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来说佛教。佛教的世界观有很多,因为它有次第的和究竟的世界观。按次第来说,有小乘的、唯识的、中观的、大圆满的,一层层上去。那佛陀为什么会说这么多种世界观呢?因为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一定要如此说。
但是说到最后,一定有一个最根本的世界观,其他只是方便说,即暂时这样说一下,以便引导至最后的根本世界观。从语言上说佛教世界观,叫“教法”;去实现佛教世界观,叫“证法”。所以,佛法只有“教法”和“证法”两种。
佛教理论真的是浩如烟海,现在留下了三种语言的教法和证法。第一种是南传佛教(小乘佛教),分布在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地,流行巴利文经典;第二种是中国大陆盛行的汉传佛教(大乘显教),流行汉文经典;第三种是藏传佛教(大乘显教和密宗),流行藏文经典。三种语言体系内都有非常多的教法和证法。
佛教的教法和证法,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哲学。哲学是以六根的方式看世界,西方哲学是放大六根往外看;但是佛教是往里看的,而且要达到什么程度呢——要把心的波动和六根的认知都停下来,直到语言难以描述、所有念头都没办法认识的时候,这已经超过了我们所说的“哲学”的范围。所以,佛法不属于哲学。
佛法也不属于科学。为什么呢?
科学是对某一类物质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但佛教不是这样的,它是对所有现象进行探索,包括心理现象;以及对所有学科的根本进行探索。每一个学科都有能研究的人(研究者)和所研究的东西(研究对象),(通过分类而形成学科),但佛教不管什么学科分类,它探索(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是什么,所以它不属于科学。
但是佛教和科学在一点上相似,就是求真精神,不搞迷信。真正的佛教是最反对迷信的,如果连它是什么都不知道,便去信它,那就是傻瓜。所以一定要在逻辑上自洽圆满后,再去实现它,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信”,但是真正求证后,就不成立“信”了。
比如,在我看到杯子里有水之前,若你说杯子里有水,由于我相信你的人品,于是我就“相信”杯子里有水。但是若我拿到杯子一喝,喝到了水,那不管你说与不说,我都知道有水,不成立信不信有水,因为已经“证实”了。在求证这一点上,佛教和科学有点相似。
其实佛法也不属于宗教。宗教是建立一个团体,信仰某类东西,“信者得救”。至于你明不明白,没关系,都可以信,这就是宗教。而佛教里,由于有一部分人不善于学习理论,那么可以用方便的方式把大家聚集起来,慢慢学习理论。在学习理论之前,这些人就是依据信心——“我不明白,但我就是相信”。
依据各种各样的因缘,都可能造成这种相信。比如,有些人看到某位“活佛”“大德”的传记里,写了很多神奇的故事,把死老鼠变成活老虎,或者预知明天的事……其实这些根本没法求证,但是他们向往这些,所以就信了。有些人看到某位大德长得庄严,或者大德说了两句好听的话,令人温暖,也信了;甚至有些女孩看到大德长得英俊,就信了。(要看英俊,)干脆去找“小鲜肉”吧!这样的“信”是很糟糕的。
但不管如何,如果能凑在一起,依据这种(盲目的)信学习理论,慢慢变成理性的信,这也是允许的,(这是宗教)。但真正的佛教,其本质不仅“理”圆满,而且“修”圆满,即可以证实,所以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宗教。
当然,佛教也不属于政治。有些人认为佛教对社会可以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便认为它是政治手段;甚至以前有人(诋毁),说佛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鸦片。即使佛教可以对稳定人心和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也绝不是所谓的政治。
佛教更不属于文化、艺术。我们经常说到“文化”一词,大家有没有想过它是什么?其实从古到今,很少有人对文化是什么做概念定义。实际上,文化是分别念的堆积。我们人类的分别念,通过某种语言和行为方式,进行堆积,形成所谓的文化。
佛教有文化的成分,但它的根本宗旨超越这些东西。如前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有思维和行为都不能表达的时候,文化这种思维、行为就可说明的东西,当然不等同于佛教。对于艺术,也是如此。所以佛教不属于这些。
证明佛教的三大根本问题
如果要成立佛教,在理论上,一定要回答三个问题。这是所有关注佛教的人,所关心的三个根本问题。
第一,是不是真的有轮回?
人死后,是不是会变成鬼,或者其他生命?这个问题很重要,很多人不信佛,对佛没有敬畏,其实就是不明白这个。他们觉得轮回只是说说而已,但如果真的让他们看到了,会吓得浑身冒汗!
然而普通人又没办法看到,因为六根被局限了。我们的眼睛不如老鹰,鼻子不如狗,耳朵听的能力不如海豚、鲸鱼……海豚可以发出超声波,鲸鱼也能听到几百公里外同类发出的声音。
所以,我们的器官是很差劲的,唯一强大的能力是思维。但是思维只是推理,也没办法现量证实。我们可以推理出有六道轮回,但是如果要现量看到地狱、天堂、饿鬼道,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现量能够见到的只有两道,人道和畜生道,如狗、猪、鸡、鱼等。细菌,也只能见到一部分。由于只能见到两道,所以我们很难相信有轮回。但是可以通过逻辑去推理,从而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否有轮回。
有些人会不经思考地乱想,认为人有灵魂,死了以后从身体这个躯壳里出来,“呜——”飞到另外一个地方,进入母亲的子宫里面,生长,再出生。这是错误的想象,没有这回事。佛教不承认“灵魂”这个观念,这是一种常见。什么是“常见”呢?即认为世界就是固定的样子,人死后有一个独立的灵魂冒出来,每个人的灵魂是固定的,可以进入另外的胚胎里,然后再长大。这是错误的认知,佛教里根本不承认灵魂的存在。
(佛教)对于轮回的了解,有很多理论,中观、唯识都是为了说明这些内容。等一下我会稍作解释,因为时间不太够。如果要解释清楚,不是一两天的事。对于这些理论,我找了它们几十年的漏洞,最终还是找不到。但若要找科学的认知性漏洞,可以找出一大堆。
第二个根本问题,真的有因果报应吗?
我们经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佛教里面成立吗?这也是决定我们是否信佛的重要原因。对此,佛教也是有理论的。所谓的因果报应,不是我们简单想象的,磕两个头,求佛保佑,大年三十烧了高香,今年就能发财——结果烧了很多年高香,还是没发财。不是那么简单的,佛教里有很详尽的因果理论。
第三个问题,真的可以解脱吗?
佛教里不仅提出了这些问题,还指出了生命到底该怎么办——佛陀也回答了我们:涅槃。佛教的“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教所描述的三大特征,或三个根本宗旨。最后一个涅槃寂静,简单解释,就是生命能达到永恒的快乐。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吗?佛教有理论说明,这三法印不仅理论上成立,实践上也可以实现。
唯一能够实现的哲学,只有佛教哲学。其他哲学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主观、客观唯心主义,都没法实现。它们可以提出理论,但首先,理论就不圆满,并且实践上也做不到。我不相信有谁真的见过上帝,就算你在感觉中见到一个发着光的人,说了很多神奇的事都兑现了,但你也不能肯定他就是全知的上帝,说不定只是一个普通的神。如果你要证明他是全知的,那么你必须是全知才行;如果你说自己全知,那你就成了上帝——这在理论上就是冲突的。
只有佛教,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佛,最后可以和佛一样,成为全知。这在实践上可以做到,理论上也可以自洽。至于为什么自洽,一定要学习佛教的基本哲学。虽然佛教不属于哲学,但它有自己的哲学(理论)。
佛教的三大哲学系统:中观、唯识、如来藏
佛教有三大哲学系统:一是中观,二是唯识,三是如来藏学说。这三门学说就是解释这个世界的根本学说,是大乘的。佛教还有其他很多小乘的哲学观点,如《俱舍论》、随理唯识、因明学(一种认知方式)经典,等等。总之,佛教最根本的哲学观点就是三个:中观说的(世界本质的)空性,唯识说的世界的运行方式,如来藏学说是达到涅槃寂静以后的状态。
那么这三种学说,恰好就回答了刚才所说的三大问题:第一,有轮回吗;第二,有报应吗;第三,真的有涅槃吗?
中观如何回答“是否有轮回”呢?
人死后不是像唯物主义说的什么都没有了,中观学说就能证明这个。中观证明的方式实在太多了,今天没法细讲,鉴于时间原因,我只能简单说一种证明。
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那我们首先应该分析物质,物质到底是什么呢?比如我手上有一个鼠标,你不能说物质就是鼠标,鼠标有一些组成它的材料、成分,分下去就是分子、电子、原子。所以只能说鼠标里有一些塑料的原子、金属的原子等,若把这些原子再往下分,最小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
现代科学其实是没有结论的,目前只走到了量子、超弦的层面。但无论如何,分到最后,一定会成为无形无相的能量。大家应该不会怀疑这一点吧?因为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²已经证明了,原子弹就是因此而成立的,原子核分开,变成了能量。所以分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只能说是一堆能量。
现在说到能量这个观念了,那能量到底是什么呢?这牵涉到哲学上一个很大的问题:能量有本体吗?一旦有本体,就会变成有形有相的物质;如果没有本体,那能量到底是什么呢?所谓无形无相,是像虚空一样吗?但是能量是有作用的,而虚空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能量”只是一个词语,科学界也搞不清楚,只知道它有作用,但搞不清楚它的本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能量不是有,形有相、有体积、可以占空间的物质。所以物质最后一定会被分空,成为能量这样的东西;而且最后还会发现,能量什么都不是。也就是说,“什么都不是”组成了这个鼠标。
以前的客观唯心主义会认为鼠标是上帝造的,因为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现在通过学习,否定了上帝和物质的存在,那我手上的鼠标,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挺麻烦的。我们否定了客观的精神创造了它,也否定了客观的物质造成了它,那么有一种方式可以形成它——主观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你在梦中也可以拿着这样一只鼠标。而梦中的鼠标,不是物质造成的,这一点在你醒了之后就会知道;并且你也可以肯定它不是上帝造的——那是你的意识、你的心造成的。
梦中可以有这样的场景,同理,对于现实的场景,如果我们否定了是物质造的,也否定了是上帝造的,那么只有一种来源——是我们的心造成的。我们的心确确实实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这时我们会想知道心是什么。心是不是上帝?你的心肯定不是上帝,因为如果是的话,你就成了上帝。
这些哲学问题,细究起来是很深奥的。比如这朵花,我们看到它的时候,是心显现了它,它是存在的;当我转过身去,或者我走出这个课堂,这朵花还存在吗?哲学上对此有很多讨论,比如贝克莱认为,当你走出去后,上帝会帮你把这朵花保存好,等你回来以后,上帝又把它交还给你了。
佛教里也有这样的认知,但是它不会承认有上帝,因为上帝(的存在)会被一些理论所破坏。佛教提出的是心,当你看着这朵花的时候,花在你心里面显起来了;当你背过身、走出去的时候,花就以“种子”的方式存在。佛教发明了一个词叫“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潜伏的状态,当你的眼睛没有看到花的时候,它以一种不显现的方式存在着。
这个观念很复杂,大家去学唯识,很有意思。比如三千公里外,有一棵大树倒下来了,那么有声音,还是没声音呢?大家想一想。
其实所谓声音,一定要你的耳朵凑上去才会听到。别人说有声音,那是别人耳朵听到的声音,(如果你想听到,)要把你的耳朵凑上去才行。所以,声音的存在要依据你的耳朵这个感官而呈现。同样的,这朵花的颜色(的呈现),也要依据你的感官。如果你的感官不出现在那里的时候,对你来说,它以什么方式存在呢?只能是一种潜伏的状态。你不能(强行)说“就是存在着”。
我们一直有这种“就是存在着”的误会。由于唯物主义认为这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所以我出门后或转身后,会认为它还是放那里,只是我没看到它。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如果我们继续探究下去,会有很多这方面的疑问。比如现在量子力学走到一定程度了,也说世界的呈现和我们的观察有关系。
但是我们不说远了,今天没多少时间,拉回正题来。也就是说,最终我们会发现这些东西是由我们的心造成的,不是物质造成的,也不是上帝造的;包括我们的身体和各种各样感受,都是心造成的。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物质虽然会毁灭,但它只是被心造成的东西,而心本身不会因为物质(比如身体)的毁坏而毁坏。我们以前认为,我们的感受会因为身体的消亡而没有了,生命只有这一次就结束了;现在反过来了,中观说,通过分析和推断,会发现我们的心不会因为身体的死亡而消亡。因为心才是根本,是它造成了身体;心所造成的东西会毁坏,不代表能创造的心也会毁坏。事实上,如果我们去找心,会发现它根本没办法被毁坏,它只是不停地变化。它变化出了不同的身体、不同的感觉,而且你还控制不了它。
我们的心是不听意识的话的,即使概念里说这个东西不能爱,但心还是要爱。比如一个穷人,他喜欢爱马仕和LV,爱了很久,又买不到。其实理智告诉他不能爱,爱了会纠结的,但是他的心就是要去爱。又比如一个穷人喜欢上了公主,理智告诉他癞蛤蟆不要吃天鹅肉,但是他的心就是爱她,日思夜想,折磨自己。
所以心是不受控的,嗔恨也是一样。若有人得罪了你,告诉你恨他没有意义,但你还是要恨。所以说,爱恨不由己,心是不听话的。
心所制造这些物质也是一样的,它不听你的话。对于这种不听话的造作,佛教里叫做“业力”。
我们经常说的“你有业”“你造业”,什么意思呢?这个“业”,它既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物质造的,其实就是你的心力的一种堆积,当堆积到一定的程度时,它就不受控了。
比如我们看手机,一开始有主动性,每次都是主动去看;看着看着,久了以后,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看,这就是业力在影响你,连意识都控制不住了。爱一个人也是一样的,刚刚开始爱得不深,还能控制得住,分手就分手,没关系;但是几十年以后,已经分不开了,因为爱在你的心里形成了力量,这就叫业力。
身体也是一样的,串习成了这个样子。虽然它在改变,但你对它的爱和执着,根本就不经过思考。每天早上一起来,就感觉到了身体,产生各种感受,无论你喜欢与否,你都在感受它。这种感受会强烈地让心觉得,身体就是真实的存在;一旦它有损坏,你就痛苦不堪。但这不代表如果它消失了,能造成身体和物质的心,也会毁坏。
心是不会毁坏的。你会发现造成一切现象的心,它没有体积,也没有可破坏性——中观就会走到这一步。通过详尽地分析,并且去体受,实现中观,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修行。这个时候,心会清清楚楚地知道,原来如果一切都坏了(,心也不会坏)。在你的修行中,你可以把整个世界都破坏了,全部现象都不出现,只剩下能够造成这一切的根本本质——这就叫做“开悟”。这时会明白:“哦!原来这就是世界的本质,它是造成一切的,它不会坏。”当你发现它不会坏时,就开悟了。
还有一个层面,当你还没有发现本质,也会知道它不坏。心有两种层面,一种是显现一切的能力,还有一种是它的本质。当你还不清楚心的本质,但已经发现了它的显现的能力,这叫阿赖耶识。这时你会发现,人死后不会什么都没有了,心会显现出另外的生命形态,这就是所谓的轮回,心永远不“死”。
生命的表象,会不停经历死、活、死、活……但是造成生命的阿赖耶识,它一直就那个样子,这就是所谓的轮回,它可以通过理论和修证去证实。
这就是佛教回答“是否有轮回”的一些理论,以及实际修证的真实性。如果你去学习、去实践,任何人都做得到;只是我们现在没有人认真去做,就算去做了,有时候还会瞎扯。比如一帮人凑在一起抱团,搞聚会,甚至利用这个来骗钱。现在有大堆的骗子,骗子比真的多得多。若要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去做,说白了就是傻,他们不相信佛教里还有更厉害的东西,叫做因果报应。做了什么事,就会得到相应的报应。
(说到因果报应),有人经常问我:“为什么布施穷人会得到回报呢?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原理是什么呢?”唯识就讲这个,我以前跟很多师兄们分享过。
把钱布施给穷人,为什么一定会发财,原理是什么,唯识就讲这个。它像数学一样,要一步步去推理,而不是靠乱想出来的。
从现象上看,我把钱财布施出去,我就没有了,变穷了,凭什么拿出去的钱财还会回来呢?又是凭什么,这一世我打了他一拳,下一世他见到我,就会打我一拳,甚至把我打死呢?原理是什么?说是有因果报应,可是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好像却是坏人活千年,好人活不长?而佛教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像不成立?为什么?是靠一些故事来吓人(使人相信)吗?
佛教刊物上经常会描述各种故事,就算那些故事是真的,原理又是什么?如果没有原理,只是一些故事,谁不会写啊?随便找个烂作家都可以写,可以编很多类似的东西。所以(我们反复强调,)原理是什么?
我们的唯识学就讲这个,(其中的道理)天衣无缝。想不想今天就学呢?我们确实没有时间了。如果有三十分钟的时间,我可以勉勉强强地讲,大家听得似是而非地懂。现在我们已经超时了,所以只能暂停这个话题。也许明天我们讲修行,讲如何达到的时候,可以讲一点。
接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有涅槃吗?生命能解脱吗?
也会的,为什么呢?刚才说到,一切现象是由心展现的,当心停下来了,朝内观,心会发现心自己的本质,根本没有真正的生灭。当心直接自己发现自己没有生灭的时候,就叫开悟。
我们在描述的时候,好像是发现了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没有生灭。那时不是的,如果你发现了一个东西没有生灭,那又成了二元了。实际上那时叫“自明”,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如来藏学说会讲这个内容,讲怎么通过理论和方法,一下子去(认识本性),禅宗里叫开悟或顿悟;藏传佛教里的大圆满和大手印,叫做发现心的本质。其实就是心自己发现了自己是什么样子,最根本的样子,或者不动的样子。
当然,有很多禅宗的术语会说“动即是不动,不动即是动”,为什么这么说呢?甚至说“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轮回和涅槃完全一如”,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如来藏理论就是解释这些的,这些理论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逻辑上绝对通达;而且在实践上也可以实现的,无数的先贤们都实现了。
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像科学一样,拿出来证明给大家看呢?”我已经提前说过了,佛教里面是没有共证的,(它的实证)不像科学的共证。科学的共证,其实是被佛教否定的,因为没有真正的共证。开悟的这种实证,只能是自心自明的,叫做“个别自证”。
就像你爱上了谁,只有你自己知道。虽然别人可以通过你的一些行为,大概知道你爱上了谁——因为你眼睛总是看向她,非常关心她,动不动就买花给她,说不定还送她鸽子蛋一样的大钻戒——通过行为可以判断,但你内心的爱的感受,别人是感受不到的。
开悟也是这样的,它是自己内心里面的体认,别人没办法体受得到,这就造成了圣凡的区别。佛教的修证不是所谓的科学的共证。如果要求佛教像科学一样,拿出一个东西来证明,这是做不到的。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骗子,因为你不知道他内在的所证是什么。如果你不想被骗子骗,那你得自己学习和实践。如果你按照如来藏学说的理论去实践,慢慢你会发现其中的道理,真的有涅槃。
我再来简单地概括一下佛教哲学对生命的影响,这本来是重点,可惜完全没时间了。
不管怎么样,我们刚才回答了三个问题——有轮回吗?有!有报应吗?有!有涅槃吗?有!如果把这三个理论整合起来,既然有轮回,我们就要为下一世负责;既然有因果报应,我们的行为就会有约束和底线,不然会遭到报应。
所以,佛教哲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就是,真正的佛教徒一定会成为善良的人,因为善良不仅仅是对别人好,他会发现,善良最根本的是对自己好,同时也对别人好。这会造成共赢。而且,在寻找心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快乐,一种是因果报应造成的快乐,另一种是寻找自心的时候,形成禅定所造成的快乐。一个人的生命会因为佛教变得(彻底不同)。
在此,我一定要跟大家说清楚,我指的是真正的佛教,而不是表皮的形式。如果只有表皮的形式,根本就坚持不下去。明天我们讲修证的时候会讲到,佛教理论虽然圆满,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障碍。
如果能真正进入佛教修行,那种快乐简直难以言喻,这一生都会变得非常幸福快乐。不仅是生命的过程中会变得很快乐,如果真的有涅槃的话,还会获得解脱的快乐,发现心的本质。也许从表面上看这个人,一点也看不出来,就是个普通人;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所尝到的快乐,真的是语言难以形容。
玄奘法师,就是我们说的唐僧,被《西游记》写得乱七八糟的,但真正的唐僧不是那样的。他曾描述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感受就像你喝水一样,只有自己知道味道是怎样的。涅槃,也是可以达到的。
所以,通过这三个问题可知,佛教对我们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生命,都会带来极大的欢乐。这是佛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现实的影响,本来我今天想花大量时间来讲这些,但已经超时了。
佛教会对我们的生命造成很多具体的影响。比如一个人修到一定的时候,情绪完全自控,认知能力变得极其高远、发达,心胸变得宽广、坦然,产生禅定的快乐,甚至出现真正的神通。
像刚刚所说的,六根停下来后,认知会变化,虽然没有射电望远镜这些,但是也能看得远很多,真正的眼根——天眼就出现了。天耳通,听到几十公里以外,也不是很难。比如我们禅修中心有些师兄,在禅定中,偶尔能听到几十公里以外飞机落地的声音;有些人禅定到一定时候,能看到隔壁的东西,反而把自己吓到。感官能力会被禅定提高,但这并不是佛教所追求的目标,只是真的可以达到。
佛教追求的根本目标,是解脱、涅槃,这也是做得到的。至于怎么才能做到,那就是我们明天课程的内容。根据佛教的理论来进行修证,这叫“证法”,而有哪些证法,就是我们明天要讲的。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建议结合录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