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上堂课讲了为何要选择“持名念佛”,因为无论是集资清障还是修直观,念佛号都具备非常大的利益,最重要的是,可以契合弥陀大愿而往生极乐。
这堂课内容:
念佛所需要的一些原则:
出离心和菩提心:本宗的宗旨,是以修净土者的“心行”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因此,修持净土法门必须先发菩提心,也就是企求无上佛道的愿心;其次是发厌离心、欣求心,就是厌离这个众苦煎迫的秽土而欣求清净庄严的佛土之心。
三心:
1、至诚心,是真实为了脱生死而求生彼国,不是为求名闻利养而现精进相的心。
2、深心,对于阿弥陀佛在因地摄受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抱着毫不怀疑的信心,专心一念地称念佛号,藉由佛力加持而往生极乐。
3、回向发愿心,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资粮,全部发愿回向往生西方;再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有情众生也都往生极乐净土。(三心乃佛陀为韦提希王后在观无量寿经中所讲: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四修:
1、恭敬修:依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所释,于修五正行及五念门时,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彼一切圣众。恭敬,意业为主;礼拜,身业示尊:即身心并敬,为恭敬修。
2、无余修:专称佛名等五种正行之外,更不加杂余一切行,故名无余修。
3、无间修:“间”即间隔。相续修五种正行,不以余行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瞋烦恼来间;但凡夫之人不可能全无贪瞋烦恼,设起贪瞋之时,直下觉悟忏悔,常使清净,所谓“随犯随忏”。
4、长时修:所谓“长时”,并非必须年月长远,但从初发心之后,相续专修五正行、五念门,直到临终,于其中间,无有中止,即是长时修。此长时修为其余三修所通用,无论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若中途退转,皆不得往生,故知为成就前之三修而说长时修,因此善导大师各于三修之下而说“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五念:
天亲净土论云:若有愿生彼国者。劝修五念门。五门若具定得往生。何者为五:
1、身业礼拜门。所谓一心专至恭敬合掌。香华供养。礼拜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
期。不杂余礼。故名礼拜门。
2、口业赞叹门。所谓专意赞叹彼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彼国中一切宝庄严光明等。故名赞叹门。
3、意业忆念观察门。所谓专意念观彼佛。及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国土庄严等。如观经说。唯除睡时。恒忆恒念恒想恒观此事等。故名观察门。
4、作愿门。所谓专心。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三业四威仪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后。皆须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国。故名作愿门。
5、回向门。所谓专心。若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圣凡等所作善根。深生随喜。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随喜善根及己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彼国。故名回向门。又到彼国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彻穷后际。心无厌足。乃至成佛。亦名回向门。
净业三福: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十念法:慈云灌顶法师十念法。是尽一口气叫一念,念十口气。印光大师十念法是一口气十念,或五念六念随方便。有法师介绍“三声三声四声”念法。净空法师有说:十声佛号,每天九次。现在也有说十念的意思是每天念十声,但长年坚持。
念佛的三个阶位:未能一心,先求专念,未能不乱,先学成片
一向专念:一直都是一心念佛,无诸异念。也就是善导大师所开示的:“念念相续,毕命为期。”
“一心”,就是心念专一而不散乱。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明确开示道:一心者,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智者大师云:“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观音义疏》)
一心,就是专一其心,别无二念,亦即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所说的“无诸异念”也。永明大师云:“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狴(bì)牢:牢狱),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
天亲菩萨《往生论》云:“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止)故。”
所以,“一向专念”就是:一直都是一心念佛,无诸异念。这对净宗修学十分重要,是净宗修学的主旋律。所以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一向专念的关键是“专”。善导大师说:“教念弥陀专复专。”,即要“专称名字,相续即生 。”为此,就要“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要“心专、行专,内专、外专,人前专、人后专,现在专、将来专”。
一向专念和一心不乱:有人说一向专念就是一心不乱,二者有同有不同,一向专念是说行持,一心不乱是说坚持这种行持的结果。一向专念在“专”,一心不乱在“证”。
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不念自念,念佛念到产生初步的禅定,依靠佛号能够压住烦恼,且有洗了产生。
事一心不乱:心口相应,嘴里念什么,心里头就想什么。字字分明,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没有间断,这个叫事一心不乱,可以不断而断见思惑。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是如此。
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至少要破一分无明(无明共四十二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所谓“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念到心也没了,佛也没了,灵光独耀,一真独脱,就入了理法界。正念的时候,念而离念,连念也离了,可是离念时仍然在念,无念而念。所以不住到任何上头去了。这时候,没什么叫心,也没什么叫佛,也没有一切。然而,本心的光明,这一句佛号,是明明朗朗,这就入了理法界。
附三惑:
见惑与思惑: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之一。惑是烦恼的异名,谓迷妄之心,迷于对境而颠倒事理。见惑是意识以法境为缘而引起的烦恼,谓迷于事物道理而引起所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的妄见。思惑是五识(眼、耳、鼻、舌、身)以五境(色、声、香、味、触)为缘而引起的烦恼,谓执着于事物而引起所谓贪、瞋、癡等的妄情。于尔前经是说,断此二惑即可得涅槃,免于三界的生死。而断此惑又有顺序,首先是断见惑,其次断思惑,断见惑之位称为见道,断思惑之位称为修道。声闻、缘觉是断见思惑而成阿罗汉(无学道),谓可免于三界的生死,获得涅槃。进至菩萨则是断其后二惑(尘沙惑、无明惑)。又以见思惑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故亦称通惑,而尘沙惑、无明惑是谓别惑。
尘沙惑: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二乘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称着空惑,致妨碍出假利生,化度众生。此惑为二乘趋入菩萨间所断,又称别惑,但通于界内外,须假观破之.
无明惑:由痴而对一切法无所明了,故称无明。即迷于中道第一义谛之烦恼!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属界外惑,唯大乘菩萨,得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以中观破之!若论断位,则别圆二教不同。依别教之说,十信位能伏住见思惑,初住能断除见惑,七住能断尽思惑,八、九、十住能断除界内尘沙惑,十行断界外尘沙,十回向能伏住无明惑,初地以后至妙觉位能断除十二品无明惑。
念佛三昧:《观经》曰:“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指见阿弥陀佛), 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也叫“自性念佛”。
自性念佛指的是明了自身本具佛性,当体具足自性弥陀的大乘原理后,字字清楚,句句不乱,耳听心入、自念自听的念佛,这种念佛就是弥陀念弥陀。有了坚固的信愿心和明晰的教理认识,再随着功夫的深入,就可以水到渠成地逐渐进入“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的高层次念佛,这与修天台宗的止观、密宗的三密相应、唯识宗的转识成智、禅宗的开悟等他宗修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大集念佛三昧经》曰:“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
我们接着学习净土简介。本来这堂课就应该把净土简介讲完了,但现在搞得简介越来越复杂了。今天有可能会讲不完,但下个礼拜肯定可以讲完。讲完以后,要休息一个礼拜,然后学习《阿弥陀经》。 上堂课讲了为什么要选择持名念佛,以及很多念佛的好处,并且摘引了很多经论。大家最好在上课之前,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网上应该有录音,可以去听一听,或者是去看一看打出来的文字稿。不然你不知道今天的课会说什么,连续性不好。 上堂课讲了很多关于持名念佛的内容,最后作了总结,即一句佛号的利益。因为佛号的利益非常大,含括了很多,所以我们选择了四种念佛——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里面的持名念佛。为什么呢?一是它的利益大,二是上手容易。我们也读了很多印光大师的开示,他说持名念佛上手容易,普被三根。 观想和观像其实很不容易,很多人真的观不下去。比如,有些人观唐卡,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或者坚持一两个月没有反应,就不再继续下去了。观想也一样,《观经》里面讲的日观、水观等等,其实很多人做不下去。而持名念佛很多人都做得下去,所以上手容易。 这么容易上手的持名念佛,并不是没有功德,它有很大的功德。上节课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念佛功德的内容,都是从经论里面摘录出来的佛陀的原话。最后进行了总结,即一句佛号到底有多大的利益。持名念佛容易上手,又容易进入,还能持续下去,而且利益又大,那你为什么不选择它呢?所以,我们选择了持名念佛。 那么,它的利益集中在哪里呢?上堂课我们也讲了,第一、佛号可以积资净障。为什么可以积资净障呢?一句阿弥陀佛,“阿”字代表了十方三世佛,“弥”字代表一切诸佛菩萨,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陀”字是八万圣教。也就是“阿弥陀”三个字把佛法僧全部说完了。所以说,六字洪名,万德具足。 很多人会问:“念一句佛号真的有这么大的功德吗?道理何在呢?”道理我们也讲过很多遍了,其实阿弥陀佛就是你清净的内心,你的内心叫做“自性弥陀”。现在你概念上知道内心的本质是自性弥陀。按照密宗的说法,想蕴清净以后就是阿弥陀佛。其实想蕴清净以后,和你的自性是一样的,只不过从显现或者报身的角度,他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本质就是你的自心本性,所以叫做“自性弥陀”。 我们现在不知道自性弥陀,那么就要通过佛的名称去唤醒它。其实所有的念佛、念咒就是唤醒内在的清净自性。人为什么会轮回?就是在清净自性这件事情上迷惑了,如果当下安住于清净自性,就是解脱。如果不认识它,没有开悟,那就谈不上安住,你要去明白清净自性。所以,大量的佛教修行,比如积资清障、三主要道,最后都是要去明白清净自性是什么。 我们平常运用的修行方法,就是学中观、唯识,以及进行各种各样的修行。这里是说通过唤醒的方式。那这种方式是不是可以呢?真的可以,因为修行首先就是要积资清障。而万德洪名,即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可以积资清障。所以,积资清障为能继续修行下去,以及在修行时有动力、不遇到障碍奠定了基础。 现在有一个问题,有些人会问:“为什么我念了几年都没什么反应?甚至念了几年就念不下去了?”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是念的时候没有真正地用心,我们的信心、厌离娑婆的心不强烈,这是最重要的。等一下我会讲,为什么很多人念不下去。当你对念佛的功德、作用,以及对阿弥陀佛本身、极乐净土本身没有产生极强的信心时,你的念只是试探性的。 它与我们供养三宝时的那种功利性的心态是一样的,是在做交易。听说念佛好,所以要念,其实没有真心地付出——“我就是要去念”。只有你真心地付出,才能把自心的那些力量焕发出来,让你体会到好处。当你以做交易的心去念时,其实主要的动机是自私、自我,这样会障碍万德洪名这些功德显出来。所以,你念了几年都没有效果,交易心就失败了。你就会想:“哇,你说得那么好,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哪怕你概念上不这么想,心里面其实也会呈现出慵懒、没有兴趣,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刚刚开始进入佛教团体,很多人兴奋得不得了,觉得茫茫黑夜终于看到了一丝微光,心情激动得不得了,看到上师就打滚、磕头、激动得睡不着觉,几个月以后为什么不行了呢?因为那种激动并非是真正的信佛,它和中彩票以后的激动是一样的。那是一种世间利益,它会退失,退失了以后往往就会丢失信心。 很多人刚见到上师时会说:“我生生世世都要跟着你,这一世不够,下一世还要跟着你。”千万不能相信,他说这些话时,其实心里面有很多预设的想象。甚至这些预设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过了一段时间,这些预设得不到满足,他就不行了。这种预设的心态叫“将心待悟”,它本身会障碍功德出来,因为发心不正。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就是发心不正,而且还不自知。“果招迂曲”就是功德总是不出来。反过头来,他就会觉得真的不行。然后开始退失,开始想世间的一些得失,患得患失,最后就混到世间里面去了。这样的例子简直比比皆是,我亲身经历过的都有很多,看到、听到的也有很多。 念佛也是一样的,我们经常都会这样。虽然一句佛号六字洪名,万德具足,但是若发心不太正确,还是不行。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回去闻思,通过大量的闻思,增加对佛法的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讲那么多中观、唯识。当你的心里面真的相信它了,万德洪名这些功德才会出来。 因此,如果不告诉你为什么有净土,为什么有阿弥陀佛,以及净土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就让你一句佛号念到底,没有几个人能念得下去。你的心里没有真信,怎么念得下去嘛?而且若没有真信,念的时候功德不会出来,那就更念不下去了。最初的那种激动,就像刚进传销组织一样,觉得好得不得了,最后发现不是这样的,你就是传销,栽了。 这就是为什么学佛一定把信心摆在前面。信心为功德母,因为它本来就是心的功能,没有信心会障碍功德出来。简简单单的一句“信心为功德之母”,我以前也理解了很久。“信心为功德之母”并非是普通人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这是很片面的说法。 如果错误地理解“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话,是对佛法理论的不了解,它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的一种说法,甚至是一种胡说八道。比如,49年以后妖精不是都不能成精了嘛,你相信妖精能成精,才会看到鬼。49年以后鬼都见不到了,因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是一种不加辨析的很混乱的说法。 实际上“信则有,不信则无”应该怎么去理解呢?即我们心的一些功德,当你相信它时,它才容易表达、阐发出来。当你不信时,这些功德不是没有,而是表达不出来,它会被你各种各样的分别念、习性压住,这才叫“不信则无”。并不是说,你相信某件事情,它就能凭空出现,你不相信,它就永远不出现。那我不相信轮回,就没有轮回了吗?不是这样的。不管怎么样,信心就是功德之母。 那么,不是说“一句洪名”可以积资净障吗?既然可以积资净障,那资粮有了,障碍也清了,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念不下去呢?因为你不具信心!那要怎么样才能有信心呢?要闻思。 因此,我现在才来讲净土简介,向大家普及一些基础知识,把逻辑层面的东西先灌输给你。因为逻辑等闻思层面的东西,能让你产生信心,并且坚固你的信心、清晰你的信心。信心要清晰,如果朦朦胧胧地信,那就是迷信。所以,一定需要闻思。但是,很多师兄总是不去闻思。比如有些学净土的人,他会说:“我就一句佛号,万德洪名都具足了。”但最后修不下去,那就完蛋了。 网上呆汉师兄说:“要先洗脑。”“洗脑”这个词汇有点贬义的味道哦,赶紧忏悔,不然你就没有信心了。你要说洗脑,其实整个佛法就是洗脑,它把你的那些不清晰的、乱七八糟的、污浊的东西给你洗了,换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闻思就是起这种作用。 洗脑要看是用正确的东西洗,还是错误的东西洗。一个正常的脑袋,如果用带毒的东西洗,就会把你洗得偏执、狭隘,一些概念都搞不清楚,连民族、党、国家都分不清楚,这是一种洗脑方式,它会把你越洗越浆糊。但有些洗脑是把很多事情分析清楚,让你明白,这种洗脑要多多益善。如果不洗清楚,你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目标都搞不清楚。即使有时候搞清楚了目标,道路又搞不清楚了。即使找到了道路,行为又搞不清楚了,人家在跑,你在爬。所以,到底什么叫做洗脑?我们用词要注意。最关键的是要搞清晰,弄对才对。如果不对,瞎说是不行的。 比如,有人告诉你:“中药可以治百病。”但也有人告诉你:“中药不一定能治百病。比如很多病毒,中药都没办法治。”这就分清楚了,稍稍比前面的那种迷信说“中医能治百病”的观点好一点了。最后中医又告诉你,在中医里面根本不存在病毒这个概念,而是用寒凉、阴阳这些来说的。你一听:“哦,原来认知方式不一样!”一步一步地这样洗,你就会越洗越清楚。洗到最后佛法告诉你,世界的本质是空性,你又搞清楚了。这种洗脑的方式,就叫真正的学习。 而有些洗脑,它会把一些本身正确的、系统的东西给你洗了。比如,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好,然后提出个什么东西出来,直接把它打翻,说传统文化都是封建迷信,还不准你有反驳的余地,这也叫洗脑。洗脑的前提条件就是不允许你听其他人的,也不允许你看其他的。如果允许你看所有的东西、听取多家的说法,进行清晰的分辨,这样你还被洗昏了,那就属于前辈子埋坟埋错了。所以,大家要搞清楚这些观念。 我们回到课堂内容。以上就是第一点,一句佛号可以积资净障。 第二,一句佛号的利益还可以生定。佛法无非就是修止观,念佛可以念到功夫成片,甚至一心不乱。因为都摄六根,所以很容易生定。很多人打坐,观丹田、观虚空、观呼吸观不下去,但是念佛就能念进去。当然,这也不绝对。有些人就是要观丹田、看虚空,而有些人要靠思维中观的道理或者做观想。比如,我们修四夺时,观想光射自己,甚至观想狂风把自己的身体吹散。因为电影里面经常有这样的特效镜头,一阵风吹起来,很多东西慢慢地被风化了。很多人就是这样观想的,他问我能不能这样修单空,我说当然可以,风慢慢地吹也可以,用刀子割也行,无非就是要产生虚幻感。 而有些人一念佛号就安静了。也就是佛号念多了可以生定,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以后,一念佛号马上就能安静,甚至可以达到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什么叫“事一心不乱”?即一念佛号真的就能静下来,身心会沉浸在那种非常祥和、宁静的状态里面,这就是佛号的功德。 第三,一句佛号可以成观。成观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单空有单空的见地(单空的观),生起次第有其具体的观的对境,圆满次第有气脉可观,大圆满有大圆满的觉性可观。那念一句佛号观什么呢?实际上念佛号真的可以成观,而且成的观很究竟。念到理一心不乱或者念佛三昧时,你会发现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你念的佛和能让你念佛的那个东西是一样的。禅宗里面讲观念佛的是谁,也就是念佛能让你发现念佛的是谁。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佛有加持力,就如第一点所说,念佛号和积资净障有绝大的关系,念佛既可以积资净障,又可以成定、成观,你会很容易走到发现心的本质那一步去。看看下面是怎么说的呢? “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即念着念着,其实口念心想都已经停了,但你好像也在念。“无念而念”,心其实已经集中到能念的觉性上去了。如果念出声,你的心也能在自明里面,即“念而无念”。 “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而复双泯时”,即能所双泯,能念和所念全部呈现为觉性,呈现为实相妙理。“觌体显露”,即全面露出来,当面见到了。 “西方依正,彻底圆彰”,“正”就是正报,即你能念的心;“依”就是依报,即心所显现的这些殊胜的外境。这时候很圆满地彰显出来,叫“彻底圆彰”。所以说,念佛可以成观,这是第三个好处。这是说念佛念得很厉害的人。 那么,最重要的是,它能成立持名念佛的根本目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第四个好处,即念佛可以契合弥陀大愿而往生净土。 因此,这些好处堆积起来,在四种念佛里面,我们要选择持名念佛。那其他的念佛方法能否做到这些呢?也能。比如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肯定能做到这些。实相念佛就不用说了,已经达到目的了,安住在法性里面,能念、所念俱是阿弥陀佛,我的心就是阿弥陀佛,一切都是阿弥陀佛。 实际上净土宗就是以阿弥陀佛为上师的上师瑜珈。它和我们修的上师瑜珈是一样的,只不过把上师换成了阿弥陀佛。五加行的上师瑜珈里面有一种修法,即上师融入自身,接着一切都是上师的显现。或者是你跳入上师的心间,然后一切都是上师的显现。如果持名念佛你真的念到很厉害时,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显现。你的心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显现。 这时候阿弥陀佛就是上师,就是觉性,就是我们说的自性弥陀。这是很厉害的念佛方式,实相念佛就是这样的,可以当下见弥陀。如果活着时见不到,我们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生命结束以后,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里面化生。化生就是没有父母,化生的地方叫莲花。它只是取了个名字叫“莲花”,大家不要认为真的就像我们娑婆世界的莲花苞一样,就一朵莲花那么大的地方,而且莲花还一晃一晃的,坐着都不舒服。净土的莲花大得不得了,在莲花里面可以继续修行。 所以,念佛的功德非常巨大、圆满。也就是说,你可以在这一世通过念佛往生,甚至可以在这一世从持名念佛走到实相念佛。如果你真的念佛念到了念佛三昧,或者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再回过头去修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会易如反掌。为什么?因为那时候你的心已经纯净了,不乱了,可止可观,你的自主性强了很多。 我们现在为什么轮回呢?因为我们的心很难有自主性,王不登位,野老不讴歌,即觉性不登位,一切外显不能呈现为法性。不呈现为法性,它就会呈现为分别。你会被不同的外境,以及纷乱的心绪、各种各样欲望所折磨,它会形成冲突。比如,你要去满足一种欲望,而外境不让你满足,你就会痛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就产生了,你控制不住的,完全由不得你。 所以,人类就开始反复地哀叹、诉苦,写了很多诗,搞了很多悲剧。当然,人类在稍稍顺利时,就开始天天欢乐。欢乐过去以后,最后还是苦。人最终一定是苦的,因为你要老,你要死,这是根本。它是不用辩解、显而易见的。有些人会说:“老了有老了的优雅。”扯淡,那是给人看到的那点优雅。生病时,你怎么优雅呀?里面在痛,外面还要装优雅,岂不是更痛了? 所以,这是一种很片面,或者没有设身处地的说法。而且年轻时,你没办法设身处地,因为你没有老过。当然,你前世老过,但你忘了。由于没有老过,所以你不觉得老了会怎么样。当你真的老了时,就知道老不是“优雅”这两个字可以含括的。有时候你可以表现出来一点优雅、深沉、睿智、有很多历练、眼睛里面都是故事、每一个皱纹里面都是很多学识和哲理。我什么哲理都不要,我就要年轻的身体!别听这些,很糊弄人,实际上就是苦。 有些人会说:“死亡的时候死得很庄严。”不学佛你怎么庄严啊?浑身都插着管子,想死也死不了。如果发现心脏停跳,就用电来打,打得人都从床上弹起来,怎么庄严啊?连一些完全不信佛的人都觉得自己的父辈死得一点都没有尊严,还庄严?真正的大圆满成就者,或者念佛往生的人才庄严。 最近,我们这个团体有些师兄去帮人临终助念,真的有一个人念佛往生了。好多年终于看到了一个,听说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居士,才念佛(信佛)三个月。但她信得很狠,本性很善良,走的时候浑身柔软,其他地方冷了,头顶是热的,这是往生的征象。烧了以后还有舍利花,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往生了。我们很多师兄助念了那么多次,才碰到一个,很多都往生失败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说万修万人去吗?其实不然。后面我会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厌离娑婆,这是关键。如果没有厌离娑婆,念多少声都等于零,你的心还是系在娑婆上。娑婆并不是指某一个地方,而是你的心对人世间各种现象的那种贪欲、不舍。它在任何时候都存在,有些人在很苦时还说:“我还有希望,我还相信爱情。”这就叫不厌离娑婆。 以后我会跟大家讲这些东西,不然你会很矛盾:“不是说万修万人去,犹如带角虎吗?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往生呢?”原因就是大部分人真的没有厌离娑婆,没有下狠心——我这辈子就要去。即使有些人厌离了娑婆,确实想去净土,但修行方法和闻思的路数又不对。有些团体里面,大家凑在一起搞迷信,有些又不知不觉地开始诽谤其他宗派。这样是不行的,若念佛的人诽谤其他宗派,真的没办法往生。 那位老人家念佛三个月反而很好,没有你那么复杂。一位九十三岁的人,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生存的苦难。一般从六十岁开始就要受苦了,没办法不受苦。你会看到很多人间的酸甜苦辣,各种背叛、各种白眼等全都出现了,那时候老苦现前。当然,老苦不仅仅只是体力不行了,很多东西都会出现。那时候人情冷暖最能体现,你会知道人世间是怎么回事,心里面会生起真正的厌离。厌离不一定是真正的出离心,但加上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了出离心。 大部分人都想去西方极乐世界,但并不想舍弃现世。这两样东西会在心里面打架。到了中阴,谁能打赢很难讲。一般来讲,贪恋世间会打赢,因为你天天在串习它。所以,我们要欣慕极乐,即听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名字心里要欢喜,同时对娑婆要决绝,说白了就是要舍弃今生。提到舍弃今生,大家就沉默了——“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我也要修行,但我绝不舍弃今生”。这是挺搞笑的,它们完全是冲突对立的。这也是很多人念佛没办法真正达到目的原因。 上一堂课大概就讲了这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念佛所需要的一些方法、原则、心态。我们已经讲了净土的各种情况,比如为什么成立净土,净土宗传承上的一些知识,以及四种念佛中为什么要选择持名念佛。 那么,念佛还有一些方法、原则、心态。它没有那么简单,不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坐到那里什么都不闻思,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没有信愿,喊破喉咙也枉然,甚至说纵然你念佛念到风吹不进、雨打不透,还是没办法往生。 那我们怎么建立信愿呢?信愿,即你真的想去,也就是不想留在这里。而你又想留在这里,又想去西方极乐世界,那怎么可能呢?一个屁股,你既要坐在亚洲大陆,又要坐在美洲大陆,屁股要多大才行呀?这是不可能的。屁股要挪位,但很难,最难的就是贪恋世间,特别是环境稍微好一点,有点生存条件的人,没有不贪恋的。即使没有好的生存条件,也不代表没有贪恋,他只是没机会贪恋,等条件充足时,他贪得比谁都凶。 所以,理性上真心厌弃娑婆是不容易的,要闻思,知道靠这样的分别没办法有快乐,最终都是痛苦。我们经常说修无常,哪那么容易啊?你说修无常就修无常啊?无常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把握的,SK-II你不值得拥有,没办法拥有。但你想拥有你的身体、你的爱情,你想有一段愉快的经历,这些都不行,心里要随时提醒自己,这些东西随时随地都会消失。 如果出离心训练得不好,不要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连对付一些人世间比较粗大的烦恼、一些不期而遇的逆缘、违缘都不行。贪著过深自然会心痛,自然会难受,烦恼会很深。所以,无常不是那么好修的。修出离心就要修无常,很多佛子进入佛门那么多年,出离心都没有深入,总是想去追一些高深的窍诀。他是想以现在这种心相续的状况拿到一个窍诀,练成降龙十八掌、凌波微步,这是不行的。 修心的意思就是你的心要变,而不是以现在这样的心,学到一门技艺出去欺负别人。当然,你会说:“我不是想欺负别人,我是想利益众生。”你所谓的利益众生实际上是想捞便宜,要荣誉,要万众瞩目,这些都是自我的东西。所以,大家要明白为什么很多人没有修进去。 现在回过头来继续上今天的课程。今天我们讲修净土念佛需要哪些原则? 念佛所需要的一些原则: 一、出离心和菩提心: 第一个是需要出离心和菩提心。我现在说的是汉传净土宗的宗旨。 本宗的宗旨,是以修净土者的“心行”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因此,修持净土法门必须先发菩提心,也就是企求无上佛道的愿心。 我们去净土不是为了享福,而是为了成佛。为什么要成佛呢?要救度众生。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所以,有人说一句佛号念到底,如果什么都不告诉你,你没有这样的心,怎么念得到底呀?而且这样的心也不是说有就能有,你要去修行、积资清障才行,所以要修净业三福。 你说:“不是只念佛号也能积资清障吗?”不够,因为它是相应的。你有这样的心,念佛的力量才能出来;你念了佛以后,反过来又会加深这样的心。你不能截然地把净业三福全部拿掉,否则你念佛念不下去的,你不知道是干嘛。 其次是发厌离心、欣求心,就是厌离这个众苦煎迫的秽土,而欣求清净庄严的佛土之心。 很多人有欣求心,但没有厌离心,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信我们来看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 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是净土宗成立的核心大愿,汉传净土宗就是因为它而成立。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大家往往不去讲,导致后来在净土往生的标准上,产生了很大的冲突。什么冲突呢?他说“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即如果你想去极乐世界,念十声我的佛号,肯定就可以来。这样导致很多人误解为,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已经十几声,够了,那肯定可以去了,然后什么都不干了,而且他也确实想去。有人会把这句话解释成这样。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说“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想去西方极乐世界,而且我也念了十声,现在他已经成了正觉,所以念十声我就可以去,我想去。阿弥陀佛还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我是不可能犯的,我都不加入佛教团体,我诽谤什么正法啊?其他的我不管了,遇到佛法我就称赞或者不说。有人把这段话解释成这样。关于这句大愿有很多争论,说翻译有问题等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较多,以后我们有机会再讲。 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前面有句话我们忽略了,即“至心信乐”。这句话是很深的,四个字一下就说完了,中国文字太搞人了。至心信乐包括了我真的想去,“至心”不容易,“信乐”甚至要念到欢乐。而且至心信乐还包括了厌离娑婆。在这样的状态下,有强烈的信愿,确实死亡时你自然就去了。甚至不用念十声,哪怕一声,只要欲生我国都可以去。 不然就会被解释成各种各样的意思。有些人甚至说,你平常这样念十声不行,要在临终或者中阴时念十声才行。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方法,最重要的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八个字。有信愿才能往生,得生与否全凭信愿,往生以后品位之高下,取决于你念佛的程度。 信愿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你要彻底相信,这本身就难了。念的时候,一定要信乐往生。即至心信乐,同时要厌离娑婆。大家都不谈厌离娑婆,因为厌离娑婆会伤到大家。人就是什么好处都要,还要继续要好处。但是,如果有这样便宜的事,还有什么轮回呀?娑婆早就被度光了。 所以说,这些理义我们要弄清楚。说老实话,有些讲法很片面,它过分地强调一部分内容而忽略掉另一部分。当一个人的心片面地理解时,也许靠这种片面,你也突破了,但很多人因为片面而没办法达到目的。所以,大家要懂得一些用心的原则,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冲突。 我们现在回到课程中来。我们在念佛时,并不是上来就一句佛号念到底,它需要出离心和菩提心。我这里说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并非是藏传佛教的内容,而是汉传佛教的,都是用祖师们的话说出来的。 其宗旨虽然是以修净土者的“心行”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但是必须要发厌离心、欣求心。厌离心、欣求心就是所谓的出离心。即要厌离这个众苦煎迫的秽土,而欣求清净庄严的佛土。而不是说“我在这里生存得非常好啊,我爱这里的一切,这里的风,这里的水,这里的人民多么善良啊,特别是我的孙女、我的孙子……”这样就不能往生了。 你要知道娑婆是以苦为根本,叫“苦谛”,佛法的根本,即你一定要体会到苦谛。虽然在禅宗里面,或者修行到后来,我们会说“哪里有什么苦嘛,苦就是乐,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山河万朵一旦照破,处处都是乐”,但是那也要照破了才行啊?你都没有照破,它就是苦。我们往往把人家的果拿到因地来用,因地就要按因地的做法。当然,也有果地起修,但那也要明白了以后,才能叫果地起修,不然你就是在说大话。 “十字街头,敞开布袋”,哪有那么容易啊?你敞开布袋就敞嘛,甚至在里面拉坨屎,人家大德敞开布袋拉坨屎,再打开就变成美味佳肴了,而你敞开布袋拉坨屎,再打开它还是屎,而且被你一搞,更臭了。所以,佛法是非常实际的事,不能靠想象。不能说自己有这样的愿望,它就要成立。其实并非如此,你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则。 而且特别强调出离心。为什么不强调菩提心呢?因为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也不会真实,基本上是搞不成的。这不是我说的,慈诚罗珠堪布天天讲这个。如果没有出离心,你的心一定会贪恋尘世。一个贪恋尘世的人,他怎么可能为利众生愿成佛呢?贪恋尘世意味着你喜欢这样、喜欢那样,放不下你的钱、你的房子、你的汽车、你的眷属——“儿啊,你在哪里呀?”“妈呀,我在这里呀”,哈哈哈哈。把人世间搞得暖融融的,这样你怎么厌离娑婆啊? 我说这些并不是让大家抛开世间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抛开家庭的天伦之乐。我没有那么傻,你不用这样。但你要清楚这些东西是无常的,你要有无常观。这些东西随时都会丢失,不能贪恋。贪恋就会离不开,临终时一旦喜欢女儿、喜欢儿子,说不定就会变成他们身上的一条蛔虫,真的有可能。说蛔虫太恶心了,换成另外一种虫——“潮虫”。 你离不开这些东西,所以念佛就不管用。你念的是你女儿、儿子,或者是妈妈、情侣。除非他是一位成就者,比如莲花生大士,那就对了,你变成他身上的一条蛔虫,那就厉害了。或者变成修脱噶或者彻却的虹身成就者身上的细菌,“嘭”地一下就往生了,直接成佛,连修都不用修。这不是我说的,大圆满修到后来就是这样的,身上的细菌都会因此而虹化。这也是上师瑜伽里面很深邃的内容。 但是,大部分我们所谓的亲属、家眷是这样的吗?不是嘛。所以,若贪恋世间,你就去不了极乐,要有出离心。当然,有了出离心,后面的菩提心也是很厉害的。因为菩提心可以积资清障,以菩提心去念佛更加积资清障。那时候很容易契合弥陀的大愿,它的一些功德会出来,比如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你会很容易达成这些目标。所以一定要有出离心、菩提心,这是原则。 它有点像藏传佛教的往生四因。在净土简介中,往生四因讲得比较简略。后面讲藏传佛教的净土法时,我们会着重讲。往生四因里面就会要求发菩提心、发清净愿、积资净障、明观福田,叫“往生四因”,即通过这样的四种积累,可以导致你往生这种结果。这是第一个,需要出离心和菩提心。 二、三心 念佛要具备三心。三心、四修、五念,这些都有重叠的地方。为什么我要这样排列三心、四修、五念呢?它不是固定的东西,这是净土宗历代祖师们的一些不同的开示。他们要求我们念佛,并不是只念佛号就行了,其他什么也不管。他们也要求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去念,念的时候要达到什么样的心理条件或者心相续的状态。所以,他们也是有要求的。 我现在最不愿意听到大家说:“一句佛号念到底,我什么都不用想了,好简单啊,我又可以往生,我活着时也舒服。”如果真的有想得那么容易,这个世界上的其他方法都应该取消,但事实并非如此。 当然,有没有人就是一句佛号这么念,然后达到了所有目的呢?也有。但在我们这个人心非常混乱、各种邪见很多的末世,就不是那样了。大部分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正见及相应的心态,才可能真的把净土宗学下去。不然就会变成,你充满了热情、希望去念,但心里暗藏着,大家说念佛号有很多功德。开始念的时候很舒服,慢慢地就不行了。时间久了,你就会觉得也不过如此。最后很快就回去了,算了算了,还是实际点,股票涨上去了,房子价格涨了。 很多时候念佛号和去见上师是一样的,与上师呆在一起时间长了,就会想还不如我们去搞点什么。当暗含的希求,即这种交换的心态得不到满足时,一定会毁坏合同,人性必然会这样,所以我们要注意。 第一、至诚心,是真实为了脱生死而求生彼国,不是为求名闻利养而现精进相的心。 第一个是至诚心,即我们刚才说的,至心信乐净土,厌离娑婆的这种至诚心。大部分人还不会为了名闻利养去念佛,但很多时候会为了念出好的感受去念佛。比如,求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到处都是念佛声、香光庄严等妙相。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求一心不乱、香光庄严等也没什么错。求名闻利养的人不多。 但是,是不是真实为了了脱生死而求生彼国呢?那就不见得了。有些人确实是想“我要往生,了脱生死”,而有些人是“我现在要好好地活着,死亡时再去”。“好好地活着”,并不是要好好地念佛这样活着,而是指要把世间各种花里胡哨的事享受尽。这样是不行的! 我们要明白,真实地了脱生死,不是你念了十句佛号,就真的能了脱生死。你看那些祖师大德们,他们动辄一天要念几万声。比如永明延寿禅师,他一天念十万声,几十年都是如此,难道他的水平还不如我们吗?所以至诚心不容易。 第二、深心,对于阿弥陀佛在因地摄受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抱着毫不怀疑的信心,专心一念地称念佛号,藉由佛力加持而往生极乐。 “深心”实际上就是要了解阿弥陀佛的愿力,起码在闻思上要达到这一步。然后要对这些愿力产生理解,你才会有真正的信心。否则你可能只是去背,四十八愿你都不一定能背完。“专心一念地称念佛号”,即身心要持续地、连续地、深刻地、圆满地理解净土宗的宗旨,同时要一直这么持续下去,然后藉由佛力加持而往生极乐。“深心”其实就是要持续,我们把它简化了。你做得到吗?首先发愿要真切,叫“至诚心”。然后要持续下去,即“深心”。 第三、回向发愿心,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资粮,全部发愿回向往生西方;再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有情众生也都往生极乐净土。 这其实是菩提心。回向大家都做得到,我们一定会说回向一切众生。但是不是真的回向了呢?回向里面要有真切的愿望——“我想我真的愿意把我念佛的功德回向给其他众生,让他们一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真切的回向,真切地希望众生念佛,就会变成一种力量,让你去推广它。而不是我想了一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他的与我无关。因此,你会去劝别人念佛、学佛。那么你也得懂一些东西,所以你也要闻思。 三心说起来非常简单,至诚心相当于发愿,深心相当于持续和理解,回向相当于菩提心,其实要真的做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三心”是谁说的呢?佛陀为韦提希皇后在《观无量寿经》中所讲的——佛告阿难及韦提希。韦提希皇后是阿阇世王的母亲,她被阿阇世王关在屋里面。阿阇世王先把他的父亲关了,然后夺了皇位。由于阿阇世王不给他的父亲食物,所以韦提希皇后为了救自己的丈夫,在身上涂满了蜂蜜,还把饼装在璎珞里,带给老国王吃,结果被阿阇世王发现了,于是他把韦提希皇后也关起来了。韦提希皇后就祈祷佛陀:“佛陀,我现在这么苦,我……”佛陀听到她的祈祷之后,直接现身在监狱(她的监狱是宫殿,不是民间的监狱),给她讲了《观无量寿经》,里面提了“三辈九品往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这是《观无量寿经》里面的原话。所以说,这“三心”——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是佛陀提出来的。其实至诚心包含了出离心;深心是持续下去的心;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把它归纳到我们现在所学的系统里面,那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 三、四修 四修是哪四修呢?第一、恭敬修;第二、无余修;第三、无间修;第四、长时修。开始说修行了,我们一个一个讲。 1、恭敬修:依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所释,于修五正行及五念门时,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彼一切圣众。恭敬,意业为主;礼拜,身业示尊:即身心并敬,为恭敬修。 也就是要磕头,要礼拜阿弥陀佛及圣众。恭敬时,要以意业为主,即你的心里面要至诚恭敬阿弥陀佛。也就是说,我们修净土不仅仅是念佛号,还要磕头,即身心并敬为恭敬修。 2、无余修:专称佛号等五种正行之外,更不加杂余一切行,故名无余修。 我们前面讲了正行和杂行嘛。专门念佛号的正行有五种,四种念佛(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都叫做正行。这里的“无余修”,在汉传佛教里面就是直接念佛号。你可以做其他辅助修行,但你的专业修行就是这个,不要再搞其他的了。即要么你就持名念佛,要么你就观想念佛。 不能说修了净土,除了念佛还观修其他的,不能夹杂,要一门深入,最后才能念成功夫成片。并不是说,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这样是不行的。现在很多师兄的修行都有这样的毛病,比如修大圆满,它其实是一个系统,最终一定要回到真正的大圆满观修那里去。你修四夺、菩提心、五加行,最终都是为了最后的直指心性,明白本性。实相念佛就是搞这个。 我们在《胜道宝鬘论》“十项不需要的法”中讲到,如果你真的明白了,其他的都要放弃,其他的杂事你可以偶尔做一下,但主要的正修行就是这个东西。它甚至说,如果你真的观修本性,其他的都不用再做了。所以,无余修的意思就是你只修五种正行。 3、无间修:“间”即间隔。相续修五种正行,不以余行来间,故名无间修。 即你去修五种正行时,要一个接一个修,不要夹杂一些其他东西在里面。其实这就是深修,即身心一直持续下去。 又不以贪瞋烦恼来间;但凡夫之人不可能全无贪瞋烦恼,设起贪瞋之时,直下觉悟忏悔,常使清净,所谓“随犯随忏”。 “又不以贪瞋烦恼来间”,“间”即间隔。你要一直念佛,尽量做这样的观修。但是,如果中间起了烦恼怎么办呢?要马上忏悔。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样有点难?其实也不是说我们二十四小时随时随地都要念佛。凡夫绝对不可能每一秒都“无间”。他是说你在这一生中要无间修,这一辈子就要这样念佛,若中间起了烦恼,就慢慢去解决,然后再修。并不是一天睡觉八个小时,吃饭等等又去了六、七个小时,剩下的几个小时每一秒都无间修,这样你是做不到的。 他说“不以贪瞋烦恼来间”,不是说中间不能起烦恼,这是不可能的。他是说哪怕你一段时间起了烦恼,比如这一年、半年或半个月,都处在某种不好的心态里面,抑郁、焦虑、怀疑,这些都没问题,随犯随忏。起了这样的烦恼以后,你就赶紧忏悔。忏悔之后,又回到你的正业去修。 4、长时修:所谓“长时”,并非必须年月长远,但从初发心之后,相续专修五正行、五念门,直到临终,于其中间,无有中止,即是长时修。此长时修为其余三修所通用,无论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若中途退转,皆不得往生,故知为成就前之三修而说长时修,因此善导大师各于三修之下而说“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什么意思呢?即你修了就要修到底,修到往生为止。“毕命为期”就是修行到死为止,中间绝不中止。所以,长时修与刚才说的无间修是一样的,并不是说每一刹那都要念佛,中间不准起烦恼,起了烦恼就不得往生。其实并非如此,而是说起了烦恼,要随犯随忏,但修法要一直保持下去,一直到死为止,誓不中止,这叫“长时修”。 因此,这四修就是要恭敬、要持续,中间生了烦恼要忏悔,并且不准换其他的。哈哈哈,好霸道啊! 有人会问:“我以前先学了净土,后来又学了中观,然后又学了大圆满,我现在回去念佛,还成吗?”其实是成的。大家不要听到这些东西就说完全不行了。其实不然,他要你长时修,最后“毕命为期”,他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这么持续下去,才有可能达到功夫成片,然后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最后出现念佛三昧,那你保证能往生。 而不是说,我们学了中观、唯识,再去修净土,就达不到这个目的了。如果你从现在开始去修,也能达得到的,有可能三个月的时间就达到了。他这样说是防止你修了三年,修不出成果,就换其他的。然后修了三个月,又换其他的。换来换去,结果你永远没办法做到“一心不乱”,形不成力量、势力。很多人禅修也是这样的,修了一年,他就修不下去了。或者修了三年,有点感觉以后,也深入不下去了。资粮被耗尽就会这样。 所以,他要你“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并不是说,我们以前念过佛,现在又学了中观,再回去念佛就修不成了。哪怕你毕命前一年在修净土,你也算达到了长时修。其实就是防止你换来换去。而凡夫的特点就是换来换去的。这是四修。 四、五念 天亲《净土论》云:若有愿生彼国者,劝修五念门,五门若具定得往生。 五念是天亲论师说的,天亲论师就是世亲菩萨。“五念”,即五种方式。 何者为五: 1、身业礼拜门。所谓一心专至恭敬合掌,香华供养,礼拜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期,不杂余礼,故名礼拜门。 也就是只拜阿弥陀佛。有些人会说:“难道我拜弥勒佛或释迦佛不行吗?”其实你在礼拜时,可以把他们统一观想为阿弥陀佛,因为诸佛一体。但为什么只拜阿弥陀佛呢?因为你要契合阿弥陀佛的愿力,在临终时形成力量来往生。很多人会理解成好像拜黑社会一样,拜了这个山头就不能拜那个山头。佛菩萨不是这样的。那为什么要你专拜阿弥陀佛呢?就是为了形成一心不乱,要让往生的业力很集中。所以,你在拜其他佛时,比如拜药师佛、弥勒佛、释迦佛时,你的心里面要把他们都观想成阿弥陀佛。 修上师瑜伽也是一样的,经常会有人问:“我观修上师瑜伽时,是观莲花生大师的像,还是我自己上师的像,又或者是法王如意宝的像呢?”都可以。你把他们观成本体一样,至于呈现的形相,你最喜欢哪个,你就观哪个,主要是要形成力量。如果你一会儿那样,一会儿那样,心就会散,形不成专注。 本身凡夫的心就是散乱的,而且他还会区分。比如,有人讲了阿弥陀佛的功德,又讲了文殊菩萨的功德,还讲了弥勒佛的功德、释迦佛的功德,他就开始算计拜哪个佛功德更大。其实拜哪个佛的功德都是一样的,一算计就没有了。所以,这里说要专拜阿弥陀佛。但是,我们不能进了寺庙,看着释迦佛就不拜了,这是不行的。你可以把他们都观想成拜阿弥陀佛。否则在某种程度上,这叫诽谤大乘。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理解。 2、口业赞叹门。所谓专意赞叹彼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彼国中一切宝庄严光明等,故名赞叹门。 也就是你要说他好。说他好是不是见面就要说,阿弥陀佛好,西方极乐净土好,那个地方到处都有光,不用电,灯泡都是多少多少瓦的……其实不然,而是你要去阅读关于净土的书籍,最好加上一些图画的观想,让身心充满对极乐世界的欣乐,明白那个地方真的比我们娑婆世界要好很多。 这种赞叹是来自于内心的。那这跟意业观察不是一样吗?这个你可以说出口,跟周围的师兄们讲,但不要逢人都讲。在我们这个社会,你天天说阿弥陀佛,人家会觉得你在搞迷信,你是傻瓜,那样就会产生诽谤。如果你的意志也不坚定,被人诽谤以后,又会引起烦恼。比如,很多师兄们学了佛以后,觉得佛法很好,总是要跟亲友、同学推荐,基本上鼻青脸肿地就回来了。 口业赞叹,还表现在你不停地去念。念其实也是一种口业,你可以去念佛,去朗诵《阿弥陀经》,把四十八愿的愿文拿出来一条一条地念或背诵,这些都叫做口业赞叹。 3、意业忆念观察门。所谓专意念观彼佛,及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国土庄严等。如观经说,唯除睡时,恒忆恒念恒想恒观此事等,故名观察门。 其实就是经常想和思考经文的内容。你会说:“这好像变成不是持名念佛了。”其实不然,持名念佛也不是除了持名其他什么都不做,头脑不去想,身体也不拜。你还是要去做这些。为什么一句佛号,万德洪名,有那么大功德,很多人念了五年,却念不下去了呢?其实没有那么单一,人的心太复杂了。如果你只是念佛号,那种力量用尽了以后,没有其他营养跟上去,你是搞不下去的。心是需要营养的,当你去思考、去想净土的功德、道理时,实际上是在给你的心增加营养。 这跟修中观是一样的,并不是你明白了一个“离一多因”,你就可以修行了。你会修不下去的,想啊想啊想久了就会“哎呀,分完了能咋地?夺完了又咋地?”这样是不行的,一定要加上五加行的跪拜、念诵,以及极端的虔诚。然后反复地夺,身心形成一种巨大的势力,让你体会到一切现象全部是虚幻的。 念佛也是一样的,你要去思考、想,一直念,心真的相信他、欣乐他。欣乐(欢心、快乐)很不容易,你要思考到一旦听到这些就嗨的程度。你说这个做得到吗?真的做得到的。你看那些粉丝遇到他们的“爱豆”不就是这样吗?我都见到过这样的场景,有一次在机场,一个明星出来,有个粉丝“嗷”地叫了一声就倒了。我看那个明星长得七丑八怪的。当然,对他的粉丝们来说可能很漂亮。 哇!我觉得若把这个心拿去修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当成“爱豆”,不往生没天理!那么一个“戳锅漏”,他都可以“嗷”地一声昏倒,哇,那要有多大的信心啊!当然,我不知道是不是请来表演的。但是,确实现在有很多粉丝,这样圈、那样圈,追那些明星追成那样。他们用的方式就是修净土的方式,只不过他们不是修净土,他们修的是地狱。 如果把对境换成阿弥陀佛,那就成了。粉丝都要想自己的偶像,还画很多图,把偶像的各种姿势、每一根汗毛都照清楚,偶像说的话,他们也反复背诵。哇,这种方式就是在修净土!人间的这些偶像都做得到,阿弥陀佛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他是真爱啊!而我们不是真爱,我们真爱的还是娑婆世间的事情。我们修净土,很多时候是把净土当成娑婆的备胎!哇,这样绝对不可以往生。很多人都想这一生过得很好,然后临终还要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你是谁啊?我说得有点激烈。所以我们往生不了。 因此,我们要去观察。那就真的要阅读,这在净土里面叫“明观福田”。你会说:“明观福田不是念佛号和观唐卡这些吗?”其实明观福田有很多种,你去阅读净土的经论也叫明观福田,也叫观察。而且这种观察还会解决你的很多疑问。其实一个人念佛往生,他会有很多疑问,只是不想说。如果对那个东西不关心,有疑问他也不想去了解。当真的想去时,那就要观察、思考了。 举个例子大家一下就会明白。比如,你跟你的朋友说:“我投资某某P2P,赚了很多钱。”他会随喜你:“太好了,太好了,你能不能给我一点呢?我给你一千你也去帮我投资P2P。”一千对他来说无所谓,想都不用想,他也不会去讨论、观察、思考P2P会不会暴雷,反正无所谓,顺朋友的情就去了,赚了就赚了,赚不了,也影响不大。如果你说:“我不要一千,要一千万,你干不干?”他马上就会开始去了解P2P是谁发明的,谁创造的,它的背景是什么,有没有某某部长、某某大人物在后面撑腰,有多少人失败了等等。因为他真的想去做了。 很多人学净土也是一样的,反正一句佛号念到底,又不影响生活,多好啊!这就是把净土当备胎。这样不要说十声,即使念十亿声都往生不了。因为你的心里面有另外的东西,你最喜欢的不是净土,是娑婆。“娑婆”不是两个字,是你的股票、你的女人、你的男人、你家里面的那只猫……这就是娑婆,是很具体的冒着热气的温暖的东西。所以,你一定要搞清楚,到底怎么样才能往生。 4、作愿门。所谓专心,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三业四威仪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后,皆须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国,故名作愿门。 也就是切愿的意思,即随时要念,随时要发愿。身口意三业、吃住坐行四威仪,在任何时候都要去做功德。而且不问初中后,即以前做的、现在做的、以后做的,都要拿来发愿往生彼国。这就是我们的愿力(切愿)。 所以说,念佛有那么简单吗?一句佛号念到底,有些人每天念十声,就不再念了。其实这有很大的欺骗性,导致一万个人中都没有一个人往生。说好的万人念万人去嘛,为什么最后万人念,一个人都没有去呢?那普被三根不是有问题吗?其实不然,是你没有真信切愿。这就是作愿门。 5、回向门。所谓专心,若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圣凡等所作善根,深生随喜。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随喜善根及己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彼国,故名回向门。又到彼国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彻穷后际,心无厌足,乃至成佛,亦名回向门。 这就是发菩提心,即我过去、现在、未来所作功德,全部回向给众生,也随喜所有众生,乃至于诸佛菩萨的功德我都随喜。你会说:“诸佛菩萨的功德我们要随喜吗?”当然要随喜。那随喜了会不会具备诸佛菩萨那么巨大的功德呢?你随喜比你厉害的佛菩萨,你不可能获得像他们那么大的功德,但你可以在你的心量范围内获得相应的功德。如果有人做了一个大功德,而你的心量又比他的大,那你去随喜他,你的功德会比他本身的功德还要大。 也就是说,我们去随喜佛菩萨的功德,比如佛菩萨度了另外一个世界的众生,功德非常大,我们去随喜他一下,是不是我们有跟他一样大的功德呢?没有,但我们可以尽我们的心量获得相应的一些功德。所有诸佛菩萨所做的功德我们都随喜,我们自己的功德也回向给众生。这实际上就是发菩提心,这里叫做“回向”。 然后,到了彼国,得了六神通,还要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即要回到娑婆世间教化众生。那要教化到什么时候呢?要“彻穷后际,心无厌足,乃至成佛”,即直到成佛为止。那成了佛度不度众生呢?成了佛就更要度众生了。成了佛度众生,他已经没有我们这种二元度众生的观念了,那就无穷无尽。这叫“回向门”。 以上就是五念门,即我们必须具足的一些心态。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天亲菩萨(世亲菩萨)说的。为什么我要讲这些呢?为我们后来解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极乐愿文大疏》,先打好一些理论基础。否则到时候提出这些说法时,大家会觉得没办法理解。 然后,一定要修净业三福。 五、净业三福 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即要做一个非常好的人。我们现在孝养父母都不一定做得到。奉事师长我们做得到吗?不仅指学佛的师长,这些师长我们可能还会去奉事。从某种程度上,甚至从小学到高中的老师,我们都要心生感激。但我们都不会,过了就算了。甚至还经常骂老师,其实这样是不对的,人家对你哪怕有一句教导之恩,你也得感激,但现在骂老师好像是很正常的事。 孝养父母,我们真的很孝养父母吗?佛陀和父母都是我们典型的恩田,受苦的众生是悲田。我们经常会忽略恩田,只愿意去恭敬、孝养功名成就的高僧大德,而往往会忽略掉我们的父母。甚至对一些于我们有巨大恩德的佛教老师或者上师,都产生轻慢之心,这是很恐怖的。你不做净业三福是很难往生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前面是要做一个好人,后面是要做一个好的佛教徒。“受持三归”,即皈依佛法僧。“具足众戒”,作为居士,我们不一定要具足所有的戒,但起码要守一条戒。不杀戒很容易守,属于别解脱戒。“不犯威仪”,即不能做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犯威仪”不是说不要去侵犯别人的威仪,而是自己的威仪不要丢失,即不能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不能去冲击相应的世间道德、世间法律或者教团里面的一些规矩等等。这就是好的佛教徒。 第三个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就不仅仅是好的佛教徒了,而是非常好的佛教徒,你要发菩提心,那是菩萨了。要深信因果,那一定会有出离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都是在积累功德。所以,净土法门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句佛号就可以了。以上就是净业三福。 六、十念法 具体的方法有十念法。关于十念法有很多种说法,在这里我简单摘录了几种,其实还有很多。 慈云灌顶法师十念法,是尽一口气叫一念,念十口气。 以前有位慈云灌顶法师,他说了一种十念法,是尽一口气叫一念,念十口气。什么叫做“尽一口气叫一念”呢?即尽一口气念下去,不管念多少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直这么念,不计数。数数是数十口气,念完就停下来,休息一阵再念。这是一种十念法。 印光大师十念法是一口气十念,或五念六念随方便。有法师介绍“三声三声四声”念法。 印光大师的十念法是一口气十念,也就是一口气只念十念。如果有时候你觉得念十念太长了,一口气念五念、六念也可以,但一般要求还是要念十念。当然,也有法师说,一口气十念可以分成三节来念,即三声,三声,最后一个四声,加起来十念,也在一口气里面完成十念。 (师兄示范)比如,一口气: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三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三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四声),一口气念完十声了。 另外,念分为金刚念、放声念和不出声念(心念、无声念)三种。一般来讲,长期出声念容易伤气;纯粹的不出声(心念),容易伤血。所以最好是金刚念,也就是念的时候有一点点声音,只有自己可以听到,别人听不到。 刚才讲的“一口气十念”或者“尽一口气一直念,念十口气”,不管怎么分,念的方法都是持名念佛,都可以用金刚念。但也有十口气大声念的说法,比如印光大师的十念法,他就说要大声念,尽情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到底哪种好呢?你要选择自己念得最舒服、最容易形成定的方法去念。比如有些法师说的“三声、三声、四声”这种念法,它容易记。不然一口气数十声,你要非常专注,完全没办法动其他脑筋。但你又想只念十声,那怎么记呢?就用我刚才示范的先记三声,再记三声,然后记四声,这样一口气就念了十声。你的头脑里面就会记得三三四、三三四……一直这么下去。有些人说:“我一口气念不到十声,我念五声或者六声。”这样也可以,总之,一口气、一口气地这样念下去,就可以了。 净空法师有说:十声佛号,每天九次。现在也有说十念的意思是每天念十声,但长年坚持。 净空法师说:“每次念十声佛号就行了,每天九次。”加起来是九十声。也就是说,你每天念九次,每次十声,这是一种十念。然后要长期坚持。 关于十念法,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说法,以后我们再来慢慢讲这些东西。这些都是念佛的方法,那我们要怎么去选择呢?原则就是要选你念得最舒服的。并不是说十念法就是最好的,你也可以不用十念法。比如,你用念珠一次念一圈108遍,念完一圈就停下来,休息一下,回向了,再念一圈。有些人这样念都不行。 他为什么让你一口气要念十声呢?是不准你散乱。当你一口气念十声时,你的意识就没办法去想其他的了。比如三声、三声、四声这样念,你在算几声时,实际上它把你散乱的意识全部系在佛号上了。这是都摄六根里面的摄住意根,你就会在意识里面三三四这样计数去了。 不然,很多人在念佛时,还在想其他的。念熟了、念滑溜了的人绝对做得到的,比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隔壁的快去打酱油;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隔壁的风把那个门吹得哗啦哗啦响啊,关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点做噶,你个傻瓜,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念最后没办法功夫成片的,也没办法一心不乱。而很多人念佛就是这么念的。 所以,你不如选十念法,一口气念完十声,然后停下来。或者像净空法师说的,念十声佛号念九次,其实差不多是念珠的一圈。然后停下来让心安静一下,再来。这样容易通过念佛号让心专注。十念法就是想办法让我们摄住六根。都摄六根,就是全部的根都要摄住,即不放逸、不散乱。 你要明白它的含义,而不是说念了十念法好像有什么特殊的功效。如果真的有什么特殊的功效,那么多人念十念法,为什么最后还是念不下呢?因此,我们要明白它的道理。 “金刚念”就是恰好自己的耳朵听得到,但别人听不到。其实是你自己的心在听你自己念。“默念”其实也可以听,但它完全不出声。“金刚念”时嘴唇会稍稍动一点,很多时候我们念咒也可以这样念。这样既不伤气也不伤血,放声念容易伤气,完全心念会憋,要伤血,不会放松。轻轻地念(师兄示范金刚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这样已经出声了,声音还可以更小,只有你自己听得到,旁边的人都听不到。那到底要不要出声音呢?其实有没有声音都无所谓。这就叫“金刚念”。 我念得很快,也有人念得很慢。我曾经看到过一位老年人念佛,他是这样念的(师兄示范):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好慢啊,我这还略略比他快一点,但他很专注。为什么我会说他专注呢?我看他念的时候,两只眼睛盯着前面动都不动,一两个小时都不动,但他念的声音我都听得到。这位老人念得真的很好,头发花白,精神矍铄,脸色很好,有点鹤发童颜的感觉。这是我以前学净土宗时认识的一位老师兄。虽然他念得很慢,但真的是乐在其中。 念佛乐在其中的人,他会有一些典型的特征。什么特征呢?他很欢喜。他念的时候很专注,念完以后身心的快乐看都看得到。而我们念佛很多时候就是任务:“哎呀,今天要做功课了,哎呀!早点做完了去看电影,哎呀!做吧做吧,南无阿弥陀佛……今天的那部电影肯定很好看……南无阿弥陀佛……你买票了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念你是没办法嗨的。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然后去电影里面嗨。 我说的这些东西,大家在修行中要去注意。千万不要把它当成一定要做的事,做了要求回报。你不是给阿弥陀佛念佛,也不是给阿弥陀佛打工。现在的情况是阿弥陀佛帮我们打工,然后把钱送给我们,我们要尽量地把这些钱用好。所以,念佛并非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这就是十念法。 念佛的三个阶位 未能一心,先求专念,未能不乱,先学成片。 接下来我们讲念佛的阶位,念佛有三个阶位,实际上不止三个阶位,只是大体分了三个阶位。首先是一向专念,然后是功夫成片,最后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发展到后来就是念佛三昧。但大体分为三个阶位,即一向专念,功夫成片和一心不乱。 “一向专念”和“一心不乱”有重叠,有人说“一向专念”就是“一心不乱”。“一向专念”念到后面就是“一心不乱”嘛。但实际上,“一向专念”说的是行持,即你一直这么念叫“一向专念”。而“一心不乱”是坚持一向专念这种方式的结果。“一向专念”在于专,即专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在于证,即已经得到结果了,不乱了。它们有一点差别,但确实也有重叠的地方。那么算不算阶位呢?也算阶位,因为初初没有达到一心不乱时,也在一向专念。 净土里面流行一种说法——“未能一心,先求专念”,即在还没有达到一心时,要先求专念。然后是“未能不乱,先学成片”,即在没有达到一心不乱时,要先学成片——功夫成片。 我们先解释“一向专念”,再解释“功夫成片”,然后解释“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又分为两个,即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最后再解释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了。 一、一向专念 一向专念:一直都是一心念佛,无诸异念。也就是善导大师所开示的:“念念相续,毕命为期。” 即念佛,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就是持名念佛,念念相续,毕命为期,中间不能乱,这叫“一向专念”,一直这么下去。 “一心”,就是心念专一而不散乱。 一向专念也叫一心念佛,“一心”即专一不散乱的意思。我们刚才讲的十念法,以及让你了解念佛的很多功德,都是为了让你一心念佛不散乱。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明确开示道:一心者,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智者大师云:“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观音义疏》) 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他也是这样说的,即一直念下去,“南无阿弥陀佛……”不去想其他的。也就是你在念的时候,意识里面就是阿弥陀佛。你的口在念,思想还在想嘛,而十念法是让我们不要去想,去数数,三三四、三三四。 还有一种方式,即将“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从大脑中横流或坚流而过。什么叫“横流和竖流”呢?即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流过去,就像电影中的字幕一样。又或者是出来又当下消失。念得很慢的那种人,他们就是这样做的。而有些人又念得很快,横流、坚流都非常快。但都要清清楚楚地想“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它跟生圆次第的修法很相似,生圆次第是要观佛像,而这里是观六个字。 是不是很多人都要这么去做呢?不一定,要看你选择的是什么修法。有些人就是会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一个一个地想清楚。有人曾经问我:“我观想‘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用简体还繁体呢?”我问他喜欢什么体?他说繁体,我说那你就想繁体。也有人看着唐卡念阿弥陀佛,都摄六根。看唐卡,把眼根摄住了;拿念珠和端坐,把身根摄住了;念六字洪名,把舌根摄住了;意根去想,甚至什么都不想,也被摄住了。 十念法的目的就是通过“三三四”的方式把你的意根摄住,不要一边念,一边又去想其他东西。要当下一心念佛,不乱,叫做“一心”。然后一直连续下去,毕命为期,这种长期性的也叫“一心”。所以,“一心”有两种含义,当下一心,即不散乱的意思;长期一心,即不杂修其他的意思。一直这么做下去就叫“一向专念”。 “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这是说当下的修行。一直这么长期做下去也叫“一心”,即你只念佛,不修其他的。 一心,就是专一其心,别无二念,亦即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所说的“无诸异念”也。永明大师云:“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狴(bì)牢:牢狱),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 一心就是要专其一心,别无二念。永明大师是怎么说的呢?“当行道礼敬之际”,“行道”就是绕佛经行,即一边走一边念佛。“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即要非常地诚恳和真诚。然后“无诸异念”。 要达到什么程度呢?“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即想求解脱的心就像一个人被关在牢里面,或者马上要被砍头时一样。被关在牢里面,想要出来,如救头燃;或者马上要去砍头了,谁能救我,如再生父母。我们有这样的心吗?我们觉得这个娑婆世界还是挺美好的,轮回真美妙。 “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后面是绍隆三宝了,“如斯志诚,必不虚弃”,要这样志诚,做这些事才不会虚妄。 也就是说,你一定要像马上被杀或被枪毙的人,求不被枪毙;像牢里面的人,想马上出来。什么叫“狴牢”?“狴”是龙的其中一个儿子,龙生九子各各不同,其中一个叫“狴”,古代牢门上画着一个兽头,就是狴,它守门最牢实,所以叫“狴牢”。其实就是形容你被关在牢里面时,想出来的那种心。娑婆世界就是一座监牢,大家都想出去。以这样的心去念佛,才会必不虚弃,要非常真诚。 天亲菩萨《往生论》云:“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止)故。” 如果你心常作愿,一心专念,肯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像你想去修奢摩他(止)一样。而这样做就可以得到奢摩他。也就是通过心常作愿,一心专念,可以得到奢摩他(止),即通过念佛号可以得到禅定。 所以,“一向专念”就是:一直都是一心念佛,无诸异念。 什么叫做“一向专念”呢?即长期来讲,一心念佛,无诸异念。然后很恳切地念,念念相续,没有间杂。一边念一边想其他东西,就叫做“间杂”。 这对净宗修学十分重要,是净宗修学的主旋律。所以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相续即生,即你的念头一个一个地一直接下去,那么临终时,你的相续也会相续下去。“相续”指一个接一个连续的意思。如果你整天一心念佛,平常就这么相续下去,那么临终时,它也会相续下去。当在临终或中阴时,一旦相续就即生,你就会在莲花池中的莲花包里面化生,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毕命为期”就是到死为止。能念念相续到死为止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即万修万人去,有十个人修十个人生,有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生,那个地方绝对没有土地的问题。 但是,你要做到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这就是一向专念的意思。也就是要长期一直念下去,念的当下,念念相续,不能间杂,长期和短期都不能间杂,这样才能真正地往生。“间杂”就是想其他东西——散乱,或者是转修其他法门。 但大部分人真的能做到专念一声佛号吗?很多时候念几年就念不下去了,或者是念的时候三心二意。如果三心二意地念,念上几年当然不会有效果。没有效果,你就怀疑这个东西,就更念不下去了。 比如我们修四夺,很多人不用心,他不是非常相信这个东西。但又不是完全不相信,否则他就不去做了。他有点儿相信,但信得不深。前面的五加行也没有修好,相续也不好,心态也不好,偶尔夺两下,怎么夺得下去啊?所以就产生不了虚幻感。因此也就不会有法乐。当有了那种虚幻感、那种感受,你才会觉得:“哇!真的是这样的哦!”这样你才会真正地修下去。 念佛也一样,如果你不全身心投入,不都摄六根这样念,念佛的那些功德就显现不出来。所谓的香光庄严,甚至功夫成片——经常感到任何声音都是在念佛,你是做不到的。那你就不可能有相应的觉受。没有相应的觉受,你就更不信了。人一定要很诚心地在一件事情上延续下去,才会有效果。 比如我喂狗,以前没有喂狗时,我对狗根本没有任何感受。后来天天喂狗,变成了喂狗机器。然后打坐进去以后,好像眼前都有狗影在晃。这是真的,做多了以后就会这样。当然,说喂狗不是很合适。但念佛实际上就是这样的,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这是不容易的。 一向专念的关键是“专”。 即一心念佛,一旦散了就很难形成禅定。 善导大师说:“教念弥陀专复专。”即要“专称名字,相续即生 ”。 “教念弥陀专复专”,即如果你要念弥陀的话,专了还要专。要怎么专呢?即要“专称名字,相续即生 ”。“专念名字”就是念佛号,要这样专。“相续即生”,即这一生要这样连续下去。 为此,就要“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要“心专、行专,内专、外专,人前专、人后专,现在专、将来专”。 即要一直这么下去。所以他说了八个专,要心专、行专,内专、外专,人前专、人后专,现在专、将来专。“专”,即专门、专业,专业念佛。“心专”即心里面专一念佛。“行专”,即口里面、外在也在专一念佛。“内专”,即内相续在专。“外专”,即家里面的佛像、书籍都是这些。“人前专,人后专”,即人前在念佛,人后也在念佛,而不是人前在念佛,人后就不念了。而且要保证能连续修下去,现在专,将来也一定要专下去。这八专叫做“教念弥陀专复专”,一向专念在于“专”。 一向专念和一心不乱:有人说一向专念就是一心不乱,二者有同有不同,一向专念是说行持,一心不乱是说坚持这种行持的结果。一向专念在“专”,一心不乱在“证”。 当然,一向专念和一心不乱有重叠的部分。因为一向专念到后来,产生一心不乱时,你还是在一向专念。而一心不乱还没有产生之前,你也可以一向专念。所以,我们分阶位时,最先是一向专念,然后再逐渐达到第二个阶段——功夫成片。念到一定的阶段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真的念成以后,可能会出现香光庄严、到处都是念佛的声音、身心愉悦等等,这些嗨的状况就出来了。那时候你就会理解什么叫做欣乐,念佛念到欣乐。 二、功夫成片 功夫成片,不念自念,念佛念到产生初步的禅定,依靠佛号能够压住烦恼,且有喜乐产生。 功夫成片这种念是不念自念。刚开始念佛时,我们是要求自己去念——“哎呀,要去念佛了,今天要念一个小时!啊不行不行,我起码要念二十遍十念法”。念念念,没有念够,反正是要求自己念。而不念自念是随时随地都在念,打坐时念,下座后也在念。一般来讲,我们的心一旦闲下来,就开始乱想,想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坐在那里,静静地思念远方的他,是不是这样的? 或者是去构想自己得到了什么好处,比如股票涨了。有些人企业马上要上市了,就开始构想怎么买豪车,旁边坐七、八个美女,也不知道坐不坐得下……就想这些东西。我们一定会去想自己愿意想的东西,想起来就嗨,就快乐,越想越嗨。 功夫成片的效果就是念佛念到后来,一静下来就是念佛,那就是最嗨的,有喜乐。当念佛念到已经有初步的禅定时,生活中遇到冲突、烦恼,比如失落、空白、沮丧,甚至轻微的抑郁,那时候一念佛,马上就没了,这就是功夫成片。那时候真的会有喜乐产生,你会很欢喜。而且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上不正常的表现,你会听到到处都是佛号声,冲马桶的声音都会变成佛号。 那么,是不是冲马桶的时候真的有“阿弥陀佛”这样的声音出现呢?也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冲马桶的声音是“哗”地一声,但“哗”地一声在你那里好像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说,你可以听到马桶声,但反应在意识层面,被你遍计成了阿弥陀佛。这种遍计是训练出来的,真的会这样。就像我们把法性遍计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声音一样。 现在是通过念佛,你把所有显现遍计成阿弥陀佛,因为你的认知方式被佛号摄住了。所有的声音都会变成阿弥陀佛,甚至眼识的显现也是阿弥陀佛。那时候没有声音了嘛,比如说,你看到虚空,看到面前的佛塔,乃至于你看到一片青草,也是阿弥陀佛的声音在响起。所有六根互用成一声阿弥陀佛,这就是功夫成片。 功夫成片还有级别。有些人刚刚开始只有一点点,然后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深。其实功夫成片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它有个特征就是“不念自念”。“不念自念”说起来容易,其实也不容易。这四个字好像一张口就说出来了,但达到那种程度时,身心相续真的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因此,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净土宗的修行人,他们见面就会说“阿弥陀佛”。当然,有些是装样子,就是一种团体习惯。为什么会有这种团体习惯?因为以前真的有人就是这样的,他任何时候都是一句阿弥陀佛。原因是什么呢?他已经功夫成片了。他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这样,有点不按常理。大家见个面喝个茶,他就阿弥陀佛。因为他的身心相续就是阿弥陀佛。这就是功夫成片的一种表现。 当然,他的那种行为会来得很自然,因为念佛念到那种程度的人,得了各种各样的加持,他会变得很聪明,懂得怎么去应世,甚至比普通人处世聪明多了。而有些人去模仿,就会模仿得很僵硬,故意去说“南无阿弥佗佛,南无阿弥佗佛,感恩,感谢”。那是一种装样子。 但这样也对,反正大家都是装嘛,说不定装啊装啊,就装成真的了。但是,处处装的人会让人讨厌,他不合时宜,经常会跟周围的人产生冲突,奇形怪状,佛里佛气。他是不是真的达到了那种水平呢?如果真的达到了那种水平,反而不会让人讨厌,他懂得顺应场合,情商超高。所以说,达到真正的功夫成片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很多师兄们念佛,如果能达到功夫成片,我觉得基本上都可以往生。你会说:“不是说一心不乱吗?”一心不乱是确定绝对可以往生。 对一心不乱的解释有很多,每位大师的解释都不一样,我最少可以给你找十种不同的解释出来。今天我不会把一心不乱讲得很详细,我会大概讲一讲。以后再来详细地讲。因为要专门为此开几堂课才行,比如哪位上师是怎么讲的,哪位法师又是怎么讲的,然后分析他们讲的原意。不然各种说法会冲突、会打架。因为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说法就是不一样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念佛真的念到功夫成片,不可能不继续下去,因为会有喜乐产生,人会去追求这些东西。人的心就像狗一样,吃到好吃的,就会继续吃下去。你也会一直这么念下去,最后达到一心不乱。而且,功夫成片本身就很容易在临终时压制住恶业、烦恼,让净业出现,跟阿弥陀佛的大愿结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当然,功夫成片有不同的程度。有些人达到的程度不是很高,但罪业却很多。特别是本身功夫成片念得很好时,突然来一个诽谤大乘,结果诽谤大乘的恶业在临终时成了主业——引业,那就完蛋了。 而一心不乱的那些人,确定可以往生。为什么呢?达到一心不乱的人,特别是理一心不乱,他已经证悟了,第一,他不会诽谤大乘,第二,这些罪业在他的状态里面,出来就会被忏悔干净。所以,在这样的层面之下,一心不乱绝对可以往生。而功夫成片,其实也可以往生。 下面我们说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分为两种: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 三、事一心不乱 事一心不乱:心口相应,嘴里念什么,心里头就想什么。字字分明,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没有间断,这个叫事一心不乱,可以不断而断见思惑。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是如此。 这是很难的,念佛念到清清楚楚,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没有间断。这导致很多争论,当达到功夫成片时,烦恼完全被压住了,不起作用了,那睡梦中念阿弥陀佛算不算“事一心不乱”呢?还不能算真正的事一心不乱。我二十多岁,有时候在梦中念佛,马上可以醒过来。那时候经常梦到被人追打,因为我那时候经常打架,经常会梦到别人提着刀来砍自己,说明内心里面还是恐惧打架的。在梦中跑又跑不动,一跑不动,就念佛,然后马上就会从梦中醒过来。而且畏惧一下就没有了。我那时候没有念多长时间佛都可以这样。 但那叫“事一心不乱”吗?根本不是。真正的事一心不乱,是任何梦中都要念佛,甚至念到没有梦。修大圆满时,也有梦,看能不能知梦,然后在梦中修法性。这里说的念佛,虽然还没有明白法性,但是他念佛,那是很厉害的。所以,事一心不乱是很不容易的。 这里说到“不断而断见思惑”,我先把见惑、思惑,以及尘沙惑、无明惑解释一下。 附三惑: 见惑与思惑: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之一。 “惑”,即烦恼、不明白之意。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称为“三惑”。见惑和思惑可以同时,也可以分开。 惑是烦恼的异名,谓迷妄之心,迷于对境而颠倒事理。见惑是意识以法境为缘而引起的烦恼,谓迷于事物道理而引起所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的妄见。思惑是五识(眼、耳、鼻、舌、身)以五境(色、声、香、味、触)为缘而引起的烦恼,谓执著于事物而引起所谓贪、瞋、癡等的妄情。于尔前经是说,断此二惑即可得涅槃,免于三界的生死。而断此惑又有顺序,首先是断见惑,其次断思惑,断见惑之位称为见道,断思惑之位称为修道。声闻、缘觉是断见思惑而成阿罗汉(无学道),谓可免于三界的生死,获得涅槃。进至菩萨则是断其后二惑(尘沙惑、无明惑)。又以见思惑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故亦称通惑,而尘沙惑、无明惑是谓别惑。 惑是不明白、迷惑。我们补充一个内容,不然很多人可能听到头会大。执著分为两种,即遍计执著和俱生执著。我们中观这派是怎么分的呢?初地菩萨以前,断的是遍计法我执和遍计人我执;初地以后到二地开始,断的是俱生人我执和俱生法我执。它是这样分的,“执”就是惑,这里叫见惑和思惑。见惑和思惑是声闻、缘觉以及菩萨们都要去断的。什么叫做“见惑”,它跟我们的分法不太一样,但有重叠的地方。 后面还有尘沙惑和无明惑,尘沙惑和无明惑是菩萨的惑,跟阿罗汉没有关系。其实尘沙惑和无明惑属于俱生法执,或者有一部分属于遍计法执,即阿罗汉没有断的。按照我们的说法,阿罗汉只是断了俱生的人我执,不管是声闻,还是缘觉,人我执是断完了的,连俱生种子都没有了。在断人我执这方面,阿罗汉相当于八地菩萨。而在法我执方面,他连遍计法我执都没有断完。 但是,阿罗汉断了见思惑。关于见思惑的分类,阿罗汉与菩萨有重叠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它是怎么说的呢?见惑是意识以法境为缘而引起的烦恼。这基本上说的是初地菩萨以前的遍计法我执。思惑是五识(眼、耳、鼻、舌、身)以五境(色、声、香、味、触)为缘而引起的烦恼,谓执著于事物而引起所谓贪、瞋、痴等的妄情。其实这属于初地菩萨以前的人我执和法我执的综合。所以,小乘的分法和我们(大乘)的遍计法执、遍计我执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要怎么去区分呢?你还是按照我们所学的人我执和法我执来思考,因为我们学的系统就是这样的。如果现在再跟你讲见惑、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你会乱得一塌糊涂,两个系统会打架。如果对两个系统进行比较,起码需要三堂课。最麻烦的是上完三堂课,比较完了以后,过两个礼拜你又忘了。 但是,我还是跟大家念一下。 尘沙惑: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 实际上就是法执。 无明惑:由痴而对一切法无所明了,故称无明。 还是法执。 这两个都是针对初地以上的菩萨,阿罗汉是不管这些的。按照我们的分法,初地以前的菩萨和初地以后的菩萨,都有各种各样的法执和人我执,俱生的、遍计的都有。所以,尘沙惑和无明惑只针对菩萨,初地以前的菩萨有,初地以后的菩萨也有。所以,他们的分法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是以五道十地这样来分的。 “五道”,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初地菩萨)、修道、无学道。见道以前,都是在消灭遍计人我执和遍计法我执。见道以后,即达到初地菩萨,遍计人我执和遍计法我执会被消尽。后面的十地菩萨,都是在消灭俱生人我执和俱生法我执。这样分起来很清晰。他这里又分了很多,比如见惑、思惑。我们以后再来跟大家讲这些东西。 今天我们还是要把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先讲完。时间有点超过了,大家理解一下。 “事一心不乱”,实际上就是不断而断见思惑。什么叫做“不断而断”?我们平常要去见思惑,就要去修行。实际上阿罗汉是俱生人我执没有了,但遍计法我执还有很多。即初地菩萨完全消灭了的遍计法我执,而阿罗汉还有很多。那么,如果我们断掉了见思惑,那就已经达到阿罗汉了。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很多方法去掉很多人我执和法我执,才能达到阿罗汉。 而你去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时,虽然你没有故意去断掉各种各样的结,比如烦恼、傲慢、憎恨等俱生人我执和遍计法我执,但是也可以不断而断见思惑。这叫“事一心不乱”。 兄弟们,这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因此,我们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来形容这种结果。“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念佛圆通章》里面的内容。《楞严经》里面有一章,二十五位菩萨专门说各自的修行方法。其中大势至菩萨说了《念佛圆通章》,所以也叫《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其中讲述大势至菩萨就是因为念佛而成佛。 他要念到什么程度呢?通过一句佛号,念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要做到不断而断见思惑,即去掉所有的人我执和部分法我执,这叫“事一心不乱”。表现的方式是什么呢?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没有间断。内在就是不断而断见思惑,这叫“事一心不乱”。更高级的是理一心不乱。 四、理一心不乱 理一心不乱,至少要破一分无明(无明共四十二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所谓“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念到心也没了,佛也没了,灵光独耀,一真独脱,就入了理法界。正念的时候,念而离念,连念也离了,可是离念时仍然在念,无念而念。 什么叫做“一分无明”?在汉传佛教,无明共四十二分,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其实汉传佛教里面是五十二品,但前面的“十信”不算。五十二品,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菩萨的五十二个位次。每一个位次代表一种无明,越过这个位次,这一品的无明就破掉了。 但它为什么只说四十二分呢?因为前面的十信不算真正的菩萨,还属于相信的阶段,所以就去掉了第一个“十信”。后面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贤位”。三贤位加上十地的菩萨,以及等觉、妙觉的菩萨,一共四十二个阶位,即四十二个层次。 “理一心不乱”至少要破一分无明,即四十二分里面起码你要破掉十住的一分无明。其实三贤位是很厉害的,有点像《现观庄严论》里面加行道的内容。 要达到什么程度呢?“所谓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心佛双泯”,即心和佛的这些乱七八糟的显现都停止了,也叫能所双亡。“一真独脱”,即法性光明显现出来了。也就是禅宗说的法性光炯炯、明脱脱。又或者是我们经常说的“万象丛中独露身”的“独”,即我们经常说的心的光明觉知、究竟觉性。他这里就叫做“灵光独耀,一真独脱”,即最本质的光明完全显现了,实际上是开悟了。这就叫做“理法界”。 也就是说,念佛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乱,即念到开悟。慈诚罗珠堪布说的理法界就是根据它来的。堪布说的一心不乱就是要开悟。大家会说:“念佛能念到开悟吗?”真的能念到开悟的,这不是开玩笑的。如果中间加一些好的方法,或者是念佛念到一定程度,你去找大圆满的上师给你指引一下。因为大圆满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能利用你的这种状态进入,从而明白法性,那时候你就能领会到真正的光明。 通过念佛可以压伏很多烦恼,压伏人我,事一心不乱都能不断而断见思惑了。再走到更深一步,就真的能一真独脱,灵光独耀。禅宗里面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说法,我以前讲过很多,现在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了,因为我讲这些东西没有备过课。 也就是说,入了理法界,你已经开悟了。“正念之时,念而离念”,连念也离了,这时候就没有这种分别的念了。“可是离念时仍然在念,无念而念”,那离念时是什么在念呢?就是那个光明独耀,即唯一的本性。念到最厉害时,可以直接进入法性定。所以,他们说念佛念到一定时候,只有纯粹的光明,什么都消失了,那就是法性定。而且那时候是自性弥陀佛现前。 所以不住到任何上头去了。这时候,没什么叫心,也没什么叫佛,也没有一切。然而,本心的光明,这一句佛号,是明明朗朗,这就入了理法界。 当达到一真独脱,灵光独耀时,其实已经开悟了。走到后来没有了一切,连心佛都双泯了,那就是真正的法性定。理一心不乱可以达到这种程度。从法性定这种什么都没有的状态里面出来,还可以有显现,甚至可以看到净土,这就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包括了理一心不乱,说本质时就是理一心不乱,说光明显现时就是净土,也就是我们大圆满修的脱噶。所以,净土法门很简单吗?真的不简单。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说要念不乱、不间杂,但是你可以去闻思、学习。也就是你要把念佛当成专修,一门深入地专修。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闻思。有时候还要去做净业三福,积资净障。实际上跟我们修大圆满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我们是直接奔实相念佛去了,而它用的方法是持名念佛。所以说,两个法门实际上是一个法门。但我们一定要把它分开,一定要互相攻击,互相不理解,这样真的是不对的。这就是所谓的理一心不乱。 下面是念佛的几个阶位,我们已经说过了。最先开始是一向专念,你可以一直一向专念,达到理一心不乱时,你还在一向专念,它们有重叠的地方。但从阶位、次第来讲,我们还是说开始是一向专念,中间是功夫成片,接着是事一心不乱,然后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走到后来还有念佛三昧。这是整个念佛的阶位,念佛就是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上去的。 五、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观经》曰:“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指见阿弥陀佛), 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也叫“自性念佛”。 已经明白了自性念佛,即明白了本性。同时还可以见到显像的阿弥陀佛,跟脱噶里面是一样的。 自性念佛指的是明了自身本具佛性,当体具足自性弥陀的大乘原理后,字字清楚,句句不乱,耳听心入、自念自听的念佛,这种念佛就是弥陀念弥陀。有了坚固的信愿心和明晰的教理认识,再随着功夫的深入,就可以水到渠成地逐渐进入“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的高层次念佛,这与修天台宗的止观、密宗的三密相应(身口意三密相应)、唯识宗的转识成智、禅宗的开悟等他宗修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大集念佛三昧经》曰:“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 如果达到念佛三昧,所有的法门你会全懂,即总摄一切诸法。其实修行也是一样的,不管是天台宗的止观、密宗的三密相应,还是唯识的转识成智、禅宗的开悟,只要你明白了一个本质,其他法门基本上都懂。那些理论你不见得懂,但你一看那些理论,你就知道它想干嘛。 也就是说,当达到念佛三昧时,不仅是自性念佛,还可以令心眼见。这里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指见阿弥陀佛)”,“心眼见”有两种解释方法:一,即自性见自性,弥陀见弥陀,也就是开悟;二,心和眼要分开,不但心要见,而且眼还要见。 为什么呢?它后面加了一句“见此事者”,这个“此事”指的就是见阿弥陀佛。见了阿弥陀佛,实际上就见了十方三世一切佛,一佛万佛。其实是同一本体嘛,你见到一位佛,就相当于见了所有佛。所以,念佛三昧有两种含义:一,即理一心不乱;二,即三转法轮说的实相和现相一致的那种见。 念佛的次第我就跟大家介绍到这里,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明天学习《胜道宝鬘论》。明天的内容很精彩,希望大家来学习。谢谢大家,随喜大家。 有师兄问:灌了阿弥陀佛的顶,是不是可以观想阿弥陀佛念佛? 这要看你灌顶时修法的要求,有些是要把自己观想成阿弥陀佛,有些是要把你的上师观想成阿弥陀佛,你要去看你的上师是怎么具体教你的。因为这是用密法的方式来修,那就一定要去问上师。 今天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学习。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净土宗简介第6课
- 净土宗简介第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