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世界观,对我们生活影响有什么影响呢?现在我们来讨论唯物主义,主、客观唯心主义,以及佛教世界观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是我们今天晚上交流的主要内容。
唯物主义未被理论或实践证明
首先来讲唯物主义。虽然现在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唯物主义是主流的、正确的世界观,但实际上,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目前还没办法证明“世界是物质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这是一种想出来的结论,没有一个数学公式、物理公式,或者一种逻辑推算,可以推算出世界就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的”是一种简单的感官结论,比如看到这个杯子,就觉得这一定是物质。那梦中看到的杯子,算不算物质呢?梦中也可以看到东西,当然你可以醒,(知道梦中没有物质,)但万一我们现在也是一场大梦呢?
现在就是一场大梦,可以醒来。有些人认为醒不来,但你看那些佛教的修行人,他们把六根停下,心变得非常清明,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一切,全都是没有的。那时候算是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但即使是半梦半醒之间,他也会发现这个世界不是物质造成的,他会说世界是心的、无极的等等。有些人观察不彻底时,发现一切都消失了,这是由于六根停下以后,神通就会出来。
但为什么现在有神通的人这么少呢?因为现在哪里还有人去打坐啊!很小的孩子就看电脑、玩手机,各种各样的信息灌输在头脑里面,导致心不停地分别。特别是在大陆,有各种各样的综艺节目,“跑男”什么的,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让你的头脑不停地跳动、分别,心根本就静不下来。若六根不停下来,是没办法准确观察世界的,所以就出不了神通。
但在古代,或是现在有些地方,如藏地、印度,可能还有些人能把身心全部静下去。静下去不是睡着了,他们不像我们普通人,要么精神不停地动,要么不动就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不是这样,他们既不动,也不会睡着,这叫“禅定”。
在禅定的状态里,他们会发现有些现象是超越我们六根的范围的。比如有些人在这种状态里,发现某一个区域或某种状态里有一种神,叫“大自在天”或者其他名字,即使世界毁灭了很多次(他们也还在)。他们的神通可以看到前面,这是我们没办法理解的。
他们既能看到明天、明年,也能看到很多年以前,而我们的感官只能看到现在。虽然意识可以去想(过去和未来),但想的东西,我们都不会当真。
但是他们在六根停止的状态里,可以直接、现量地观察到过去是怎么样的。这有点像我们的回忆,但又跟回忆不一样。我们都知道回忆是假的,但是在他们的状态里面,所看到昨天的凳子,就是昨天的——当然不是真正的昨天,但比我们想象的昨天的东西,要真实和全面很多。我们想出来的东西,往往只是细节,而不能是全面的。那就是所谓的“神通”。
有些人经常会去找算命的:“算一算我明天的股票怎么样呢?”“我明年会不会结婚呢?”若是遇到骗人的,随便指一下、按一下,说:“你明年会结婚。”结果到后年了,你还没结婚。又把股票一算:“你要买某某股。”结果不买则已,一买全跌了。
但是有神通的人不是这样的。(神通)有很多状况,也分了很多级别。到了佛陀,级别是最高的,可以看到很远;凡夫和大菩萨们,就没有佛陀看的那么远,但他们六根停止以后也能看到未来。有人想,这是不是神话呢?我们后面会讲这些,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内容,不会像搞迷信一样,我只是想介绍(佛教)世界观下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那么,在(六根停止的)这种状态里,他们可能会发现很多神,而且哪怕地球已经毁灭好多次了,那些神还在,他们认为那就是根本,变成了客观唯心主义。这样的观察方法,是究竟的、彻底的吗?不是的,只是产生了一些神通的观察方法。
唯物主义不等于科学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说唯物主义,实际上,唯物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办法被证明。有人问:“科学不是唯物主义吗?”不是的,只是科学与唯物主义总是有点关联,因为唯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科学,反过来,科学似乎也在模模糊糊地证明唯物主义的正确。
其实科学不是唯物主义,它的准确概念应该是“分科而学”。科学最珍贵的东西是“求真”,这跟佛教一样。分科而学的意思是什么呢?即掌握某一类事物的规律性,而且(态度)很求真,这才叫科学。由于科学研究的方向主要是物质,这导致我们感觉科学好像就意味着物质。
唯物主义不是科学。它是一种哲学,是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认为这个世界就是物质的,物质是唯一的根本,精神只是物质运动的副作用。
所以应把二者分开。当反对唯物主义的时候,有些人就会说这是在反对科学——这是在扯淡,连概念都没搞清楚。
现代科学除了求真,它的认知方式里,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要有数理逻辑,另一个是要有重复性实验(事理逻辑)。
科学有个很重要的特性,叫“共证性”。什么叫“共证”呢?比如这个杯子放在这里,你们能看到它,我也能看到它,这就是共证。我说:“这里有一个杯子。”你们看得到,这种共证性就成立了。
但是佛教里是反对这种共证性的。佛教认为这种共证是相似的,没有真正的共证。因为你看到的杯子,跟我看到的杯子,根本就不是一样的,这只是一个相似共证。而且它可以用科学的方式反对这种共证性。为什么?你看到的杯子,实际上是光照在这个杯子上,信号返回到你的视网膜,再到后丘脑成像。我看到的也是一样的,光照到杯子上,反射到视网膜,在我的后丘脑成像。你看到的是你的信号,我看到的是我的信号,我们两个的信号能一致吗?那里有一个“客观”的东西吗?
佛教不承认客观的东西,你绝对找不到我们看着一模一样的东西,除非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不然我们所看到的怎么都会有差别。但由于看到了相似性,我们就认为这里有一个“客观”的东西。这种“客观”就导致科学的实验一定要能重复,满足共证性。
而佛教否认这种共证性,认为所有人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真正的认知是没办法共证的。比如,我爱上了一个人,你怎么共证?你怎么知道我爱上了谁呢?两个人表达感情:“你知道我爱你有多深吗?”除了自己,其他人没办法知道,连对方都没办法知道,只能说举例说“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是对方也不知道这份爱到底有多重,有几斤几两,有多深。
你爱我不同,我爱你也不同,两个人相爱,只能通过很外在的形式去表现,而外在的表现都不说明问题。比如一位亿万富翁说爱一个女孩子,可以给她一千万,但是不代表他是真的爱这个女孩;一个穷汉,可能只有五块钱,但是他能把这五块钱全部给这个女孩——你们说谁的爱更深一点呢?
有人想:(这个穷汉爱得深,因为)穷汉给了他的全部,富人只给了他的财产的一小部分——也不一定(是穷汉爱得深)。为什么呢?因为可能过了一段时间,穷汉发达了,却连五块钱都不舍得给了。所以,内在的东西是没办法被真正“客观”的东西来共证的。这牵涉到佛教里的“量的科学”,或者叫“量的学科”。
其实我想告诉大家,佛教不仅仅是去烧香拜佛,在佛像前供两根香蕉,想换明天的一车香蕉,或拜了佛就觉得自己没有危险了,或犯错后找佛陀忏悔……佛教有这些作用,但这些作用都很表浅。再或者寻找安全感,拜佛之后不堕地狱,或利用宗教去抱团,然后凑在一起开Party(派对),你哄我、我哄你,你“支持”我、我“支持”你。这些跟老太太们凑在一起跳广场舞差不多,只是一种精神安慰。
佛教没这么简单。如果能真的深入学习佛法,是非常“吓人”的,它比科学还较真。虽然佛教(之前受到了一些毁灭性的伤害)基本上快没有了,但现在慢慢在开始复苏。
唯物主义观使生命悲哀
实际上,“世界是物质的”这种认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办法证实,但我们还是认为世界就是物质的。如果世界是物质的,会对我们的生命造成什么影响呢?这影响太大了!现在的世界之所以那么麻烦、糟糕、充满苦难,和唯物主义有很大的关系。
唯物主义造成的第一个影响是什么呢?有一种最显然、最广为人知的对生命的认知,即达尔文主义:我们的生命起源,首先是物质在海里面不知发生了什么,就产生了“生物汤”(原始汤)和最原始的细胞,然后经历各种发展成了爬虫,爬虫变成了猴子,猴子变成了人……
但不管怎么样,它认为我们的生命是物质经过一个莫名其妙的组合而形成的,说是爹妈生出来的,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于是认为生命的来源就是爹妈的组合,精子和卵子的组合。
并且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这一次,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唯物主义只能这样(推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的生命只是物质的组合而已。物质组合产生了生命,组合一散,生命就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生命只有这一次。
那么,这种世界观会造成两种后果:第一是生命过程的悲哀,第二是生命死亡的悲哀。
什么叫做生命过程的悲哀呢?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物质组成的,就会诞生这样的想法:我们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或者说命运不可控。
在高中的时候,我的班主任经常说,命运的缰绳有两条,一条是可以把控的。你可以通过学习,努力争取,考大学、研究生、博士,出国深造,成为名人大家……这是可以掌握的。
还有一条缰绳是没办法掌控的,叫命运。就算成了什么大家,说不定哪天被抓去坐牢了;就算没有犯罪的主动性,万一在路上被车撞死了呢?万一恰好在高考当天,得了重感冒?结果把你的命运也改变了。再或者,你所在的某些场合不适合你,比如工作单位,你根本做不了主。这些就叫命运。
生命过程的悲哀,就是指我们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认为命运是改变不了的,只能通过努力去改变一部分(境遇)。佛教是不承认“命运”的,至于为什么不承认,我们后面会讲。
还有一个后果,是生命死亡的悲哀。既然唯物主义认为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以后什么都没有了,那么我们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的这一段——那对不起了,这意味着“及时行乐”,既然死后什么都没有,就要想尽办法活得性价比最高,尽量去快乐,不管做什么,快乐就好。
现在有很多这方面的说法,“不管怎么样,快乐就好,开心就行。”表面上看好像也对,但如果只为了自己开心而行事,你会发现这实际上达不到开心的目的。
朝外获取快乐注定失败
既然要开心,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开心呢?
唯物主义者,由于并不内观,注意力全部朝外,他们产生快乐的所有方式一定是朝外获取。现在的普通人,连唯物主义者也不是,不知道持什么主义,应该叫“感觉主义者”,很动物化,哪里有快乐就去哪里,跟着感觉走,不顾一切。
他们所有的感觉,一定要靠外境刺激(而激发快乐)。吃饭的快乐,要靠食物;谈恋爱的快乐,要靠一个对象;虚荣的快乐,要靠一个名牌包,再高级点的要靠豪车、私人飞机、游艇;权利的快乐,要靠支配很多人,这被称为“个人成就”或者“价值感”。
不管什么快乐、取什么名字,都一定要靠身体以外的东西,来支撑自己的快乐。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那等于什么都没有了。这些人说自己拥有的“一切”,其实是指一切“外界”的东西,因为只有这些才能给他们快乐。包括家庭、情爱,也是外在的东西。
有没有跟自己谈恋爱的?没有吧,有个词叫“自恋”,但不是跟自己谈恋爱,只是自己看得起自己,并不是靠自己就可以快乐。其实“自恋”的人特别希望别人去“恋他”,因为自恋的人总觉得自己很好,如果别人不“恋他”的话,会对他的“自恋”造成冲击,他会不爽的。
很多稍微长得漂亮点的女孩子,或者稍微有点钱、有点才华、长得好的男孩子,他们都很自恋。自恋有很多表现,比如对着镜子反反复复照,一个青春痘挤半天,出门前穿衣打扮搞半天,任何时候都要炫耀自己所拥有的,突出自己的优秀,这就是自恋。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自恋呢?他们绝对不是只表现给自己看的,而是一定要拿出去给别人看,引起别人的“恋”。
所以(唯物主义者)永远在外境上找快乐,根据佛教的看法,那就惨了,这样去寻找快乐注定失败。为什么呢?因为外境所有的东西都是会变化的、不可控的。
比如,去追求一个漂亮的女孩或男孩,你追求时,这个人(的心意)是变化的,假如你没有追求到,那是很痛苦的,佛教称之为“求不得苦”。为此痛苦的人太多了,无论男女,都有很多。
然而,就算追求到了,那更惨。特别是男人看着女人慢慢变老,很多人都不会觉得“最浪漫的事,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他们觉得“最浪漫”的事是“你在家里守着,我另外再去找一个”。这叫“爱别离苦”。佛教中的“八苦”,这里已经占了两苦。
当你去追求别人时,可能两三个人同时竞争,对于美女、“小鲜肉”这些稀缺资源,甚至一群人哄上去追一个,然后就会发生冲突,互相攻击,这就是“怨憎会苦”。不管追不追得到,不管“爱别离”还是“求不得”,当自己一个人很孤单的时候,想这些就越想越烦恼,“无语怨东风”,愁得不得了,对镜流泪,生无可恋——那叫“五阴炽盛苦”。
佛教中的“八苦”,以上已经有四苦了,另外还有生、老、病、死等四苦。
有人想:“生、老、病、死不算外界吧?”其实,对心来说,生、老、病、死也是外界,因为对于心来说身体就是外界。身体的生、老、病、死(消散),也会造成苦。
所以,唯物主义者想“及时行乐”来追求快乐,这种方式一定会失败。以上说的是外界的变化(带来痛苦),还有内在的变化,结果会更惨。
对一种东西,你没追到的时候,有求不得苦,但是还有一个美好的念想。有人说追不到的女孩子是最美的,其实不仅仅是追女孩子,任何一种事业也是一样的,不成功时也非常好,你还可以有念想,有“可能会成功”的想法。甚至你没追到的女孩,别人追到了,你还可以羡慕,有所崇拜。
但是,一旦你追到了,反而什么都没了,你会发现想象中的那种快乐,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呢?因为追到以后,你会发现对境也就那么一回事;还有一点,能感疲劳。
人的本能会产生能感疲劳。比如毒品,刚开始一点点就可以造成人的暂时快乐,到了后来越抽越多,(难以激发快乐,)甚至根本不快乐。比如吃辣,刚开始吃一点辣就很爽,越吃越多,到后来觉得一点都不辣了。乃至于谈恋爱,刚开始一见钟情,浑身流汗,双手颤抖,脸红得像猴子屁股,兴奋得不得了,但是七年以后呢?现在可能不用等七年了,七个月、七天以后(就变了)。
这就是能感疲劳,依靠外境去获取快乐,结果一定是这样(内在的无感和痛苦),最终是没办法快乐的。所以很多成功人士,年纪大了以后,一定会来找佛教,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会发现(他们的)所有方式,到了后来都达不到追求快乐的目标。
所有生命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唯物主义者也是一样的。但是唯物主义者建立的朝外去寻找快乐的方式,是注定会失败的!这是活着之时的悲哀,到了死亡就更惨了。唯物主义者认为死亡之后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们解决极端痛苦的方式是自杀。在他们的逻辑里,死亡以后什么都没有了,痛苦也没有了,极端痛苦时就干掉自己。于是张国荣跳楼了;海子写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己却躺在铁轨上,被火车压死了……他们认为靠死亡能解决问题,但是,万一不能呢?
按照佛教的说法,死亡以后不是什么也没有,你的生命可能会遭受比你活着时更剧烈的痛苦,那将是巨大的悲哀!如果都没有论证死亡以后什么都没有,就拿这种错误的观念对待自己的生命,这是最大的愚蠢,也是最大的悲剧。
唯物主义造成的后果非常可怕。作为个人,无论面对死亡的悲哀,还是过程中及时行乐的悲哀,都是没有希望的生命。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有希望和理想,那么老年呢?由于现在还年轻,那种“希望”可能还能支撑你几十年,但到了一定时候就不行了。
我们看看退了休的老人(不要觉得他们似乎生活还不错,不是的)。他们以前在单位的时候,还有工作的寄托,特别是有权力的时候,权力会赋予他们一定的快乐。但是,一旦失去,犹如行尸走肉。各种病痛、孤独、失落,盼望孩子回家,但孩子又总不回来,非常悲凉。
而在真正的佛法修行者那里,这些情况都不存在。佛教修行人到了老年,他们的快乐是很难用语言形容。孩子回来探望他们,他们也愿意,但是不想被打扰修行,因为他们安住法性,其乐无比!他们什么都不需要,不需要爱马仕、豪车、权力,他们的快乐来自于心。由于内观的认知方式,他们的心会产生难以形容的快乐。这在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可以成立,我们后面会给大家介绍。
佛教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虽然唯物主义的影响也很大,但那是恶劣的影响。以上是针对个体的影响。
如果众多(唯物主义)的个体聚集在一起,都想向外抓取物质来获取快乐的话,那一定会形成抢夺、竞争。这就不用我描述了,这是大家所经历的生活。
为了避免恶性的抢夺和竞争,社会产生了法律和道德,(要求大家)不能超过一定的界限而强行争夺。如果超越界限,会产生恶劣影响,个体之间会发生打斗,团体之间会有冲突,国家之间甚至会有战争。虽说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但是真的约束得了吗?约束不了的。如果能约束,现在就不会有这么多苦难了。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约束力的,至少因为害怕(在法律上)被枪毙或判刑,就不去伤害别人了;在道德上,怕被别人谴责,也怕自己良心谴责,就不做很过分的事了。
但是,我们的内心整天被各种欲望和情绪折腾,根源是什么呢?很多时候抢不到外界的东西,同时又找不到其他快乐的方式,就开始忧郁、痛苦、愁苦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年轻人追不到对象的时候,晚上睡不着觉;若是追到后又被抛弃了,那就更惨了,天天以泪洗面。
为什么这样?原因就是我们把快乐寄托在外境上。你绝对找不到一个把禅定修到初禅、二禅、三禅了,却还因为谈恋爱而痛苦的人。我们国内的禅修中心,就有一个很搞笑的例子。有一对恋人进了禅修中心修行,女生禅定修行进步很快,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她能连续坐十几个小时,一动也不动,快乐无比。男生喜欢闻思,五部大论挨着读,虽然了解了很多佛理,但是不修禅定,不朝内观,也就没有这些快乐。他的快乐方式还是朝外获取,比如男女之事,所以总是去找女朋友。但由于女生有了一定的禅定,快乐不来源于男女之事了,所以不胜其烦。两人因此产生了冲突,女生来找我帮忙:“师兄,您能不能阻止一下他呀?”
通过这件事我想说明,如果真的进入另外一种世界观,并产生一定修行成就的时候,你的快乐方式就变了——你不再依赖外界。当不再依赖外界了,你就变得真正地强大了。所有的虚弱,全是因为需求外界,而又得不到;然而得到了以后,会产生傲慢,这意味着失去以后会很惨。但是,如果对于外界,根本没有“得到”和“失去”的顾虑,那就随便它,这个人的心灵会变得强壮和坦荡,无所畏惧,可以用成语“无欲则刚”来形容。
唯物主义的快乐方式,就不是(禅定内观)这样的。长此以往,后果很悲惨,从个人到集体,整个社会都会出现抢夺,互相攀比、互相拿取、互相利用,甚至产生所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八苦就因此产生了。
有人可能疑惑:“美国人大部分也是唯物主义者,但好像比很多地方的人快乐很多。”其实不是的。九十年代时,美国总统里根曾有一次演讲,真的把我惊艳到了。他说美国的发达和快乐并非因为它的制度,也不是因为科技发达,当然制度和科技都是一定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大部分人都信仰基督教。由于大部分人受到一定的精神约束,心灵有敬畏和善恶的约束,非绝对的唯物主义者,所以导致美国社会产生了比较好的一面。
至于这种世界观是否彻底呢?那是另外一回事了。从佛教的角度看,没什么太大差别。在一定的程度和阶段,它似乎比唯物主义好一些;但是要让个体生命达到真正的快乐和解脱,它也不行。
总之,唯物主义对生命的影响不一定是好事。唯物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文艺复兴阶段,开始重视个体的生命,因为他们认为人只有一生。文艺复兴的主要影响是打倒神权,把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推翻了,开始宣扬人最重要,对个体产生了强大的保护,民主制度、法律、普世价值等,都是为了保证个体生命的权利和快乐。在这个层面上,是有一定的好处;但要达到究竟的、彻底的快乐,作用不大,甚至没有用。
以上是唯物主义对我们生命的影响。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建议结合录音阅读。】
- 04.主客观唯心主义对生活的影响
- 02.东西方世界观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