可以被摧毁,缘起的本质是空性,是摧毁不了的。缘起,即所谓的世俗谛。说缘起的真理就是世俗谛,说它的本质就是胜义谛。所以,他说因为对治之道符合心的实相,我们可以遣除这些。
其实到这里,我觉得最重要的五毒粗重,把暂生缘八无暇基本都说尽了,后面的就是它的一些补充了。我们还是要把它学下去。我们拖一点时间,你们有意见吗?有没有?有意见的举手?没意见的举手?拖一点时间。
第二是愚昧无知。愚昧无知是不是暂生缘呢?也是暂生缘。你说:“有些人生下来就笨,它怎么可能是暂生缘呢?”你生生世世都笨啊?从这一生到另外一生是暂生缘。而且笨是可以慢慢变聪明的。
另外,愚昧是有角度的。有些人好像闻思不行,但并不代表他愚昧。有些闻思很好,背概念特厉害,逻辑很厉害,但并不代表他聪明,在学法上真的是这样的。比如我很笨,我一直念佛念下去,坚持下去,这叫笨吗?你笨来试试看?这种笨是最大的聪明。我们要灵活地去看这个东西。所以它也是暂生缘。
2、愚昧无知:毫无慧光、极其愚痴的人,虽然已经步入佛门,受了居士戒,甚至出了家,但对正法的句义丝毫不能领悟——听法不懂其句、思维不解其意、修行不悟实相,法与相续互相脱离,这种人没有闻思修行的缘分,无法品尝到佛法的美味。
有些人太愚痴了,不要说中观、大圆满等甚深法,即便是人身难得,听完也就忘了,对基本法义一无所知。这种人徒有人的形象,却没有修行佛法的能力,即生中难以与佛法结上殊胜之缘。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像周利槃陀,刚开始也很愚笨,但后来依靠殊胜的因缘,及凭着自己的信心,最终获得了开悟,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有些人就是笨,就是理解不了这些东西。中观、唯识,特别是唯识的那些逻辑。唯识的逻辑不是数理逻辑,它不是数学,它是事理逻辑,要跟我们六根所经历的这些事进行配合思维。
佛法里面有大量的事理逻辑,比如我们说的禅修的逻辑,四禅、三禅、二禅,这是事理逻辑,你不经历怎么知道啊?初禅有五个方面——心一境性、喜、乐、寻、伺,概念很好记,但你没有走到那种程度时,你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随便说一个,都说得你稀里糊涂,根本都不知道是什么。什么是寻?你告诉我什么是寻?这是一句话,但是落实到真实的状况里面,寻都有很多种,它是事理逻辑。
很多人不要说事理逻辑不懂,即使是数理逻辑,一些简单的事相逻辑,他都搞不清楚,那真的很笨,听一句话都听不懂,永远都解释不清楚。那这种人要依靠什么?大家会说:“那就不行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靠信心,依靠信心和意志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不一定要变聪明。当然,你可以去诵文殊心咒变聪明。但是不是你诵了文殊心咒很快就能变聪明?那也不一定。但是,念佛求往生,笨的人不一定吃亏。很多不是很聪明的人念佛,他念出了很多真正的境界、状态,慢慢地他自然就变聪明了。
如果你学佛学得很大,读了很多书籍,知道了很多概念和逻辑,但却不拿去运用,慢慢地你一样会变笨。人随着衰老,名词记不起来了,逻辑运用不上,慢慢也忘了,身心还是被各种习性所左右。人被习气左右以后真的会笨,所以我们经常说“这个人老颠东了”。有没有这句话嘛?普通话怎么说?我们四川话说:“那个人老颠东了”,听得懂吗?四川人听了会心一笑。普通话是什么?“那个老东西,老颠倒了”。也就是老了以后头脑运转就不灵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坚定信心,一直这么念下去,它跟那种分辨型、记忆型的智慧根本没关系。所以我说,如果有信心,没有违缘,逆缘都会变成顺缘,真的是这样的。他说对治要怎么对治?
对治:要对治愚昧无知,必须进行忏悔。有些人常抱怨自己太笨,什么都记不住,背了半天,一考试就忘了,其实这都是因为往昔的罪障深重。为此,自己一定要加以忏悔。同时,还要祈祷智慧本尊。八大菩萨每一位都有不同的加持,而文殊菩萨是开发智慧的圣尊,故当诚心诚意祈祷文殊菩萨,念诵他的名号和心咒,若能如此,生生世世必将不离智慧光明。所以,以前上师如意宝曾要求:凡是皈依他的信众,最少要念一亿遍文殊心咒。
法王如意宝说念一亿遍,大家有没有兴趣?依此因缘,我们在发展念莲师心咒和弥陀圣号两个的同时,现在加一个文殊心咒,一样发奖品。
并保证说:“只要念了,有智慧的人,即生中智慧定会越来越增上;没有智慧的人,也将于未来生世变成智者。”
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念咒越变越聪明,真的会的,特别是加上一定的观修,一边念一边观修。如果没有,那么来世也会聪明,所以大家要去念!
其实,愚者更需要求智慧,即生中若再不好好闻思、求知识,生生世世将难以摆脱愚痴的命运。有些人说:“反正我太笨了,听不听都一样,干脆不听课吧。”然而萨迦班智达说:“愚者因无智慧故,彼等不愿求学问,若善观察无智故,愚者更应勤求学。”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思,正因为你“太笨了”,所以更要精进求学。
很多人做事,他是因为喜欢,顺利他就去做,一难他就不做了,听课听不懂他就不听了,很多人都是这样。所以我要求一些经常跟着我的师兄,一定要听课,每堂课都要听。为什么?必须要听,听着听着慢慢你就开始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根本就不要求你记住那些名相,也不要求你记住逻辑。有些人他记不住啊,你强行要求怎么办呢?那不可能的。记住当然更好,能理解那些逻辑最好了,理解不了也没关系,听听听,慢慢地会被浸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你被我说说说,我口气都把你熏臭了,懂吗?你不知道我有口臭吗?我没有,哈哈,辩解一下,哎呀,我自爱,我没有口臭,哈哈哈。所以,你长期听,自然就会变好。一样地,我们要长期去念,课要听,不听真的会变傻,慢慢自以为是,自己去思考!这样好不好呢?好。但你一定要接受别人对于佛法、真理以及知识的营养才行。
现在的人很颠倒,觉得自己没智慧,就不愿意去闻法。其实恰恰相反,你没有智慧的话,就更应该听法了。就如同有钱的人不急于赚钱,而没有钱的人才需要赚钱一样,愚者是因为前世没有求学,今生才变得愚不可及,为避免后世继续成为愚昧之人,今生再困难也要精勤地闻法。如云:“是因前世未求学,今见终身成愚者,因恐后世成愚昧,今生再难亦勤闻。”因此,希望大家利用现在的机会,为来世创造好因缘,否则一旦错过了,到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念得很快,意思大家一听都懂,总之你得去听课,你得看书、闻思,慢慢会变聪明。另外,用一种方法始终修下去——念佛,不需要你太聪明,先念,你在念佛的同时会得到佛的加持,你会越变越聪明。但真的很难坚持,你不念下去也很难得到加持,你念下去了很好加持,慢慢地你真的会越变越聪明。
所以,我们要进入一些好的团体,要坚持下去,把你刷手机的时间,在厕所里面看闲书的时间(现在不看闲书了,看闲手机),以及逛街、吹牛的时间,拿来念佛。这很难做到,做不到的,因为那不快乐,念佛不快乐,逛街多快乐啊,大家出去说三道四,嘻嘻哈哈,快乐生活。但是,这样一天天堆积下去就完蛋了。
3、被魔所持:有些魔知识宣扬前后世不存在、因果不存在等邪见倒行,不管他是什么形象,出家人也好、外道徒也罢,如果被他所摄受,自心将与佛陀的教法背道而驰,入于歧途而无法趋入解脱正道。
现在世间上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许多佛教徒被魔知识左右,充满邪知邪见,纷纷对佛法退失信心。这些人却自认为了不起,觉得见解、修行很不错,但实际上与佛法的教义一点也不接近,别人劝也听不进去。
这样的人真的太多了,翻开互联网上的那些小视频,各种大德、仁波切、心灵智者层出不穷,说得似是而非,很多完全是邪见。邪见就不用说了,我们其实很容易辨认。还有一些是什么?相似佛法,也挺可怕的。如果直接宣扬前后世不存在,你肯定马上就不听了,这种还好,对于我们来讲没问题。但很多是以佛法善知识的方式出现,像我这样的人,要特别小心,他说的也是佛法所说的道理,也是佛法的这些书,但他实际上把你引到错路上去了。
你说:“那我怎么办呢?”出离心、菩提心落实的人,好办,他来引诱你,一般就是跟出离心、菩提心相伴的,你很容易辨认,最多时间长一点,你就会发现他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特别是没有菩提心。最麻烦的是什么?空性正见,他在引你的时候似是而非,而这种人他也有出离心、菩提心,但他的空性正见是错误的,他不知道。也就是他来引你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是错的,他是真诚地来引你。这种人可以拜他为师,但你想依靠他解脱是有点困难的。所以,后面的这种是最难辨认的——相似佛法。
还有一些小视频,纯粹是为了吸引流量,上这些当就很傻了。那些人专门搞好听的,你越喜欢什么他就越说那些话。这种人很多,各种读书会成堆,扯淡!那些鸡汤你看了以后,当时很舒服、很管用,实际上后来什么都不是。这就是所谓的鸡汤,太多这样的鸡汤了。
大家记住,佛法搞鸡汤是不行的,搞感觉是没用的。一定要踏实地长期坚持磨砺和修行。即使空性正见也是一样的,你读多了以后,人家也骗不到你。说老实话,单空修到一定时候,谁来骗你啊?都是你骗别人。你看我们清迈的那帮人,他出去骗人可以骗一大堆,他自己都是黄的。所以说,怎么办呢?还是要去学习,没有办法,要去寻找善知识。
而且现在最麻烦的是什么?形势很动荡。我今天为什么会讲这个东西呢?就是因为有一位真正的善知识,暂时都不出来了。这是一件让人感到非常沮丧的事情,这也是违缘。那怎么办?我们可以读书嘛,闻思嘛,书还在嘛,我们可以读到这些东西,大量地去阅读、思考,真的去修行。修行的方法落实了以后不是很难的。
要坚持修行,其实真的需要团体,大家凑在一起。凑在一起不要打架、不要吵架,不要说你是魔鬼、他是魔鬼。其实你们都是魔鬼,不用说别人是魔鬼了,没有一个不是魔鬼。不是魔鬼的站出来?莲花生大师说的,男人是男人魔,女人是女人魔,小孩是小孩魔。只要有我执,你就是魔,你还好意思骂别人是魔鬼?不要说别人是魔鬼了,把自己从魔鬼变成菩萨,这是最重要的!
对治:要对治被魔所持,首先要观察所依止的上师具不具足法相,是魔知识还是善知识?如果是善知识,就要生起欢喜心,并以三喜来依止;如果是魔知识,最初就不能接近他,这是很关键的。
关键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他是魔知识,一定会去接近。接近以后,你要观察,要读书,读多了以后,魔知识也影响不了你。书,比如五明佛学院的这些书,肯定不是魔的,它肯定是正确的。以及我们流传下来的一些汉传佛经,比如《楞严经》《圆觉经》,这些都不会是假的。你说你读不懂,那五明佛学院的这些书你读得懂嘛,《前行备忘录》《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这些你读得懂嘛,去读这些。
当然观察善知识,并非观察外在的神变神通等,而要观察他是否具足菩提心。倘若具足,就可以依止;若不具足,即使他讲的法再高妙,也不应该接近。对此,堪布阿琼等许多上师也持相同观点。华智仁波切在《窍诀金钥》中说:“不具菩提心窍诀,浊世多诩学密者,口头高法漫虚空,纵称善妙亦魔宗。”意即在末法浊世,很多人不具足菩提心,却自诩为密宗行人,甚至声称已开悟了,但就算他自我标榜的语言漫布虚空,别人对他再赞叹、再恭敬,然由于不具足菩提心,他的法跟魔法也没有差别。
即观察有没有菩提心。关键是什么?我们怎么去观察有没有菩提心?有些人在座上讲菩提心,他自己哭,下面的人也哭,都哭成一堆。他有菩提心吗?没有。现在有种人格叫表演型人格。那怎么辨认呢?靠近一点。靠近一点慢慢就知道了,所以不要随便拜师。你靠近的时间长了以后,就装不出来了。如果他真的一辈子装有菩提心,那一定是个菩萨。装一辈子,厉害啊!这种东西装着装着会装真的。
在敌营十八年以后,最后就变成敌人了,人的心就会这样,所以你靠近就行了。但是,实际上往往一靠近,你也慢慢就傻了,丧失判断能力了。这是一个很难解的怪圈。我们还是只有闻思,自己增加自己的观察能力。书读多了以后,才会有判断观察的能力。同时自己要去修行,去感受这些东西,慢慢地你也会具备观察的能力,千万不要听传说。
藏传佛教过来也一样,他们有一整套的让你迷惑的办法。特别是他的语言不通,恰好成了让你上当的一种重要手段。你去问法,语言不通。给你介绍的你能看懂的语言,就是那些汉语介绍他生下来又怎么怎么样,他又有神通啊,他的前世又是谁啊,用一些你从来没见到过的汉语里面没有的,但又很新鲜的词汇,又很震动,他又怎么样,很殊胜、很殊妙,有多大的功德等等,然后大家一大堆就去了,其实根本就没有用。
你除了上当没有其他的路,凡是追这些东西的,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真正的佛法就是要踏踏实实修行,五明佛学院教你的这一套,出离心、菩提心,一样一样地去修行。你看那些说神、说怪、说了不起、说殊胜的,哪个殊胜?混了几十年了,大家睁大眼睛看看,不要听神话!
你说:“怎么观察一个人有没有菩提心观察啊?”靠近善知识,只能靠近他,还要多读书、多看,你自己去修行,你观察你自己心的变化,看看他是不是这样的。你的心明亮了,别人就骗不了你了。不要轻易拜师,不要轻易听那些传说、神话,太多假的了。
还有一些似是而非,说假不假、说真不真,这种最可怕,纯假的还好办。似是而非,你花了很多时间跟随他去泡,泡了一通结果什么都没有学到。相续得不到任何改变,对佛法的次第、真理,连逻辑上的认识都不具备。更谈不上什么体受,谈不上真正要怎么去做,话说得一愣一愣的。我们要小心这些,很多很多,太多了!
当然,上师有没有菩提心,不具备他心通的人很难以彻知,只能从他的行为中略知一二。假设他的所作所为一味地为自己、为自宗,这不一定很好,对其还要观察;假如他无时无刻不在利益众生,这样的善知识就可以依止。所以,断定魔知识、善知识的唯一方法,即是看有无菩提心。
是的,有菩提心,即使他不懂空性,他也一定能把你引上正道。如果没有菩提心,懂得再多也等于零。但是,难的确实就是你观察不到他有没有菩提心,很难观察。如果你真的要观察,就要去靠近一点。如果不能靠近,你就要去学习、读书。然后通过一些修行上的具体问题去问,问到一些很深的问题时,如果他能了解,说明他的心接触过这些。
如果一个修行人的心真的接触到这些真理的东西,他自然会朝真理的方向走,食髓知味啊!真的解脱的人,他尝到这些东西以后,就不愿意再作假了。作假的人骨子里面是不信佛法的。如果他通过修行,在佛法里面体会到了“我法如蜜,中边皆甜”,他就知道这个不能假,假会堕地狱。这种人往往会慢慢变真。
所以你要用一些修行的问题去问。但是,你自己都问不出来那些问题,经常问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你稀里糊涂地问,他稀里糊涂地回答,然后一通瞎扯,扯完了有什么用啊?很多就是这样的。
我们尽量多讲,不然两天讲不完就完蛋了。我一定要把维摩诘居士请出来。
4、懈怠懒惰:尽管渴望学修正法,但每天都懒洋洋的,丝毫也不精进,这样懒惰的人明日复明日,对求学一拖再拖,绝不可能实现修法的心愿。
对于懈怠,有一本书里说,西方人和东方人截然不同:东方人的懒惰是每天晒太阳,或一直躺着、卧着。
他说的是东方的西藏人,其实东方的中国人不是这样的,他们基本上不晒太阳、不躺着、不卧着,而是吃喝玩乐去了。
而西方人则是整日忙忙碌碌。但现在,东西方的懒惰几乎差不多了,都是城里人以忙忙碌碌而懈怠,山里人天天以睡懒觉而懈怠,皆不求善法。世间人懈怠还可以理解,但修行人如果很懈怠,对解脱确实有影响。
我们有几种懈怠,一是求法懈怠,二是修行懈怠。求法懈怠就是无所谓,对找上师、求法没有希求心,或者希求心很弱。这样是没办法解脱的。所以“普贤十大愿”里面有求佛传法,这是菩萨该去做的事。但我们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其实这也说明对佛法的感触开始变弱了。刚刚开始很强烈,一上去就有那种希求心。原因是什么?急公好义——我去就要求窍诀,求了窍诀,上师看得起我,把佛法当成世间法来搞。在佛法里面搞久了,他就麻木了,随便了。这是一种懈怠——求法懈怠。
还有一种是修行懈怠。修行懈怠就是习气,习气要这样、要那样,没有时间再去打坐、修行、观修,因为那个很累,刚刚开始没有趣。
这两种懈怠挺麻烦的,这是很多人不成就的一个原因。甚至不要说成就了,是根本修不上去的原因。
对治:要对治懈怠懒惰,必须忆念死亡无常。只要一观修无常,发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又岂敢轻易懈怠?见别人啰啰唆唆聊些琐事,自己也会想:“啰唆这些干什么?还是修法重要。人生如此短暂,何必浪费时间呢?”所以,无常修得好的人,时间掌握得非常合理;而无常修得不好的人,自己时间也掌握不好,这从他的言行举止中看得出来。
其实我们不是不知道无常,我们都学过无常,我们也观修无常,但没用,真的没用。你看我们在座的人,网上听课的也好,现场听课的也好,哪个不知道无常?不管是粗无常,还是细无常,都说得出来。但是,我们没办法因为这种观修去修行。原因是什么?习气太重了。
也就是前面说的五毒粗重,太吓人了。它不自觉地支撑我们、带领我们、牵引我们,让我们在喜欢的事物上流连、徘徊、彷徨,而且事后我们也觉得那些事情很无聊。但是,下次遇到又去了,比如刷手机、刷视频、逛街、聊天,总喜欢这些,这是习气,没办法,控制不住。
所以,一旦这些习气上来,我们要想这些东西。死亡无常学佛的人都知道,但真正去念它、想它,并且因为念它、想它而驱使自己的行为是很难做到的。如果真的做到了,你一定会修得很好。这些真的叫做“暂生缘”,它可以消失,但真的非常影响我们,很难解脱就是因为这些东西。
时间已经到了,师兄们,如果这样讲下去,我们要讲三天,你们认为合适吗?我才讲了四个,我没有想到。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如果后天我讲得快就把它讲完,讲不快的话,我们就拖到三天。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不然影响大家打坐。
好了,我们现在开始回向。谢谢大家,我们后天继续学习。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46课
- 《维摩诘所说经》第48课——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