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开始了本经正宗分的学习。正宗分分五个部分来讲:一、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二、明成就极乐胜果现今安住之状况;三、释尊诲喻人天励力修善永离恶苦;四、佛光加被令刹土互现之情形;五、殷勤教诫生彼胜土之方便
第一个部分是“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又分六个内容:一、往昔生世情形;二、礼赞世自在王佛申明本愿祈请开示;三、彼佛为说殊胜法要;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五、其后专志庄严妙土以行满愿;六、愿满成佛现今安住西方。
正在学六个内容的第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的加持下,看到二百一十亿佛刹之后,激发大愿,准备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结成四十八胜愿。
此部分又分成七个内容:一、结成大愿于一刹中尽摄百亿佛刹胜妙庄严;二、彼佛随喜劝令宣说;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四、彼愿不满誓不成佛之愿;五、誓欲如实成办其义之愿;六、说谛实语观察大愿是否成就;七、由此略说具足修满如是大愿。
已经学到第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大愿的总纲为:我发誓要证到跟佛一样的无上正觉,我所住的佛刹要具足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这个总纲要贯彻到后面每一个大愿之中。
上堂课我们开始学习科判“丙六”的内容,释迦佛对阿难说法藏比丘“愿满成佛现今安住西方”,并解释其成佛的时间及佛刹的方位和名字。
上堂课补充了宋译《无量寿经》的这部分内容,说明成就了法身佛其实是没有时间和方位的,但因地的愿力得以实现,故而有西方极乐世界,并已经存在十劫。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科判“丙六”后面的内容。
“现在西方”只是一种方便示现
经上说的“现”指的是现在,当然所谓的“佛住在西方”也是一种示现。佛的法身周遍一切处,而身土不二,所以佛土也是遍一切处。说身、说土只是名言中的假立,实际上没有别别的两法。因为真心遍一切处,也就是法性土遍一切处,它无处不在。因此,说现在住在西方只是一种方便示现而已。
佛在《法华经·寿量品》中讲到,如果有众生来到我面前,我以佛眼观察他信心等的根机,随着应度化的方式,我自己说的名字、年纪大小等等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这一段话就可以看出,佛处处都是应机说法。就佛自身来讲,名字是什么、住世时间有多久、色身形量有多高、多大等等,都是没有固定的。佛唯一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作相应的示现。而法身本体遍一切时处,离名绝相。所以这里说的“现(今住)在西方”,就是《法华经》上讲的“随所应度……方便说微妙法”的意思。
这也是“指方立相”的殊胜方便
善导大师说,娑婆世界众生的妄心就像瀑流一样动荡,你给他指方立相,尚且不能专注,更何况是无方无相呢?所以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就需要固定限在一处说有国土、有色身、有寿量,有种种相等等,这样才能摄持众生,使他的心有个依止之处。当他以取相的方式皈依三宝后,再顺应他的根机使他归入佛道就很方便了。相反,如果一开始就说佛是法性身,没有任何相状,没有身体、没有住处,这样众生的心无法缘取,就会疑惑:到底佛在哪里?我该依止谁?这样一来,对于着相的凡夫来说就很难趣入正道了。
所以善导大师在《上都仪》中讲到:“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不可得,况离相耶?”意思是说,归命佛法僧三宝,一定要给众生指示出一个方所、立一种相状,从而使得他的心能安住在上面来取境,这样才能摄持他的心,使他渐次趣入佛道。因为凡夫的心系在一个所缘上都不容易做到,何况是离相无所缘呢?
结合本经来说,如果讲说现在西方那里有尊佛,他的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如今佛住世说法,他的净土如何如何……这样宣说,凡夫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的心里就会有一个所缘——阿弥陀佛。这样他心心念念地祈祷、发愿等等,就能生入净土,能在佛前听法修行,由此就可以渐次摄持他入于正道。如果不这样讲,直接说实相中了无一相可得,那么一般凡夫难以相应、契合,这样就根本没办法达到救他出轮回的目的。
极乐世界离我们远吗
“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魏译)说极乐世界距离这里十万亿佛土。不管怎样,这都是指一个极远的距离。一般人听到,常常会觉得极乐世界太遥远了,害怕自己到不了。但这只是你对于自己心性的量不了解而已。如果按照世间科学的观点来理解,认为我就是这样五、六尺高的一个人,要到达一个距离地球无数刹土之外的极乐世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如果你懂得佛法,就像《楞严经》所说的,十方虚空在我们心中,就像一片云点缀在虚空里。由此就会知道自己的心其实是无限广大、量周沙界的,无数的世界都在心中,当然极乐世界也不例外。《观经》中讲到:“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就是因为极乐世界现在我们的真心当中。《弥陀疏钞》中也说:“分明在目前。”所以哪里有什么遥远的呢?
“极乐世界”的涵义
“有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指的是过、现、未三时。“界”是指四方、四隅、上下,总的就是指十方虚空所摄的一切空间。“极乐”梵语须摩提,也可译为安乐、安养、清泰等。《弥陀要解》中说,“极乐”就是“永离众苦,第一安稳之谓”。意思就是到了那个世界,就彻底远离一切苦恼,是第一安稳之处。
我们现在处在三苦相续当中,非常不安稳,快乐过后往往是极大的痛苦。也就是从我们这个五取蕴中,会源源不断地出生从地狱乃至天界的无量诸苦。因为根本的苦因没有消除,即使依靠暂时善业等的缘而能享受一时的安乐、富贵,也是完全不可信赖的。因为乐报享尽时,就又会出现无量的苦。所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火宅,众生时时都可能被大火所烧,也就是时时都可能从我们的五取蕴当中,涌现出各种苦。因为在这样的蕴体当中,有无量的烦恼种子、苦种子随逐,遇缘随时会爆发出来。
所以,在这个世界里面,根本找不到一个安稳之处。但是一生入极乐世界,便会永远太平,彻底远离苦患,就再也不会受到轮回风浪的侵袭了。因为自己的心得到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后,再不可能现起一丝一毫的苦因和苦果,所以说那里是第一安稳之处。那么,我们在一生当中该如何来了脱这无量劫来的生死大患呢?就是要依靠往生极乐世界。
《弥陀疏钞》中说,这是显示至极的安乐,非一切世间人天之乐可比。如果你懂得三苦的教义,就知道人天的乐都只是坏苦,就像是前往刑场的过程中暂时的休息一样,在因缘散尽时,决定避免不了破灭一空,重归忧苦。然而极乐世界是无漏的国土、是纯粹安乐的世界,一生入极乐世界,就会永超苦海,也就是《往生论》中所说的“胜过三界道”,因此称为“极乐”世界。
往生的四种依报国土
随着往生者的机感不同,诸佛国土也分别有四种。也就是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以及凡圣同居土。按《弥陀疏钞》来解释,首先是常寂光土:经[《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中说:“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这是证得无上果位的诸佛的住处。但要知道,虽然以身说为毗卢遮那佛,以土说为常寂光土,但这只是针对我们凡夫的心,在世间名言上安立身、土二名。因为按我们通常的情况来看,就好比我们这一世的果报有两种,自己具有眼、耳等六根,叫做正报。这样的身所依止的环境是欲界人间的地球,有大地、空气、阳光、房屋等,这些依处就叫依报。虽然在凡夫的现象中,有身、土两种,但实际上,在真心理体当中是不二的。只是就一切法的本源说为“法身”,以法身常住在寂光境中,便称为“常寂光土”,实际上没有二法的体性。
二、实报庄严土:所谓“行真实法,感殊胜报,七宝庄严,具净妙五尘故,亦云无障碍土。以色心不二,毛刹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
这第二种土叫做实报庄严土,是在因地行持真实法而感得的殊胜果报。从彻悟本性之后修持,就会感得这种净土。这里具有七宝庄严,具有种种清净微妙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所以称为“实报庄严土”。所谓“庄严”,指的是具有净妙五尘的庄严。也可称为“无障碍土”,原因是“色心不二、毛刹相容。”就是在一毛端中容纳无边刹海,这样现前了无障碍的境界,所以又叫做“无障碍土”。这是证得法身的诸大菩萨所安住的国土。
三、方便有余土:“方便”是指断除四住烦恼,属于方便道。由于无明没有断尽,而称为“有余”。这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人所居之处。
四、凡圣同居土:这是四圣六凡共同居住的国土。了解这种国土对我们引发信愿至关重要,所以下面对此详细解释。首先所谓“凡圣同居”,其中的“凡”指的是凡夫,“圣”是指圣人。也就是圣人应化在世间,与凡夫同处一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叫凡圣同居土,但是这里是秽浊之土。因为这个世界是由杂染的业所感,在这个环境当中,充满了染污的相、不清净的相。比如环境中有荆棘瓦砾、高山丘陵、沙漠洪水等等,所以叫同居秽土。而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显现的唯一是清净相,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宝树参天,佛光遍满;水鸟风声,皆宣法音;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等等。而且一入到这个国土当中,就入于大乘正定聚。从此之后,永远没有身心的忧苦,唯一受用大乘法乐,以此缘故,称为同居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