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为何要去极乐净土:
有深缘、门槛低、多殊胜、定成佛。
五经一论: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往生论》。
这堂课内容:
什么是净土宗:
汉传大乘佛教八宗之一。净土宗是专门求生极乐净土的宗派。
汉传净土宗:
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
净土宗,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东晋创立后流传于中、日、韩、越等地,至今不衰。
东晋,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是净土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奉为净土宗宗祖。净土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一千多年来,虽然阐扬此宗的祖师很多,也有广大的信仰群众,但是直到宋朝石芝宗晓法师,才将历代弘扬净土法门而有重大贡献者,像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和省常等诸位大师,列为莲宗七祖。到了明代,又举云栖袾宏、藕益智旭为第八、第九祖。清代则有行策、省庵、彻悟等诸大师为第十、十一、十二祖。近人推印光大师为第十三祖。
在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中,初祖东晋慧远(334-416)依据的是《般舟三昧经》,侧重于禅观念佛,无论是依据的经典还是念佛的方式,实际上都与后世的净土宗不同;从北魏昙鸾(476-542)开始提倡口称念佛,经隋朝道绰(562-645),至二祖唐朝善导(613-681),以“三经一论”为教材,以“持名念佛”为方式的净土宗宗义和行仪得以完备地组成,所以善导为公认的净土宗实际创立者。
现代有人(黄念祖居士)认为,净土宗应该有十五位祖师,提倡持名念佛的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也应该判定为祖师,为慧远祖师之后的二祖和三祖,认为这两位大师的修为和对净土宗的贡献该当如此。但也有解释说,十三祖中有善导而无昙鸾、道绰,乃鉴于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有一明显的传承脉络,故取集大成者──善导大师为代表,列为二祖,与慧远大师交相辉映,一则自力与他力并重;一则突显他力本愿。而未把昙鸾与道绰排入十三祖之内。
现在遵奉的净宗十三祖,是经宋元明以及近代的逐渐推选而自然形成的。净宗立祖之说始于宋代。南宋宗晓法师(1151—1214年)曾立莲社六祖(未立宗),以慧远为莲社始祖,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五人继之。云:“是五师者,莫不仰体佛慈,大启度门,异世同辙,皆众良导。”
尔后,宋代的志磐法师在《 佛祖统记 》中,除专叙天台宗,并兼及禅宗、华严、法相、密宗、律宗五宗。净土不立宗而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社七祖。宗晓、志磐同是天台宗的学者,宗晓立莲社六祖,志磐立七祖(志磐在宗晓的排名基础上,略有删增,删除宗赜,增加承远与永明延寿,后人排列依志磐所述)。这种排名只是为净土教提供师法楷模而已,当时还没有净土宗的称谓。
元朝东林寺普度法师,因为当时白莲教假借佛教别有作用,于是撰《 莲宗宝鉴 》十卷,又著《 庐山复教集 》一卷,而自称白莲宗,但并无定祖之说,仅在他的奏文上叙及宋高宗时子元禅师提倡念佛,撰有白莲忏法,并入内廷讲念佛大旨。自此以后,净土宗这个名称才得以通行,而定祖之说尚未确定。
到了清朝中叶,才将宗晓、志磐的莲社诸祖和净土宗的名称相提并论,增加了明代的莲池大师为八祖。清道光间,悟开法师增推蕅益大师为九祖,省庵大师为十祖,彻悟大师为十一祖。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又改推截流大师为十祖,省庵大师、彻悟大师递降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师往生后,四众弟子加推其为十三祖。
善导之后,净土宗分化为三流,即:专称佛名的少康流、重悟解的慧远流及教禅戒净兼修的慈愍流,三流都从不同层面继承了善导大师的思想,而且三流的划分也只是应机的差别,并无实质性高下。
“慧远流”比较适合于根器比较利的这一部分人群,适合于上根人,倡念佛三昧,是《观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念佛之法,其中以观想念佛为主,也包括实相念佛;而“慈愍流”比较适合于中根人,主要特色是教、禅、戒、净四行并修;“善导流(少康流)”比较适合于下根器人,就是不太聪明的这一类,或者是不注意解行的这一类,以称名念佛为正行、正业。
后世有人谓:净土三流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少康流。净土宗成为民众性的宗教,其标志及群众基础正是少康流。
本宗主要经典为五经一论: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往生论。
在行持中,分难行、易行。在五浊恶世,并无佛住世,修六度万行,永不退转地修行为难行。信佛所言,凭藉弥陀愿力便得往生入不退转为易行。有他自二力之合:他力指的是十八愿,即彻底投诚皈依,仰仗弥陀愿力。自力指的是修净业三福和自性念佛。能否往生靠的是他力,往生后品位的高下靠的是自力,自力和他力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增长。
净土法门,唯依弥陀行愿,普收三根,彻上彻下无所不该。上至文殊、普贤、龙树、马鸣,莫不发愿导归;下至思夫愚妇,无不可依此法门而往生。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中,发了四十八大愿,愿生者寿命无量,国上庄严,入不退转。其中度生之愿为第十八愿最恳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故此世尊应末世之根机,开此法门,劝令往生极乐。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我们接着上一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净土宗的简介。上堂课讲了为何要去极乐世界,我们首先是要去净土,以及为什么要专门去极乐净土。其实历史上的净土并不是只有极乐净土,还有兜率内院、莲花生大士的铜色吉祥山、香巴拉国、东方琉璃世界等很多净土。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极乐净土呢?到了现在这个末世,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大德们为什么都共同号召学佛人选择极乐世界?
这是有原因的,总结如下:
因为极乐世界有“有深缘、门槛低、多殊胜、定成佛”这些特点。上堂课我们也讲了一些极乐世界的殊胜性,如三不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的五真实愿等,这些形成了我们刚才说的那四个特点。阿弥陀佛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因缘很深,而且在西方极乐世界寿数很长,外缘非常好,肯定可以成佛。
我们接下来要学习《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净土有五经一论(唯识有六经十一论),包括《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再加上世亲菩萨的《往生论》。其中三经在汉传佛教里很流行很重要,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三本经,我们起码要学两本,就是《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视情况而定。
当然,净土的经典有很多,不仅仅是五经一论,我们即将学习的两部经里面大量地讲了极乐净土的来源。现在我们之所以一说净土,马上就想到极乐净土,原因就是因为有净土宗。今天晚上我们就要介绍净土宗。净土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它这么殊胜,为什么和我们有缘,为什么我们一定会成佛,这些都是有原因的,不是凭想象去讲。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阿弥陀经》里面会讲,《无量寿经》讲得更详细。
久远劫以前有位国王,出家后叫做法藏比丘,当时出世的佛陀叫做世自在王如来。法藏比丘出家后修到了很高深的程度,那时候就已经是八地菩萨了(也有人说是初地菩萨)。不管怎么说,法藏比丘肯定是位大菩萨。他在世自在王如来那里发愿,说想建净土利益众生,于是世自在王如来给他讲了一亿年时间的课。
这个“一亿年”是个虚数,我们会想“那个时代也讲我们现在的这种日月年吗?”不一定,它就是一个数字。佛经里面的数字,比如八万四千劫、十万亿等等都是虚数,你别当真。因为我们现在说的年,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依据日月运行而来。你去他的世界,有可能他那里的日月绕一圈,就是我们的十年。所以,我们不能用绝对的时间去衡量。
在佛教里面,本身时间的实有性就是不成立的。普通人有个观念,认为时间肯定是个恒定的东西。特别是科学发展以后,我们把时间定量为物质运动的频率,最大的频率就是日月的运行。我们经常说岁月如梭,“梭”,即在织布时梭穿来穿去很快,古人以日月的运行就像梭一样来形容时间。而现代人发明了钟表,更厉害的是原子钟,用一个一个电子来衡量时间。这样就造成了一种误会,我们会认为时间是个恒定的定西。
有那么多事物证明了,好像有这么一个时间。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长期闻思或修行中观,你会发现时间完全是虚幻的,它是靠变化来成立的。如果一个人把所有的变化,全部消融于一种觉知里面,那个觉知是没有时间的,大家好好去体会一下。所以说,法性是不动的。
但是,它也可以动。为什么?因为它有变化,形成分别就有时间了。本自清净、本自不动又能生万法,原因是什么?法性本身是没有时间的、非分别的,但它又可以分别,一分别就能生万法,不分别就本自清净。这并不矛盾,只是我们要怎么去认识法性。
我们拉回来,继续讲净土。法藏比丘花了很长时间,去听闻世自在王如来讲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又是个虚数,很多经被翻译过来,时间总是用不同的表述方式。那它到底是多长时间呢?实际上是不可思议的,他花了很长时间听世自在王如来给他讲述这二百一十亿诸佛的刹土。即每一个刹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成立这些刹土,这些刹土建立的情况是什么样,现在又如何。其间肯定会讲到现在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净土。你若问那时候有没有香巴拉?我们可以大概推定一下,那时候肯定还没有香巴拉,也还没有铜色吉祥山,因为铜色吉祥山和香巴拉都是后面才有的,但也会有很多其他诸佛的刹土。
大家要记住,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那里听闻,不是像现在我们上课这样,通过音频(声音)的节奏带起分别念和想象。不管是学佛法还是读书,现在我们认知事物都是以学习、上课的方式。首先是听,靠耳识和眼识的变化(名相)引发我们的思维(法相)。然后法相导引我们,再靠我们的眼识、耳识或者触识,去接触事物的具相。大家好好想想,是不是这样的?修行人要体会到这些。
那么,法藏比丘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先通过听闻世自在王如来说某某佛的净土是怎样的,再自己想?不是的!当时的法藏比丘可能已经是初地菩萨了,很多证据证明他已经是初地菩萨了。为什么呢?世自在王如来是以神通,当下为法藏比丘展示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使他好像亲自在里边看和游一样。
你说:“这个可以吗?”可以的!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现在修行就能做到。比如大圆满的梦修,证悟以后,长期观修、发愿,在梦中就可以进入这些刹土。你会问:“那时候谁带你去呢?”普贤王如来或者你的上师带你去的。上师是谁?普贤王如来。
你说:“不是,我的上师是法王如意宝。”其实法王如意宝就是普贤王如来,你信吗?你不信,说明你还在分别念中间。如果你处于那种认知里面,他就是普贤王如来。那么,这时候你就会进入真正的证悟状态。如果你在梦中进入这种状态,就会呈现出净土的样子,你就可以去游历。
有人曾经问:“这个是真实的净土吗?”其实它是处于意识层面的,但也不能说它不是真实的。娑婆世界特别是现代的人,当说到“真实”这个词汇时,往往认为它是一个客观的、对境性的、实有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包括我们面前这个世界,比如地球,我们每个人面前的地球(世界)是不一样的,只是大概一样。
以现实来看,网上有很多师兄,现在现场也有很多师兄,你们每个人的眼识看到的世界是相同的吗?都是片段,每个人看到你们家乡的片段,你们面前的片段,都是不一样的。你们耳识里面听到的世界是相同的吗?都是些声音。你们想象中的世界(地球)是一样的吗?都不一样。
我们只是把很多特征综合起来,在我们的头脑里面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地球。实际上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包括意的呈现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都处在娑婆世界里面,每个人的娑婆世界真的不一样。我们在说哲学,就不能说相似性,要说绝对的层面是不是一样的。不一样,真的不一样。
回到前面的话题,梦中去的净土是不是真实的净土?肯定不是真实的净土,因为它与我们往生所去的净土不同。但是,你也不能说不是,二者在很多地方又很相似。就像我们这个世界,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你去过纽约,我也去过纽约,你去过北京,我也去过北京,说起来时,我们都会形容天安门怎么怎么样,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怎么怎么样,我们都会说一些共同的东西。
但是,如果有一面客观的镜子,将我们所见到的自由女神像在各自头脑中呈现的样子照出来,那会完全不同。你从左边看,我从右边看,哪怕我们肩靠肩、背靠背地站在一起同时看,都会有角度的差别。或者你是近视眼,你戴着眼镜和我不带眼镜看到的也不同。
你说:“要这么较真吗?”就是要这么较真,因为没有一个真正的客观的客体,只是相似的共业,呈现出来差不多。连时间都是这样的,没有一个所谓客观的时间。
为什么讲净土要讲到这些呢?其实净土、中观和唯识都是一个理论,都是佛陀依据不同的因缘、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文化层面所说的东西,根本的理义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诸法一味。为什么人们拼命追求开悟呢?就是要去明白“一味”的“一味”是什么。
比如,钱可以购买很多东西,而钱就是一个东西。你说:“不是啊,还有美金、欧元,都是不一样的。”其实本质上都是钱,都可以购买东西。从可以购买东西这个角度来说,你拥有的财富就是一样的。这是用世俗的东西比喻开悟。
世间万相千奇百怪、纷纭复杂,时间、空间、万物纷纭,你根本没办法彻底了解,但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了解了这个本质,再去了解各种世法的不同(差别),就容易了。所以,了解这个本质叫做“根本智”或者“如所有智”;了解它们的差别性、规律性,叫做“尽所有智”。这是成佛之后的两种根本智慧。
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座下,用一亿年的时间听闻佛法。当然,有些经典说是一个劫的时间,反正就是很长时间,每部论典里面说的不一样,它是一个虚时间。就像我们刚才所说,他并不是像我们这样,听世自在王如来说一些语言名相,然后凭这些名相进行想象。我们的学习方式是这样的,最多具相一点,看图片,或者用一些数学符号来进行计算。
法藏比丘学知识的方式是什么?直接去看,甚至可以在一瞬间,明白所有净土建造的原理,他学习起来不像我们这么辛苦。比如,三地菩萨要学一门语言,那是非常简单的,他直接进入定中观察,那种语言(民族)的起源、发展等等他全都知道完。你说:“会有这样的人和事吗?”真的有,三地菩萨基本上就可以对这方面全面了解清楚。
也有人说,法藏比丘当时已经是八地菩萨了,相应的神通、功能他都有。所以他才能在一亿年的时间,去参观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的具体情况。他用了很长时间听闻,然后又花了五劫的时间进行思维和设计。他根据所见到净土的不同情况,以及自身和自身结缘众生的情况,来设计最好的净土。最后去粗取精(不能说去伪存真,净土没有去伪存真,只能说去粗取精),在好的里面再选好的,并且最适合自己的。
他花了五劫的时间这样做。所以,法藏比丘肯定是大菩萨了,一般人要活五劫不太可能。大家知道劫的概念吗?一个大劫是一后面六十个零年,这是很恐怖的。但是,他仅仅是思维、设计就花了五个劫的时间,才凝结成了四十八大愿。而且发愿要完成这四十八大愿,如果这四十八愿不成就,他就不成佛。然后开始修行完成这些大愿。
他修行用了多长的时间呢?经中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以“兆劫永载”代替。“兆”是亿后面的一个数字,兆劫、永载都是佛经里面时间非常长的数字,用那么多时间来进行修行,完成四十八愿。我们以后在《观无量寿经》中会学到这四十八愿,上堂课我们已经讲了其中五个根本的大愿,后面还会详细学习。其实把这些愿学清楚了,整个净土宗就熟悉了。
《佛说阿弥陀经》只是大概讲了一下,告诉我们有这么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很殊胜;《无量寿经》就说得很清楚了,极乐净土殊胜在哪里,如何殊胜;《观无量寿经》是说你通过一些观法可以去那个地方。这是关于净土,佛陀讲的最重要的三部经。
以上三经加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楞严经》里摘录的一段),和我们天天念的《普贤行愿品》(《华严经》里面截取的一段),要求我们最后要去极乐世界,也算是佛陀讲的,统称净土五经。
一论,即《往生论》,是世亲菩萨所造,世亲菩萨是南赡部洲六庄严之一。娑婆世界有四洲,我们这个地方叫做“南赡部洲”,就是椰子掉进海水里面,发出“赡部”的声音,又因为地处南方,所以叫做“南赡部洲”。
佛教里面认为南瞻部洲有六庄严,即有六位非常厉害的菩萨们弘扬佛法。分别是:“因明”的陈那和法称论师两师徒;“中观”的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两师徒;“唯识”的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两兄弟。
世亲菩萨被称为“千部论主”,也叫“聪明论主”,写过很多佛教论典,其中包括《往生论》。这五经一论我们可能要学两部,接下来学习世亲菩萨的《往生论》,然后再学一些藏传佛教的关于净土的理论以及方法。
我们继续总结上堂课的内容。法藏比丘花了五劫的时间,进行思维设计。然后结成四十八愿,又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些愿力,直至成佛。因为四十八愿,每个愿力后面都会说“如果这个愿力不成就,我就不成佛”,但他现在成佛了,并且成佛已经有十劫的时间。在地球的时间是十劫,在他那里的时间是十天。也就是极乐世界那么多菩萨,在那里才生活了十天,他们一天的时间很长。
极乐世界特别适合现在娑婆世界的末世众生。为什么?前面已经讲过了,有深缘、门槛低、多殊胜、定成佛。门槛很低,进去以后,有很多殊胜的特点。而且在那里肯定能成佛,不会因为寿数、外缘或者内缘的力量不够,而不成佛。所以,极乐世界非常殊胜、非常适合我们。
这里可得出一个结论:修任何宗派的大乘佛教徒(很多南传的小乘佛教不相信这个东西,完全不相信就谈不上去不去的问题了),都应该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我这么说,大家可能会想:“我们当然都相信啊。”其实并非如此,大乘佛教在传了两千多年以后,产生了很多稀奇古怪的说法。特别是近代的一些学者们,甚至有很著名的法师,也在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太阳神崇拜。
另外,很多人会误会,觉得很笨的人才学净土。其实聪明人也可以学净土,净土真的是三根普被。不管是大圆满、大手印,还是各种各样的金刚法法门,再厉害、再殊胜,最后都要去净土。那怎么能说净土法门是很差、很笨的人才去学的呢?这是一种很大的误会。
所以,无论你是修什么宗派的佛教徒,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根器,都应该发愿,在生命结束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说:“我不愿意去西方极乐世界,我要去东方琉璃药师佛的净土,或者铜色吉祥山。”那也没问题。但起码你不能抵制和诽谤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去攻击学净土的人,说人家笨、傻。最好你能发愿去西方极乐世界,人不能太过狂妄,自认为自己成就了,肯定能去净土,其实不一定,人的相续非常复杂。
因此,我们发愿去净土相当保险,一个暇满人身不容易,如果这一世不成就,你怎么知道你下一世去哪里?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善业,也有很多修行,但是都不能保证临终时,绝对能往生善道,甚至不能保证,下一生能再接触到佛法。即使你做了很多善业,有很多福德,若没有往生净土,或者没有再遇到佛法,就算去了善道,甚至去了天界,从长远来看,其实这和去恶道真的没什么太大差别。
比如,现在娑婆世界有很多阿拉伯国家的王子、皇室子弟,他们的生活几乎什么都好,但几十年以后,他们一样下去。那么,他们和几十年以前下去的人,有多大差别啊?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真的没有太大差别。下去以后,所经历的轮回的可怕,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争取这一世拥有暇满人身。遇到佛法、能修行,这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一票否决权。如果你没有把握能即身成就,那为什么不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你不是傻吗?
所以,不管你学什么宗派,大手印也好,大圆满也好,大中观也好,不要听到那些词汇好听,就觉得自己能马上成就,或者一定能成就。你会问:“是不是我要放弃所学的大手印、大中观,专门去念佛往生呢?”那也不一定,你可以把你修行其他法门的功德,都回向给你在临终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也就是说,你在修其他宗派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有一个根本的愿力——我一定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去西方极乐世界,是以愿力的真切作为标准。当然,如果你修这个宗派,那就不同了,你要专门去念佛。我们下面会讲四种念佛的方法。汉传的净土宗有很多念佛的方法,但主要提倡持名念佛,即念佛号。
当然,你也可以去修汉传念佛中的持名念佛。但并不是说,其他宗派不能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和力量,转化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因和动力,或者不能实现把自己的修行转化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力。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愿力成就嘛?是可以做到的。持名念佛可以造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力,在临终时得以实现。修大圆满、大手印、金刚法也可以,只是你每次修行时,要有这样的发愿和回向。当然,你更不能去抵制或嘲笑这些东西,这是很蠢的事情。
上堂课我们讲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具体怎么做,后面会具体讲。
我们学净土宗,并不是只学一个持名念佛。当然,我们会学持名念佛,并且非常赞叹。但是,下面我们讲净土宗的内容时会结合很多其他东西。这并不是我发明创造的,我没有这种能力,而是教理上就是这么讲的,很多大德也是这么提倡的。我只是把我思考、学习的东西转达给大家。我们经常用“交流”这个词,你学了这些内容要进行思考,或者你采取哪种修行方法,都是你的事情,我只负责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大家进行交流。这是上一堂课学的,为什么要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原因。
这堂课,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净土宗。净土宗主要指汉传净土宗。其实在藏传教法里面没有“净土宗”这种说法,它叫“净土法门”,每一派都有净土法门。比如觉囊派,它要求大家去香巴拉净土,大家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去那个地方。说白了,觉囊派就是一个净土法门。格鲁派也一样,最高的修法是大威德金刚,那里本身就是个净土。大手印,就更花哨了,可以去很多净土,比如密严净土,空行母净土等等。大手印的故事里面,经常会说到空行母。藏传佛教有密严净土、空行母净土、普贤王如来净土、文殊净土等很多净土,每个派别都有,所以它叫“净土法门”。
你说:“那我们这个派别(修大圆满的)呢?”大家都知道,我们最后要修脱噶,脱噶认为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整个人的心就是一个净土,叫“普贤王如来净土”,即原始佛的净土。原始佛的净土是什么净土呢?它是包含了全部净土的净土,所以这个特别厉害。
成佛以后是不是各有各的净土?这其实是一种相对缘起众生的说法,成佛以后只有一个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里面的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就是我们的心,所有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净土。但是,将就人类和其他众生的分别,就形成了无量无边的净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种哲理思想在净土里面一样可以得到体现。一个净土即所有的净土,所有的净土就是一个净土,一切万法归一。
这个“一”是什么,我们要搞清楚。搞清楚以后,你会发现,“一”也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万法。当然,所谓的“一”,我们可以用词汇去说,它是如来藏、自心本性,在哲理上可以这么成立。我们修行就是去追这个“一”,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禅宗就是要问一归何处,也就是要明白我们心那个净土。
你说:“是不是明白了心的本性以后,我们就去了净土呢?”也不是,你明白了心,只是明白了建造净土的实质是什么。比如,一个人开悟以后,他的身体还是原来的身体,他所处的世界还是这样的世界,他可以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菩提”,但他所见的还是黄花和翠竹,没见是净土描述的八功德水、遍地黄金等等。为什么呢?虽然他明白了本质,但是本质的开展、扩大还没有走到那一步。
我们之前讲过,八地菩萨才开始建造净土。大家可以去看慈诚罗珠堪布讲的论典《证成现象即佛论》(《慧灯之光》里面有)。也就是到八地菩萨时,你会看到到处都像极乐世界一样,而不是我们看到的庸俗世界的样子。但是,不管是庸俗世界,还是极乐世界,又或者是诸佛菩萨的刹土,它们的本质就是一个。我们可以在庸俗世界里面,首先去证得这个本质,然后再让本质无限量地扩展起来,直至圆满。那时候唯一的净土就出现了,即常寂光净土,也就是法性。这就牵扯到佛理了。
我们今天晚上讲的净土宗是汉传的净土宗,不是刚刚说的藏传的净土法门。藏传佛教每个宗派里面都有净土法门,比如宁玛派的脱噶,脱噶里面会出现普贤王如来的净土。汉传净土宗有它自己的特点,它也讲了各种各样的净土。汉传净土宗的特点表现得非常特殊,它主要提倡持名念佛。
汉传佛教有八个大乘宗派,净土宗是其中一个。八个大乘宗派分别为密宗、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律宗。其中禅、密、净是现在留存下来我们经常会提到的。你说:“其他宗派呢?”也有,比如律宗,但好像修的人不多了,因为末世的人要守那么多戒律,还是很难的。
天台宗、华严宗也都留下了一些东西,有一些法师,但传播都不广。三论宗,现在也是有一些书籍。三论宗就是学中观的,它以中观的三部论——《中论》(藏传叫《中观根本慧论》)《百论》(藏传叫《中观四百论》)和《十二门论》,作为主要经典,摘取里面的空性宗旨来学习。但这些宗派现在都很式微,留下来的典籍没有人去诠释,能去学习、传播的法师也不多。
而禅宗、密宗、净土宗传播得特别广。其实现在汉传佛教里面,很多人在学藏密。那么,用汉语的方式,接受了藏传佛教密宗的理论和修行方法,算不算汉传的密宗呢?你若说:“不算,我们一定要我们本身的传承文化。”我想我们最初(唐朝)接受密宗时,它是从印度来的,它和从西藏来的有差别吗?别分得那么开,人别这么死板,灵活一点。
讲短的历史,其实天下佛子都只有一个来源——悉达多.乔达摩;讲长的历史,都是从普贤王如来那里来的。密宗到了现在,唐密在汉传文化的传承里也已式微,大部分在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时被灭、被伤得很厉害。然后,传到日本成了东密。到后来,又接回来了一部分,想恢复唐密,但都很式微。
现在汉传的佛教徒,包括一些出家人,都在接受藏传佛教密宗的东西。我想,如果佛教还能传承下去,不因世界激烈的变化而消亡,那么慢慢地在汉语语系里,也会形成密宗的学人、学派,一定会有的。
现在留下来的另外两个还很厉害、传播比较广的宗派,就是禅宗和净土宗。特别是净土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学净土的人是最多的。为什么呢?有人会说:“有很多老人家在学啊。”其实不见得学习净土的都是老人家。
学习净土的很多大德都非常厉害,我举个例子——黄念祖。黄念祖是北京邮电学院的一位教授,是真正的高级知识分子,现在他已经圆寂了。他念佛念得非常厉害,还有很多著作,我当年(90年代)学净土时,看过黄念祖老先生的大量的关于净土的文章和专著。
当时我很佩服他,特别记得他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在文革期间,他被打成了“反革命”,所以就坐牢住牛棚。他要念佛,但又不可能拿念珠。若拿念珠,会被看守的人打死的。于是他就用稻草打成疙瘩结成串,总共只有六个疙瘩还不能多,多了人家看着像念珠也不行,他就用六个疙瘩这么念佛,念念念……
有一次,黄念祖老先生被弄去陪绑。陪绑就是陪杀场,即一种非常邪恶的精神折磨方式。也就是把人带去说要枪毙你,但实际上不一定全部枪毙。先让人一排排地跪下来,真的要枪毙的人,就会后脑勺来一枪,“啪”地一下,脑浆四射,倒下去了;而不是真的要杀的人,就在旁边来一枪,那个人可能会吓得尿裤子。文革中间经常会有这种陪杀场的事情。枪声一响,真的枪毙的人就枪毙了,不枪毙的很多人会当场吓得昏死过去。醒来以来,哇,恍如隔世啊!我在哪里?我是谁?
我这里说着好像很好玩,实际上现场真的非常可怕。很多人被拖出去真的吓得屎尿都控制不住。很多要被枪毙的人,行刑者会用绳索把他的裤腿绑住,原因就是怕他控制不住屎尿,流得满地都是。人类互相残害,真的非常可怕。
黄念祖也被弄出去陪绑,周围的人吓得不得了,哀嚎连天。而他在那里念佛,完全沉浸在念佛的境界中,根本一点恐惧都没有。这是他自己讲的一件真实的事情。当然,你也可以怀疑,但我相信这是真实的。
我们不能说念佛的都是一些没有知识的人,或者只知道一句佛号念到底,其实并非如此。黄念祖写了很多著作,我也看过很多法师写的关于净土的论著,看文笔就知道出自于高级知识分子。所以,并不是说,念佛的都是没有知识不聪明的人,这种说法很不地道。很多佛教团体里面,暗暗地流行着这样的思潮,这是不对的。
汉传净土宗流传得很广,虽然它提倡持名念佛,方法入手很简单,但其实理论也是挺多的,粗粗地介绍一下,都会发现有很多理论。我们可能还会用一两堂课的时间来讲净土宗的简介。
接下来再学其他经典时,我们会讲很多净土方面的理论和说法,那真的会把你搞得眼花缭乱。所以,我们不能说净土宗只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需要闻思。虽然在行持上可以一句佛号念到底,但是你懂这些理论之后,念起来会更有滋味,更容易产生一些相应的所谓觉受。
净土宗号称“香光庄严”,即念佛念到一定时候,这个人身上会总是散发香气,还有一层朦朦胧胧的光。你会说:“会这样吗?”真的会这样。如果一个人发了大乘菩提心,念佛念得非常投入,积资净障做得很好,就真的会这样。
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些学藏密的人,当听到有些人念了很多咒,比如藏地的一些比丘或者老年人,他们念了几亿观音心咒,如何如何殊胜、如何如何自在,我们就会很开心。但是,我们却不相信,若是念佛号念那么多,也一样殊胜自在,这是一种偏颇。
汉传佛教里面有很多老年人,他们可能不太懂这些理论,但他们真的在很用心地念佛。当然,也有很多是混团体的,不见得他真的在念佛,或者是念得很好,或者一边念佛一边内心有很多分别念。有些人真的是通过佛号压制了分别念,并且愿力很真切,那真的会出现香光庄严这样的事。
为什么会香光庄严呢?以后我们会在净土课程中讲到。我相信大家听了净土宗的理论和方法之后,所有的修行,乃至大圆满的修行,都会和这些净土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个宗派一种理论,它们相互独立、互相隔绝,甚至每个宗派之间互相排斥。其实不然,它们的根本理论都是一样的。只是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达和说法。
什么是净土宗:
汉传大乘佛教八宗之一。净土宗是专门求生极乐净土的宗派。
什么是净土宗呢?它是汉传大乘佛教八宗之一,它的特点是专门求生极乐净土,称之为“净土宗”。你说:“去兜率天或者铜色吉祥山是不是净土宗呢?”它不是汉传的净土宗,目前汉传的净土宗就是专门求生极乐净土。而且方法也偏重于持名念佛,这才能叫汉传的净土宗。
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
汉传净土宗的祖庭在哪里呢?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的香积寺。为什么是这两个地方呢?东林寺有很出名的慧远禅师,虽然他是禅师,但实际上他提倡念佛,结莲社。
慧远禅师与田园诗人陶渊明很有渊源。中国古代的文人为了表明自己很有文化,内心清雅,一般都要读一点陶渊明的诗,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等。他的诗表达的全部都是要热爱田园、热爱自由、放弃城市的叨扰。
但是陶渊明坚决不念佛,坚决不学佛,他是一个断见派。他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即死了把身体埋到山沟沟里就行了。他认为活着时要潇洒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本来是个县令,他这种大文人对县令这种官职是看不上的,可能对整个官场都看不惯,直接把县印和帽子放在那里就走了,传说陶渊明后来是被饿死的。
慧远禅师是汉传净土宗的创始人。陶渊明和他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喝酒聊天。慧远禅师不喝酒,陶渊明喝酒。陶渊明有文化,慧远禅师和他在一起聊天也很投契。慧远禅师当时极力想把陶渊明留在莲社里念佛,但陶渊明坚决不干。
慧远禅师曾发愿终身念佛不离开念佛的地方,即脚不踏出虎溪(他住的地方)。他一生都在那个小范围里念佛。有一次他送陶渊明,边走边聊天,不知不觉就过了虎溪,成为了一段佳话。这些在历史上都是有迹可循的,不见得是佛教历史,中国历史里都会有这些。
因为陶渊明坚决不念佛,慧远为了哄他就说:“没关系,你来念,喝酒都可以。”陶渊明说:“我要喝酒,你们那帮人都不喝酒,又吃素、念佛,我不干。”慧远就开许他:“你在里面特殊,可以喝酒。”但陶渊明还是不念,最后他是被饿死的。那是不是说他不念佛就饿死了?不能这么讲,只是他就是不念佛,不信仰佛法。所以说,文化高也不见得会信仰佛法。
慧远禅师组织了很多人在东林寺念佛。他念佛的方法,不仅仅是持名念佛,而是借用念佛的方法来开悟,叫“般舟念佛”。它和现在的持名念佛不一样。净土宗提倡形成宗派,应该是从他那里开始。因此,他被封为净土宗的祖师。净土宗的传承等一下我会和大家讲,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净土宗的另一个祖庭是陕西西安香积寺。
净土宗,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
净土宗的历史、理论根源是大乘佛教的净土信仰,它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所以叫“净土宗”。因此,现在一提到“净土宗”,就是指去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而不是兜率天之类的净土。当然,你也可以去兜率天,你可以专门观修弥勒佛,有些方法也可以去。
这个法门主要是以信愿念佛为正行,以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这和藏传佛教“往生四因”里面说的积资清障、发清净愿是一样的。什么叫做“净业三福”呢?等一下后面我们也会讲,它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说的。《阿弥陀经》指出有极乐净土;《无量寿经》说了极乐净土的来源以及殊胜;《观无量寿经》说你要怎么去修,这是净土三经的结构。
关于净业三福,《观无量寿经》中的原话是:“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如果你要去净土,必须要做三种积累福德的方法。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即你要孝养父母,不孝之子是去不了净土的。日本有一个念佛修净土的宗派,叫“净土真宗”,它就过度了,它说修阿弥陀佛去西方极乐净土,坏人最好修,即恶人正机。这种说法和净业三福是冲突的。如果没有很多善根福德,你是去不了净土的。但是,净土真宗把它夸张成了“只要有愿力,都可以去,坏人有愿力,更容易去”,其实并非如此。
所以说,一个很好的法门,一旦改变,理论稍稍走过了头,就很麻烦。当年日本侵华的军队,每一个连队里一定有个净土的法师,天天和日本士兵说:“你们杀人不用怕,只要念佛就行了,即使杀再多人,只要临终时念佛,都可以去极乐世界,甚至杀得越多越好。”为什么?恶人正机——越恶的人,越应对阿弥陀佛的愿力。
这其实和《观无量寿经》里面“净业三福”的说法是冲突的,但在日本流传得很广。你们不要认为这样不起作用,这种很邪的说法是很起作用的。我以前也讲过,二战以后,日本东京审判的七个战犯被判绞刑,临终被绞死之前每个人都在念阿弥陀佛。所以说,理论不能过头。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把你做人的这套都规定了,你要孝敬父母、奉事师长,还要不杀。“慈心不杀”包括吃素。然后还要修十善业。大家知道什么是十善业吗?身三、语四、意三: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归”就是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足众戒”不是说我们要像律宗一样,比丘要守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要守三百多条戒。而是说我们要具足一些基本的戒律,比如别解脱戒,你要具足一条不杀戒。像前面所说的“慈心不杀”。居士的不杀戒是指不杀人,不是指开车不小心碾死了蚂蚁,这样的话你没办法守。但受具足戒的人就有这些规定,不能乱走路,踩死动物是不行的。
受具足戒,把所有造恶业的可能性,全部遏制住了。甚至吹蜡烛都不能用嘴吹,必须用手按熄。为什么?因为佛教认为蜡烛里面是有生命的,这样吹会伤害其他生命,它连这个都要阻止住。水也不能随便泼在地上,会冲坏里面的小虫子。因此,学律宗是很严格的,他们喝水怕伤害里面的生命,要用很细的网来过滤。为了完成这些戒律,整天所有的心思都要放在这上面,这就是律宗。由于心思集中了,身体不能到处乱动,把身口意约束住了,就会形成定。然后在定中出现真正的慧。
这真的不是闹着玩的,虽然我们做不到受具足戒,但至少要有一条戒,我觉得居士五戒起码受三条是没问题的:杀戒、妄语戒、酒戒。当然,你能去受个八关斋戒是最好的。
“不犯威仪”,即不能乱来。什么叫乱来?比如当街撒尿、乱搞等违犯世风、民俗之类的行为是不行的。这个“威仪”不单单指佛教里面的威仪,比如别人打坐时你去捣乱;人家交流佛法或开法会时,你去搞破坏。不仅仅指这些,而是你自己做人,也要行为端正,不能乱来。这也不容易,其实就是你要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才行,这是第二福。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很多人说:“我一句佛号念到底就行了,其他不管。”这直接和《观无量寿经》是相悖的,它要求你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
读诵大乘包括哪些呢?第一,要诵读五经一论。比如,有些净土行人天天读诵《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字数不多。或者是念佛号、思维关于净土经典的理义,这些也叫“读诵大乘”。并不是说一上来就只念佛号,什么都不管。这个要小心,很多人说:“我一句佛号念到底,净土宗就是念个佛号,其他不管了。”结果他念不下去,念个一年半载,就熬不住了。
我们要注意净土宗的这些说法,比如什么都不管,只是一句佛号,容易上手等等。很多人念了一段时间,念不下去,最后就说净土宗不好。其实不是这样的,他漏说了很多东西。就像拿给你一味中药,它有当归、半夏等很多种类,每一种药都有一种功能。如果只把主要的药给你,辅助的药不给你,就不起作用;或者是把主要的药拿走,只剩辅助的药,也不起作用。药就是要给齐,而且量要给准确,多了少了都不行,好中医就是这样的。
学佛也是一样的,我们经常说佛法是药,法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如果他开个药都没开准,或者不对症,又或者就算对症了,开的药方不对,那也要出问题。所以,一定要修净业三福。净业三福中提到要发菩提心,还要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后面一个更厉害,要劝进行者,即要帮其他人。行者就是同样的净土修行人,要去劝导别人,要帮助别人,要让他精进,叫“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样的三福,才是净业,即修净业的业。净土是菩萨的愿力和我们愿力结合的结果。菩萨的愿力和我们的愿力结合的这种业就叫做“净业”,我们形成了一种共业。在我们这个层面,这种共业的正因就是净业三福。
它跟藏传佛教里面讲的明观福田和积资净障,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发大乘愿、发清净愿、发菩提心,与净业三福讲的内涵完全是一样的。所以说,其实两种文化——藏文化和汉文化,关于这些法义的根本处,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当然,可能有些语言表述得不太一样。
我们拉回到前面讲净土的历史,之前讲到净土宗要修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
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
为什么说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呢?之前我们讲过,佛教走到后来一定会走到净土那里去。前几堂课我们说过,“般若为导,净土为归”,即般若是理论,是方法,但后来的归属在哪里啊?净土。当然,对净土的理解有很多种,可以是唯心净土,也可以是实际的极乐净土或者其他净土。但它是每一个大乘修行人学佛的根本去处之所在。比如,基督教说去处在上帝那里,伊斯兰教说是在安拉那里。那你的去处在哪里?净土,所以说,净土为归。因此,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而且影响深远。自东晋创立后流传于中、日、韩、越等地,至今不衰。
其实汉传净土宗流传很广的。日本有比较正统的净土宗,但它有个宗派叫“净土真宗”,创造净土真宗的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法师,叫亲鸾。另外,韩国、越南也有净土宗,现在仍然存在。虽然他们用的语言不同,但是理义都差不多,都是在东晋慧远那个时候创立的。
东晋,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
当时好像有108个人,有些记载说是有106个人。
为什么叫“莲宗”呢?因为《阿弥陀经》里面讲,我们往生去了净土是莲花化身,不是像我们这里要靠父母胎生。你要先发愿,发了愿那里的莲花就会开始有个种子了,甚至有个小花穗了。当你持续念佛,莲花就会越来越大。大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即使是边地疑城的莲花苞,大小动辄几十个由旬,一由旬是十几公里或者是几十里,大得不得了。你现在的家多大呀?如果在广州或者成都,一百多两百平米已经是豪宅了,一千米的话,那是超级豪宅了。而它动辄十几公里,上百公里,你会随念在那里往生,一下化身就出来了。
所以,大家不要听到莲花往生,就想到是我们现在的莲花苞那么大一点儿,这简直是对极乐净土的极端贬低。不要这么去想,净土的莲花非常大,它只是取名叫“莲花”。并且那种莲花也不是我们这里普通莲花的样子,它只是有我们莲花的一些特质,比如莲花的清香、干净,所以取名叫莲花。这就是叫莲宗的原因。
唐代善导大师是净土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奉为净土宗宗祖。
善导大师是净土宗重要的倡导与推动者,而且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他是真正具备汉传特征的净土宗的宗祖。你会说:“那慧远呢?”慧远是最早提倡修行去净土的人,但他修行的方法,其实不是现代净土宗说的一定要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最初的倡导者是昙鸾、道绰两位大师,善导大师集他们二位之大成,成为了持名念佛最厉害的倡导者。
善导大师推广净土是很厉害的,他推广净土时,有很多人念佛。还出了一件非常著名的事情,有个农妇听到善导大师提倡持名念佛,说临终时念十声佛号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她很兴奋,于是跑到善导大师那里问他:“你说临终念佛十声,死亡以后就肯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善导大师说:“是的。”她就往后退,退一步念一声,退一步念一声,后面就是悬崖,念完十声以后,她就掉下去摔死了。可见善导大师的影响有多大。如果是现在的话,就完蛋了,会把善导大师以“邪教头子”的名义抓起来。
这件事情引起了一场很大的关于教理的争论。那这样的方式能不能往生呢?这是不行的。如果大量提倡人人这么去做,是会出问题的。实际上他说的临终,不是指你掉下悬崖之前的那段时间。而是掉下悬崖死亡时,叫临终。那时候摔得你五脏六腑都震散了,非常疼痛,你根本就想不起念佛,一下就昏厥了。我们以前讲过临终的过程嘛,昏厥以后,醒来乱七八糟的现象就出现了,你根本就想不起念佛,那才叫“临终”。
对此,教理上有很长的争论,以后我们会再讲。在念佛往生的标准这方面,我会跟大家交流各派的说法,我会拿出一种我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法。大家记住,是我认为的,不一定是真理,只是一种说法。我说过,我跟大家从来都只是交流,我不是什么成就者,也不是什么法师,我就是一个师兄。
周围的人对我有两种叫法:一种叫师兄,一种叫老大。叫师兄是因为我是个佛教徒,叫老大有点黑社会的味道。通过这两种称呼,他们很好地把我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凝结、总结。没有人叫我老总,搞得我虚荣心得不到满足(师兄开玩笑)。前段时间还希望大家叫我范导,因为我想当导演。导演是多好的一个职业啊,为什么?大家好好想一想,往深处想,为什么想当导演?他有什么好处?哈哈哈。
我想告诉大家,我讲的都是一些我的认知和看法,并不是一定要遵从的教言。你要思考,你要把从我这里听到的东西跟你看到的进行思考。你要去修行,进行检验,这样才对。但你不能随便否定,说我是错的。万一我是对的,你要是乱说的话,那后果你自己负。我根本不怕你说我错,说我不行,我要是真的错了,我一定改。在这个问题上,我可以拜你为师。如果你整体比我厉害,虽然你在下面听课,我也可以拜你为师。但是,你要是没有搞懂就攻击我,而我又是对的,你攻击错了,就是诽谤大乘,你往生都往生不了,没必要啊。
所以,我以后讲这些东西,你们都听,听了以后要去分析、思考、对照。我讲的东西绝对不能说是真理,或者是绝对的教言,NO!但你放心,我绝对不会乱讲。虽然语速这么快,冲口就出来了,但是我讲的都是有依据的,不会张口乱来,不会装逼,也不会信口胡说。我只能从这一点来保证,但我不能保证它是真理,大家要记住。
唐代的善导大师,他其实是净土宗持名念佛真正的推动者,是净土宗实际的创始人。净土宗现在有十四个祖师,为什么只有十四个祖师?从东晋到唐代到现在才十四个人,中间有好多空缺啊。为什么会这样呢?怎么安排祖师呢?净土宗宗祖的来源等一下我会跟大家再来分享,再来告诉大家我的理解。
净土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
这是净土祖师的定义。净土祖师并不像藏传佛教的传承,要一个人一个人地传承下来,而是后人根据祖师们对净土宗的贡献情况,和他们传播净土宗的影响,以及他们著作的流传等情况来拥戴他,成为祖师。它也不像禅宗那样,一代传一代。传到六祖就终止了,但还是有一些比较清晰的脉络——我的师父是谁,我的弟子是谁。
当然,禅宗到了后来也断了,后来禅宗有五家七派。到了民国时期,五家七派共同的传承者是虚云老和尚。他是在定中通过修证的方式接了五家七派的传承,也就是这样人传人的方式其实也断了。
不管怎么样,净土宗还是有人传人这样的传承方式。唯一不断传承的就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一代一代非常清晰,谁传给谁,人的名字在那里,即确实有这么一个活着的人。而净土宗就不是这样了,它是看这个人弘扬净土非常厉害,自己修证也不错,就拥戴他为净土宗的祖师,到现在一共有十四位。
一千多年来,虽然阐扬此宗的祖师很多,也有广大的信仰群众,但是直到宋朝石芝宗晓法师,才将历代弘扬净土法门而有重大贡献者,像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和省常等诸位大师,列为莲宗七祖。
到宋朝有个宗晓法师,他也有很多关于净土的专著出来,他根据一千多年来传净土的情况,定了七个人为祖师,即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即永明延寿禅师,他也是禅宗的一位祖师)、省常,列为莲宗七祖。这七位祖师从宋代才开列出来。
到了明代,又举云栖袾宏、蕅益智旭为第八、第九祖。
“云栖祩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莲池大师。明代有四大长老——四位非常出名的佛教大德,即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紫柏尊者、憨山大师。“蕅益智旭”即蕅益大师,他们是同时代的人,成为了莲宗第八、第九祖。
清代则有行策、省庵、彻悟等诸大师为第十、十一、十二祖。近人推印光大师为第十三祖。
清代这三个人推广净土也非常厉害。近代民国最出名的就是印光大师,他是现在很多净土学人最推崇的一位大师。他专致念佛,眼睛有问题,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他有一本专门说念佛的书信集,里面讲了很多关于念佛的各种情况,他被认为是第十三祖。
关于第十四祖,有很多种说法。有人推净空法师他老人家为十四祖,但没有得到公认。因为争论很凶,各派都有看法,甚至有汉传的学人直接说净空老法师是邪教。这些说法我们听听就可以了,绝对不要去介入“哪位法师是邪魔歪道”这些说法,不了解就闭嘴!但也不要人云亦云,说他就是祖师。这些说法都是很轻率的。
以上是净土的十三位祖师。也有人说不是十三祖,是十五祖,还有两位非常出名的大师——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没有算上,这个后面我们再讲。
在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中,初祖东晋慧远(334-416)依据的是《般舟三昧经》,侧重于禅观念佛,无论是依据的经典还是念佛的方式,实际上都与后世的净土宗不同。
在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中,初祖是东晋的慧远,他依据的经典是《般舟三昧经》,侧重于禅观念佛,即通过念佛的方式来进行禅观,是有观想的。无论是依据的经典,还是念佛的方式,实际上与后世的持名念佛是不太一样的。
般舟念佛的方式,现在还流传下来了。那是很苦的,要绕着佛像走几个月,而且不睡觉。走累了休息时,就在旁边吊着一根绳子靠一会儿,然后又继续走,有的人走得腿都肿了。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进行观想、念佛。它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逼着自己开悟。还有些是想通过念佛的方式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或者通过观佛像的方式让自己进入禅定的状态,很像密宗生起次第的一些方法。
它依据的经典及念佛方式,跟后来的持名念佛真的不太一样。其实汉传的净土宗,并不是只有“持名念佛”这种方式。念佛有四种方式,即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观想和观像念佛还不同),最后是实相念佛,也就是修大圆满、禅宗的。
从北魏昙鸾(476-542)开始提倡口称念佛,经隋朝道绰(562-645),至二祖唐朝善导(613-681),以“三经一论”为教材,以“持名念佛”为方式的净土宗宗义和行仪得以完备地组成,所以善导为公认的净土宗实际创立者。
慧远提出了莲宗,修行目的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他的修行方式是以《般舟三昧经》,即禅观念佛的方式去。当然,也有人说他基本上是以《观无量寿经》为准则。到了北魏的昙鸾和隋朝的道绰两位大师时,就开始提倡持名念佛了。因为禅观念佛确实有点难,持名念佛很容易入手,而且坚持下去效果也非常好。
到了二祖——唐朝的善导大师时,他大力提倡以“三经一论”为教材。“三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一论”即《往生论》。他主张持名念佛的修行方式。净土宗的“行仪”,即是平常的行为,在善导大师那里进行了大量的汇集。我们以后可能会讲到这些。至此整个净土宗的各种礼仪、方式、理论都完备了。所以,二祖善导才是现代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
所以,现代有人(黄念祖居士)认为,净土宗应该有十五位祖师,提倡持名念佛的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也应该判定为祖师,为慧远祖师之后的二祖和三祖,认为这两位大师的修为和对净土宗的贡献该当如此。但也有解释说,十三祖中有善导而无昙鸾、道绰,乃鉴于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有一明显的传承脉络,故取集大成者──善导大师为代表,列为二祖。
为什么呢?昙鸾、道绰、善导这三位祖师,真的就是一个一个传下来的,昙鸾传给道绰,道绰传给善导,善导大师是集大成者。所以,祖师中说善导,实际上包含了昙鸾和道绰。
大家听我讲这些内容是不是觉得有点烦呢?“哎呀,净土,给我讲理就行了,讲祖师干嘛啊?”我给大家系统地介绍净土宗,总要说说这些。其实我并没有仔细地讲,如果仔细讲的话,他们的故事很好玩的。其实昙鸾、道绰、善导三位中间都有很多故事。你们去翻看净土的名人录,他们的故事很花哨,讲起来要讲很长时间,我也仅仅是介绍而已。总之,把善导大师列为二祖,其实就包含了昙鸾和道绰。
与慧远大师交相辉映,一则自力与他力并重;一则突显他力本愿。而未把昙鸾与道绰排入十三祖之内。
什么叫做“交相辉映”呢?慧远大师是自力和他力并重。净土里面有二力交汇的说法,即自己的愿力和菩萨的愿力结合。“自力”就是你要加强自己的信愿,通过观修、念佛,让自己的愿力变得很真切、力量很强大。“他力”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
那么,要怎么让阿弥陀佛的愿力在自己的相续里强大起来呢?你就要去观想他、念他。其实自他二力都发生在你的心里面。你自己的愿望在你的心里面进行训练时,就叫自力的训练。而佛菩萨(阿弥陀佛)的愿力在你的心里面成长时,算是他力。慧远大师就是自力和他力并重。你去观修是自力;同时你也希望借助阿弥陀佛的力量往生,这是他力。
而后面的持名念佛主要是去念佛,希望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来突破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它主要是想借助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愿力。持名念佛就是呼唤阿弥陀佛,好像是在借助他力,实际上当你不停地呼唤阿弥陀佛,培养阿弥陀佛的愿力在自己心中的力量时,其实也变成了自力。
如果把自力和他力截然分开,这是一种误会。只是说我们的心是倾向于自己观修,还是倾向于呼唤阿弥陀佛。但不管怎么样,它都要在你的内心里面发生。在你的内心里面发生,是自力还是他力呢?
净土宗里面流传着自力与他力之间的强烈争论,有些净土宗的学人会说:“你们禅宗靠的是自力,不靠诸佛菩萨的力量,你们这样不能成就。”乱说!所有禅宗的修行人,虽然参公案、参话头或者靠一个窍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际上他绝对不能坏皈依戒。而不坏皈依戒,其实就是依靠佛菩萨的力量。他们也供护法,也有很多很严格的行为规范,以及对内心的世俗训练方式。也就是他们也要依靠佛菩萨、空行护法的力量。
修大圆满的就更厉害了,慈诚罗珠堪布曾经说过:“我们修要开悟、成就的话,一分是自己的力量,百分之九十九是上师的力量。”他说是上师的力量,实际上就是佛菩萨的力量。这也是自力和他力的区别。但实际上不能说禅宗完全靠自力,而净土宗靠他力,其实不是这样的。
净土宗你在念佛——呼唤阿弥陀佛时,是你自己在念嘛。如果你自己不去念,他力也不能发挥作用。所以,自力和他力不能完全分开。但不管怎么样,依靠自己的禅观、观想阿弥陀佛、呼唤阿弥陀佛或修实相念佛,它们还是有略微的区分。
慧远大师是自力和他力并重。到了善导大师这里,他凸显他力本愿,即念佛的方式为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有一个最重要的本愿,即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十称往生,也就是若你在临终时念十声佛号,你就可以往生。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我们要突出、依附这个愿力,所以我们念佛。这是现代净土宗成立的根本理论,到善导大师这里就开始成形了。他前面有两位祖师——昙鸾和道绰,但十三祖里面并没有把他们排进去。
黄念祖老居士认为应该是十五祖,而不是十三祖,应该把昙鸾、道绰加进来。但有人说:“只要说善导就行了。”因为净土宗的十三位祖师并不是人传人这样一个个传下来的,而是以贡献为主。说善导大师时,其实也包含了昙鸾、道绰,因为他们是一脉相承。所以说,昙鸾、道绰、善导可以说成是一个。
现在遵奉的净宗十三祖,是经宋元明以及近代的逐渐推选而自然形成的。
这些净土宗的大德们(祖师)是由修行人共同讨论、进行推选、慢慢自然形成的。
净宗立祖之说始于宋代。南宋宗晓法师(1151—1214年)曾立莲社六祖(未立宗),以慧远为莲社始祖,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五人继之。云:“是五师者,莫不仰体佛慈,大启度门,异世同辙,皆众良导。”
“莫不仰体佛慈”,即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等祖师,他们全都敬仰佛陀的大慈大悲。“大启度门”,即大开慈悲度人的净土法门。“异世同辙”,即虽然朝代不一样,但是他们弘法的方式都是一样的。“皆众良导”,即都是众人的善知识。这样逐渐建立了祖师的概念。
尔后,宋代的志磐法师在《佛祖统记》中,除专叙天台宗,并兼及禅宗、华严、法相、密宗、律宗五宗。
宋代有一个志磐法师,他说了天台宗,也说了禅宗、华严、法相、密宗、律宗五宗。志磐法师的《佛祖统记》很长,内容也很复杂,说了各宗各派的东西。如果大家有时间,也可以去看看。
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净土宗”这个称谓。汉传八宗并不是一开始成立时,就说“我们净土宗成立了”。其实就是一帮人凑在一起修行,然后慢慢地修行的理论、方法,以及平常的行仪(行为方式)就建立了,形成他们的特点,最后慢慢地形成了宗派。并不是说,天台宗的第一位祖师一开始就说“我是天台宗”,它的名称是后面的人封上去的。
说老实话,虽然禅宗有点特殊,但是他们也没有自称“禅宗”。达摩祖师刚来东土震旦时,也没有说他来就是要搞禅宗。他只说他的这个法门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来因修行的方式慢慢地形成了宗派。也就是说,并不是有一个人上来就说:“我要建立一个宗派。”汉传佛教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藏传佛教也是一样的,莲花生大士刚来西藏时,也没有说他要建立宁玛派。“宁玛”本来是老旧的意思,是后面的人说莲师传下来的这个传承叫“宁玛派”。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党嘛,党建立时,就要开个会,还要有宗旨。佛教教派不是这样的,其实就是一帮修行人凑在一起,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方式,从而形成了宗派。
净土不立宗而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社七祖。
大家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是莲花化身,那么修行的团体就叫“莲社”。莲社有七位很好的善知识,被称为七祖,即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这七个人。
宗晓、志磐同是天台宗的学者。宗晓立莲社六祖,志磐立七祖(志磐在宗晓的排名基础上,略有删增,删除宗赜,增加承远与永明延寿,后人排列依志磐所述)。这种排名只是为净土教提供师法楷模而已,当时还没有净土宗的称谓。
到了宋代,还没有净土宗的称谓。所以,有时候大家不要这么迷执啊!它就是一种修行方法,并不是说净土宗从哪里开始,好像很正规一样。什么叫正规?即使净土宗的祖师们都提倡持名念佛,也有侧重的不同。但是,不管怎么样,到最后求往生的宗旨是一样的。我们学佛要抓住宗旨。“宗”就是根本是什么。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斥形式,因为很多宗旨浸透在形式里面。比如,打坐是一种形式,但它里面藏着我们所追求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的宗旨。如果你不去打坐,就会丢失掉这个宗旨。这个宗旨就会变成你头脑中的一个概念,从而得不到实现。所以,宗旨和形式我们都要,但不能因一而废二。也就是不能因宗旨而废掉形式,或者因形式而废掉宗旨。学佛或者做任何事,都不能这样行之偏颇。
元朝东林寺普度法师,因为当时白莲教假借佛教别有作用,于是撰《莲宗宝鉴 》十卷,又著《庐山复教集》一卷,而自称白莲宗,但并无定祖之说,仅在他的奏文上叙及宋高宗时子元禅师提倡念佛,撰有白莲忏法,并入内廷讲念佛大旨。自此以后,净土宗这个名称才得以通行,而定祖之说尚未确定。
元朝,东林寺有一位普度法师。当时流行白莲教,其实白莲佛就是一个邪教。它借助佛教的有些说法进行政治活动,甚至是农民起义,真的是瞎胡说。到清朝都还有,明末清初时有白莲教、白莲社等等。大家千万不要相信他们救苦救难,或者人民经受不了压迫就造反。不是这样的,他们就是一帮土匪乱搞,假借佛教别有作用。
因此,普度法师就写了一些文章,把佛教与白莲教进行区别、切割。佛教很多正常的理论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者团体所利用,这种情况古往今来有很多。佛教徒一定要搞清楚这些东西,第一、不要被人利用;第二、要知道我们曾经被利用过。
有个词汇叫“附佛外道”,有很多这样的团体,他们拿着佛教的理论和说法去糊弄人。有些人已经进入了佛教的组织,甚至有很多出家人。那些出家人,他们有自己的道场,至于名字我就不想说了,免得引起争论,但确实很多。所以,大家要多长点心眼。长心眼的方法是什么呢?不要人云亦云,要去多读书、多分析、多看、多了解,慢慢地你就会明白。
当然,这也跟自己的福报有关。本来要你多看、多听,结果你看的、听的全都是一些邪门歪道的东西,半天都搞不清楚宗旨在哪里。佛教的宗旨是什么?这你都搞不清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后头脑里面各种说法纠缠、混迹,一锅粥,这种人多得很。
先不要说邪门歪道、乱七八糟的东西,哪怕全是真正的佛法,有些人从早到晚念各种各样的经典、佛号,搞了很多,但最后什么都不是,甚至有些方法是冲突的。好像学佛就是佛号要念得多、法门学得多,哪个法门都舍不得。听到这个法门好,马上就去学了,听到另一个法门更好,又去学了。前面的法门舍不得,新的法门越来越多。哇,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他花了二十八个小时来修行,另外四个小时是挤出来的。结果最后什么都不是,搞了十几二十年的人都会这样。
其实是他分不开佛教的宗旨和形式,而且特别迷醉于功德之说。什么是“功德之说”?每个人来宣传他的法门时,都会把自己的法门说到是独一份、最好、最适合你的,而你又没有鉴别能力。
那他是不是胡说八道呢?不是。因为佛陀说法有别义意趣,对某些人就是要这么讲。比如布施和持戒,对一些很吝啬的人,他就会把布施的功德说到大得不得了;对于很散乱或者需要持戒的人,他又会把持戒的功德说得大过布施很多。这就像医生用药一样,同样都是感冒,一个人因寒而感冒,一个因热而感冒,用药都是不一样的。但大家都执著在方法上,或者大量地堆积、收集,哪一样都不放过,坐排排、吃果果,想总要捞到一样。
现在有些“黄医生”也是这样的,因为现在的药品上面都有说明书,写明了可以治疗某某病症。当你告诉他你是什么病症时,他会把所有能治这种病症的药全部开给你,十几种药,总有一种可以治疗你。至于其他的药,那你就慢慢地用你的肝、肾去解毒。只要有一样药把你治好了,你就会说:“哇!好医生!”其实真正的医生用一味药就能把你搞定。
我们要记住这些,附佛外道有很多。其实白莲教就是附佛外道,它用了佛教的一些名称、说法。现在很多社团也用了佛教的一些说法,甚至是修行方法,这可能算是一种善法,但它是不是佛教呢?那就不一定了。
“于是撰《莲宗宝鉴》十卷,又著《庐山复教集》一卷,而自称白莲宗,但并无定祖之说”。白莲宗加了一个“白”字。“但并无定祖之说”,即没有定一个个的祖师。这是在讲净土宗形成的过程,以及祖师成立的过程。
“仅在他的奏文上叙及宋高宗时子元禅师提倡念佛,撰有白莲忏法,并入内廷讲念佛大旨。自此以后,净土宗这个名称才得以通行,而定祖之说尚未确定”,那时候的佛教和朝廷是有关系的。当然,现在的佛教和朝廷也有关系,但与那时候不同。大家知道宋高宗(康王赵构)吗?“夹江泥马渡康王”,在岳飞那个时代,就是他和秦侩杀了岳飞。其实宋高宗是一个很猥琐的皇帝,但他也信佛。
普度法师给宋高宗写奏文时,就讲到了念佛。那时候净土宗的名称就定下来了,但还没有定祖。宋高宗处于南宋、北宋交界的时期,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就是宋高宗。
到了清朝中叶,才将宗晓、志磐的莲社诸祖和净土宗的名称相提并论,增加了明代的莲池大师为八祖。清道光间,悟开法师增推蕅益大师为九祖。
莲池大师和蕅益大师都有很多关于净土的论著,我那里有他们的全部书籍。莲池大师有一本日记叫《竹窗随笔》,专门记载了很多这些事情,蕅益大师就更多了。
省庵大师为十祖。
省庵大师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劝发菩提心文》,是专门提倡发菩提心的。
彻悟大师为十一祖。
彻悟大师有很多文章,关于他的故事也很多。
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又改推截流大师为十祖,省庵大师、彻悟大师递降为十一祖、十二祖。
在民国时期,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的标杆性人物。
印光大师往生后,四众弟子加推其为十三祖。
印光大师大家都知道,他非常出名,而且离我们很近。
善导之后,净土宗分化为三流。
虽然统称净土宗,实际上从善导以后,就分成了三大类修行方法,称为“三流”。
即专称佛名的少康流
即少康法师,少康法师是一位推行念佛的非常大的祖师。所以,念佛这一派就称为“少康流”。
重悟解的慧远流及教禅戒净兼修的慈愍流。
慧远流重悟解、重禅观,甚至有点儿像生起次第,但没有圆满次第,因为不修气脉。慈愍流是教、禅、戒、净兼修。这很像我们现在用的一些方法,既要守戒、坐禅,又要闻思、专门念佛修净土。广东话叫“咩都要”(什么都要)。
大家记住,虽然现在确实是持名念佛流传最广,也最容易入手,但是净土宗并不仅仅只有持名念佛。
三流都从不同层面继承了善导大师的思想。
虽然三流有不同的特点,但是都包含在善导大师的思想里面。善导大师主推的是持名念佛。以后我们会专门讲关于善导大师弘法的一些理论,我会和大家分享他写的论著,里面其实就包含了这些内容。
而且三流的划分也只是应机的差别,并无实质性高下。
不管是少康流、慧远流,还是慈愍流。其实只是针对不同人用的方法,到最后的结果都是往生,没有实质性的高下。比如,有些人持名念佛念不下去,就给他加点禅观,可能就容易生起法喜了。而有些人觉得禅观太复杂,就让他去念佛,念到身心柔软、香光庄严,最后一心不乱,也挺好。如果一个人全勤修行,有很多时间和精力,那就教、禅、戒、净一起上,最后一样会达到一心不乱,甚至念佛三昧。所以,三流只是应机不一样,并没有高下,或是聪明与不聪明等等的区别。
只是有些说法会这么讲,好像持名念佛就是对付不聪明的,其实不然,持名念佛的也有很多聪明人。又或者有人认为好像慧远禅师的慧远流适合聪明人,其实禅观也适合很多很笨的人,你教他一些禅观的方法,他一样可以这么死死地修进去。所以说,这些都不能绝对。
“慧远流”比较适合于根器比较利的这一部分人群,适合于上根人,倡念佛三昧,是《观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念佛之法,其中以观想念佛为主,也包括实相念佛。
什么叫“念佛三昧”?即通过念佛达到开悟、证悟。实相念佛就是证悟,我们修大圆满、中观的,就是实相念佛。实相无相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拼命地夺夺夺,把“所”夺完,把“能”夺完,最后就是实相——实相念佛。
而“慈愍流”比较适合于中根人,主要特色是教、禅、戒、净四行并修。
“慈愍流”既要学教理、坐禅、修定、持戒,还要专门修净业。净业,即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这些都有可能。
“善导流(少康流)”比较适合于下根器人,就是不太聪明的这一类,或者是不注意解行的这一类,以称名念佛为正行、正业。
“解行”就是在道理上明白。这里的上根、下根、中根这种说法,只是把根器定在是否聪明上,而真正的佛教定根器,不能只看是否聪明。对学佛的人来讲,很多“聪明”是一场灾难。所以,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完美的。这是我摘引其他人的说法,因为从历史上来讲,他大体的理义是对的,但有些说法要小心。
比如,前面说三流是应机的差别,并无实质性的高下之分,现在又说慧远流适合根器比较利的人。其实这里的“利”,是指那些记忆力比较好、思想比较活跃、分别念很多,以及逻辑能力很好的人。他把这些人叫“利根”,稍微差一点的叫“中根”,而记忆力不好、分析能力不行的就叫“下根”。
当然,你可以这样分,但实际上下根也一样可以去修《观无量寿经》。记忆力不好,可以教他观日、观月。拿一张唐卡放在面前,观阿弥陀佛的像,然后再把它扩大开来,不需要太聪明,就是要“狠”,要先积资净障。所以,我们不能绝对。当然,这样的说法也不能说完全不成立。
我们以前讲过很多种区分根器的方法。在末世,能坚持的就叫“上根”,比较能坚持的叫“中根”,完全不能坚持的是“下根”。不,这种连下根都不是,那叫“无根”。
还有一种经论上的说法:一是信心;二是念力;三是精进;四是禅定;五是智慧。即在你的身心相续中,这五种力量比较强大的叫“上根”,但信心排在第一位。大圆满就是以信心来区分根器,信心最大的是上根;差一点的是中根;信心比较差的是下根。
大家要记住这种区分方法,不能听到以后就觉得:“哇,慧远流是上根修的,我是上根,我就要去修;持名念佛是下根修的,我不是下根,我是上根。”有的人一听说自己是下根,他就毛了,就说明他真的是下根。下根有什么不好啊?下根就下根,我就是下根。我不能说我是下下根,不然就太矫情了,我是下根里的中根——下中根。因为我这个人满嘴脏话、习气很烂、头脑花哨(看得多、读得多)、信心一般般。你说我信心有多强吗?不是,我特别善于怀疑,我什么都怀疑。
年轻的时候,我曾经怀疑诸佛菩萨联合起来欺骗我。后来想诸佛菩萨有必要欺骗我吗?我是个什么东西?我有什么好骗的?后来发现诸佛菩萨不会骗我。甚至我怀疑诸佛菩萨为了求生,编了那么多厉害的理论,那他们怎么不编故事呢?我什么都怀疑,各方面比较起来,我就是一个下根,在下根里面还算比较能坚持。所以,我就是下根里面的中根,连下根里面的上根都算不上。
所以,不要因为别人说自己是下根,就如何如何。有些人觉得念佛的是下根,所以就不去念佛。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下根,连佛都不念,你不是下根是个什么啊?无根都好像很表扬你了,因为空性是无根的。你是个什么根啊?大家给我编个名词。草根、断根、烂根、毛根都来了,更厉害的——刘老根!哈哈哈(师兄读网络师兄发的各种消息)。
我们不开玩笑了,也就是大家不要太在意这些,管他什么根,我们要明白佛教的理论很多,分法也很多。不要在乎自己是下根,首先要认自己是下根,没关系,因为所有的上根都是由下根慢慢变来的。连草根都可以慢慢通过奋斗变成精英人士,这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不要在乎这些。
后世有人谓:净土三流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少康流。净土宗成为民众性的宗教,其标志及群众基础正是少康流。
这是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持名念佛容易上手,所以进来的民众就多。但并不代表全都是下根。我刚开始学佛就是先学净土,然后到禅宗,再到藏密。那时候我念佛是很认真的。所以,我开始就是个下根,现在从下中根慢慢地变成下上根。你不能说我搞了几十年一个根都没有上去嘛,那我就是个彻底的草根。你总不能这样糟蹋我吧(师兄开玩笑)?我也不能太矫情,所以我从下中根变成了下上根。至于你们是什么根?我就不知道了。
本宗主要经典为五经一论:《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往生论》。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里面的,《往生论》是世亲菩萨的,净土宗就是依据这些经典。
在行持中,分难行、易行。
什么叫难行、易行?这也是净土宗里的概念,以后我们都会讲。
在五浊恶世,并无佛住世,修六度万行,永不退转地修行为难行。
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是五浊恶世,佛陀已经圆寂了,我们去修六度万行,想要永不退转非常难。这个大家应该深有体会。虽然我们现在有上师和善知识,有很好的条件,比如不缺道粮、修行有场所等等,但是大家还是修不下去,真的非常难。
有些好条件反过来也有可能影响修行,比如,虽然道场不缺,但是大家不把道场当道场,而变成了搞party的地方。以前向某个祖师求一句法非常困难,要跑江湖,踩穿很多双草鞋。而现在不是了,一个短信发过去:“唉呀,上师啊!唉呀,师兄啊……”发过来一大段,你不回答,他就骂你;回答得不满意,他也要骂你。现在很多师兄,你的回答一定要让他满意。他不是来问你,而是来考你,给你出考题。如果你答的分数不够,他就不满意了。
现在有这样方便的条件,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工具去问询这些东西,不用再跑穿草鞋。但我们变得一点都不珍视这些东西,得来容易看来轻,反而形成障碍,变得不恭敬。佛教你只要不恭敬,所有的功德都生不起来,佛教的觉受绝对是从恭敬心里面来的。觉受出来了,你才认为它真;觉受不出来,你就觉得不真。而你学的都是一些概念,慢慢地就麻木不信了。
所以,六度万行非常艰难。大家知道六度万行是哪些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哪一样不难啊?
布施:现在大量的佛教团体,布施、放生都做得很好。但以菩提心来布施的人很少,往往布施只是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当然,嘴上还是念诵发菩提心,但内心是不是真的有菩提心,那就很难说了。
持戒:持戒很容易,破戒也很容易,所以这是挺麻烦的。
忍辱:谈都不要谈,现在的师兄们忍辱?开玩笑!辱都是给上师的,让他忍去,这是非常糟糕的。
精进:你要持续、要很努力。我们一般都是在闲暇、不影响自己生活的情况下去修行,这能谈得上精进吗?不可能。
禅定:禅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真正的打坐,即定修得好;另一种是在修行时不受影响。
这些都很难做到,所以,六度万行很难,这叫“难行”。
信佛所言,凭藉弥陀愿力便得往生入不退转为易行。
借助弥陀的愿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修行本身不难,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非常之巨大,那么我做起来就不是那么难,不像六度万行修起来那么痛苦;第二,我去了净土以后,成佛就更不难了。所以叫“易行”,即借助他力。
有他自二力之合:他力指的是十八愿,即彻底投诚皈依,仰仗弥陀愿力。自力指的是修净业三福和自性念佛。
“他力”即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自力”即修净业三福和自性念佛。刚才我们已经讲了净业三福。那自性念佛是什么呢?就是你真的明白了。自性念佛有几种解释方法,有一种是明白了的那种自性念佛,叫实相念佛;还有一种,只要念佛就算是自性念佛,持名念佛也算是自性念佛。当然,我们到时候会根据不同的说法,对这些解释方法进行区分。
能否往生靠的是他力,往生后品位的高下靠的是自力。自力和他力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增长。
能否往生靠的是什么?他力。为什么这么说呢?要靠第十八愿,不然往生不了。当然,也不能说完全不依靠自力。能不能往生靠他力,往生品位的高下靠的是自力。比如,依靠修净业三福去念佛,依靠他力往生,可能品位不高。而自性念佛——通过念佛已经达到了念佛三昧或者一心不乱(有事一心不乱,还有理一心不乱,我们后面会讲)时,品位就会很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九个品位——往生九品。如果自力很厉害,往生的品位就会很高。比如,已经开悟的人,可能一去就是常寂光净土。
净土法门,唯依弥陀行愿,普收三根,彻上彻下无所不该。
净土法门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普收三根”,即上根、中根、下根都可以来修行。“彻上彻下无所不该”,“彻上”就是通过这个法门你也可以修到最彻底,即达到念佛三昧,也就是我们经常追求的开悟;“彻下”就是最起码往生边地疑城不堕。
净土中有一个地方叫“边地疑城”,当你的信心、愿力不够真切时,你会往生到一个不算正宗的弥陀净土,叫“边地疑城”。“疑城”,即有怀疑的地方。你要在里面待五百年,出来时就花开见佛。
“花开”就是那个地方打开了。什么叫打开了?你以为真的是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让他出来吗?有这么坏吗?如果是一间屋子,那弄个炸药包把它炸了,也能出来啊。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在那里见不到佛。即使弥陀在你面前,你都见不到。“花开见佛”就是通过不断地修行,心门、遮障开了以后,你就能看到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的手往你的头上一按,你就是初地菩萨。慈师经常讲嘛,从边地疑城出来的就是这样。
但是,只要你去了边地疑城,就不会再退了。有人会问:“那边地疑城好不好,会不会很糟糕啊?”边地疑城就是那些莲花,好到不得了。只是莲花不打开,你在里面修行,见不到佛。所以,那里面的人最大的苦恼就是见不到佛,要通过五百年的修行才能见到佛。为什么要五百年呢?因为那个地方条件太好了、太嗨了,所以慢,不像娑婆世间那么快。他们那里比天界还要嗨。
有人会说:“天界的人都不修行,边地疑城不是更加不修行吗?”其实不然,这就是净土和天界的差别。天界耗费福报之后就完蛋了,而边地疑城在嗨的同时还能积累功德,甚至流水、大地、迦陵鸟等任何见闻觉知里面全都是佛法,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又积累功德。虽然慢,但永不退,而且寿命特别长——无量寿,最后一定会成佛,五百年后就会花开见佛。
上至文殊、普贤、龙树、马鸣,莫不发愿导归;下至愚夫愚妇,无不可依此法门而往生。
文殊、普贤、龙树、马鸣都发愿导归极乐世界。从古到今,也有很多文化比较低的人,最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我们以前讲过很多,比如铁匠往生——“叮叮当当,我往西方”。
有一个铁匠,一辈子都没有念过佛,也不学习善法,生活很苦。遇到一位法师教他念佛,然后他就每敲一下铁,念一声阿弥陀佛。有的说法是他敲一下铁,念一个字,阿——“砰”,弥——“砰”,陀——“砰”,佛——“砰”;又或者是敲一下铁念两个字,阿弥——“砰”,陀佛——“砰”,说法有很多。最后他是站着往生的,当时他跟他老婆说:“我要走了。”然后铁锤一扔,说了一个偈子:“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大家听了是不是觉得有点神?真的不神,你当真这么去干,是做得到的。铁匠就是一心念佛,他做到了。听了这个案例,大家会觉得:“我也能像他这样。”你就不一定了,因为你不打铁,哈哈哈(师兄开玩笑)。
开玩笑哈,不是因为你不打铁,而是你搞不下去。铁匠有那种意志力,你刚刚念,有人一说:“唉,打个麻将!”你就去了,或者炒个股票,你的心思完全在股票的涨和跌上,念佛早就被股票冲远了。这是现代人的麻烦,做不到专心致志念佛。人家铁匠除了打铁没有其他事,只要把打铁换成念佛就行了。
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中,发了四十八大愿,愿生者寿命无量,国上庄严,入不退转。
寿命无量、国上庄严属于“多殊胜”;入不退转就是“定成佛”。
其中度生之愿为第十八愿最恳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四十八大愿中第十八愿是最恳切的,称之为“本愿”。什么意思呢?即假如我成佛的话,十方所有的众生只要相信我,欲生我国者,念十声佛号,如果不生到我这里来,我就不成佛、不取正觉。但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这个愿力得以实现了。
但是,要排除五逆和诽谤正法者。“五逆”就是犯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诽谤正法我们一定要注意,要犯五逆,还得要有点级别才行,我们一般犯不了。杀父杀母,我们一般不会去做;杀阿罗汉,哪有阿罗汉给你杀呀?出佛身血也做不到,除非是上师,才有可能;破和合僧也有可能做到,但你要先出家,成为一位很大的法师,然后把僧团分裂成两个。
作为居士,要破和合僧是不成立的,但相似的是有可能的。比如分裂修行团体,人家好好的修行团体,你挑拨离间,这就是相似的破和合僧。但真正的破和合僧是做不到的。所以,五逆不容易犯,但诽谤正法非常容易,这些我们以前都讲过。
故此世尊应末世之根机,开此法门,劝令往生极乐。
末世的根机修六度万行真的很难,通过修净土法门,特别是持名念佛,很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管是成就、开悟,还是初地菩萨,活着就去了西方极乐世界,最终的结果都是去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场梦幻一过,下一个清净的梦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一样的。所以,你去说高、说低,真的没意思。你可以说哪种方法适合你,这才是正确的。
不要去说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不好,这就是诽谤正法。没有法门不好,适不适合你是另外一回事。就像真正的上师一样,没有哪个上师不好,只要是具德的上师都好,但适不适合你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们要弄清楚这些。
我们把汉传净土法门的大概历史传承讲清楚了。接下来讲信、愿、行,以及念佛的方法、需要哪些东西,如三心、四修、五念等等。但这些都是简介,大概还需要几天的时间,希望大家有耐心。这样讲解,大家会不会有点烦啊?不要烦,大家系统地了解了净土以后,对学中观、大圆满是有帮助,所以要有耐心。
今天就讲到这里,请大家把今天讲法、听法的功德,回向给一位可能刚刚过世的老先生——林师兄,希望他减少痛苦,往生善道或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好,现在开始回向。
问题:“现在去寺院,出家师父给居士们盛饭菜,我们居士是不是受不起?”
回答:有些居士去寺庙打禅七等等,要“过堂”,其实就是排着队大家去吃饭。盛饭的是出家人或者一些发心的居士,这时候你不能自己去盛饭,否则会破坏规矩。你只要抱着感恩的心就行了,因为打禅七本身有巨大的功德,没什么受不起。
但是,如果是平常去寺庙,让师父来给你们盛饭是不合适的,我们要恭敬出家人、去帮他们做事、去布施、供养,不能让他们来盛饭、伺候我们,这是不行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去上师那里,要供养、身布施去做事。不能让上师帮我们做事,否则会耗费巨大的福报。
所以,我们要尽量自己去做,但有规矩的情况下,比如打禅七时,排着队进去了出家人帮我们盛饭,你不能因受不起而要帮助他,破坏规矩更糟糕,这种时候抱着感恩的心,并发大乘菩提心——“我吃这一口饭,无量地感激十方的施主以及出家人,我愿意以自己的修行、菩提心,来承受每一粒米饭”。这样发心就不会有问题了。所以,也不用太过担心。
我们把闻思修的功德回向给林老先生,希望他减少痛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回向给其他师兄们,现在疫情越来越厉害了,回向给疫情早日结束,回向给明年五月我们能汇集到泰国打禅七。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净土宗简介第3课
- 净土宗简介第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