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观会有这么多差别呢?其实,东、西方世界观的观察方式,在方向上有很大不同,从而产生了东、西方哲学的分类。二者有重叠的地方,但是方向性非常明确,二者不一样。
东、西方的观察,有哪些差别呢?
西方观察世界的方法
西方观察世界的方法,一般是把六根扩大:扩张感官的能力,加强逻辑的深度,扩大逻辑的范围。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一,把五种感官的能力尽情扩大。比如要看得远,就有了射电望远镜;要看得细,就有了显微镜;要了解物质最精密、最细微的结构,就有了粒子加速器,还有X光机、核磁共振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扩大感官的能力。
其二,让逻辑更深邃、更广大。比如把数学发展得非常厉害,而且让其得到具体实施。有个最典型的例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是计算机。有人觉得它是物理学的产物,不是的,是数学。不管什么程序,落到最后就是0和1,实际上是数理逻辑的现实运用。这很厉害,可以把逻辑扩展得非常广大,后来的AI人工智能就很厉害。
说到观察世界的方法,又会说到逻辑的问题。
逻辑也有两种:一种是事理逻辑,另一种是数理逻辑。数理逻辑就是数学;事理逻辑是事相的真理性,比如看见远处冒烟,就判断那边可能发生了火灾。这两种逻辑都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方法。
数理逻辑和事理逻辑,二者有可结合之处,但也无法完全结合。举例来说,√2对应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小数1.414……在事相上,你上哪儿去找这么一个数字所对应的东西?你找不到的。但实际上,你可以看见一个(斜边长为√2的)三角形就放在那里。三角形的勾股定律中,勾的平方加股的平方,等于弦的平方。若勾和股都是1,得到弦长为√2,但它对应的1.414……这个数字你哪里找得到?找不到,但一个(具体)事物就放在那里。所以事理逻辑和数理逻辑,很多时候没办法融合。
还有很多造成这种矛盾的例子,比如芝诺悖论,兔子追不上乌龟,或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一段路程,先走二分之一,再走剩下的路程的二分之一,以此类推——在数理逻辑上,根本走不到终点;但在事理逻辑上,一下就跳过去了。这就是二者的差别。
(编者注:在芝诺悖论中,跑得最快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跑得慢的乌龟。因为他必须先跑到乌龟之前所在的位置,才能继续往前追,而这段时间里,乌龟已经往前爬了一段路。二者之间的差距虽然在缩小,但一直存在,因此乌龟无法被超越。)
那这些对我们所学内容有用吗?如果是喜欢思考的师兄,对你们会有用;如果不喜欢思考,基本上没什么用,听了以后,会觉得跟你的具体生活没有太大关联。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把它讲一讲。
总之,西方观察世界的方式,就是把六根(感官能力和逻辑)放大。所以数学不停地发展,各种各样的科学探知世界的方式(也不停地发展),甚至飞船都上天了……尽量让自己的感官能力无限放大,这就是西方观察世界的方式。这样的观察方式,就形成了很多的科学,对事物的认知分别无尽。
东方的内观与禅定
东方呢?恰好相反。两种哲学导致两大类人群太不一样了。在东方哲学里,全都要把六根关闭来认知世界。你看东方的智者,他们全都在山洞里打坐——射电望远镜与我无关,也绝对不钻研数学;我坐在那里打坐,朝内观,朝自己身体以及心里去看,根本不去发展五种感官和逻辑的能力。
人在禅定的时候是没有逻辑的,五根也不朝外,而是朝内的。对身体的观,其能力到达一定的程度,对自己身体的了知就会非常清晰,这就出现了“中医”——我们现在就在一个中医馆里。内观到一定时候,就会发现人体有气脉、穴位,有五臟六腑、阴阳搭配这些现象。
很多书上说中医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积累,怎么积累啊?哪个穴位有什么用,哪味草药有什么用,靠积累是不行的,其实是观察得来的。即使是神农尝百草,那些草药的性和味,他也是拿心、拿知觉对这些感受进行分类和观察。
若内观没有到达非常彻底的程度,就会形成“气”这些观念,甚至把这些(内观)方式拿来运用,就会变成中医、武术、书法等。你说书法和内观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的,我们写毛笔字的时候一定要平心静气、四平八稳。甚至我们东方的艺术,绘画、舞蹈、唱歌等,都跟内观的气有关系。
你看京剧,练习的时候,一个声音会拉得很长,“啊——”了半天还没完。一个转头的动作、一个眼神,都要练习很多次。很多人练京剧都出现一种现象,就是迷恋它,所以有很多“票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反复不停地做同一个动作,或者把气拉长的时候,精神上就会形成内观。内观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很快乐的。由于这种感受产生了快乐,他们就会很依恋这项活动,变成票友。
武术也是一样的。武术本来是一种很外向、很激烈的运动或技艺,但很多武术家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并不是外在肌肉和骨骼的训练,也是一种非常厉害的内观。为什么现在武术这么(不堪一击)呢?你看国内前段时间出现一个事件,一个所谓的太极拳“高手”,被一个练现代自由搏击的MMA(综合格斗)拳手,几秒钟就KO了。为什么呢?因为他那不是真正的中国武术。
真正的中国武术,现在基本上没有了,那需要很深的内观,形成禅定。禅定不是坐在那里不动,而是心神高度凝结为一,就是凝结为一种状态,然后在这种状态里面爆发出来,那才叫武功。爆发出来时,人真的会被打飞出去。
但现在的武术是装样子,根本没有什么内观和禅定。你看有些演示太极的——“两只手抬起来,一个西瓜,切成两半,你一半,我一半……”舞两下就要去打人了,先不要说打自由搏击拳手了,就打我这样又老又残的人,都不一定打得赢。我一块板砖(拍下去),他那种“太极”就变成了你一半(砖)、我一半(砖)。所以真正的武术几乎没有了,因为我们把传统文化丢失得太厉害了!
以上这些内观还只是停留在身体的层面,如果达到很深的层面——心的层面,那就了不起了。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气、经脉、肌肉骨骼,乃至于外在的世界,一切的根本来源于心。
“心”不是我们理解的意识或感觉,这些太浅了。说到“一切境相来源于心”,有人就会说:“那你马上想一叠美元给我,我也不要多了,就三千亿美金。”想是想不出来的,因为意识不是心。意识、想法、感觉,只是心的一种作用。真正的心是在意识停下来以后,去看到能量的根源和本质——我勉强用了“能量”这个词表达,其实用这个词也是有麻烦的,等下我们会分析——那时会找到世界和生命的本质。
对心观察得彻底或不彻底,就产生了很多东方的世界观,或东方哲学。比如道家,他们观察到世界的本质是一种叫“无极”的东西,中文里写成“炁”。现代哲学说“无极”是唯物主义,这是胡说,其实无极不是这样的。道家人看到世界的本质既不是身体,也不是物质,是一种“炁”;再观察下去,发现“炁”是无形无相的。“无极”就是没有方向、没有体积。
“极”是什么呢?比如我拿一根筷子,这一头是一极,另外一头又是一极,走到边了就叫“极”。“极”就是“边”的意思,“无极”就是没有边的东西。哪个东西没有边呀?只要我们心前发现一个有形有相的东西,它就有边。但有边的东西,就不是最小的,一定要找到最小的东西,才是这个有形有相的东西的根本组成部分,称为它的本质。他们找来找去,最后发现世界的本质没有边,所以叫“无极”——无极有炁,而且带有一定的知觉。这是道家的观察。
禅定的时候,五根是静下去的,东方哲学就是把五根完全停下来,甚至连意识都停下来。它跟西方哲学恰好相反,西方哲学的观察方式是放大,东方哲学则是完全停下来。大家可能会想:“停下来以后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比如睡着了。”那不叫停下来。
其实睡着了也没有停下来,那时我们身心里还有一种东西在起作用,叫“睡眠”。这个大家都有经验,睡眠的时候什么都观察不到,唯一可能观察到的就是梦,而且梦中不可能对世界有清晰的观察。睡眠,在佛教里叫做“眠心所”,它对我们的身心观察起阻碍作用,让你昏昏沉沉的搞不清楚。
佛教的内观
当六根真正停下来的时候,心会极其清明,非常清晰。这时就会发现像道家所说的东西,或者其他各类对心的解释。由于层次参差不齐,所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宗派。到了最后,佛家发现(世界的本质)连无极都不是,连无极也要被空掉。佛教说“空”,就是指事物没有实质。即使是观察到“无极”这样一个目标,无极也不是(本质),也要被拿走。
拿走之后到底是什么呢?由于这时思维完全停止了,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对境,佛家没办法描述它,所以就出现了禅宗常用的偈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熟悉佛教的师兄们,可能不太明白,这句话意思是说,那种时候根本不是语言可以表述的,也不是运动的心可以认知的。那不是心认知某个现象这样的二元对立的认知方式,而是心的一种自明,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说。
《楞严经》里面说:“凡有言说,皆无实义。”什么意思呢?只要这个东西还能说得出来,还有一个二元性的认知,它就不是真实的,“皆无实义”。佛家还有很多这样的词句,如“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就是说如果你还存在二元对立,存在能看和所看,那都是不行的。
学习佛教的师兄们,会明白这些,不学佛的师兄,可能听到这些,都不知道在说什么。总结起来说,就是(不能用)二元对立的认知方式。什么叫二元对立的认知方式?即有能看的和所看的,这二者不一致,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如前所说,我们通过五种感官和意识去认知事物,但背后的认知者应该是一种知觉、精神,暂时当它是“我”——这个“我”是什么,佛教里面有分析。不管如何,就是有一个认知者。
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感官和工具,只要认知到了东西,用来认知的“能认知”,被认知到的“所认知”,这两个东西如果不一样,就叫做“二元对立”。佛家认为,二元对立下认知的世界都是不真实的。如果能和所一样了,就叫做“能所双亡”。因为二者一样之后,分不清楚能和所了,没有不同的“能认知”和“所认知”,所以叫能所双亡——在佛家叫“开悟”。至于真实修证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误区,我们明天的交流里会讲到这些。今天先不说开悟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哲学性地谈论这些。
佛家的内观,就会达到这样的程度,乃至于观察到“见无所见”的最根本的程度,佛家给了个词叫“空性”。如果不是那么简单地说“空性”的话,还给了另一个词叫“光明”,还可以叫“大圆满”、“如来藏”、“觉性”、“本质”、“自心本性”、“本来面目”……词汇太多了,随便用什么词,其实都在指向能所双亡、没有二元对立的最根本的本质。这是东方哲学带来的对世界的认知。
这两种认知方式区别很大,西方的认知把世界搞得非常精彩、热闹,出现各种各样的学科,对物质的掌握、解拆、组合,也非常厉害,甚至搞出了炮舰、大炮、原子弹……
清末的时候,原子弹还没有,但外国的舰船已经到中国了,(那时)观心的哲学也慢慢没有了。其实清末的时候,内观文化、各种宗教已经很衰败了,真正内观而达到成就的人很少很少。大部分人“内观”观不进去,“外观”又不如西方,科学就很差劲,对物质的掌握情况并不好。
那时西方的工业革命早已开始了,军舰造好了,带着大炮过来了——你不开海关吗?对不起,轰——一声炮响,国门打开了。西方进来后,中国这边赔款、割地一搞,文化自信全部丢失,认为东方的文化和哲学很差劲。全部精神上一垮,便觉得西方什么都好,所以要找“德先生”和“赛先生”。
五四运动的时候,知识分子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要找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我们现在成了四不像,自己的文化倒丢不丢的,别人的文化拿来了也没学好。
所以,很多人就出现在这里(美国)了。我们跑到这里来学什么,学观心吗?不是,我们学心往外放,看放到哪里而已。有的放到科学那里,有的放到文化那里,比如电影、医学等等。然而,我们把自己的内观文化丢得精光。
刚刚说到我们的中医、武术、舞蹈都需要内观。你看日本的舞蹈,为什么动作这么慢呢?其实带有一定的内观。比如演仕女的拿着扇子,动作很慢的挥动,有人会想:“看起来有什么意思啊?哪里像西方芭蕾舞,脚尖一踮脚,动作那么优美。”其实我们东方所有的行为都跟安静有关系。很多文人雅士的书房里一般都要写个“静”字,但是又根本不知道这个“静”字有多深的含义。
总之,通过这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诞生了三大类的世界观:唯物主义,主观、客观唯心主义。但是佛教不属于这三大类。为什么呢?因为佛教可以包含这三大类——佛教可以解释它们,但它们解释不了佛教。
对世界观的概念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也不知道大家是否觉得有意思,但网上的师兄可能喜欢听这些,因为我们都交流很多年了。其实佛教就是学习一种世界观,最后去实现这种世界观。
世界上真正能够通过学习而实现的世界观,只有一种,就是佛教。其他的“科学”的世界观,说世界是物质的,永远都不能实现。连物质是什么都不知道,根本找不到最小的物质,所以实现不了。若说世界是上帝的,起码你活着的时候不能证明,至于死后能不能见上帝,也不知道,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而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知觉的,那纯粹是放屁,因为人死后什么知觉都没有了,(世界也没有了吗?)而且死后到底有没有知觉,他们也不知道。但佛教说世界是空性的、是如来藏的,你活着就可以知道,只有这种世界观可以被实现。这就是刚刚说的,既要有逻辑,也要有实证。
而且所有的世界观还应分两重,表相的和实质的,佛教里面叫“二谛”。表相的就是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东西;至于实质的,很多时候是感觉不到的。比如唯物主义也有表相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是物理现象,但是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呢?所有的科学都在探讨这个东西,认为是分子、原子、能量、场……这些东西靠感官是不行的,一定要借助仪器把感官(能力)放大,或者借助逻辑去推断。所以唯物主义也有两个层面。佛教也是一样的,有我们凡夫层面的佛教(世界观)——世俗谛,还有达到圣者以后的那些状态——胜义谛,统称“二谛”。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建议结合录音阅读。】
- 03.唯物主义世界观对生活的影响
- 01.认知方式与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