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头的定义:一般来说,人们将思维、情绪、回忆、各种心所等等意识活动,谓之“念头”。我们这里将“念头”定义为:心能够认知的一切现象,无论是意识作用,还是前五识的呈现,都称之为“念头”。从唯识的角度来讲,前五识的呈现是相应心识的相分,但在没有较深的禅定之前,我们在认知前五识的呈现时,会有直觉明了的五俱意识(1、率尔心﹕意识初对外境,于剎那间的轻率了别。
2、寻求心﹕于率尔了别之后,进而生起寻求作用。3、决定心﹕意识寻到目标,进而决心了别。4、染净心﹕意识于了别外境后,对于怨亲顺违等境界,所生起的染净之心。5、等流心﹕染净之心相续,即叫做等流心。)以及刹那随后生起的不俱意识(分二:其一,若第六意识仅与前五识中的某一个识俱起,且于缘境后相续现行,则名“五后意识”。其二、若第六意识不与前五识的任何一识俱起,而是单独的生起,名为“独头意识”:1、散位独头意识:此又称独散意识,即不与前五识俱起,而单独发生作用的意识。此识生起时,或追忆过去,或筹计未来,或比较推度种种想象分别,或意念游走东想西想,称之为独散意识。这在佛法中叫做“打妄想”。2、梦中独头意识:这是在睡梦中,缘梦中境界而生起的意识。3、定中独头意识:这是在禅定中,缘定中境界所生起的意识。4、狂乱独头意识:狂是颠狂,乱是杂乱,如精神病患者,他独言独语,或辅以肢体动作,别人不知所以,事实上他的意识、也是缘着他自己幻想的境界而活动。),因此在初期修行的阶段,为表达方便,我们可以将看到的前五识的相分,暂时都统称之为“念头”。
二、禅定的定义:禅与定二字的含义,都意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这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音义并举的梵汉合体译词。
梵语有七个名词皆与汉译佛典之“定”有关,但它们之间有细微不同。这七名词分别为:三摩地/三昧、三摩钵底、三摩呬多、驮演那(又译禅那)、奢摩他、现法安乐、质多医迦阿羯罗多(心一境性)等。
在印度佛教传统中,禅那与三昧各有其定义,不会被混淆。据《大毘婆沙论》,禅那专指色界四禅;三摩地则涵盖所有类型的定境。换言之,印度佛教认为,只要心不散乱,制心一处,都可以称为三昧。在一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别重视的是能作为正观与断结基础的定,也就是四种色界的禅定境界,称为禅那。
在汉译佛典的译语中,禅定多半是指禅那,如禅定波罗蜜。
简单归纳念头和禅定的关系,可分以下几类:在普通禅定中,念头与禅定是互为矛盾冲突的关系,在以观想与观像为主的禅定中,念头与禅定为互相利用又相互排斥的关系,在单空修行中为对治的关系,在空性中是一体一味,为相互利益的关系。
三、如何对治念头:1、节欲;2、持戒;3、积资;4、专注。
1、节欲:a、欲望是念头不受控制最主要的根源之一,因欲望必须追逐外境而无法安住。天台小止观有禅定的二十五种方便,分别是: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贪欲非常影响禅定。小止观呵五欲为:色、声、香、味、触。于外在可理解为:财色名食睡。b、作为居士,以能够养家糊口为准则,不应希求太多的世俗享受与世俗成就。由此,需深入阅读和思考基本的佛教经论,建立正确的佛教三观,并做一些积资清障的修行,为深入打好基础。
今天是禅七的第一天,对于修行时间比较长的老师兄会觉得很舒服,简直是一种享受,但连续几天以后就不一定了。对于刚学习打坐、禅定不是很好的人来说,第一天就开始受折磨,这种折磨要熬到你觉得享受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很具体。
天生一打坐就觉得舒服的人不多,我学佛几十年来就认识好几个,但他们都不怎么学佛的。他们坐在那里觉得很舒服,天天喊着要打坐,也有这样的人,但不多,大部分人都觉得难受,念头纷飞,身体疼痛。但真的修行必须要打坐,这样才能慢慢让教理和见解在我们的相续里面得以兑现,否则会成为空话。
今天的课题跟打坐有很大关系——《禅定和念头》,讲解念头和禅定的关系。里面有些教理,但大量都是修行的方法,如果你要学佛,就一定会牵涉到这些。
我们经常会谈到一些教理,离开四边、明空双运,如果没有仔细的修行,一步步去体受各种各样的境界,什么是明空双运、什么是离开四边、什么是觉性……对你来说就是一句话,根本都不知道是什么。
要想兑现,真切体会到“度一切苦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你就要去打坐,慢慢地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直接体受它,才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要想做到,一定会跟念头和禅定有关系。
一、念头的定义:一般来说,人们将思维、情绪、回忆、各种心所等等意识活动,谓之“念头”。
首先来阐释“念头”的定义,我们说到“念头”,一般会认为是想法——头脑里面在想、你知道自己在想……你把这种想认为是念头。一般来讲,我们会把思维、情绪、回忆,各种心所等等的意识活动,谓之“念头”。这种解释,其实是把意识活动当成念头。
实际上,在我们这里谈到的“念头”跟禅定是有关系的。禅定里面不仅有想,你还有身体,你对身体有认知,你眼睛还会看到东西,特别是我们鼓励睁开眼睛来打坐。修大手印以上的,大圆满乃至于修中观的,对于密宗的行人都鼓励睁开眼睛来打坐。
其中是有原因的,因为闭着眼睛打坐,觉性的开展中,眼识这部分就被断绝了。很多人觉得闭着眼睛打坐会安静一些,那是因为眼识给予的信息太多了,你会看到很多东西,导致心不专注,那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
所以很多人刚开始学习打坐喜欢闭着眼睛,觉得安静一些。但稍稍有了一定的基础,就鼓励睁开眼睛打坐。当然,有时候也会闭眼睛,比如身心放松的时候休息一下。对于打坐非常熟练的人,甚至是开悟的人,睁眼、闭眼,都没关系,不太受眼识、耳识,乃至于身识的影响,禅宗里面称之为“孤明炯炯”。如果真的体会到,那时候就这样,不太受影响,眼睛睁开、闭着,身体躺着、睡着都一样。
觉性证悟得很熟透的大德,随时都是放松的,你去见他,他可能往床上一躺(那叫罗汉躺),显得很不礼貌似的。其实不然,他是任何状况下都可以沉浸在觉性里面。
刚刚开始的人就不一定,特别是初学打坐的人,闭着眼睛念头的确会少一些,安宁、安静,但这不是真正打坐所需要的。打坐的目的不是获得安宁,安宁只是初步的感受,这种感受只是诱惑,让我们产生能够持续下去的兴趣,乃至于后面的轻安,都不是打坐的目的。
打坐的最终目的是要解脱,把我们的见地(佛教对空性的认知、对世界本质的认知)在我们的智慧里面呈现,或者呈现出这种智慧。这里不太好表达,总而言之,打坐的目的是为了开悟。
也就是说,打坐时,眼睛打开可以看到很多东西,还能体会到身体的沉重。身体的疼痛和麻痒会特别影响我们打坐,有些人听到声音就特别烦躁,有些人听到声音越大则打坐越舒服。也就是不仅仅只有思维在动,其他的识也会影响我们。
我们这里将“念头”定义为:心能够认知的一切现象,无论是意识作用,还是前五识的呈现,都称之为“念头”。
后面讨论的内容会对“念头”作一个定义:心能够认知的一切现象,无论是意识作用,还是前五识的呈现,都称之为“念头”。
在讨论的时候,你要对名相进行准确定义,否则就会出现概念外延、概念不周遍的情况。
中国人吵架就会这样,因为中文的弹性非常之大,如果不对词汇进行准确的外延,就会出现理解的歧见。比如一些合同,商家对付消费者总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词,而用很小的字体注明“解释权在本商家”,意思就是你上当以后也说不清楚。
但我们讨论修行的时候,每个词汇一定要准确,否则会有歧义。
不管是思维性还是意识性的念头,或者是面前的呈现,你感觉到身体的沉重,其实都是念头。为什么要这么定义呢?后面我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从唯识的角度来讲,前五识的呈现是相应心识的相分,但在没有较深的禅定之前,我们在认知前五识的呈现时,会有直觉明了的五俱意识。
我们团体学习大乘的三种主要理论,分别是中观、唯识、如来藏,有单空的修法,气脉的修法,大手印的修法和大圆满的修法,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理。很多师兄会去学习唯识,唯识的理论也讲过很多,《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五重唯识观》。这些都是唯识的基本经典,还有一些更深的,但更深的东西学术性太重了。而且,学习大手印或者单空修法的人,都不需要太多的名相。对于更深入的理论,比如《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就没有再学习了。
如果有师兄愿意组织学习玄奘法师的《成唯识论》,或者学习有六百多个名相《的瑜伽师地论》,那也没问题。学习这些理论,比我学英语还难。
不要觉得学习这些名相没有用,其实是很有用的,因为名相可以开阔思维,让我们体会到很多体会不到的东西。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意思是很多语言能够反过来造成你的思维。我们以前没有学过阿赖耶识、潜意识等名词,但可以隐隐约约感觉到有很多心里面说不出来的潜在想法。那时候没有学习“潜意识”这个词汇,我们的思维就没办法清晰地知道自己还有这样的潜意识。没有学过佛教理论的,更不知道“阿赖耶识”是什么。
当我们学习过这些词汇,比如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唯识的阿赖耶识,我们就知道自己的心有这么一个层面。我们的思维就可能因为这种语言而深入往下去思考,甚至去体会。这也是我们学习佛典会受到加持的一种原因。
有些人听到明空双运,特别是中观学透以后,听到无所有、显而无实、显空双运……马上就激发一些觉受出来。当然,这些觉受不一定是正确的,是他长期进行闻思以后,反过来把这些闻思的东西在自己的身上去找感觉,就会造成这样的觉受。
那这些觉受对不对呢?开始的思维修就是这样的,唯识就是用这种方式。它很多的名词,但每个名词都鼓励你在相续里面去找它、去体会它。在前期的体会过程中,肯定是乱七八糟的,会出现很多的误区。他自己也知道是误区,但还是要这么去做。那么,这些语言和名相,就会鼓励我们在内心去寻找相应的东西,这个就叫做“思维修”。
由于自己找起来很困难,所以我们需要上师的指引——“单空要怎么去修、阿赖耶识要怎么去体会、末那要怎么去寻找”……为什么现在我们找不到我执呢?你当然找不到,我执也叫执我,你这样去找是找不到的,你做什么都在执。但是,你在找这个执之前,一定会有爱我执,因为执我才会有爱我执。你会发现人怎么都在爱自己。
八识里面第七识(末那识)的作用能够带起十八种心的状态(十八种心所),其中没有对自我的恨,因为在执我的时候不会怀疑它,它也不会去恨我。比如我恨我自己是意识层面的,在末那识层面不会有这些。通过这样的语言来告诉我们,我们就会去找、去禅定、去观修,去发现“哦,原来末那识是这个样子”。
爱我执是怎么回事呢?你会发现在这个末那识的影响之下,所有的心理行动,都是在维护它。哪怕你在恨自己,其实也是在维护它。为什么呢?因为意识恨自己当初没有保护好自己、利益好自己——“我居然买A股票不买B股票”——你买A股票来干嘛?还不是为了多赚点钱来保护自己!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事,有一天上课的饿时候,学到一个词汇叫“四住烦恼”,当时我让AI帮我搜,结果AI搜出一个错误的观念,把末那识的四个根本烦恼当成了四住烦恼来解释,那是错的,请AI重新搜索纠正一下。
“四住烦恼”也叫四住地烦恼,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修行断除的四种烦恼。这四种烦恼分别是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就是有思惑、有贪嗔,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色爱住地就是色界的思惑,就是执著禅定。无色爱住地就是没有身体,但有非常细微的爱欲和执著。见一切住地就是纯粹的蠢,不知道世界的本质。
在说“四住烦恼”的时候说成了末那识的四个根本烦恼,其实没有太大的错,但也太张冠李戴了。我为什么要提出来说呢?虽然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你们都忘记了,但还是要说,佛法不能随随便便的。后来有人给我发信息说起这个事,但是我忘记了,因为我也觉得这个没什么。别说四住烦恼,一住烦恼、一万住烦恼,在你那里什么烦恼都没有,听了就忘了,但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较真。
言回正题,从唯识的角度来说,前五识的呈现是相应心识的相分。眼睛看到东西是眼识的相分,耳朵听到声音是耳识的相分,感觉到身体这一坨是身识的相分,麻痒痛都是身识的相分。鼻识闻香,舌识尝的甜苦,都是相分。
但在没有很深的禅定之前,产生这些相分的时候,大部分会有直觉意识上去,跟相应的识同时现起,这个叫做“五俱意识”。学因明的都知道这个理论,对于没学过因明的人来说,你去看的时候,你的注意力让那个东西很明显,那就是五俱意识。
比如你眼睛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你的注意放上去才会明显,不然就会视而不见。比如你在打电话,有个东西在你眼前现起,但你的注意没上去,你看到以后可能都想不起来,你会说:“我当时在打电话,我没注意到……”。
所以,当你看到东西,你的注意上去了,那个叫眼俱意识。注意去听,就变成了耳俱意识。很笼统去解释,就是这样的。从唯识的角度去分就细致了,可以分成五个刹那,一刹那就有五个东西(五个不同的心的活动)出现。
(1、率尔心﹕意识初对外境,于剎那间的轻率了别。2、寻求心﹕于率尔了别之后,进而生起寻求作用。3、决定心﹕意识寻到目标,进而决心了别。4、染净心﹕意识于了别外境后,对于怨亲顺违等境界,所生起的染净之心。5、等流心﹕染净之心相续,即叫做等流心。)以及刹那随后生起的不俱意识(分二:其一,若第六意识仅与前五识中的某一个识俱起,且于缘境后相续现行,则名“五后意识”。其二、若第六意识不与前五识的任何一识俱起,而是单独的生起,名为“独头意识”:1、散位独头意识:此又称独散意识,即不与前五识俱起,而单独发生作用的意识。此识生起时,或追忆过去,或筹计未来,或比较推度种种想象分别,或意念游走东想西想,称之为独散意识。这在佛法中叫做“打妄想”。2、梦中独头意识:这是在睡梦中,缘梦中境界而生起的意识。3、定中独头意识:这是在禅定中,缘定中境界所生起的意识。4、狂乱独头意识:狂是颠狂,乱是杂乱,如精神病患者,他独言独语,或辅以肢体动作,别人不知所以,事实上他的意识、也是缘着他自己幻想的境界而活动。),因此在初期修行的阶段,为表达方便,我们可以将看到的前五识的相分,暂时都统称之为“念头”。
意思是一下出现这个对境,外境一出来,意识一下就上去了,还没有彻底清晰之前,注意力上去了。在五十一个心所里面有五个遍行心所,分别是触、作意、受、想、思。这里有点像其中的作意,上去一刹那叫率尔心。比如别人叫你张三,你注意后准备转头最初的那一下叫率尔心,紧接着率尔心的第二刹那,现起以后马上去看、马上去注意,或者马上去听到底是什么,这是在一瞬间发生的。
我们平常一下就把五个过程完成了,一个东西出现,我们去看,一确定就完成了。但在确定的一下期间,其实产生了五个刹那。
第一个是率尔心。
第二个是寻求心,你不假思索地去确定它,寻求它到底是什么。
第三个是决定心,不加思考地确定自己听清楚了、看清楚了——“他唱的是这个歌,不是那个歌……”。
然后马上生起好和不好、舒服和不舒服,它会带来受,这是第四个染净心。意识于了别外境后,对于怨亲顺违等境界,所生起的染净之心。意识一下就会觉得好和不好,任何时候看到“我觉得好舒服哦”,其实好舒服是后面的东西,当时的那一下就决定了。第一眼看上去惊为天人,接下来再看是天下的人,这里的第一眼就是所谓的染净心。
第五个是等流心,如果此时不作任何改变,就会往下延续。
等流心以后再发生的意识行为,如果跟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前五识有关系,就叫做“五后意识”。比如拿到古董一看,觉得好古老、好圆润,你的思维会跟你眼睛看到的、手摸到的东西有关,这个就叫做五后意识。“这个东西好值钱,这是孔子的夜壶,他那时的肾上腺素不太对……”,这种想法就是五后意识。
意识有两大类,显境的有两大类,显境的叫五俱意识,显境以后叫不俱意识。不俱意识中间那一部分,跟五俱意识相关的那一部分叫五后意识,还有一部分就是单独的思考,叫做“独头意识”,就是意识自己的事,它在思考自己的事。自己完全在进行各种算计、想法,离开了五根所缘的外境,比如沉思、思索。这些思索再分类,就会分成四大类。
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禅定讨论的就是念头这些东西,先把概念理清楚,否则后面又好像在泛泛而谈。这些东西有点学术化,所以我准备了两节课。我也没办法,如果严谨一点就只能学术化,但学术化又不太合适很多人,那么多术语一串串就来了,听了上边忘了下边,听了后面忘了前面。
对于读过经论的人,听到可以联系起来,感觉有点兴趣。如果不是此类的人,你得听后面的,后面我们会讲具体怎么去做,你听这些就行了。我想,很多师兄听到这里就开始昏了,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就是那么一下。但我们中间有一部分师兄读书是很厉害的,他们教证都厉害,如果要把教证结合在一起的,则更要听这些。
不与前五识同时现起,他在独立思考的时候,就叫做“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又分成四大类。
第一类叫做散位独头意识,又称独散意识。意思是单独发生作用的意识,经常自己在想,比如回忆、追忆、设计、推理、推度、想象等等。打坐的时候本来要观修自己的内容,四夺、念佛、观想佛像、思考菩提心等等,而独散意识不是的,开始回忆过去、憧憬未来,或者在想“上师怎么这么说他,不这么说我呢?他一定是哪里干了什么……”。
我们打坐的时候也会干这些,并不是说打坐就没有意识的,打坐观想的时候也会用到意识的,等我们会讲到禅定和意识的关系。打坐并不是不要意识,这是其中的一种,后面我会继续讲。
第二类叫做梦中独头意识。这个很容易明白,也就是在做梦,缘梦中境界而生起的意识,那全都是意识,所以会有梦修。在做梦的时候,前五识止息了,梦中会生起很多境相。而梦中会把前五识的东西放在阿赖耶识里面,意识再把它拿出来进行拼凑。在醒的时候,前五识是有规律的,硬的就是硬的,软的就是软的,红的就是红的,黑的就是黑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水要一百度才会沸腾,四季花开花落也是有规律。但梦中是跨越性的,可以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可以在空中飞,可以水下穿。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梦修呢?要去串习我们在白天所建立见地,否则梦修是没有意义的。比如白天修缘起性空,我们认为所有的东西都不真实。不真实应该表现为什么?不真实表现为它可以显现出来,也可以消失,也可以变化,也可以存在。
哲学上说的“真实”是什么意思?实有。实有则包括独立、唯一、不变的三个特点。只要有一样事物不符合这个标准,那它就是不实有的。我们去观察外面的东西,它在思维里面肯定是不实有的,但在感受里面就不这么认为。比如感受里面会碰到很硬的东西,所以四夺的时候会去夺它的硬度,因为硬会带来痛苦。如果你不信硬会带来痛苦面,那你就过来,我用棒子敲一下你,因为棒子的硬度会带给你痛苦,如果我用棉花来敲你,你就不会觉得痛了。
所以,软硬等物质的特征,会对我们的苦乐产生影响,比如米饭好吃、碳水好吃、蔬菜则差一点……这恰好是因为它的不实有而造成的,如果实有就不会这样,如果味道一直不变,就不会有好吃和不好吃之分,恰好是它的空性才会造成差别。但我们会认为它存在,这种虚幻的存在,会造成我们对空性的领受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我们老是希望它变化或者消失,所以要在梦中进行修行。
目的是为了什么?让我们的心去感受“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的这么一种见地。但这不仅仅是停留在色法上,否则是不管用的。其实梦中可以利用很多窍诀来修空性、修人无我的,但为什么修不了呢?因为中间有很多东西牵涉到密法,有时候一句话就明白了,但为什么不这么去说呢?
白天修的四夺和晚上的梦修结合起来,有些人可以在梦中飞天入地,我想很多师兄都有过同样的经历。其实这只是梦中对意识产生了作用,而这个意识的作用针对的是色法。其实也不是真正的色法,而是你的意识吸收了白天地是硬的观念,在梦中去破坏它,跟我们用激光去射地球差不多,只不过这里把自我加进去了,恰好在梦修的时候有个最大的窍诀,在这里就不说了。
我们从来不在梦中看自己是什么,根本没有这个习惯,原因是什么呢?白天的时候,我们只把四夺建立在色法上,而不建立真正的末那(人我)上,甚至不建立在末那所诞生的意识上。
意识的根是末那,包括末那和意识都会有烦恼。
意识的根是末那,包括末那和意识都会有烦恼。末那有四种根本烦恼(我痴 、我见 、 我慢 、 我爱),六种大随烦恼(不信 、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十种小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意识有六种根本烦恼,分别是贪、嗔、痴、慢、疑、邪见。
我们不去对付这些,而去对付它的作用,对付了作用以后,还要去发现我们是怎样在爱我执的。你甚至可以不用这些词汇,你知道心是怎样习惯性去维护这个出发点,维护这个根本就不存在的“我”,就会发现它是怎样在执“我”的。这样才会逐渐解除我们对不存在的自我的贪著,让我们的心自然回到没有人我的本质里面去。
本来就是如此的,有些师兄觉得能够在梦里面飞天入地很厉害,其实那什么都不是。不要说在梦中的意识里面穿墙入室,你去看法王里面的开示,即使你白天在有前五识的现实世界里面上天入地,如果你没有消灭人我、没有菩提心,那你就是一个魔鬼,甚至连魔鬼都算不上。那些练气功的人,有时候也能显出一些神通,道家的崂山道士穿墙入室等等这类的事情多得很,但有什么能用啊?没用的,一样有很多烦恼痛苦。
这就表明连见地都没有真正走到修空性的层面,只是把色法上产生的境界当成很了不起的事。要说破坏色法上的境界最厉害的是什么?是我们古人的火药发明者,用炸药就炸了。你不能说火药不是心,那也是心,但是,如果你把这些缘起现象当成了不起的事情,那就是见地问题。
为什么我们说到这些呢?因为恰好看到梦中独头意识。至于怎么在梦中去修,其实有很多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连人我都没解决,连很粗大的情绪、痛苦都解决不了,然后就去找窍诀来解脱,的确有点搞笑,说明你的见地很Low!如果有师兄听到这些就不舒服,说明你的见地很Low!
如果心坦然地接受这些,就说明开始在修行。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是了不起的,这是最Low的人我。你要敢于魔鬼,我都当了那么多年魔鬼,还当得不错,就差头上有两只角了,麻烦大家帮我订做一下!(众笑)
所以不要去担心这些,别管谁说你好和坏!修行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为利众生愿成佛”——我们始终要记住,且拿到这一生去用,并不是一个口号来的。如果只是喊口号,这是挺糟糕的!
第二类就是梦中独头意识,缘梦中境界而生成的意识,因为没有前五识这样沉重的识起作用,活动起来就花哨了。意识深邃,同时非常轻忽,所以你可以想过去想未来,而且超越时间。虽然它在当下发生,但是它的内容可以超越过去未来。
它跟我们的觉性一样,觉性可以现量出现过去和未来,这就是宿命通的原理。意识可以想象过去和未来,但它不是现量,全都是假的,甚至你的回忆都会骗你。什么是你的回忆都会骗你呢?我以前经常回忆年轻的时候,我在重庆大学读书,当时感觉是很好的,多年后我专门回去看了一下,重庆大学怎么是这个样子呢?
因为我后来在外面见识到很多大的地方,回去一看,才发现这种回忆是假的,叫做“带质境”。带质境跟性境是不一样的,带质境和性境都是唯识里面的内容。
第三类叫做定中独头意识。这是在禅定中,缘定中境界所生起的意识。定中有很多境界,有呈现出来的境界,比如身体消失了。还有各种觉受,比如轻安,头顶发凉,身体里面发热,还有气脉中各种各样的境相。这是很良好的东西,叫“定所引色”,厉害到可以在定中捏造出东西来。
那这些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没有真的,你现在看到的现象,比如你面前看到花瓶、电脑,都是假的,只是我们的习气非常坚固。“唯物主义成就者”体现在哪里?我们居然可以看到不存在喜马拉雅山——“大地母亲,假的!”这个习气可以成熟这个地步,没有的东西可以搞成这么有规定,因为心有规律,而判断者(人)是假的。
虽然没有真实的判断者,但我们的心因为执我,把这种光明以判断者的方式出来——人我。然后懂得了趋利避害,通过长劫的堆积。这种堆积就厉害了,堆积到可以呈现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多奇妙啊,DNA、血液循环,还有那么多的神经和细胞,你让现在科技怎么搞啊?现在的AI那么厉害,你看它能不能造出个人来?
AI可以分别、计算,但跟人体完全是两回事。因为AI没有人体的根本觉性,只是觉性游舞的一种体现。这种觉性经过长期的堆积,就会堆积成这个样子。然后形成很相似的共业,所以我们可以在一起交往、共同学佛、共同扯淡。在我看来,除了学佛,其他的基本上都是扯淡。
我们平常都能够这样,定中有强大的定力,也可以造成定所引色。比如修生圆次,也可以看到真正的本尊——这是本尊的一种体现,通过你的观修体验出来的。这种体验会有硬度的,也就是本尊的身体可以有硬度、软度,根据你的观想而来。但它的本质是你心的底层,只是通过它体现出来。所以,见了本尊以后,即使这个人还没开悟,也可以造论。
有三种人可以造论,上等造论者是登地菩萨,这是毋庸置疑的。中等造论者是面见本尊,下等造论者是精通五明。
所以,定中可以观修出本尊。《楞严经》里面还讲到有人观修水的,跟他因缘、共业比较深的徒弟或者亲人,都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楞严经》里面的月光童子修习水大圆通法门,他的徒弟看到以后扔了一块石头进去,导致月光童子出定后身体疼痛。
我看到佛教圈子里一位很出名的所谓的大德,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楞严经》是假的,说明他的闻思都不过关,有邪见,才会认为这些经典是假的。我们做不到,但不见得是假的。
定中还有很多觉受,比如清凉、轻安,这些都会非常影响我们。有时候我们会安住在里面,觉得很舒服,有时候会害怕它,有时候会去思考它——“我是出定了。”以上是定中独头意识。
第四类叫做狂乱独头意识,也就是发疯、发癫,这个我们不多。但有些人会发癫,比如打坐的时候气入心脉,而心脉又特别微细。如果前期修行不好,积资净障做的不好,心里面有邪见,又有强大的欲求和意志力去修,就很容易气入心脉导致发疯。
还有些精神病患者,也经常会癫狂。虽然很多人平常都会有些轻微的癫狂,比如愤怒地狂叫,也属于狂乱独头意识,但他很快就恢复正常了。在那个小的时间段里面,也叫狂乱独头意识。还有一直疯下去的,完全丧失控制力,那叫精神病。
意识分为以上这四类,我们说的念头,无非就是这些。我们打坐的时候,主要是五俱意识、五后意识、定中独头意识还有独散意识。这些会影响我们,导致我们不受控。很多人想让念头停下来,然后修成定。
我们在书上看到定中有很多神奇的故事,比如身体消失了、看到光、体会到了轻安,厉害的甚至可以在平地上飞起来……这些都属于狂乱独头意识。你会想很多东西,所以要去打坐,这都跟禅定有关的。只要是我们心能够体会到的呈现,都可以叫做念头。
禅宗里面说的念头,是指念的驱动者,也就是根源是什,这是禅者对念头这个话的特殊运用。所以,我们去读经书或者大德的开示,我们要搞清楚这个词汇到底是什么,不然读过去以后,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要么忘了,要么就没懂。
二、禅定的定义:禅与定二字的含义,都意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这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音义并举的梵汉合体译词。
“禅”和“定”二字的含义,其实是一个意思,但在佛教里面把之翻译成一起,称为“禅定”。实际上叫“禅”也可以,叫“定”也可以。但是,“禅”字有很多其他的含义,而“禅定”这个词是佛教里面的特别译法。
在印度,“禅”就是禅,“定”就是定,有它各自的意思。但汉传佛教有好简的特点,就翻译成“禅定”,意思是让心定在一个地方不散乱。什么叫做心不散乱?其实不散乱的就是意识,所有的禅修都是针对意识来的,意识停下来以后,其他识也慢慢随着意识的止息而止息。
但是,由于你的直觉意识可以把心的注意力朝着前五识的任意一个识去引,比如可以专注身识,也可以专注眼识(修生圆次第),也可以都摄六根,那都是靠直觉意识引上去的。所以,它跟其他五识有关系,但造成定必须是散乱意识开始在减弱,同时也要利用这些意识。
不管怎么样,“禅”跟“定”的翻译方法,其实是令心专注于境,然后导致意识不散乱。意识不散乱,其他会止息,甚至会改变。但是,如果没有真正的见解,改变的程度也不会大。
禅定能够改变我们的身体吗?当然可以,就算你完全不修观,没有任何佛教的见解,修禅定也会改变身体,但是不会产生质的改变,那会变成什么呢?可能变成天人,那是不是有质的改变呢?没有佛教空性的质的改变,但可以修成天眼等等,那跟人道这种质相比是不是有点改变?天人那种精微物质会被启发,也就是气脉被打开了。
“禅”,这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禅那有定的意思,也有思维的意思,同时还有功德丛林的意思。什么叫做功德丛林呢?靠这个东西,打坐的时候可以产生很多功德。有哪些功德呢?如前所说,气脉打通以后身体会变好。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打坐?佛教的思想在全世界推广起来会非常难,但禅修推广起来容易得很,那些乱七八糟花里胡哨的东西,打坐憋十来天,身心因为受苦而得到轻松,精神上的压力被卸掉,所以禅那中心也叫瑜伽中心。人们都喜欢玩这些,那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如前所说,会产生一些身心的变化。那会不会产生佛教所说的解脱呢?因为没有观(真正的见地),所以不行。
禅修还可以产生很多三界内的东西,但就是不能见到净土、不能见到真正的佛菩萨,原因是什么?佛菩萨是觉性的直接显发,如三转法轮说的“显相跟实相一致”,在这种状况下,才能见到真正的佛菩萨和净土。所以,在阿罗汉的境界里面,永远不会谈到净土。
《维摩诘所说经》里面说舍利佛见不到净土,大家还记得吗?忘了?跟你们一起学佛真的好玩,你们比我还忘得快?我都六十多岁了,偶尔还能记得起来,你们却连偶尔都记不起来。
这些忘记也没关系,我们学佛不是为了多记这些名相和逻辑,有时候,名相和逻辑在交流时有用,但对真正的实修有多少用呢?我表示怀疑。但是,在没有真正的修证之前,你需要逻辑指挥你怎么去做,还可以帮助你去鉴别是否修得正确。真正的修行要去内观、内省,去修证一些错误的情绪、念头,遏制散乱,去发现本质是什么,并且阐发本质的功能。
功德丛林的意思就是他会出现很多功德,所以,“禅定”是一个音义并举的梵汉合体译词。“禅”这个词梵语禅那的简称,“禅定”的意思有定、思维修、很多功德合在一起。
为什么要取名为“禅”呢?第一,跟梵语的发音有点近似,第二,跟夏天的蝉鸣发出的声音相似。
打坐初级阶段,稍微一凝神,会经常听到这种蝉鸣的声音,到后来不凝神都能听到这种声音。这种声音一点都不会让你乱,这种禅音的响起,会让你的心平静。有很多师兄有过同样的经历,也不绝对,但大部分人坐在那里会听到蝉鸣声。当蝉鸣声出现的时候,其他声音就消失,会变得非常安静。这是禅定的初步小感应,所以说起“禅”的时候好像带有这个意思——“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一定的联系性,但我们不用过于细究这些。
梵语有七个名词皆与汉译佛典之“定”有关,但它们之间有细微不同。这七名词分别为:三摩地/三昧、三摩钵底、三摩呬多、驮演那(又译禅那)、奢摩他、现法安乐、质多医迦阿羯罗多(心一境性)等。
梵语里面有七个名词跟汉语说的定有关,但中间也有细微的不同,有哪些不同呢?有七个名词,分别是:三摩地(三昧)、三摩钵底、三摩呬多、驮演那、奢摩他、现法安乐、心一境性(梵语音译:质多医迦阿羯罗多)。心依于一个不变的状况,就叫做心一境性。
在印度佛教传统中,禅那与三昧各有其定义,不会被混淆。据《大毘婆沙论》,禅那专指色界四禅;三摩地则涵盖所有类型的定境。换言之,印度佛教认为,只要心不散乱,制心一处,都可以称为三昧。在一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别重视的只能作为正观与断结基础的定,也就是四种色界的禅定境界,称为禅那。
在印度佛教传统中,禅那跟三昧还有各种含义,三昧还有精髓的含义,还有很多的含义,并不会被混淆。但在汉人那里,一个词“禅定”就搞定了,所以说汉语的包容性很强,同时不确定性、模糊性也很强,在辩论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问题。
据《大毘婆沙论》,禅那专门指色界四禅。三摩地则指涵盖所有类型的定境。换言之,印度佛教认为,只要心不散乱,制心一处,都可以称为三昧,就可以叫做定。在一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别重视的只能作为正观与断结基础的定。
什么叫做正观与断结基础的定呢?定力达到那种程度,能够断掉八十一个结,即相续里面的贪嗔痴慢疑的结。初地菩萨要去除三个大结(烦恼的堆积称为结):疑结、萨迦耶见(身见结)、戒禁取结。要断掉这些结,要靠什么呢?禅那,也就是四禅里面的禅。
但大圆满是非常特殊的,大圆满和大手印不一定要修到四禅以后再来断这些结,你在未到地定的时候,如果有正确的见地,也可以明白心性,以心性的方式去断这些结。而且断的方法不是像禅那这样去对治、化掉,而是直接收编。
“郁郁黄花皆是般若”是哲学性的见解语,同时也是修行语,境界语。当我在头脑里面思维“郁郁黄花皆是般若”的时候,这是一个哲学的见解语——“因为它跟我们的本性一样,是空性的显发,所以郁郁黄花皆是般若”。如果我已经明白心性了,在观修的时候,直接体会到它跟我的心性完全是一样的,我根本不是思维性的,这时候的“郁郁黄花皆是般若”是修行语。然后连想都不想,修行成熟了,全部跟心性是一致的——“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证诸法皆觉性”,这是绝对的境界性,这时候的“郁郁黄花皆是般若”就变成了境界语。
所以,大圆满很特殊,可以用这些方式来化解这些结。但是,一般正统的佛教,包括婆罗门教、道教,都要以禅定的方式才能真正改变一些东西,断掉我们内在的结,同时改变外面的色法。
不要认为道教不去贪,其实道教也去贪的,他只是没有把人我执干掉,也就是干掉不了萨迦耶见,也不能断掉疑,所以他会有一些乱七八糟多余的戒。它的根本见地不对,但它也要靠禅定来改变一些东西,印度教也是这样的。
禅那里面有四个色界禅定,欲界定、未到地定到初禅,初禅以前的定都被认为是力度不够,改变不了东西。四禅以后的四空定由于没有观力,即明力的观察力太弱了,心力主要集中去定了,所以也不能改变外境。
因此前后两头去掉,取中间的“禅那”,佛教特别重视这个,但刚才说的大圆满例外。大圆满例外的原因是什么?大圆满的见地太殊胜了。但是,如果长期安住在“郁郁黄花皆是般若”的境界里面,所有的禅自然会发生,所以不努力也可以修成这种定,这就是大圆满的伟大之处。
如果没有体会到这些,你天天说大圆满伟大,也只是口号而已。还有“伟大的、光明的、正确的”,实际上伟大、光明、正确吗?所以不能靠口号,一定要有真实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印度教里面,只有四种色界的禅定境界,才能称为禅那。
那我们说的“禅”是什么?令心专注于某一对境,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称为“禅”。也就是说,我们说的“禅”和“念头”是对立的。念头止息,禅定就有了;念头散乱起来,禅定就消失了。所以我们要去打坐,专注一个对境,让念头减少。接下来归纳念头和禅定的关系,看到底有几类?
简单归纳念头和禅定的关系,可分以下几类:
在普通禅定中,念头与禅定是互为矛盾冲突的关系,在以观想与观像为主的禅定中,念头与禅定为互相利用又相互排斥的关系,在单空修行中为对治的关系,在空性中是一体一味,为相互利益的关系。
“在普通禅定中”,禅定是佛教和外道(甚至是练气功的)都共同修行的实践方法。“念头与禅定是互为矛盾冲突的关系”,有你无我,不讲究观,反正大家专注虚空、意守丹田、观中脉,减少念头。在没有见地之前,这些都算是外道。不过,方法还是佛教的,因为你皈依了,算是佛道了。
其他外道的修法就更多了,我以前练气功的时候看了几个月的香头,我怀疑现在的眼睛有病可能是那时候的原因。当然,我那时候看香头不是为了练禅定,而是书上说看香头久了眼睛会炯炯有神。一个是为了泡小女生,最关键的是打起架来,别人一拳打过来眼睛不眨,然后可以反击。结果我看了几个月的香头,不眨是不可能的,但也有可能是我没练好。
我真的为此看了几个月的香头,泪水不停地流。当时我找不到香,用的是香烟,真的好舍不得那个香烟,重庆烟太贵了就买翡翠香烟,当时的重庆香烟要4、5毛一包,而翡翠香烟好像是1.2毛一包。那时候的香烟没有前面的过滤嘴,但是质量好没有杂质,可以一直燃尽。我点了一根再点一根,心里面在隐隐作疼,但为了练出炯炯有神的眼睛,忍痛都还要再点。当时真的很好玩,为此也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是普通的禅定,跟念头有相互矛盾的关系。在佛教和其他的宗派里面,念头就不一定了。
“在以观想与观像为主的禅定中,念头与禅定为互相利用又相互排斥的关系”,很简单,我们观像需要念头的,观想就更不用说了。比如我们去思考一些东西,或者内观一些东西,其实要利用念头的。同时,在利用念头的时候,不准其他念头出现,排斥念头。这是一个利用又排斥的关系,观想和观像是这样的。
所以不能不要所有的念头,有用的念头是可以的,也就是所谓的保持正念,从而建立了正和邪的关系。这不像大圆满,所有念头都是好念,这是我的一位上师跟我讲的——“分别念都是好念”。这不得了啊!不要认为这句话好理解,你是理解不了的,你用分别念去理解就是一句话,这是真实的境界来的,很难用语言描述,我后面会再讲的。
“在单空修行中为对治的关系”,单空对治了一部分念头。为什么要把所有的呈现都称之为念头呢?我们说的“单空”,所教的夺人,主要是身体这种触识;夺境,主要是眼识,有时候会牵涉到一点耳识;人境俱不夺,夺的都是色法,并没有对治头脑里面生起的念头。
第一个,在座上撩起来且去对治。我们要怎么对付贪欲呢?你要去看黄色照片,并且去对治。生起一些念头的时候,如果能力不行,先把面前的电脑关了,或者像我以前那样,把照片盖下去。然后立即把你修色法所生起的空感,把生起的想法、身体的感受化掉。而我们并非如此,夺人的时候形成一种局部照,误认为是全部在照,其实是照见了一部分色蕴皆单空。
“人我”是很难照的,意识这方面只有作用没有对境,比如贪婪,你把贪婪拿给我看?我手上的鼠标可以拿给你看,但我没办法把贪婪拿给你看的。你看到的还是色境,比如我看到碳水之后眼睛放光,而你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碳水后眼睛放光的样子,然后谁敢来抓我的馒头,我会用手马上挡住……你看到的这些只是色法,没办法拿贪境给你看。但是它有作用,你的心会对它产生专注、产生欲求,想要拿到它。
“人群中看了你一眼,我一定要把你娶了,如果娶不了,就一棒打昏,然后用沙包抬回去……”,各种想法感受就上来了,我们要去破坏这些。
第二个,座上要故意去想一些事情,比如别人欺负你、冤枉你,我们会马上生起愤懑。其实我们可以经常想到年轻的时候被人冤枉、被人整,心里面充满恨,然后用色法中修的单空觉受把之化掉。
当你把意识、心产生的一些作用以后去掉之后,才能发现什么叫做“爱我执”。那就不是三个字,你会发现你的心在不由自主地维护什么东西,之所以会维护什么东西,是因为你的心莫名其妙地执著一个主体。虽然怎么都找不到,但你就执著它。那时候你会发现执著就是不假思索地心力朝那个方向去,你会发现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它。直接地、清晰地发现它的同时,你才开始在解脱它。
你以为是嘴上说没有人我是怎样的,越说得好听的越有问题,是不是这样的?大家要把这些东西当真,如果不当真,随便怎么说都等于零。佛法就是个当真,没有其他什么!那些神圣、道德,滚一边去!“缘起性空”,既不高贵,也不卑微,它就是真理。既不神圣,也不尘土化,它是一切现起的本质。由于我们不明白这个东西,我们的心开始建立自我,建立各种好坏、分别,从中流浪,这就是轮回。
这种不明白就是真正的魔鬼,魔鬼的体就是无明,魔鬼的用就是损人利己。我们哪个不是魔鬼?你们经常思考的东西,有几个在想“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我们想的就是捞点便宜,还不能让他人知道,这就是魔鬼,还天天说别人是魔鬼,真扯淡!
我就是个典型的魔鬼,我经常想的就是“弄死他”,转头又想“算啦,先不弄死,先给他留点命”!你们还没有我这么魔,你们还没想把人弄死,但你们想不想占便宜、捞好处?那就是魔鬼,魔鬼不一定是长牛角的。还有西方里面的素材都是鬼鬼祟祟的,那是为了吓你。很多人奇怪,为了被吓的那一下而去买票。还有一些癫狂的行为,比如在拍电影的历史上,有人故意拍出恶心的东西来,用这些素材来表达,这都属于癫狂行为。
那么,以上是单空的对治关系。单空达到最后的对治是什么?建立觉知或者很深的单空觉照以后,出来以后很快就化掉了,这时候就不会有怀疑,基本上能够调伏自己的相续,开始生起真的出离心。
现在我们要么为物质奋斗,要么为心里的那口气奋斗,比如别人看不起自己等等,或者在人群中大家都要听你的,有人为了面子,有人为了权力、领导力,尽是一些无聊的东西。作为修行人,当你的权力不能利益自己或者他人,还不如不要——你是个修行人。有些人球筋不懂还要当官,那会害死人的。
请记住,念头一定是包括所有的现起,不仅仅是意识,但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单空能够对治它的时候,这个人的修行就开始慢慢上道了,所以单空能够走到阿罗汉的程度,阿罗汉那个也叫单空。当然还有比阿罗汉更厉害的,就是持有大乘见解的菩萨,他们大部开始的时候都是修单空。
最厉害的就是空性,空性跟念头一体一位,绝对地互相利用,根本不作对治,如密勒日巴尊者说的:“念头越多越快乐”、“念头是空性的庄严”。所以,修大圆满的行人是不会去控制念头的,控制就是一种造作,不控制就是傻瓜。
那怎么办呢?除了控制就是不控制,两个都排开了,给还有其他什么呢?有一种东西可以包含造作和不造作,就是“那个”,使劲参它,把它参出来。不然你的心停在造作里面,丢掉了不造作。心不造作的时候,造作就没了。但不管是造作还是不造作,你不靠你的心吗?要靠你的心,“那个”是什么?去参!参出来就赢了。
参出来以后,都会觉得好笑。那个东西根本都不用参,天天都跟你在一起,你在造作又不造作,不是天天跟你在一起啊?但你就是不知道它是什么。现在有个概念,有意识指向,慢慢地比量越来越接近,产生定解。学了很多的中观、唯识、大圆满的理论,在头脑里面触碰一下——“哎呦,好像是哦!”这其实很比量。
所以,让把它变成彻底的定解,也叫现量、见地。比如窍诀部的证悟,文准禅师说:“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未审如何是向上一路?”这是最高级的东西,什么叫做千圣不传?不是千圣不传给你,而是千圣也没办法给你说。
以心印心的东西,是心相互印,没办法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句话听起来很顺溜,什么叫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一定要达成现量,达成现量的话,疑见就断了。疑见断的同时,相应的功德就开始出来。功德主要体现在萨迦耶见,也就是自我感开始消失。外境的存在感,以及外境的殊胜、了不起开始消失,认为靠什么就可以不做而成就等想法也开始消失。
但是没有那么简单,三个结全部都消失了就是初地菩萨。三个结消失之前可能会进入法性定,但出入定的频率太高,而且出定以后的两个结,特别是萨迦耶见还没消失完,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初地菩萨。普通人能否做到呢?当然可以,起码要开悟,用心去做,肯定可以做到的。
禅定和念头归纳起来就四种关系:第一种是矛盾的关系;第二种是既矛盾又利用的关系;第三种是单空直接搞定的关系;第四种是相互利益,念头越多越快乐,根本不会去排斥了。
念头包括什么呢?除了头脑之中的念头以外,还有前五境的现起。前五境不是这样不要那样要的,只是随着功力的提升而有所选择,他们会去故意找一些非常恶劣环境的现起。所以才会有烦恼即菩提、五毒即五甘露,五蕴即五方佛——五蕴就是现起以及现起的种子。不管是什么,在证悟那里全都是觉性。
但这不是一句话,而要现量去实现。现量去实现,就需要一个修行的过程。所以有些人认为要修十二年,有些人认为要修三、五十年,有些人认为最快的修六个月。其实是把所有在我们的认知里面的有分别的东西,彻底跟觉性变成一味一体。
变成一味一体以后,当然会产生相应的境界。一味一体以后,你再也看不到一些很坏的现象。你可以知道别人看到坏的现象,但不是你看到的。到了八地看到的都是净土,到了佛就全都是觉性,而且是真正的觉性。
大圆满开悟的觉性,其实带有意识认定和觉受认定,并不是真的像佛陀那样的。那跟佛陀还是有差距的,但本质是一样的。佛陀证悟的心跟大圆满证悟的心是一样的,所以证悟大圆满以后称之为“佛子”——佛的亲儿子。
这四种关系建立以后,我们要学会怎样去对治念头,就像有人提出的问题如何让念头可以少一点?我刚才的那一大段话,就是念头不一定要少,但最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少,不少的话连最基本的禅定都建立不起来,所以我们要怎样去对付念头,这就是今天以及后面两堂课要讲的主题。
但是我想问:我们前面讲的内容,网上的师兄们,能够听得懂吗?大概可以吧?只要听懂部分就行了。
三、如何对治念头:1、节欲;2、持戒;3、积资;4、专注。
后面我们开始讲如何对治念头,分为四个大内容来讲,分别是节欲、持戒、积资、专注。前面三个内容讲了必须要去做的事,第四个专注则讲了很多,有六种方法。
我写的这些内容不是抄来的,不像你们搞复制粘贴。虽然有些是复制粘贴的内容,但也在我的思想框架里面、具体修行经验里面,再拿这些内容来进行表达。大家要好好听,不要认为我是在吹牛,我讲了十几年了,回过头去看我2011年讲的内容,你们到现在还在修、还没搞清楚。
所以大家要把这个事情当真,从2011年到现在的2025年,十四年来内容都没变过,全是那些。我经常问大家烦不烦,你们不烦,但我确实有点烦。永远都是这些东西,我也是个凡夫,我也修得不好,该做的事我一样觉得很烦!
你们要很当真去看我以前讲的内容,比如察知这些都没人去修,时间久了以后就变成了形式主义,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变成形式主义,那何必呢?还不如不搞了,该玩玩、该吃吃、该喝喝,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既然要学佛,那就当真吧!
赚钱你们那么当真,谈恋爱你们那么当真,谈崩了还会哭。为什么学佛学得不好还能坦然自若呢?一个个像成就者那样,所以要当真!
1、节欲:a、欲望是念头不受控制最主要的根源之一,因欲望必须追逐外境而无法安住。
如何对治念头呢?打坐的时候让念头变得很少,能够迅速入定,第一个要节欲。对此我讲过很多,欲望是念头不受控制最主要的根源之一,原因是欲望必须追逐外境。他要外境来让自己快乐,而外境是形形色色的,所以没办法安住在一个外境上,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
有人说:“不是啊,我只专注在一个游戏。”但游戏里面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呈现,游戏里面不会只有一个声音出来“吱~~~”,它会有很多的画面,让人变得很散乱,看电影也是这样的,让人没办法安住。
欲望厉害了以后,心就会养成追逐外境的习惯,而追逐的方式就是以念头来体现,不停地想、不停地想,今天想这样,明天想那样,这会儿想这样,那会儿想那样,前一秒种想这个,下一秒钟想那个,或者就一个事情不停地想下去。一个外境生起来,无后意识就跟着去了。
如果不遏制欲望,你的禅定永远都修不好。以前说过“嗜欲深者天机浅”,什么叫做天机?最本质的觉知叫天机。我们本质的心,觉知到的很多东西是非常纯洁、平直的。证悟了的心则更厉害,那是最高的天。但并不是天界的天,而是最原始的本初心,那种认知叫天机。而欲望上去以后,就会在上面覆盖很多东西,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不但会堆积出精神层面的东西,还会堆积出肉体层面的东西。比如我想吃碳水,那是肉体性的。再比如我特别想吃辣的,从小遍计,吃辣的吃惯了,那已经变成了物理性、生物性的东西。
嗜欲深者,嗜欲太多了,本能的觉知就会被覆盖,所以天机浅。禅定也是一样的,如果追逐的东西太散乱,就没办法定在一个境上。心追逐外境成了习惯,他以思维的方式去,导致心没办法安住。
天台小止观有禅定的二十五种方便,分别是: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贪欲非常影响禅定。小止观呵五欲为:色、声、香、味、触。于外在可理解为:财色名食睡。b、作为居士,以能够养家糊口为准则,不应希求太多的世俗享受与世俗成就。由此,需深入阅读和思考基本的佛教经论,建立正确的佛教三观,并做一些积资清障的修行,为深入打好基础。
天台小止观有禅定的二十五种方便,大家可能没学过,但我们有师兄跟大家讲过这些。二十五种方便分别是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二十五种方法只能大体地讲一下,因为太多了。总而言之,贪欲非常影响禅定。
小止观呵五欲,分别是色、声、香、味、触。其实就是斩断五根的对境,喜欢看什么,喜欢听什么,喜欢吃什么,喜欢摸什么,还有香味、味道……所有人类的娱乐活动,全部都在里面了。这是对内的五根。
对外归纳起来可理解为:财色名食睡。喜欢钱,喜欢好的东西,比如古董、房子、汽车、女色等等,还喜欢出名,还有好吃的东西。这里的“睡”并不是贪睡的意思,还有指睡具,包括房子、床铺,还包括休息、闲、放逸等等。
那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是居士,真的没办法。出家人采取的方式就是一下切掉,这是指真正的出家人,特别是修显宗的出家人,确实不能太过地奢侈,因为会影响修行。但出家人的事情我们就不评论了,我们就说居士,居士基本上以养家糊口为准则。除非你为了担当一群人的生活等等之类的,这一世就发大乘菩提心——“他们先成佛,我不成!”这也有可能是假的,如果真的这么去想也无妨!
但是,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这样,最终还是要自己去求解脱。当然,如果你已经发财了,那发了就发了。没发之前,千万别想着这辈子是为了求发财,不是的,你这辈子是为了求解脱,你的精力只够去解脱。除了解脱以外,多余的时间以能够养家糊口为原则就行了。
有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不愿意这样!”这样的话,你就不要追求解脱。对于有出离心的人,什么叫贫贱?什么叫百事哀?受所有的罪都无所谓!
我们现在说密勒日巴尊者有多伟大,当时的人看到这连贫贱夫妻都不如。贫贱夫妻起码还是夫妻,而他一个人在山里面饿成绿毛。现在我们谈论起来,觉得他是伟大的人物,实际在当时,你可能连看一眼都不愿意。你还是会羡慕那些大法师、大仁波切,愿因是你贪著世间的东西,贪著多了以后真的很麻烦。
这话很难被接受,概念我们都接受,实际上是不会接受的。大部分人修不进去,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甚至跑到佛教团体来想发财,简直是有病。佛教里面不准发财,发财以后马上就会想其他的,不过证悟者例外。我们都不是证悟者,连我在内都不是。所以,居士要以养家糊口为准则。
还有,不应希求太多的世俗享受与世俗成就,世俗成就是指出名等等。那要怎么办呢?深入阅读和思考基本的佛教经论。对于我们,起码要去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要知道这个世界真的没意思——师兄们,你们会这么想吗?扪心自问,这个世界有意思吗?如果真的这么想,你一定会去追求解脱。还有一种,就是抑郁症患者要自杀,你肯定不是。如果觉得没意思,那就去死吧!而你不是的,你要追求解脱,就不会去想自己要这样、要那样、一定要在这个团体里面怎么样、要指挥一群人。现在很多师兄一定要指挥一群人,否则就不怎么样了。你既然追求解脱,为什么要去指挥一群人呢?
有人说:“我一定要在清迈,不能到美国去!”他知道到美国一定会被我收拾。实际上他根本不是为了解脱,而是为了过得舒服一点。他还会反驳:“我没有追求世俗享受!”其实那就是世俗享受。没做多少工作,还可以拿工资,又不用太多地付出,那会堕地狱的——“佛家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如果不好好地修行来对待这些信财,那真的会堕地狱的。很多人听了以后心里很恐慌,有师兄来告诉我,听我说“佛家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以后觉得很恐慌,所以我成了魔鬼,这种魔鬼我已经当了很多年。
这些是原理来的,不是我说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云门寺门口挂着一块牌匾:“一念清净,日用千金非份外。三心未了,时进一粒亦难消。”其实大家不会当真的。这些话我都说烦了,那就无所谓了,那我们还学什么佛呢?
有人谈到释永信,我说过不要谈论这些,这些东西也不关你的事,我刚刚说的是我们的事情。释永信是什么人,我们不知道,如果正如传说那样,他下地狱也不关你的事。我看到一个小视频,有个女居士在泡茶,别人问她关于释永信的事情,她轻轻地抬起头来说:“关我屁事!”接着有人又说了一大堆,她又抬起头来说:“关你鸟事!”这是一位女居士,我觉得她录的小视频很牛!当时我还在想她盗用我的名言,“关我屁事、关你鸟事”都是我经常说的话。
释永信事件是他自己的事,我们只管自己的。我们要相信这些教言是对的,如果不注意这些,你的禅定一样会修不上去。不要说禅定了,什么都修不上去。一个贪的心灵,一个造罪的心灵,还想解脱,那简直在哄鬼,还不如不玩了。
唯物主义是一个对享乐最有支撑力的见解,从佛教的角度会说它邪恶,但如果从没有因果的角度看,到底谁怕谁啊?如果信奉唯物主义,欺骗和暴力就很正常。即使没有暴力也可以欺骗。如果没有能力搞欺骗,你可以暴力。如果两样都有,那叫双运。这样的话,就什么都可以做,压根没有心理负担,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连父亲都可以杀,那种见解是对及时行乐的绝对支撑。
那你为什么要来学佛呢?学佛就要相信因果,这是最基本的。如果连因果都不相信,你也不可能走到没有因果的那一天,因为本质上是没有因果的。这个真的很哭笑不得的。
那要怎么办呢?深入阅读和思考基本的佛教经论,建立正确的佛教三观,就是要相信因果,有佛教真正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来。这不能是一句话,如果连这些都搞不透,你还说自己修得很好?
修禅定可以借助一些欲望,比如当年我修禅定是为了打架、练武术,绝对不是为利众生愿成佛、救国济世,当时想的就是怎么把别人干翻。那时候少林寺的电影出来,我也是看了少林寺而去打坐的,可见电影对人的影响之大。我1981年读的大学,当时有两个事情极度吸引我们,第一个是李连杰打架,第二个是里面有个牧羊女,暴力加色情,简直太吸引人了。
当时色情没办法,那时候的男女界限分得很清,不能乱搞。但暴力我们可以学习,当时还出了很多杂志,什么武林杂志、气功杂志,只有一出现,我用饭票都要把它买回来。
那时候我已经开始修禅定,一坐可以一晚上,在强大的欲求力下,也一样修得成。开始身体一样会痛、念头会乱,也一样修得成,但有什么作用呢?没什么屁用!因为真正的佛教观念、见解,没有用到禅定里面去。虽然打架的功夫还是练得可以,我年轻的时候还是很能打的,但现在打什么啊?找个高中生来跑都跑死我!
但是,真正的佛教一定要建立正确的三观才行,同时还要做一些积资净障的修行,才能真正地做到节欲。如果没有积资净障,没有磕头、供水、供养等事,注意力除了吃完饭、睡好觉,饱暖以后就干什么?不一定是淫欲,不一定是男女,还可以是其他的。
所有欲望的东西灌满你的整个相续,你说怎么修好禅定呢?所以,要把精力用在积资净障,哪怕你去扫厕所。如果怀着出离心、菩提心去扫厕所,功德大到不得了!你扫了几年以后,突然发现上去一坐,一点屎臭味都没了。
但我们并非如此,我们就是要好好享受,增加更多的分别念,尽是搞这些。大家一点都不重视,觉得这些不重要——不是不重要,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节欲。
并不是说居士就完全不要欲望,这是做不到的。但要告诉自己:我们的生命拿来干什么呢?我们是要搞一些世间的享受,不享受又好像挨不下去,但主要的精力要拿去做什么,我们一定要记住。
很多时候由于没有成就者,也没有一些过来的修行人点拨我们、控制我们,一享受就去了。一修行就拼命去修,修久了又坚持不下去,会变成这样。其实中间是有节奏的,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有些太过纵欲,反而可以利用他的欲望,但这需要成就者的指导。
我们又不行,同时又没有那么多的成就者,那我们靠什么?请记住自己的目的,我们是佛教徒,我们想干什么?我们想解脱,想解脱就要暂时遏制一些欲望,腾出精力来修行。想办法把生活和工作尽量与佛教结合在一起,有个最好的结合方式,就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发愿。
虽然是假的,但开始都是假的,怎么区分真假呢?你只要真诚地发心:“我所有的修行,哪怕是拉屎、吃饭、除草、建房子,编佛教小故事……”,为了什么?把功德回向自己,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为利众生愿成佛”,为了修行成就。你很当真去想,它就真了。
有人说遇到事情的时候,自己还是会乱七八糟地想——开始是这样的,你又不是菩萨!开始的时候,两种世界观在相续里面打,一年两年三年,坚持下去。发愿之后,势力越来越大,你会发现你的行为开始变,外境也会变。在这种愿力的摄持之下,你整个相续会慢慢发生改变,欲望也会慢慢得以遏制。
现在对修行人来说,对付欲望和孤独是最重要的,因为欲望和孤独是人我强烈显发的心理特征。所以,你看佛教团体里面的男女修行人,总是要搞到一起去,为什么?害怕孤独!除了物理性的需求以外,还有心理性的:“我害怕老了以后没人照顾!”你应该学习密勒日巴尊者——“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我们的相续里面自然充满这些东西,我们要告诉自己修行就是为了对治这些,那要怎么办呢?我们要遏制一部分的欲望,然后把精力拿出来闻思修行,只有这样才行。后面还会讲持戒、积资、专注,大家都觉得这些无所谓,反而觉得后面要讲的专注的方法最重要。其实,这些方法要兑现、要做得很好,前面的基础非常重要——节欲、持戒、积资。
虽然我们没有仔细按照小止观(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来讲,但里面的内容跟上面的内核是一样的,只是针对我们的情况,分了这几个步骤来讲。
节欲、持戒、积资特别的重要,任何一样达不到都修不好,或者修到一定程度就进不去了。大家对此要重视起来,遏制自己的欲望。在佛教团体里面,因为欲望搞了多少事。欲望不止是男女,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面子是不是欲望?是的!权力是不是欲望?是的!小便宜是不是欲望?也是的!这些都是小的,还有大的,如我刚才说的男女、孤独。
还有些欲望是聚在一起搞传说,你是佛教徒,搞什么八卦啊?毫无意义的人聚在一起,你好我坏的,我们这群人里面,有真正的好人吗?一个都没有!但有真正的坏人吗?真正的坏人会杀人、放火,损人利己,但我们会有特别厉害的损人利已吗?没有!这里最坏的就是我了!你们都是一些普通人,肯定有好有坏,但大家聚在一起八卦,说谁好谁坏。这些有意义吗?跟解脱是冲突,而且造罪,特别是金刚乘弟子。但大家都不重视这些,不重视这些,你要修好禅定是不可能的。这些东西搞多了以后,禅定力会越来越差。有些师兄以前还能坐两下,在团体里面混了一段时间以后,根本就坐不下去,心思都拿到那些地方去了。
心的运行会形成习惯——相续嘛,究竟相续是如来藏,那个相续没相续,一直都是这样的,无始无终。但分别的相续是有势力的,长期习惯于这样,比如长期爱一个人,如果你很真心的话,一定会相续很长一段时间。除非遇到违缘,你也变了,他也变了,慢慢开始势弱。然后你爱上其他人,他也爱上其他人,相续开始改变,但一定会有连续性——生住灭。
不管对境或者情绪如何改变,变是永恒的,分别是永恒的。这种变的永恒,以念头的方式在我们头脑里面表达,养成心理习惯,动辄就思考。证悟为什么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为了改变我们一些心的运行习惯,所以要禅定,禅定已经跟我们平常思考的习惯不同了,作了一些小改变。最厉害的改变是什么?断掉二元对立!
“断掉二元对立”这句话好说,但怎样断掉二元对立?前期的训练也是需要的,要断掉一些念头,如果你习惯性地用念头不停地思考、追逐欲望,那怎么停啊?没法停!
所以,一定要去做一些积资净障的修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大量的阅读佛教经论。在大学的时候,我首先看到佛教书籍,一本是俄国哲学家舍尔巴茨基的《大乘佛学》,还有《百业经》和《贤愚经》,里面全是因果故事,不太相信。那时候我还是有点善根,看到以后还是有些害怕,我害怕的反应就在想“那肯定是假的!”
当时看到有人给阿罗汉开了一个玩笑,就当了五百世的牛。或者给人取外号又怎样怎样的,我还经常给人取外号。还有打人、打麻雀,遭罪无数,我打起架来那真的是疯啊,连我自己都怕自己!看到《百业经》和《贤愚经》,感觉那好像是为我定制的,我基本上要下地狱。当时看到以后根本不信,然后就搁置一旁。其实只是我们不理解,不见得它不是真的。它跟我们现在的基础理论、社会流行的认知方式、基础的心理心态不太一样,但佛陀没有说假话,是我们在乱来。
你只有建立这些,欲望才会开始收摄,这极端利于禅定的修行,所以清心寡欲容易入定。那我们居士是不是一定要完全清心寡欲呢?不是的,那程度要怎么把握呢?其实标准在你自己那里,不影响修行就可以了。如果欲望影响你的修行,就要开始收摄了。要去发现两人谈恋爱你好我坏的,折腾半天,即使爱到上天入地,难道你不死啊?你是居士,我也没有权利不准你谈恋爱,但你要解脱,总得协调一下。你要把精力分出来修行,两个人在一起你好我坏、你爱我爱,满天口水,有什么意思吗?你觉得你们的恋爱有利于解脱吗?而且不在其他地方谈,专门在佛教团体里谈,简直在扯淡!我也不是绝对反对,你们是居士,完全反对也是不对的。总之要记住,这些东西要抑制,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一方面谈恋爱,一方面又要解脱,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
你是居士,你是修行人,主要把精力放在修行上,那就要遏制一些欲望,否则欲望会占掉你全部时间。上座以后,念头就会在欲望的范畴里面翻滚,无法止息,所以第一个要节欲。
今天就交流这里,后面会讲持戒、积资、专注,以及后面的方法,也就是说,下堂课就是你们最喜欢的具体修行方法,对我们有切实的用处。但是,今天就讲了一些概念,结合了很多东西,来讲什么是念头、什么是禅定,还有节欲。
好,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