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佛教世界观,这里牵涉到一个词,“世界观”。
什么是世界观?几乎每个读过书的人,都会学这个词,因为不管是国内或国外,都会学哲学。我对国外不是很清楚,但在国内,到了初中就要学,到高中和大学更要学。
“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涉及两个部分:一个是“世界”,另一个是“观”,我们逐一分析。为什么分这么细呢?因为和我们后面要交流的内容紧密相关。
“观”的意思是认知,“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认知。“观”这一个词语,涉及两方面内容:其一,拿什么去观(根本观察者);其二,怎么观(认知世界的方式)。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先来看怎么观。
两种认知方式:现量和比量
你用眼睛去看,是一种观;用耳朵去听,是另一种观;用头脑去思维,又是一种观……这样分析下来,人类有六种观(认知)——眼、耳、鼻、舌、身、意。前五种是五种感官;意即意识,是一种能够思维、观想的认知。所以这六种观分为两类,一类是直观,另一类是思维、逻辑这方面的认知。
前五种观是很直接的。“直接”的意思是,看到它就是它,听到它就是它,这在佛教里面叫做“现量”,普通人称之为“直接观察”。比如眼睛一看,根本不用思维,看到这朵花,就是这朵花。但是这朵花的成分是什么、有毒无毒、什么香味、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好处,这些我们就要根据自己所学的东西进行思维了。
所以,我们可以把观分成两大类,前五种是一大类,佛教里叫“现量”;后面一种叫“比量”,平常普通人叫它思维。分析起来,就是这两种。
当然,你说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鼻子闻到的,都不一样,这是我们承认的。但不管怎样,前五种的共同属性,是直接的、不拐弯的。但思维就不同了,思维可以拐弯,可以想很多东西。
现量的东西只能(出现在当时),我看到的就是当时的它,我不能看到昨天的它,今天的花已经和昨天的花不一样了。我能看到或听到的,都是当下的。
但是思维就不同了,我可以思维昨天的内容,也可以思维明天的内容。思维昨天的内容叫回忆,思维明天的内容叫计划、预想。但是前五种感观就不是这样,对应的就是当时。
大家听到这里——特别是美国没有经过佛教训练的朋友们——可能会奇怪:“你说这些干嘛呢?谁不知道呢?”没那么简单的,说到后面就有趣了。而国内的师兄们可能听了很多遍了,但是每一次的说法都不尽相同。这一次可能会全面一些,希望大家可以耐心听一听。国内听课的大部分是佛教徒,但是可能会想,世界观和佛教有什么关系?其实,世界观和我们的思维、修行都有关系,我们再回过头来继续说它。
认知的根本与世界观
我们观察世界所用的两大类、六种观,不管你用前五种还是后一种,你都一定要有一个“精神”作为最根本的观察者。
为什么呢?当你睡着了,前五个感官就不起作用了,那么意识还有没有作用呢?有时候还有一点作用,你会做梦。做梦是纯意识的,但它不存在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只是白天或者过去的一些印象,在意识里面重新(浮现),按照佛教的说法,是从阿赖耶识里面浮起一些意象。
所以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梦中我们到底是不是在看?梦中我们好像也看到很多东西,但实际上你眼睛是闭着的,没有看过,只会产生类似的一些功能。但不管怎样,都属于意识。
也就是说,你用前五个感官和意识去观察这个世界,背后一定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有的人说是“我”,但“我”只是一个词语,“我”到底是什么,这是不确定的。有的人说是“灵魂”,或者说是“精神”,反正有这么一个东西。
不管你是科学家、宗教学家或者是一般的普通人,你都一定有一个最终的观察者,它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依靠六种感官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主人翁是谁?
我们暂时不说它是谁,把它叫做“能观”,六种感官叫做“工具”。(能观)观察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六种感官的对境,我们称之为“世界”。
什么叫“六种感官的对境”呢?就是你眼睛看到的形状、颜色,耳朵听到的声音、科学上说的声波,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的味道、手触碰到的冷、热、硬、软,还有沉重这些感觉,意识想的一些意象、念头,这些东西就是我们所观察的。我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等,这六种感官所活动的内容,叫做世界。
也就是说,我们这六种感官所观察到的与之相对的内容,把它们合起来,然后进行思维性、语言性的总结,就形成了对它们总体的、细微的看法,统称为“世界观”。
那么,讲世界观这些,对我们有用吗?有很大用处!
不同的世界观对于我们的行为、思维、生命、未来,乃至于对发财、家庭、情爱,都有直接的作用。但是我们一般人不会这么认为,我们认为吃什么、穿什么、谈恋爱、找对象、组织家庭,或者快乐、痛苦这些,都和世界观没关。我们现代人大部分认为,这些和物质有关系。比如有钱的话,我们可以控制、掌握大量的物质,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一些,所有和快乐相关的外在东西都能得到满足。
当然我们也会说,纯有物质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精神,需要内在的东西。但是我们把内在的东西叫成什么呢?叫成一个人的道德、学识、风度这些。我们认为这些也和我们的幸福、快乐有关系,这是现在一种普遍的看法。
那么,认为外在物质和内在品质、素质,都和我们的幸福有关系,这是不是一种世界观呢?其实这是很多世界观的混合,为什么呢?大部分现代人没有一个系统的、圆满的、能够自洽的世界观,所以是混乱的。
有些人说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心里面认同的是从小就读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我想只要是读过初中的人,都有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好像持有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但如果是唯物主义,就不应该相信有鬼吧?但是他又神经兮兮的,过坟场的时候他怕鬼,然后经常去找人算命。唯物主义者算什么命呢?所以他有时候变成了唯心主义者,或者是搞迷信的人,他们是混乱的。
若说他的风度、品质,可能因为学了各种不同的人文主义、科学的东西,或是从小家庭环境的培养,或是自身各种各样的历练所造成的,并不是在一种比较圆满的、丰富的、准确的精神系统滋养之下培养出来的,所以这些东西也是混乱的。但不管怎样,这些都会对生活造成影响。
现在我们要把各种各样纷乱的世界观进行归类。不管怎样形成的世界观,观察世界都牵涉到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逻辑的。
科学也是这样的。观察世界首先要有逻辑的推论——数学,看事物存在与否、情况如何,首先得有数理逻辑,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然后要搞实验。实验就是现量的、直接的,而逻辑推断就如数学模型。人类观察世界,除了这两种观察的方式,没有其他方式。
这两种方式的背后,就是人的知觉。如果没有知觉,这两种方式都不可能兑现。那么,知觉是精神还是物质的?
唯物主义认为知觉是物质产生的;唯心主义认为知觉是由“心”的产生的,“心”还分为自心和外在的客观精神,如上帝、安拉、大自在天等神灵,基督教就认为人类的精神是神赋予的。所以,(探索)知觉到底是什么,形成了对世界的不同认知。
这两种观法可以得出很多种世界观,但不管怎么认知,分析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唯物主义
第一类就是现在主流的思想,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就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物质是什么呢?其实不管是科学还是唯物主义,都不知道物质是什么,“物质”只是两个字。把物质分析和解拆,用粒子加速器去轰击,可能也找不到最小的物质是什么。现在已经找到了量子,提出了弦、超弦理论,但弦和超弦到底是什么,最后还会不会被拆分呢?可能还会分出更细的。
前段时间找到了“希格斯波粒子”。大家可能不太关心这些,科学家们在瑞士建了一个粒子加速器,花了40亿欧元,就是为了把物质轰到最细。实际上,他们就是想知道最根本的物质是什么。
说到“物质”,并不是指(东西呈现出来的)这一大堆。这一堆只是物质的一种堆积,一种形式。但最根本的物质是什么?既然是唯物主义,那世界上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就是物质。比如“人”就不能叫做真实存在,因为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人(死后身体)散了,就没有“人”了,什么都不是,只是物质。
那么物质到底是什么?分子、原子、电子、量子、弦、超弦……一直找下去,其实是没有结论的。用数理逻辑,通过数学去推断世界是物质的,这个结论是得不出来的;或者现量发现世界是物质的,这也是没有(证实)的。
但是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它已经成立了,而且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我们能感觉到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这是我们小时候学哲学时一定会学到的。这是第一种观点,通过对世界的观察,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类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他们认为世界是神造的。神有很多种,有上帝、安拉、大自在天、印度的湿婆……各种各样的神,太多了,还有一些人类不断创造的“神”。他们创造了“神”,但在他们的嘴里又成了“神”创造了他们。
这些认知也是一类世界观。比如基督教认为最初只有上帝——上帝的灵在水面上运行,手一指,“要有光”——于是有了光,然后造了亚当,又取了亚当的肋骨造了夏娃,世界因此就开始了。世界的最终来源是什么?是上帝,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类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这一类范围挺大的,他们认为世界的产生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心,因为知觉和感觉,才成立这个世界。
我们学哲学时,一般会学到一个人,被唯物主义批判得一塌糊涂,他叫“贝克莱”,是德国的一个大主教。他就认为世界是因为我们的感觉、知觉而产生的。其实有很多这样的哲学家,持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甚至有些人把佛教的“唯识学”,也说成是主观唯心主义。
我们的传统哲学里,主观唯心主义特别多。大家知道王阳明吗?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在哲学分类上,他被归为主观唯心主义。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次,王阳明的学生问他:你说一切都是因心而生的,前面山里有很多花树,花开花落,和你的心有什么关系呢?
王阳明回答说:你要是看见花开花落,花就因为你的心而生起;花落下来了,你没有看见花的时候,你的心与花同归于寂。“寂”指寂静、寂灭。
这虽然属于主观唯心的哲学分类,但这是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呢?其实这种划分不准确,之后我们会说到。
禅宗里面也有一个故事,六祖在寺庙里看见两个僧人在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是风吹使旗子动,还是旗子飘动引发了风?
旗子飘动会扇出风,风同时又吹着旗子,到底是怎么回事?两个出家人争起来了,于是六祖进去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心动才造成了这些,动的根本原因源于心。
佛教世界观
如果按照现代哲学分类,王阳明和六祖都会被归为主观唯心主义。但到底是不是呢?其实不是的,佛教里的“心”和现代哲学分类下的“心”是不一样的。哲学上的“心”主要指意识、感觉等;而佛教里的“心”超越了意识和感觉,认为物质也是心的一种体现。佛教中,“心”的范围非常之大,内涵深沉。
对于心的研究,近代西方知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开启了潜意识的研究;他和他的跟随者们,如荣格,都认为“心”不是普通人所认为的意识、感觉,还有潜意识。但与佛教相比,他们的认识还很浅显。
佛教所说的“心”,层次要深很多,取名为“阿赖耶识”,还提出了“末那识”等词汇,等一下我会解释。(哲学和佛教)二者对心定义的概念范围都不一样,所以不能因“心”一字,就把佛教划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所说的“心”,和佛教所说的“心”,完全不一样,因此划分为一类是不准确的。
大家听到这些,可能觉得太学术化、没意思;慢慢听,后面会很有意思的。如果不把概念性的东西先介绍清楚,后面的内容就很难展开,这样才会没意思,让大家误以为佛教的传播就是随口说着“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教是要正儿八经地讲理的,而且一定要把佛理讲清楚,不是要故意搞得很玄乎,让人听不懂,觉得神秘莫测、高深博大。不是这样的,佛教的内容非常具体、普通,可以融化为我们具体的行为、思维、生活,对吃饭、穿衣、情爱、情绪等有绝对的关联,对我们的生活有具体的用处。所以,大家别觉得这些是干巴巴的无用学术,学到后来就知道不是的,我们先要明白这一点。
那么,以上说了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这三大类(世界观)。佛教属不属于这三大分类呢?
正如刚才所说,有人可能会认为它是主观唯心主义,因为佛教里经常说:“一切境相由心现。”佛教认为心、感觉这些,不是由物质产生的,恰好这些“物质”是由心产生的,所以“一切境相由心现”。但是佛教的“心”,跟现代流行的哲学里说的“心”,概念是不一样的,所以佛教不属于这三类,哲学的划分方法包含不了它。它既不是主观唯心主义,也不是客观唯心主义,更不是唯物主义,甚至不是宗教、科学、文化、艺术、哲学,跟政治也没有关系。只要了解佛法,就知道很难划分。
那么为什么我们又说“佛教哲学”呢?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不能一来就说“佛教真理”或者“佛教教义”,只能说“佛教哲学”。但不管怎么样,首先要知道佛教是三种世界观都没有办法概括的。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建议结合录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