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论:
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像,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
句解:此段正面诠释“觉性”,以及不能用二元认知的方法求取的见地。
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
觉性无始,即其为最基本,非实有,故而不生,亦不灭,与虚空同寿,莫如说其体性无实,无生无灭,故喻同虚空。正由于体性无实,非二元合和之物,故而所有相对之分别,如“有、无,秽、净,喧、寂,少、老……”等等,皆于之无法对应。
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像,无音声。
同理,觉性之体性空寂,亦无大小方所、数量形象,颜色音声……等等。
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
由于觉性非二元对立之识境,故而觅求之境,俱非真实。凡人类之分别根识的认知对境,无论是分别智慧、言语逻辑、殊胜景物、禅定状态,全属虚妄。故而功用努力之修行,也只能是集资清障,祛除渐次无明而已,最终结果,是自心自明自显而已。
大圆满和禅宗一样,渐次修行,窍诀指引,其结果亦归无修。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上课前我们先打个广告,关于上课时间的改动,本来我们是隔一天上一次课,但现在不行了。今天是第二课,第四课马上接着上第五课,也就是中间不隔了,这样才能凑到最后一天来解七。
当然,真实的原因是25号我要去看病,所以要错开这个时间。我要去检查一下我的肝是不是还在胖?我也不知道推进去医院以后会被折腾成什么样子,万一美国人看到稍微不对,都不知道他们在玩什么,所以要避开这一天,但肯定没什么大问题。
没办法,我已经跟医生约好了,所以要错开这个时间。错开的时间刚好把最后一周从第一天开始到第七天,刚好也是十堂课,所以就把时间改一下。一般不会对大家造成太多的不便,因为真正能来听课的人不会很多。
对于要修行的人,如果你真的要学宁玛派、学大圆满,这几堂课一定要好好听。学禅宗就不要提了,我觉得大部分人学不了禅宗。实际上,到了最后死怼法性的时候,你非常想清楚它,很想把它搞明白,那就要反复地听这些,要去实践、要去磨,天天去观察,总有一天你会透。中间有好多过程,你可能会折腾,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大圆满不是上师一指就会清楚了吗?有些人会一下就清楚了,而且清楚得很透,然后安住在觉性里面就开始去修了。有些人上去就认识得很清楚,但这种人非常少。大部分人像大手印一样的,以境为修行的过程——这是心的境,不是五根的对境。那时候五根的对境已经变成心的境,他在往里追的时候,那个境就越来越细,会变成空、明等各种各样的觉受。
一直把它空空空,还是不能确定最后的东西,这个进行的过程中间,可能已经听了好多窍诀,但还是没办法把它弄踏实,透脱不了,脚跟点不了地,这时候会很麻烦。为什么会麻烦呢?你让他退,这些人是不可能退的,如果退的话,只能说明这个人的基础太差了,差到一塌糊涂。
有没有这样的人呢?禅宗历史上也有的,悟了最后还乱来,但这种人也不多。大部分人不会退,但又进不去,这就是所谓的咫尺天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在里面、我在外面,而是你既在里面、又在外面,你搞不清楚里面和外面。
这个过程也要反反复复去观修,禅宗里面叫参,大圆满要去修四瑜伽。真正的大圆满有四瑜伽,第一个是专注瑜伽,第二个是离戏瑜伽,第三个是一味瑜伽,第四个是无修瑜伽。真正比较踏实的话,上去就是无修瑜伽,也许他对无修瑜伽最后的觉性不是很透,他会在这上面去专注。如果你一专注,马上就会变成专注瑜伽,有东西给你专注,你这个专注就不一定对——我说的是“不一定对”!
这个过程其实还是在磨砺,很多人以为听到一个窍诀就能一下明白——“边都有咁大只蛤乸随街跳啊?”(粤语,意思是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啊?)如果是这样,我们去把大成就者贿赂得好一点,让他把九转大还丹给我们,把暗藏的武功秘籍学了以后,那应该是遍地成就者,但为什么不是呢?
你要反复地熟悉自己的心,很多人不明白,其实就是不熟悉自己的心,不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但是你一定会被心作用,你在作用于你的心,是不是这样的?这时候你的心不是本质的心,而是阿赖耶识的心。你当然在作用它,你每天在贪嗔痴慢疑,种子全下去了。你念咒、读佛经,这些种子也下去了。你在作用你的心,反过来心又在作用你,让你继续去贪嗔痴,继续去修佛,继续去找它是什么。
每天你作用心、心作用你,但你却不清楚它。如果你非常清楚它,那就好办了。非常清楚它就叫做自明,心清楚知道自己是个什么玩意,就叫做自明,没那么复杂。
但这个有很多误区,很多人经常误认为自己清楚了——“哎呀,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凡是听到他这么说,基本就是那样的——心是哪样的?哪样不是心啊?杀人放火都是心,一切境相由心现,难道杀人放火不是啊?
所以你要去熟悉它,它的本性是什么?心的部分作用我们是知道的,为什么不能说是全体作用呢?你当然不知道全体作用,你知道天人在干嘛吗?也许你知道过,但你忘了,还有佛菩萨你总不知道吧?二地菩萨在干什么?无始以来,你从来没有经历过。
心的有些作用你是不知道的,但心的部分作用你是知道的,你吃饭、拉屎、学佛法、反佛法都是它,但作用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本质你要反复去观察、去了解,其实四瑜伽都是帮忙的。当你完全清楚本质以后,也不妨它作用,在自明中无执,怎么作用都行,那就叫法性游舞、叫解脱。
如果这样的话,会怎么样呢?你会成佛,慢慢地,你会有神通,什么都来了。大圆满为什么快呢?首先确定你是解脱的,而且你能够确定这个就是解脱的,然后再出这些功能。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可能先出功能,什么叫做功能呢?其实我们吃饭、睡觉、运水、搬柴都是功能,但我们一般不认为这是功能。我们认为狗的鼻子闻气味是功能,但是我们不学狗,如果一个人露出像狗的鼻子,我们就认为这叫狗鼻通。
我们希望得到超越现存人类的六根功能,希望比他人更厉害,我们羡慕这样。这种羡慕也无可厚非,但希求这种能力其实是我执的需要,在没证悟之前,一般都是我执的需要。
从理智上来讲,他可以说:“我需要这些功能,并不是为了我自己,我想去利益众生。”这种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暗藏我执,能力的强大超胜于他人,这是我执的一种典型表现。我们不知不觉会去追求这些,也无可厚非,但要知道,如果只追求这些,而不去追求众生都是一体的……
当你证悟以后、熟悉自己的心以后,你会得出一个结论:从本质上,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但现象上肯定不一样,因为业力的不同。当你熟悉这个东西以后,你会发现功能并不是最值得我们去追逐的。
我说这一大堆的意思是什么呢?现在不可能像古代那样,现在是多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反反复复去听这些东西,以前哪里会这样子?古代的老师没有那么多书,没有那么多视频给你看,没有那么多录音给你听,上风村跟下风村几年都通不了音讯,利用一套修法,就把你的心培养成那样子。等你走到一定时候,再跟你讲,可能会恍然大悟。那时候会有这样的情况,而且还比较多。
但现在不同了,说不定你一开始学佛,第一次接触的是大圆满窍诀,而且极有可能。你翻开一本书,说不定是《上师心滴》,那就是大圆满窍诀。你拿来看,看得是似而非,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很难懂的。
它是修行性的、体受性的,写出来就变成文字性的,拿到文字就开始变成想象性的,然后就认为自己懂了。但你根本没有任何直接的体受、感受,意味着你的心没有真正明了这些东西。没有真正明了这些东西,反过来就是你没有消除明了这些东西的业力、障碍、阻挡、无明,这些无明一般都是自私、自以为是、各种贪嗔痴慢疑。
最厉害是痴——笨,这种痴不像我们说的痴。有时候我们说的痴,是指这个人傻,或者这个人很执著,比如对某种事情很痴爱,跟我痴爱碳水是一样的。这种痴是什么呢?他可以非常聪明,但他永远不懂得放弃认知,不停地把认知点放弃掉。
这个说得太学术化了,说一个容易让人懂的,比如这个人经常转换立场,根本就没有立场。平常人的转化立场,就是不停地自私。虽然我们不停地转换立场,但我们有个中心点——自私。辩证法就是这样的,左可以说,右也可以说,但有一个是不变的——我是对的!实际上,佛教的辩证法不是这样的。
如果拿到某些思想里面去,有个根本的东西就是不变换立场——我执的立场。而佛教要你放弃这个立场,所有修行都是为了去放弃这个立场,认为这叫做痴。他可以很聪明,有很多能力,有很多知识,可以一坐十几年。以前我们读过那些瑜伽士的故事,一打坐就坐了十几年,醒来以后还想吃打坐前的那个东西,结果被空行母骂了一顿。
真正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要放弃你的立场。这个立场是什么?两个执,最重要的是人我执。当然还有法我执,但你要先把人我执放了再说。因为你是学大圆满的、要发菩提心的,你去消除人我执的时候,很难通过禅定的方式一点点消除,然后进入定,让心游舞的力量没有了,基本上不会的。
如果发起大乘菩提心,这种修行人不会沉沦下去。阿罗汉的灭尽定也叫沉沦来的,他体会到没有人我的同时,心直接的透知力一定会透到所有生命、所有外境都没有真正的执著点,方分、刹那这些一定会透过去。一旦透过所有外境和心识是一体的,他就不会去安住法性定了——什么都是法性定,没有什么不是定。
我们经常说的法性定,表达的是初地菩萨的内证,外境都消失了,那是一种量的描述,但这种描述其实是有问题的。如果那个是法性,那我们就不是法性了?如果是这样,那“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证诸法皆觉性”就错了。
听到这些问题,你们可能觉得很玄乎。其实,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有这些争论,在藏传佛教历史上也有这些争论,如果你修不到这一步,说这些有点扯,但说一说也没关系,反正你也修不到那里去。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很著名的禅师叫真净克文,他曾经大骂另一位历史上非常厉害的大祖师——奎峰宗密,骂他是破凡夫,臭糙汉。真净克文为什么要骂他呢?奎峰宗密曾经说了维摩诘中的一句话:“一切众生皆证如来觉性”。一切众生,包括你们、狗、耗子(老鼠)、杀人犯……奎峰宗密认为这句话不对,应该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觉性”。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觉性”,这句话我们都能够理解,也就是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圭峰宗密认为应该改成这样子,可能是翻译的时候出了错。真净克文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大怒,大骂圭峰宗密,说他是破凡夫、臭糙汉。看起来简直太粗鲁了,一点都不具大德风范。(开玩笑)
奎峰宗密是什么样的人呢?圭峰宗密是宋朝人,他非常的出名,是华严宗的祖师。
真净克文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当时的丞相问他证悟是什么,他就这么回答。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有障碍,如意自在,一边手把猪头,一边嘴里说着境界。也就是一边吃着猪头,一边嘴里说着“你要守戒啊、你不能伤害众生啊”,这就是口诵净戒。
“趁出淫坊,未还酒债”,“趁”在古代是打出去的意思,“淫坊”是指妓院,把他从妓院打出来。为什么会打出来呢?不给钱嘛!“趁出淫坊,未还酒债”,在那里骗吃骗喝,还没给酒债。然后怎么办?“十字街头,解开布袋”,他把什么都看成法性,所以他会说“一切众生皆证如来觉性”。
真净克文去骂圭峰宗密,到底谁错了?理得清楚吗?很客观的说,圭峰宗密是对的,明明我们应该具有如来觉性,但我们没有证啊。站在我们的立场,这是对的,因为你就是臭糙汉、破凡夫。这是属于大圆满的理论、中观的理论。但如果你站在证悟者的立场,那是一种禅宗的心法,指引你把“具”变成“证”的一种心法。
心法的意思,是你达到这个程度,就会知道所有众生都证菩提。所有众生在吃、在喝、在骂佛陀、在不幸福、在怀疑、在自以为是、在牛逼、在傻逼……他们在感受这些、游舞这些,就是证菩提,因为他们用的是觉性。成就者就是这么看的,它是禅宗一种指引后学者的心法。
你说理解不了,因为你理,所以你解不了。当你不要理,就解了。理是什么?你要去认、去知、去看。这很麻烦,这么小小的争论就搞了几千年。对于成就者来说,这些都是口头言辞、打葛藤,争来争去没什么意思!
但表明了一个真理:从具菩提到证菩提,我们需要经过反复的观摩和学习,去内观、思维,没那么简单的。我们总想在修证中间去发现一个什么东西,或者体会到什么东西,就认为自己证悟了。你发现的东西会层出不穷,多到不得了,实际上你连最基本的小烦恼都解决不了,更何况生死呢?
很多人都陷在这种自欺里面。有些人说:“我想自欺一下都不行吗?”有些人连这种自欺都没有,但自欺的人有时候会更可悲。原因是什么?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个,我们要反复在上面去参、去探寻,你得用心才行,而且要放弃自以为是,放弃自己的认知立场。
我们经常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你天天去参,天天想见,你怎么都见不了。这时候才需要一些窍决,但是,在没有内观基础,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人面前用这些窍诀,会超级浪费。很多人试图通过一个捷径去见上师,让他给自己讲最深的窍诀。如果那位上师不管是什么人都跟他讲最深的窍诀,可以断定这位上师大概率是“漏嘢”(假货)。如果选上师选得不好,犹如服毒。如果上师不负责任乱跟弟子讲窍诀,犹如毒人。
所以,一定要走到那个层面才能去说窍诀。很多人时常焦虑、痛苦、忧郁,对未来的修行都处在彷徨、恐惧、忧虑中间,你心的悲哀或者欢喜的地方,都不是真正的修行,是你这一生的情况。
他们会反驳:“我还在为未来做准备”——去你的!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会太想这些,除非你要去帮很多人。其实他的骨子里是忧愁自己的将来会怎么样,连最基本的出离现实生活的心态都没有,在这种心态之下,你说你要获得解脱,这是很难的。
比如一个人在座上好像有点所证,下座以后听到有人说:“你下个月的工资没有了”,立即就不行了。一个小小的生活境遇,可以把他的证悟击得粉碎,真是丢大圆满的脸!也许别人看不出来,但你自己要看得出来,你自己要感到羞愧,你不能让传承蒙羞。如果你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就应该如此。如果你不是,那就无话可说,那就死远点,根本就不提这些东西。
佛法我们一定要玩真实的,因为它牵扯到我们的生死。你学佛法,就要相信有生死轮回这回事。在这个事情上是开不得玩笑的,一定要当真,所以当真不容易!我们从2011年开始上课,就说要当真——你在当真吗?你说没当真,他也在当真,毕竟十几年都在搞这个东西。但真的在当真吗?也没有完全当真。
为什么呢?他的相续中、生活中,充满了世俗的东西,都是混杂的。所以不能说他不是佛教徒,不能说他没有修行,不是的,他在修行,也做很多的发心,做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但他真的很当真吗?不一定!
以前我问慈师:“菩提心对居士的标准,大概是怎样的?”他回答:“一天除了工作、吃饭、睡觉以外,如果有60%的时间用于修行,就有了最起码的出离心。”这是用时间来衡量的。
还有很多衡量方式,比如你心的热爱在哪里?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最让你心动,最让你心产生希求、产生焦灼——什么叫焦灼?“我怎么修成这样呢?我怎么还修得不好呢?”如救头燃这种心也算是出离的心态。
但我们是吗?也许开始会,打鸡血那几年可能会,慢慢就开始麻木。特别是学了那么多年,周围的人好像都这样子,甚至觉得上师也就这样子,慢慢地就什么都不是,一个瑕满人身最后就变成了一场玩笑。
我在课前说了这一大堆是什么意思呢?希望大家要用心!我们要去学习一些基础的法,比如中观、唯识、《宝性论》,这些都是基础的法。以后还会讲一些三转法轮的经典和论典,甚至还有《楞严经》等等。
我们去闻思的时候,这些都属于基础。在整个闻思修里面,大部分人首先开始的是闻思,用名相思维逻辑去探知佛法,这个是最初的。
接下来才是去感受,饭再好,你也要用嘴巴去感受,用肚皮去感受,用胃去感受。要去吃,吃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修行过程,要么禅定,要么观修,反正就要去做这些东西。
最后我们要去知道彼岸是怎么回事,要去触碰,要去瞭望。有时候可能会被带去旅游一下,触碰一下,有时候可能给你个望远镜看一看,但别把这些东西当真。你一定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去确定“我真的解脱了”,这时候反而没什么了。
不能说松一口气,你会发现连松一口气这种事都不存在,这时候反而会真正去利众,因为你会发现“自觉”和“觉他”是一回事。我们现在有自、他分别,所以要自己证悟,别人好像在你的认知范围之内——别人怎么可能在你的认知范围之内呢?他在你的认知中现起,就跟你一体了。
不管他显出胖子还是瘦子,不管他说什么,不管他怎么对你,他已经跟你的心是一体的。所以,当你证悟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寂灭。当你有这种能的时候,你会认为所有人都具备这种能。《维摩诘所说经》里面维摩诘斥责弥勒菩萨,说:“弥勒菩萨证悟了等觉,那所有众生都应该是等觉”,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吗?
你们串不到一起,讲《维摩诘所说经》的时候,弥勒菩萨被维摩诘斥责,说:“你是等觉,那所有众生都应该是等觉。”这跟真净克文的观点一样:“一切众生皆证如来圆觉”。他说的是一种禅宗心法,所以,禅宗会把《维摩诘所说经》当成是自己的理论基础。我们讲到弥勒菩萨了吗?有可能没讲到,但我看到过。在《宝性论》的时候讲的吗?我记得见过这个理论,你们应该也听过。有的说讲了,不管讲了与否,都是一样的,把意思记住就行了。
你们听我上课的时候要注意,我经常会张冠李戴,搞错时间,这个禅师套到那个禅师头上,有时候把年代都搞错。一是因为我老了记不得;还有一个是因为备课用的时间太少,基本上不备课,直接把文章拿出来就开讲,所以肯定会出现错误。
大家要记住,我不是什么圣人,我是普通人,我有很多的习气。所以不要说讲错了,即使犯再大的错误,你们也得原谅我,因为我是你妈、我做过你妈——一切众生都做过我老母,这肯定要承认的。如果你说做过我爸——那你在占我便宜,揍你一顿!(开玩笑)
好了,我们不说闲话了,闲话一说就半个小时。我们在小禅七才会讲《黄檗禅师传心法要》,我没想到它那么长,我本来想讲两个禅七,糊弄一下大家就过去了,结果把自己糊弄了,讲了好几个禅七都还没讲完。
上个禅七我们讲到哪里?“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着一物……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意思是什么呢?空也没有真实的,空本无空,空也要空。经论上有时候会讲空空,空空怎么空呢?出现一片空,我们怎么空呢?这就是窍诀。如果去找一位真正的大圆满上师,他会跟你讲什么是虚空。
当然,我们会说这个是虚空,比如禅宗故事里面的石巩禅师捏了小和尚的鼻子,说这是虚空,一切都是虚空。在真实的情况下,通过禅定说这些是虚空,往往是一种概念理解。
还有一种方式,我们真的进去了,身体也消失了,出现这个空,那怎么破?这不是大圆满的方式,也不是禅宗的方式。不管是理解的方式也好,还是禅定中间出现什么都没有的空也好,都不是真正的禅宗和大圆满领受的渠道,这些都是渐修,或者从思维去。
如果你从思维上一下能够领会到,比如石巩禅师捏一个小和尚的鼻孔,问小和尚什么是虚空?小和尚就抓虚空,这是把眼识看到的空间当成了虚空。然后石巩禅师就抓他的鼻孔,说这个才是虚空,他的意思是什么东西都不是真实的。
如果你能够领会这个,最多就是大手印,所有境相全是空的。如果不是领会性的,只是思维性的,那就是读中观搞思维的,这种人遍地都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的经论学得好呢?因为读书的人都去读物理学、化学去了。如果读大学、考研究生、考博士的人来读中观,会厉害得很!那是不是读很多高级的书就会证悟呢?根本就不是的,没有用。
当然,我经常鼓励闻思,我本身就是搞闻思的。但是,如果闻思习惯于用脑的方式,习惯于用分别的方式,根本没办法把心停下来去体会心是什么。读太多反而成了问题,他习惯了,停都停不下来,有时候连基本的禅定都做不到。好不容易产生一点禅定,经常用思维去破坏它,或者用思维对禅定中产生的一些感受、境界加标签。这种人太聪明了,反而更糟糕,所以不一定的。
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虚空,都不是真正的虚空,真正要去明白心的虚空。比如身体消失了,身体消失已经不是空感了,而是空境,那时候你的眼睛不看,但你也知道那是虚空。你要知道“知道那个虚空”是什么样的,而不是那种状态,如果把那种状态当成虚空,那一定会栽。还有,息灭了一切,直接处在寂灭里面,把它当作虚空,你就更惨,这是把定中间的某种状态当成了心的虚空。
我们要好好了解真正的虚空,真正的虚空是没有虚空这个事。在大圆满里面说得很清楚,在禅宗里面也说得很清楚。什么叫做虚空?光明就是虚空,光明和虚空一定是一体的。那光明的虚空是什么呢?你要知道“光明”是什么,就要去搞光明。其实光明就是你的心,你要去了解你的心。
我们要去找心,总是找不到、找不到——心从来就找不到,用得着找吗?你找得到心吗?不管你怎么找,都找不到。所以,我们在经论上读到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找不到,这个还用得着说吗?心本来就找不到,但这个找不到用什么方式来实现才是重要的。
你现在找不到是你的头脑找不到,或者你去找的时候找不到。当你找的时候,你用找的方式去找,找不到就是禅宗所说的参。真的找不到的时候,就叫“找到了一个找不到”。当你找到了一个找不到,那不就找到了吗?那又变成了“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然后又把它扔了,我再找,我还是找到一个找不到,又变成找到了,那就是没有突破空境。
所以空了还要空,那空了以后到底要怎么样?好了,又来了,这就需要真正的大圆满窍诀,要去找上师给你指引。指引的唯一方式,就是确定它是什么,要让上师给你指引什么是什么。
为什么呢?当你找到了,你才知道空是需要突破的,虚空是需要粉粹的。也就是说,当灯拉亮了,你才知道黑暗,你明白了,你才知道什么叫做总无明。听得懂吗?我越讲越哲学,其实不哲学,讲的全是实际操作。如果大家对心不熟悉,这些东西都没经历过,其实是很难明白的。听到这些,你又在开始在头脑里面想,想象别人是怎么样的,然后就得出结论,这就叫做自欺、虚妄。
当然也有那种根器,有些人在十来岁很小的年纪就经历这些东西,他只是搞不清楚,没办法把心的状态跟书上的名相说法进行对照。因为他没读过这些东西,但只要跟他一说,他马上就能明白。真的有这种人,特别是以前的藏地有好多这种人,他们瞄准那个地方投生。
但我们却很难,我们轻易地觉得自己证悟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几乎99.9%都是虚妄。我们还需要用有没有烦恼、有没有恐惧、对未来担不担忧,这些东西来鉴别自己是不是证悟真的觉性?这个连屁都不是!
基础已经差到几乎没有真实的出离心,也没有真实对三宝的绝对信仰,如果对三宝具有绝对的信仰,他会不顾一切——去他妈的!老子死就死了!死了心向三宝!该往生净土就往生净土,该轮回就轮回,很简单,全身交给三宝,这样的人是不惧生死的!
你说:“万一不是这样的呢?”那就说明你根本没有信心,对三宝没有那种托付生死的信心。一旦没有信心,他就开始判断:“这个会不会啊?万一不是呢?”——好了,当你产生这些分辨忧虑的时候,你的心就很难透脱,几乎是不可能的。
说明你还埋藏了大量对自我的忧虑、恐惧,以及害怕受伤等等之类的东西,你的心没办法像虚空。虽然你的我执捣来捣去也像虚空,你把你的贪嗔痴找出来,把你的仇恨、恐惧找出来,它们还不是像虚空,但你找得到吗?让你把仇恨给我,你做不到,你只能把眼神给我,或者说两句骂我的话,也就是把声音给我。
你拿不出仇恨,什么都像虚空,但你的虚空里面夹杂着各种各样对人我的潜藏执著。迸发出来怀疑、痛苦、纠结、执著,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是不管用的。
我们要去真正明白这些词汇,别听说几句词,就觉得自己怎么样,那真的太容易了。我们团体里面有很多会读书的人,一大堆研究生,还有科学家,这是不是智慧呢?这是分别智慧。这些智慧用得好,对于修学是非常有用的,是双刃剑。用得不好的话,其实没什么用,有时候起反作用。
一般人会自持,觉得自己怎么怎么样,这就是一种很强大的自我。长得漂亮的女性很自持,有才华的男生也很自持——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材”可以是才华的才,可以是财产的财,还有人才的才。我是A4腰,你是水桶腰;我是金刚橛的脸,然后就开始自持。有些人有才华,出口成章,也会自持,特别是男生。
你不知道这种自持里面会带来很多东西,有才华要去赚钱,有人才起码要嫁一个银龟婿(金龟婿就算了,钱太多也烦的),这些自持就来了。
但是要记住,我们这帮人是要冲出轮回去证悟的,不是讲股票、讲成功学的——“这么一做,钱哗哗哗地来”,那不是哦,我们讲的是证悟解脱。在很大程度上,你要放弃对此生的执著。“此生”不是两个字,代表了你的才——人才、才华、财产……
反正他就是要自持,不是有了财就会去做好事,比如供养、布施,并非如此,他要买车、买捷豹,捷豹旁边还坐着一个靓女——This is life!很多修行人也会这么想的,这样能解脱吗?不能说他以后不能解脱,但不放弃这种心态,一定解脱不了。
所以很多人是不能发财的,如果他还有福报保持他的暇满人生,他是不能发财的,发了财他就要去买捷豹,那是必然的。其实他的心里面很渴望这些东西,甚至要利用佛法来达成这种愿望。但很多时候他又害怕,他把自己的表层意识压下去,表层意识充满了书上的东西,内心里面则不是的,这是一种自欺,叫观心不明。
这种人连观心都不清楚,而且很难观清楚。你去跟他说,他都能对答如流。最关键是他没有真信佛法,连因果都不信,而且观察不出心里面最底层的需要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核心利益。很多人的表层利益是可以伤的,核心利益是不能伤的。每个人都有核心利益,但不一定观察得清楚。
我以前经常跟大家讲的电影《乱世佳人》,斯嘉丽的核心利益是白瑞德,但她自己却不知道。这么明显的东西,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最后受了伤在大雾里面奔跑,才意识到自己最爱的是白瑞德,再反过头去追,最后白瑞德却跑了。
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核心利益是什么,我们经常是懵的。我们的利益往往是别人怎么说,因为那时候头脑做主,跟着世界上所谓的潮流走。比如文革时候的核心利益是紧跟毛主席造反,后来80年的核心利益是紧跟邓小平发财,到了80年代、90年代要紧跟明星们过有艺术化的生活,这都是随外界的。
其实我们都有个根本的核心利益——我们想追求快乐!但我们观察不到这些,所有的外在都是为了快乐。不管是发财,还是过艺术化的生活,或者去做红小兵,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快乐。但是你不知道,甚至用外在的行为毁掉你的快乐。或者用一种暂时短暂的快乐,毁了你永恒的快乐,这才是你的核心利益,但是你不知道,这就是无明。
我们是不是这样的?我们要清楚自己的心,因为快乐一定是在心里面发生,不会在外境发生,外境只是导致心快乐的一个方式。当我们发现心还要依靠任何一个外境,哪怕是禅修中间的一种觉受、一种所谓的见地,依靠它而快乐,而不是心本身的快乐,那就不叫乐空双运。那个东西才需要去发现,这是很深的内观。
但我们哪里能达到这一步啊?我们连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知道,很多时候基本的心态都是乱的,很多时候都是因情景而说话,我们的心也一样,这个真的很悲哀!何必呢?瑕满人身,真的很贵哦!
瑕满人身要拿来干嘛?拿来修行。修行要干嘛?反复观察自己的心,去修正它,让它变成解脱的心。让他发现自己本来就是解脱的——他的本来是解脱的,加上了“你”就不解脱了,所以要把“你”去掉。你会发现心没有你的时候是最快乐的——好了,心就安了,但这个过程很艰难。
什么叫做没有你啊?我们经常说我执、人我,具体是什么,根本就不知道。词汇会知道,它的作用也会知道——痛苦、烦、忧虑……但它是什么?你真不知道!词汇可以背诵,“心以阿赖耶识的见分为目标”,这些词汇都是逻辑的、语言的。你要怎么体会它,它是怎样以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执呢?它是怎么运行的?无明缘行,是怎么缘的?这需要非常仔细的观察,而且要观察得很透、很细才行。
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奉劝大家在修行时不要抱有太多幻想,以为听到两句话就能开悟。如果有这样的事,佛菩萨干嘛不这么干呢?赶紧跟我说了,让所有人都解脱嘛!我们中间有很多人都参加过直指心性,密法班的基本上都参加过的。你也听到了,但你敢说自己解脱了吗?上师讲的绝对是真实的,为什么你解脱不了?因为你根本不具备那种清晰的内观基础,给你指了也没用。
直指的时候有很多种层面,有的层面会深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你在深圳逛了一圈,却不知道那是深圳。然后他来告诉你那里有一个牌,牌里面有幅像,像上面说要怎么样,邓小平有幅像放在那里,那个就是深圳。然后你去回忆,发现是啊是啊是啊,确实有个牌,而且那条路是怎么样的,花又是什么样的颜色,这些你都说得出来——好了,那时候确定它。这是最深最好的一种根器,他经历过,但他不能够肯定。
自肯不行,要外肯帮忙,这是最厉害的一种。大部分人在广州逛了一圈,也看到一幅邓小平的画像,同时也看到花,于是就认为那幅画像就是了。结果你在广州,就差那么一步,这种情况有很多。而且从广州到深圳还有一段高速公路,到处都挂着画像,会把你折腾得要死不活。很多时候你连广州都没去过,你在原地踏步,看到好多家里面挂的画像,然后就开始自欺欺人。
所以,大家别把这个事情想得那么简单,但也不是那么难,关键你得推开门往外走,不要呆在家里面。我说的家是人我的家,你的心要冲出这些,第一步就要舍弃今生。我们天天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讲舍弃今生,大家觉得舍弃今生容易吗?不容易哦!你舍弃不了今生,你说的这一切是为了不舍弃今生。
你去磕头,你去放生,你去打坐、念咒,你不是为了舍弃今生,而是为了今生更牛一点。在概念里有个东西叫“解脱”,但解脱这句话里面的内容是什么?得到别人的尊重、供养、衣食无忧、牛皮哄哄,这哪是什么解脱啊?你是利用解脱之名,充实人我之食,更好地保养轮回。
所以,我们要从这一步走出来,这个是最难的。先不要去说菩提心难,空性正见的实现难,连第一步都很难。你说:“我都打坐十几年了,你们的禅修每次都去参加,难道还没有出离心吗?”No,you don't have! 真的不一定,你得观察自己的心,你不知道自己的心是怎么样的。
在最初期的修行,我们都要去观察自己。如果连这些东西都做不到,老想着去求一些更高级的东西,无非就是想继续骗人而已。那个人包括你自己,你可能在自欺。
你说:“你不要跟我讲这些,跟我讲点窍诀嘛!”——休想!一个人的心真的开始明了,他会认为这些就是窍诀。我们总认为窍诀是一句话,窍决是用语言说出来的,语言一定是分别,从而产生不同的音频。你用心去接受它的时候,如果没有相应的境界、相应的东西,跟语言对应上了,他会把你调拨到没有境界的状况里面去,然后产生自肯。
即使你有一定的境界,那也是一个境界换到另一个境界,就会变成狗咬尾巴。或者多了更多的思维,又要不停地听,你们听的窍诀还少啊?《上师心滴》随便在网上都买得到,现在不一定买得到,但前几年肯定买得到。在我们这个群体里面,随便能找到这些东西,大部分人都会去看,看了以后真的能懂吗?不会懂的。你说概念上懂了,我们能理解。如果你真的懂了,你就解脱了。《上师心滴》你都看懂了,你说你没解脱,显然是不真实的。
所以,别轻视大量的闻思和基础的修行,也别好高骛远,你要踏实地去做。做到后来,你会发现证悟并没那么复杂,也没那么痛苦,对你来讲,往往是不具备最基础的出离心和菩提心。
以后我们可以大量讲菩提心和证悟的关系,它们是怎么互相影响的?这些东西如果没有在我们的内心里面生起非常深的感悟,总认为是一门技术、一种感受,那只能说明你连最基本的东西都达不到。每个人都想来听一个能让自己震撼的东西,那是小说看多了。
六祖去五祖那里得到的窍诀是什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六祖还没来东山找五祖之前,他已经听过这句话。后来根器到了,第二次听到同样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证悟了,他并没有讲更新鲜的、秘密的咒语。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做一些基础的修行,反复地观察自己的心,从对世法的贪著中慢慢地拖出来,这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些都做不到,后面很扯淡的,基本上都是鬼扯!你懂不懂这些窍决呢?这些窍决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而且太有用了,但它一定是针对相应的心灵。
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长期处在自认、自以为是,或者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贪著、忧虑、恐惧的心灵,你随便怎么跟他讲都等于零。一个小小的习惯都可能把你害死,把你套在里面整天没办法去修行,没办法去体会心的状况。所以,大家一定要非常用心地去搞这些基础。
每次说佛法都跟大家谈这些,你们是不是很厌烦啊?因为我看到大家这样子,才会去讲。如果没看到,那就没必要讲了。
好了,一个“空”就讲了这么久,以上是回忆上个禅七的内容。现在开始讲《黄檗禅师传心法要》,每一段的正论我都用了黄色作底色,我把内容念一下。
正论:
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像,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
对于读过中观的人,这一段看一眼就懂了,甚至看都不想看。我想告诉你,这全是修法。如果你用概念去理解,这些东西是很容易懂的。但从修法和真正的证悟的角度去看,就会得出另外的看法。
“此灵觉性”,这就不用说了,是指我们的自心本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是什么意思呢?灵觉性是指光明,光明与虚空同寿,就是虚空与光明同体的。为什么要与虚空同寿呢?这种光明从来没有生与灭,像虚空一样。
他是想让我们在头脑里面明白,头脑可以想象虚空是不生不灭的,为什么呢?《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这部论典,至今已经有几百年了,那时候很多人对虚空的看法,跟牛顿经典物理学说的空间是一样的,他会这么去想。几百年前的论点,它与虚空同寿,虚空是指庞大的空间,那时候的经典物理学就认为那是不生不灭的空间。我们现在认为的空间还是这样的,所以最终还要破空。
现在很多人去想虚空,宇宙好像是一个庞大的空间,可以放星辰、放房屋,很多人会这么去想。但你学了中观以后,或者学了现代科技以后,你不会认为空间与时间、速度、重量有关系,甚至不会认为空间会打折等等。
古代写的虚空,其实是想告诉我们,灵觉性(光明)是没有生灭的。它的体没有生灭,它的用可以生灭。关键它的体和用是一体的,从逻辑上去想,经常都会懵。为什么逻辑会懵呢?因为逻辑想的同时,他的用心方式是建立目标、建立形象、建立词汇,它已经是心的对境了。
比如我们在想虚空的时候,是心的对境来的。他拿对境来互相拼排,不管是相合还是相契,都不行。当你在头脑里把它定为对境的时候,它已经跟其他东西不一样,这在因明里面叫“遣余”。
我们在想虚空的时候,虚空就跟很多东西不一样了,大部分人都会这么去想的。如果你真的感到觉性虚空,那个对境是除了心以外,所有的作用都叫虚空。那心体呢?心体像虚空,就说明根本找不到心。找不到心,就不会有生灭的。有点不好去想,不要去想了,想出来的永远都是心的对境。
你知道你在想嘛,你的知和你所想的东西是二元对立的。你座上在感受嘛,你感受到的对境和你能感受又是二元对立。所以,不管你想也好,感受也好(感受就是各种各样的参),永远都是错的,不可能对,这就是我们在2011年讲的“狗咬尾巴”,永远都咬不住。
所以,他会说它与虚空同寿,从来都找不到、感受不到、思考不到。那要怎么办呢?以前曾讲过歇即菩提,如果你的内观程度不够,积资净障不够,一歇下来,要么是禅定,要么是昏睡,中间还有发呆(既不是禅定,也不是昏睡)。
经论里面有五种错误的不分别,处在里面就不具备自明的能力,他的心没办法明白自己,这是不行的。与虚空同寿的意思,就是你肯定找不到,同时决定了它不是任何认知的对境。
认知的对境有很多,有生、灭、有、无、净、秽、喧、寂、少、老、方所、内外、数量、形相、色像、音色,全都是认知的对境。我刚才说的是修行,其实就是单空的修行。
什么是单空的修行呢?当我们看到秽的时候,“秽”就是不干净,我的心觉得它秽,这时候我的心是不对的。比如粑粑(狗屎)或者很脏的东西在我面前,我的心感到不舒服,这时候我的心已经秽了,它肯定不是我的本性、不是我的灵觉——好了,我把它空掉,这个叫做“未曾秽”。
未曾秽,是不是我就回到本觉里面去了呢?在你没有对本觉有清晰的明白之前,它不是的。但是,通过不停地不秽、不寂、不少、不老……这不就是单空的修行吗?反复地练,反复这么去做,再接受窍诀就很容易明白。
甚至会自碰(这种可能性比较少,但是也有的),什么叫做“自碰”呢?因缘一到,比如香严击竹、摔一跤爬上去,都有可能一下深明。甚至陷在这个智慧里面,都有可能去明白。
不管怎么样,其实讲的就是不能用二元认知的方法求取见地,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我们修了这么多年的单空,为什么还是没认知到呢?你的根基不够啊!你修的单空不周遍,你只是说未曾有身体,未曾没有身体就做不到了。很多人修到身体消失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说的是身体。
还有,未曾喧你也不行,人家一闹,你就烦恼了。未曾秽你也不行,人家骂你,你就不行了,你的心里会不舒服、你不周遍。人我这一坨东西,不会因为你去禅修,在座上把身体夺了、外境夺了就能得到改变,改变不了的。你的心没有依附在虚空上,没有与虚空同受寿。
当然,与虚空同寿还有很多哲学意义,因为虚空没有开始,所以我们的心也没有开始。你拿什么东西去照虚空啊?无明的开始是什么?我们的心一开始就是无明,没有明,因为无明就是明。如果心一开始就自明了,然后又无明的话,也就是佛陀会跟我们一样重回轮回。所以,我们的心一开始就是无明,虚空是体,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体。
大家能听得懂吗?大家听得二五二五的,我就没精神了,那我们来讲出离心,或者讲点中观的知识?所以,这一段在正面地诠释觉性,叫“灵觉性”,说的就是不能用二元认知的方式求取见地。接下来我们逐段来解释。
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
这是什么意思?觉性无始,觉性没有开始,它一定是无始以来,它不能有开始。这个你理解不了,因为你是没办法理解无始的。理解是思维,思维一定有开头,开头就会有开始想,停下来是有时间性的,你要用一个有时间性的东西去理解无时间性的东西是很困难的,这是科学家的麻烦,但科学家也的确是这样运用的。
你只能停下分别性的认知,首先来一个无分别的认知,请记住,无分别的认知其实分很多层,最粗大的无分别就是先摒掉思维。所以,有禅修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会承认没有时间。虽然他的定还是有时间,哪怕入了灭尽定,一万个大劫也要出来,所以是有时间性的。如果他误认的话,他会认为这是没时间的。
但是,用思维的人一上来就知道有时间,对此我们想不通,我们不能直接认知没时间。所以,我们很难理解没有时间——无始。“无始”其实就是当下,永远就是这个,永远都是它。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分析方式,昨天、明天其实就是现在,用粗大的方式来理解一下。但这也是概念性的,真的明白“无始”,你就明白了,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无始”,就是当下。
禅宗里面叫做“十世古今,不离当下”,这太哲学化了,现场的师兄已经懵了,网上的师兄们,你们懵不懵?懂了是吧?那全都开悟了,哈哈!
无始以来,以虚空同寿,其实就是没有时间,当下,它没有体。然后一大堆的“未曾”,它不受任何东西的污染,可以离开任何叨扰。他就是离不开金钱的叨扰,离不开未来的叨扰,离不开佛法的叨扰,离不开上师的叨扰——“上师对我不好,我不解脱了!”“你不尊重我,我不解脱了!”这种人应该拖出去!
我们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未曾、未曾、未曾……其实是单空层面的东西,但很多人都做不到。我们在座上修的那点东西其实很浅,真正的深不在于禅定深,很多人可以把禅定修得很厉害,我们这个团体里面坐一天、坐一晚上的都有,一晚上完全不动,但这只是定深,不是心的改变深。
定深的人意识停下来,这些人理解当下还可以,但是定过深也不行的。为什么呢?如果这个就是真正究竟的当下,那他禅定一个小时或十二个小时就已经解脱了,一个念头都没有,但是一有念头就毁了,又出定了。
所以定深也不行的,那个定里面没有非常深的观力。观力和定有关系,但没有绝对的关系。原因是什么?我们在定的时候,我们的我执是不受毁坏的,它会被压在里面,所以要去观修,定并不能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要去观修,观修的意思是什么?通过不停地去清晰、去捏造,再放手,慢慢地体会到不被定和散乱扰乱的本质。定是一种扰乱,这个很深哦!你们先定了再说,别被扰乱一下心,一扰乱出法喜来了,也是挺好的。
但有一种本质是不被定和散乱扰乱的,你定用了什么?用了心!你散乱用了什么?还是心嘛!那心是什么?这时候的心应该是本质,不是某种作用。散乱的心可以贪嗔痴慢疑,还有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念头、想法、情绪。
定的时候是一种状态,还有各种各样的状态,甚至一个念头没有,也可以有很多很殊胜的状态,看到光、看到这样那样。但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质应该不受它影响,为什么呢?你的心受散乱影响吗?没有,你可以定,定的时候说明你的已经不受散乱影响了。你的心可以受定影响吗?不是,你还可以继续散乱。
贯通这两个东西的是什么?大圆满《椎击三要诀》里面说的“座与座间无分别”,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但这个东西我们不能用意识去弄,意识想出来的东西在座上就不一致了,你不想它就没了,感受性的东西下了座也没了,所以都是不对的。
我们要慢慢去找,你一定会说什么是什么,这时候跟你说任何语言都是一个对境,一说你就开始想。有些陷在单空里面,其实还有轻微的意识,耳朵听的声音,然后去对照自己单空的某种境界。
很多人听课的时候会闭着眼睛,认真地听。但也有些是一种抵制,我不想听你的,我闭着眼睛装逼。人的心观察下来,会发现真的很好玩。当然,也有的是真正在听,并且对照这个东西——“嗯,是的”“嗯,二百五”……有很多这样的事,但这没什么,这是所有修行人必经历的过程。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弄清楚我们才能解脱,不然玩这些干嘛?不如饮淡茶、食个包!
请记住,我不认为佛教是什么宗教,我也不认为它是科学,它就是个真理,因为科学不承认有究竟真理。科学是什么?对世界某个区域、某个范畴进行研究,称为专科。科学是否宣称找到究竟真理?没有科学敢这么说!
宗教是你要信,信和怀疑是在一起的,没有怀疑就没有信。而佛教不是的,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学,它就是个真理,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得到的真理。为什么呢?因为心在你那里,你可以随便找。物质会离开你,你的身体会离开你,但你的心不会离开你。你离开了你的心,你就不是你,你是佛,你能离开你的心吗?
其实不用离开你的心,你要知道你无非是心的一种游舞而已。这个话好说,你要怎么去体会你是心的游舞呢?你的身体、你胡乱的念头,你的怀疑、仇恨、骂佛、诽谤……这都是心在游舞,没有心怎么动啊?如果这时候能够安住于觉性,它怎么游舞都可以。安住于觉性就是自明心,心非常清楚地明白自己是怎么样的——“非常清楚”不是一种状态,它可以随便用,用的时候也是解脱的。
所以,这个事情是能够实现的,不需要见到什么东西。不需要见到生、灭、虚空、体性,也不用像虚空。“虚空”的意思,就是你回过头去找它找不到,这就行了,再也不要去把它想象成虚空、感觉成虚空,都是不对的。
觉性无始,即其为最基本,非实有,故而不生,亦不灭,与虚空同寿,莫如说其体性无实,无生无灭,故喻同虚空。正由于体性无实,非二元合和之物,故而所有相对之分别,如“有、无,秽、净,喧、寂,少、老……”等等,皆于之无法对应。
“觉性无始,即其为最基本,非实有。”觉性是所有现象最基本的东西,同时它也不是实有的东西,所以叫做觉性无始。
“故而不生,亦不灭,与虚空同寿,莫如说其体性无实,无生无灭,故喻同虚空。”这样的话,还不如说体性无实像虚空,无生无灭像虚空,——故喻同虚空。这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随手打下来的解释,真正的解释,我刚才也讲了很多。
“正由于体性无实,非二元合和之物,故而所有相对之分别,如‘有、无,秽、净,喧、寂,少、老……’等等,皆于之无法对应。”这些话有点古言古语,意思是与心相对的所有分别,比如有、无、秽、净,喧等等,都不能跟它形成观待。一形成观待,就是你证了一个东西。你觉得你证了、明白了一个东西,那都是错的。有时候触碰会有这样的说法,黄檗禅师后来说得非常厉害。
我们先拉到后面去看,我记得他曾说过一个非常厉害的例子。整部《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的经典,说的都是一个东西。他是随口开示来的,并不像传讲论典那样一步步地按照科判来,有时候讲得很高深,有时候又回过头去讲简单的,整部《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好像非常不讲秩序。
那我为什么会讲到这里?因为我在作解释的时候,恰好看到这些东西,我们先拉到后面来解释。
(“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皆是境上作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尽是境。法有没处,没于有地。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大圆满和禅宗都可以叫做心地法门,在心的作用、心的本体上,去建立一个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就是一切境相由心现。
“遇境即有,无境即无”,这是心的作用,遇境也是心的作用。有相分才会有见分,没有相分就没有见分,那么体呢?“万法皆依心”,这个“心”指的是阿赖耶识。它一遇境,前五根生起来就有相应的见分。如果不遇境,又回过头去,这时候的心就是阿赖耶识。
“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反过头来说,不可于净性上(究竟性上),即阿赖耶识的本性。阿赖耶识心和我们的净觉性,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一个明白,一个没明白。明白叫做净性,不明白叫做阿赖耶识。在净性上,也就是我们去找它的时候,不可转作境解,不能把它当成一种净、秽等等。
后面这几句话要仔细听,是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被他说出来的一些状态。“所言定慧”,有定、有慧是不对的。“鉴用历历”,我们的心像大圆镜智一样,什么都可以在里面现起。这个话说出来,我们这么去思维和感受,并且认为它就是的话,这是一种错误、是一种对境。
“鉴用历历”,像镜子一样的。“寂寂惺惺”,说的是体,“寂”是完全不动,同时又明明白白。我们经常会说:“哎呀,我的心是这样的哦!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寂”就是不动,没有分别念。“惺惺”就是很清楚。这些都是误区。
“见闻觉知皆是”,当我处在那种状态的时候,各种见闻觉知都是法性游舞,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错!为什么?
请看下面一句,“皆是境上作解”,其实它是对境。
“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为中下根人去解释,让你去想、去感受,引导你去参,叫中下根人。禅宗的上上根人一句就明了,明了以后也没什么好说的,甩手就走了,谁会听你说那么多啊?
“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你要真正明白,就要放弃这些东西——“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皆是”,要放弃这些,皆不可作如此见解。
为什么呢?“尽是境。法有没处,没(mò)于有地。”对境生起、灭掉,有没处。“没于有地”,就是单空。我们看到什么东西,把它空了,这就叫做“没于有地”。因为那个东西在与你认知它是空,其实是二元的,你还有个心在看它。如果你说这个心是鉴用历历,还是错的,永远都是对境。因为他用了禅宗里面最陡的一个方法——“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什么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你不能用概念去说,谁都知道但于一切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但怎么不作有无?不作有无是怎么样的?它既不是概念,也不是感受,甚至不是鉴用历历、寂寂惺惺。
有些人说:“这一切全部都是见闻觉知嘛!”有时候会处在一种状态里面,修单空的人大部分都会经历这些。如果连这些都没经历过,请一边去!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还落不到非常深的分析里面去,这里有很多的误区。
我为什么要跟大家讲这些?有好多人已经在搞这种参修,很多人已经直指了心性,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证悟了,起码你要听这些东西。不管你证悟与否,如果证悟了当然好,如果发现自己没证悟,或者你已经证悟了,那也没什么。
如果你已经证悟了,我说什么,你都会觉得是一种加持。如果你没证悟,也可以帮助自己,让它更清晰。别那么轻浮,轻浮会把自己害了,也会把别人害了。很多人稀里糊涂地跟着一些稀里糊涂的人,大家一起欢欢乐乐下地狱!
一般连欢欢乐乐都做不到,因为没证悟的人走到一定时候是走不下去的。他自己走不下去,别人也走不下去。没那么大的头,却戴那么大的帽,不沉重才怪,能糊弄的就是一些二憨,稍稍聪明的人,你怎么糊弄啊?所以,大家要去做这些观察。
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像,无音声。
同理,觉性之体性空寂,亦无大小方所、数量形象,颜色音声……等等。
如果从见解去看,说结果就是没有什么,什么都是无。《心经》里面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其实说的就是这些。落实到修行上,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具体怎么开始?夺啊夺啊夺,天天夺,捏造一个光来夺,这是最简单的。
我们修的单空思维性非常强,慢慢地夺出一些空的感受,然后固定住形成定,定久了就会形成照。“照”就是直接感受都是空的,定更加深,所照的内容开始消失——身体没了,外境也没了,但还是定。很多人在身体上的深入不错,但落到心法上往往就不行了,连怀疑、生气都空不了。怀疑是一种念头,不管对不对,念头生起来都是你要灭的对象——很简单,灭了它!
单空修到一定时候,就已经没有怀疑了。为什么大乘会用很多说法来攻击小乘?因为人很容易陷在里面,什么来了都是空,把人我都空了,然后真的会去寂灭。所以,单空修得很好是不会有烦恼的。
阿罗汉其实就是一种单空,很多时候我们连这个都做不到,就说明单空修得不周遍。为什么修得不周遍呢?因为观修这种方式是很粗大的,我们用光来夺是想象性的,然后靠体会这么去。
还有一种更细的修法,就是修气脉,首先建立一根中脉。这种修法是不是建立呢?你说它是建立也是建立,你说它不是建立也不是建立。中脉有七轮、有四轮,轮要自己去观修。还要去观日月明点,日月明点融入“那达”,最后心要陷进去,什么都没有了。学密宗的都应该知道这些修法吧?
你去观修气脉,观得很清楚的时候,心就很定了,观想力也会非常强。通过这样的观想方式,形成定、形成最细微的觉察能力。当气往中脉汇合的时候,念头就消失了,所以一定会形成定。同时结合一些密宗的修法,在此我就不再深入了,你们去找自己的上师,一定会有相关的修法,最后会形成大乐。
男女行为为什么这么乐啊?我们为什么认为爱情第一?因为男女行为有双方中脉的尾端接触,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造成明点的融化,等融化以后就出问题了。他们没有将此拿来修行,属于典型的欲望、贪欲。
如果从修行的角度去,你会感受到大乐。乐会造成我们很容易陷在定里面,其实乐也是心的一种作用。在这个作用里面发现它无实,同时也找不到。当你真的觉得它无实的时候,它就不消失了,然后就乐空双运。这个过程嘴巴一描述就过去了,如果要去修,得修很长时间。
这种夺很细,即使再细,也要让我们明白心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能够通过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以思考的方式,而是以心找寻的方式,一下就领会到也是可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大圆满粗大的指导时,一定会跟你说去找心在哪里——心在外境上吗?心在身体里面吗?
《楞严经》里面讲了七处征心,大家读过吗?这是大圆满比较显教方式的指引。当你去找的时候,你会知道心是找不到的。这种知道不是概念性的找不到,你在用概念的时候,怎么找不到啊?你在想的时候就是,找到了就肯定不是。你去找的时候,实际上在作用的时候还找不到。
禅宗里面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这就是我们说的找不到心,你需要反复去找。为什么找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找到呢?中间就差窍诀!如果心的基础不够,人我的执著太深是不行的。你心的主要作用力根本就不是这些,而是钱、酒、好玩、掼蛋、人际关系、别人怎么看我……
这种心思是没办法真正明了的,他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实际上是心通过人我对它感兴趣。当心通过人我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是没法解脱的。实际上我们是解脱的,我们皆证如来圆觉。
那为什么没解脱呢?因为我们的心没办法不通过人我进行作用,所以要去把人我去掉。当然,不是要完全去掉人我才能开悟,去掉一部分,心就能够确定这就是解脱的。这不是一种决心,也不是一种歇斯底里,也不是一种强行安利,而是一种亲证,人一下就松了,到了这个时候什么都不怕,无非如此。
但这不是一种完全没证悟的狂妄,狂妄的人是不怕死的。比如以前北京菜市口的杀人犯,行刑前会说“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他也可以这样子。但证悟后不是这种故作潇洒,而是自然充满智慧和慈悲,他不用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根本就没有十八年,一场游戏——“一场游戏”不是一句话!
如果你没有这种经历,很难说得清楚,靠想象可以想象很多东西,强行去感受一个东西,然后套在想象上也可以,但真实的解脱就是真实的解脱,他能够做得到,要说难也不是很难。
为什么我反反复复地讲要离开世俗的贪著?因为贪著的用心方式,决定了你不解脱。无论你做多大功德,即使你把全世界的生都放完了,每位大德反复供养十遍也不行。
《金刚经》中说:“一个人用恒河沙数那么多珍宝去供养佛,最后都不如四句偈。”即使你每天供养,甚至用血肉去供养,最后还不如那句话。那一句话不是我们去思考那句话,而是实现那句话。实现了那句话,当然无量无边,虚空都没办法装得住那种功德。
你们能听得懂吗?我只求概念上能够懂就行了,因为概念上懂了,你就会慢慢指挥你的心往那边走了。不是要你马上做到,这个东西凭概念是做不到的。就像练拳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别人“啪”的一拳把两百斤的东西打飞出去,但自己上去打却很容易被弹飞出去。
心需要去练习,反反复复去观察,概念很好懂,逻辑能力强一点,记忆力好的,什么都能说。但说出来的、感受出来的,可以跟贪嗔痴各种欲望混在一起,非常舒服地在阿赖耶识里面安住下来,可是何时发作就不一定了。发作的时候可以对人说佛法,但另一种东西出来就是折磨自己,有时候也会折磨别人。
我为什么会讲这些啊?你出现什么,我就讲什么。如果你达到根基的话,有时候听到几句话就解脱了。当然,也有那种非常详细的体受引导,但这肯定是对那些具根器、具因缘、具福德的人讲,不然的话是不行的,讲了也没用。
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
否定你所有的操作,还参个屁啊?不可觅,找不到。不可求,智慧分析也不行,言语取也不行,以境物会也不行。“我证到了什么状态,我现在什么都看不到了”,那都是扯淡。我用功也不行,即使坐穿了也没用。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明白,但你就是明白不了。这不是我说的,而是黄檗禅师说的。
由于觉性非二元对立之识境,故而觅求之境,俱非真实。凡人类之分别根识的认知对境,无论是分别智慧、言语逻辑、殊胜景物、禅定状态,全属虚妄。故而功用努力之修行,也只能是集资清障,祛除渐次无明而已,最终结果,是自心自明自显而已。
“由于觉性非二元对立之识境”,识就是分别。我们不要把分别想成是意识那种分别,一下看过去,我看到两个人不一样就是分别。我看到两个人不一样,如果从本质上去看,你们只是法性在游舞,你们不一样也是一样,你们两个的分别就不会有了。当我看到两个不同的形象,如果不从法性去看,我就要分你是个男的、你是个女的,紧接着很多东西就来了。
那是不是从觉性去看就没有这些了?不是的,在觉性里面是一样的东西。你想什么、他想什么、我以个体的方式想什么,全部同时出来。比如证悟的上师面对你,你这个个体和他的觉性虽然是一体的,但他是以个体的方式来对你,还是要说你叫什么名字、你们一起去做什么事等等,同时他会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知道你在想什么。
他知道这是一个幻化的东西,所以他不会为这一坨(身体)而纠结痛苦。身体不是主体,但我们现在的任何行为,都以身体和身体里面的思考者、感受者作为主体。当没有思考体、感受体的时候,就不会有因缘果报。不管什么因缘果报,它一定要以动的方式呈现,一呈现,马上就是觉性——哦豁,这叫做无垢忏悔。所以,见到本性就是见到真的金刚萨埵。
《永嘉证道歌》里面讲:“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里面的“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指的就是这个。当你达到这种程度,当然就解脱了。
但它不是一个想象,或者偶尔的感受。偶尔的感受,或者被指引触碰了一下就觉得是,那就很惨。碰一下,你就觉得是的时候,你的心一定会去认它,又变成了对境,所以你也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呢?生不起那种感受,你就找不到了,因为那个东西本来就找不到。
所以,触碰很多时候会把人弄到坑里面去,会把它变成对境,总想去找到它,然后继续安住它,这肯定不行的。所以不能去找一个东西,而要先去执。
禅宗里面说:“但去妄,莫求真。”哪怕是触碰了也不行,有的甚至不一定是触碰,他认知了以后还是能够安住,但刺激一来就不行了,立即又回到人我的方式来思考和做事。
这种要怎么办?要去训练妙力,专门往坟地跑,专门找刺激自己的对境,想办法去安住觉性,想办法在这种强烈刺激里面训练妙力。遇到强烈的刺激,我们自然会以人我的方式处事。什么叫做人我的方式?汽车撞过来你会躲,这就是人我的方式。
有些人经常说自己证悟了,稍稍一点点挫折,就会烦恼很长时间。这种状况下,大部分人根本就不可能证悟,就算证悟了,也说明那个东西很弱,经不起任何东西的抨击,遇到生死大事的时候搞个屁啊!
这样你就说自己证悟了,这种自肯很可怕,这种自肯等于否定三宝——你这个逼样就证悟了,那三宝也就跟你这个逼样一样?会让人丧失恭敬心、丧失敬畏,一般都会去糊弄自己、糊弄别人,所以要警惕啊!很多人都会这样子,然后就认为自己证悟了,反正大千世界无罪福,接着就乱来。
所以,大圆满最后要修到什么样的程度?梦中你都要保持觉性,觉性不是离开我们的任何一个状态,不管你在生气、在贪婪、在打架、在做法事,还是在修禅定,觉性永远都在,不存在找不找得到它的问题。而且清楚了它以后,所有的东西全部呈现为觉性,那就意味着觉性的力量非常巨大,占领你的相续。如果仅仅一点触碰,引发二元就不行,这是不管用的。
即使你稍稍有点触碰、有点安住,如果力量不够,还是不行。说明陷入的程度不深,也不够清晰,差异的东西搞不清楚。我经常说差异分明,其实差异分明与你的修量有关系。有些人似是而非,与修量也有关系。有些人很清楚,但修量不够。有些人的修量很高,可能禅定和修的法都很高,甚至产生神通,但他还是不明白。所以,这些情况是因人而异的。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这个群体首先要考虑出离心和菩提心,别担心没有窍诀指引。如果前期的基础都做不好,会骗人的。首先是骗你自己,然后就开始骗人,那对不起,下面真的有一口非常厉害的锅,会把你煮了,而且没时间性。如果连这个都不信,说明你的心智有问题,这就挺麻烦的。
如果真的开悟了,他会很谦虚、很谨慎,其他地方乱七八糟没问题,但这个事情不能,有天然的敬畏在里面。有人问:“证悟了还敬畏吗?”当然了,所有人证悟以后都有个特点,对众生爱的不得了!
我们的爱都是目标性的、利益性的,但菩萨的爱不是如此,圆一切众生,他没有利益心,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证悟以后会对三宝爱的不得了,同时也敬畏。
爱他的心有错吗?不会错的!你们听到“他爱他的心”的时候,马上就想到自己的心。并非如此,他的心是一切,所以他爱所有的心,自然就会有菩提心。菩提心是爱心的所有游舞,空性的心是爱心的深处。爱心的深处,才会在无分别的觉性里面待得下去,能理解吗?
你说:“这个好哲学化啊!请告诉我窍诀!”我不会说这些,真正的窍诀,你们要去找大圆满的上师,他会一步步地把你引进来,引进来还是我说的这些东西,在网上我只能把它哲学化了。
“由于觉性非二元对立之识境,故而觅求之境,俱非真实。”所以你找的东西俱非真实。
“凡人类之分别根识的认知对境,无论是分别智慧、言语逻辑、殊胜景物、禅定状态,全属虚妄。故而功用努力之修行,也只能是集资清障,祛除渐次无明而已,最终结果,是自心自明自显而已。”
这句话要好好读,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写下来,但意思是对的。无论你怎么努力,包括你去参、去打坐,其实都在积资净障。虽然不反对这些东西,禅宗行人参了几十年才参破的,但什么都是积资净障,只不过禅宗要靠自己去积资净障,比较难一点。
而大圆满有次地,有上师加持,有三味耶戒在帮忙,这样去积资净障,然后逐渐去除无明。这个无明不是简单的贪嗔痴慢疑,而是对心不明白自身的总无明。大家不要想着这是一种状态,这种说法很容易把人带到误区里,以为证悟的时候可以看到什么东西,其实不然,你看不到什么东西,看到的都是一种对境。
大部人是循序渐进的,心可能是这个,但不是很清楚,慢慢地逐渐清楚,最后彻底的透脱。所以,禅宗有小悟五百次、大悟好几次、彻悟就一次的说法,大圆满则更是如此。
大圆满和大手印落到后面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还是有区别。大手印其实是对心各种各样的作用,反复地空、反复地观察,观察到后来,就发现它没什么好说的,离开了就行了。
弄到后来,甚至会说心的所有游舞都是无害的。《黑蛇总义》怎么说的?黑蛇代表贪欲、嗔恨、杀伐等东西。他把蛇拿起来看,但蛇是不咬人的。密宗里面的修法就是这样的,故意去找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来看,到了最后就看着它,就像老人看着孩子。老人和孩子是一个血脉的,代表所有显现和究竟法性是一样的东西,最后完全的释然。完全的释然才谓之为放下、谓之为解脱,有任何所证都是不行的。
我们再回到那一段去,我觉得很精彩。如果你认为有所证、有所得,是增上慢人。我们再拉到另外一段来讲。
(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
“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三乘”是指声闻、缘觉、大乘。
“唯一真实,不可证得”,前面说完全证,现在说不可证得。
“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在《法华经》里,法华会上有五千比丘,听到佛讲法,站起来跟佛行礼就走了。佛陀说,这些都是很傲慢的人,他们走了更好。
“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其实,“默契”两个字是大圆满的修行,但要去解释怎么个默契法?我之所以拉到这一段,是因为他的开示总是分在各处讲,有时候讲得很高深,有时候又回去讲简单的。在大圆满和禅宗里面就是如此,最简单的东西都可以讲成最深的东西,谓之为“落叶飞花,皆是利剑”。
现在又要拉回前面的内容,无论你怎么努力,所有功用都是积资净障,到了后来就是不努力。其实不努力里面有清楚,这个清楚也是最不努力的东西。为什么呢?你看你的心,你起来需要努力吗?你看这些东西需要努力吗?你感受身体沉重需要努力吗?你烦恼需要努力吗?你想努力不烦恼而已。你痛苦需要努力吗?不需要努力。你的心在自然展现这些东西,不管是随因缘还是造作,都在展现这些东西。
如果你的证悟跟清明、无执(无执就是没有强烈的倾向性)的东西是一体的,这些烦恼痛苦还用得着修吗?用不着!你在感受它是痛苦的同时,能、所是分开的,分开以后才是对治的,对治完了以后就不用分开——“体用何妨分不分”。
“未容拟议主宾分”,根本不用思考,主宾就出来了,主宾出来的同时,它们是一体的。主宾出来就是老人看着小孩,他们是一体的,不用分。老人看着小孩是分的,所以是“体用何妨分不分”,也可以读成“未容拟议主宾分”。“拟议”就是你的思维、感受,主宾分。听得懂吗?听不懂,拖出去喝杯茶!
如果连这个都不懂,就要好好回去修行。我没给大家指示,只是在讲这些状态而已。如果你连这些都不懂,你妈的××——我骂人了吗?你说骂也可以,你说没骂也可以,关键你要知道拿什么东西来骂?
所以,大家要去修这些东西。不管是修大圆满还是禅宗。当然,到了最后我们有可能会顿悟或者渐悟,但开始一定是渐次修行,一定要坚持修行,逐步地去修单空、菩提心、上师瑜伽——密宗弟子如果不修上师瑜伽,你说证悟了,那不可能的。
上师是你心的底层,上师瑜伽要讲心体一如,这是上师的根本,我们要把上师看成法身。所以,捏着鼻子才是虚空嘛(我刚才捏着鼻子说的),狗屎粑粑才是虚空嘛,黄金才是虚空嘛,这样才行。慢慢去体受这些东西,然后从书本的思维里面脱出来。
首先要天天去读书、去思考,慢慢地摆脱思考,然后产生觉知,最后摆脱觉知。一步步地来,这叫做渐次修行。这个过程,一定要去找成就者,别太相信自己。你会骗到别人,但最终一定会把自己给骗了。当你不想骗人的时候,你就清醒了。大部分人都不想骗人,但他在骗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如果你不自欺,也不欺人,那就是一个明白人。第一步,要做一些初期的修行,别轻视初期的修行。每个人上来都想什么也不做,马上去贪著这些东西。这跟练武功是一样的,武功练得再好,那也是人我。
我十八岁就开始打坐,一打就五、六个小时,甚至跑到重庆大学的校园去打坐。冬天的早上很冷,我长期地打坐,那时候也不懂得在腿上盖毯子,打着打着就得了风湿,膝盖肿得像馒头。那时候还年轻,去扎针、去贴膏药,加上运动,本身也在练气功,站桩就好了。即使是现在,膝盖都会受些影响。
还有看香头,练出了定,但是有用吗?坏的不得了,打架杀气腾腾的,练了武功更好造业,根本就没用。你们现在说的那些感受,我好早都有了,但屁都不是!
所以要修出离心、菩提心,执著自我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要改,你不改是不行的。别人一眼就看出你在人我里面打圈,然后你说证悟了,可能吗?只能说明你完全观察不清楚自己的内心。
菩萨一定要承担自己以及一切众生的苦难,因为他没有自我,他的心自然就是一切众生。起码他要承担周围这些人的喜怒哀乐,你是学大乘的,你不会陷入灭尽定。
如果你连这些心都没有,整天在自己是否证悟上折腾,然后又说你证悟了,显然在自欺!整天在为自己以后怎么活,还在纠结、痛苦、害怕、忧郁,这像解脱的人吗?中阴的时候,前面出现了银行,有很多钱,服务员微笑地迎接你——“快进来,你修行了这么多年,都是你的!来呀来呀,快进去!”“砰”最后是一口锅!
我说的是实话,你不要当玩笑,你心里面暗藏的需求是什么,中阴的时候就会出现什么,就像梦一样,它会把你带下去的。白天想什么,晚上基本就梦什么。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时间也差不多了。
大家要当真去听这些东西,如果不当真,损失不在我,在于你自己。我每堂课都是随意在讲,也就是不会重复。内容都是重复的,但讲法是随意的。虽然瞄向的都是一个东西,但是,听了以后要在思维上、感受上慢慢去磨砺,再通过修行,然后去找到它。怎么会找不到呢?找得到的,但你得有勇气。首先要离开贪著,你满腹的贪著,又说想解脱,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OK,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