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参究念佛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
予二十岁。正月十六日,太师翁入寂(西林和尚圆寂)。师翁于前年除日(于去年除夕之日),毕集诸眷属(召集所有的人员及徒子徒孙)曰:“吾年八十有三,旦暮行矣。我度弟子八十余人,无一持吾业者。”乃抚予背曰:“此子我望其成人,今不能矣。是虽年幼,有老成之见。我死后,房门大小事(寺院一切大事小事),皆听决之(都听由他来决定),勿以小而易之也(不要因为他年轻而更易)。”众唏嘘受命。
新岁七日,师翁具衣遍巡寮,各辞别,众咸讶之。又三日,即嘱后事,示微疾,举药不肯进。乃曰:“吾行矣,药奚为?”乃集众念佛五昼夜,手提念珠,予拥于怀,端然而逝。以师翁生平持《金刚经》,临终亦不辍。太师翁为报恩官住三十年,居方丈(西林和尚是以僧官身份兼报恩寺方丈),及入灭。至三月十八日,而方丈火,众皆叹异。
是年冬十月,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天界寺),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召集国内有名望与德行的人共五十三位),开坐禅法门。大师极力提拔予往从,时少师翁听之,乃得预会。初不知用心之诀,甚苦之。乃拈香请益(于是燃香礼拜请教),大师(云谷大师)开示审实念佛公案(参究念佛)。从此参究,一念不移。三月之内,如在梦中,了不见有大众,亦不知有日用事,一众以予为有志。
审实念佛公案:即参究念佛:以一句佛号(阿弥陀佛)作为话头,来参究念佛是谁。(详见《参究念佛》)
初不数日,以用心太急,发背疽,红肿甚巨,大师甚难之。予搭袈裟,哀切恳祷于韦驮前曰:“此必怨业索命债耳,愿诵《华严经》十部,告假三月,以完禅期,后当偿之。”如是,至后夜倦极,上禅床则熟睡,开静(禅林晨朝鸣板,催促僧众起床)亦不知。及起,则忘之矣(背疽完全消失,“忘”在古汉语中通“亡”)。天明,大师问恙(yàng,病)何如。予曰:“无恙也。”及视之,已平复矣,一众惊叹。是故得完一期。及出,亦如未离禅座时,即行市中,如不见一人,时皆以为异。
江南开创禅道,自云谷大师始盛,然住寺僧习禅者,独予一人。时,寺僧服饰皆从俗,多艳色。予是时,尽弃所习衣服,唯觅一衲披之,见者以为怪。
征:观西林太师翁,大非凡僧。寿考(长寿)令终,预知时至。得孙具眼,任以后事,究能报抚背之命,世法佛法两效焉,难矣!
方今到处禅期,入坐者,但得安单为乐,谁识用心为苦?憨祖发心念佛时,早数数见佛菩萨现身光明。人方得少为足,谁复肯请益参究审实念佛公案?憨祖尝示征云:“念佛不肯下死心,但在浮想上念,其实藏识中习气潜流,全不看见,故念佛从来不见一念下落。若念佛得力,尤胜参柏树子、干屎橛也(比参话头殊胜多了)。”审实念佛公案,有所自来。是以后来东游,过嘉禾,至栖真,礼云谷先大师塔,以明法乳。及居五乳,启建六时念佛道场,以代禅期也。
祷韦驮去背疽,一何如许灵应?自非(倘若不是)“三月禅期如梦,了不见大众日用事,离禅座,行市中,仍如坐禅时不见一人”,如是审实用心,莫指望祷韦驮有此轻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