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讲了华严十宗和净土宗自己的判教体系知识。汉传净土宗的判教思想,主要是突出自宗能够摄机最广,下手最易,修行不退,得果究竟的特点。事实上,信愿念佛确有这些特点,但虽如此,也不能简单地只是要求念一句佛号即可,如果轻视净业三福,不明念佛教理,一是容易退失,难以坚持;二是容易偏执,障碍往生。所以即使要学净土念佛,也需要积资净障,需要学习净土教理。另外,净土的判教思想也告诉我们,无论各宗各派,见修行各异,但究其最终得果,还是会归于净土。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诚非虚言。(三足大鼎:真信、切愿、力行)
这堂课内容:
藕益大师之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者。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如来。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而觉后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无法不知无法不见故名佛也。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机熟。佛为应时说法令得度。脱故悦也。阿弥陀者。即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令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以要言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聊举寿命光明二事以为言端耳。经者训法训常。一切金口所宣通名为经。今对佛说阿弥陀五字即是通别合为题也。(圆瑛法师解:金口。指佛口为金口。以佛全体阎浮檀金之故。一切佛亲口所说。通名为经。经字是通题。对上佛说阿弥陀五字别题。是通别合为一题。教行理三。各论通别。今佛说阿弥陀经。经中所诠。信愿持名之教。与诸经不同。为教别。同名为经。故教通。依教所起之行。非观想观像二种。乃是持名之行。故行别。同归极乐。故行通。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净土。四土差别。故理别。四土不出唯心。故理通。)教行理(概念:教、行、理三者之并称。教,随应机缘之教说;行,即可证果之因行;理,指名言所诠显之实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自应寻之。兹不繁述。
第二辨体者。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何谓实相。即现前一念心之自性是也。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相而缘虑分别。亦非离此实相别有自性。离一切语言文字相而语言文字。亦非离此实相别有自性。以要言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唯其离一切相故无相。惟其即一切法故无不相.无相无不相.故不得已强名实相。实相之体非寂(寂:清净、不分别)非照(照:强大笼罩性的觉知力)。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恒寂强名为常寂光土(法性定或佛陀境界)。寂而恒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而恒寂强名法身。寂而恒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强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而恒寂名为受用身。修德寂而恒照强名应化身。当知寂照不二.性修不二.身土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新年吉祥!今天是美国的元旦,是你们元旦的第二天了。哇,2020终于过去了,这一年真的很精彩,有人欢喜,有人愁,破事年年有,去年特别多。接近一亿人感染了新冠,死亡人数达到一百多万,很多产业因此凋敝,很多人破产。当然,也有人因此而发财,总的来说,大部分人是不幸的。
人间之事一般都是如此,事情发生以后,对某些人来说非常不好,但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可能不一定是坏事。可见,好事、坏事也不绝对。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去年是非常不好熬的一年,每个人的经历可能不一样,但很多人的感受都是不好的。
一年过去了,迎来了新的一年,很多人会在网上感叹一番。一年过去了会感叹,为什么一天过去了就不感叹呢?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每天都在过去,意味着每天都在接近死亡。过往的东西,其实不管是好还是坏,等你临终死亡那一天,没什么好和坏。这些东西回过头来带给你的内心的业力,以及对这些业力的反应是什么,这个才重要。它将会直接影响到你的下一生。但是,我们往往不会去重视它,仅仅感叹时间一年一年过得很快,很少有人一天一天去感叹。
现在有时候我会感叹到什么程度呢?我觉得一周一周过得很快。为什么呢?因为我每周末都要上课,这一周上完以后,还没有回过神来,下一周末又来了。而且到了一定年龄,“日月如梭”这个词汇不再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单纯的描述性词汇,其中真的带有紧迫感。
有些人通过大量的闻思修,开始觉得“解脱”这件事太重要了,真的是如救头燃啊!2019年,没有人猜想到2020年会发生如此重大的事,新冠毫无征兆,说来就来了。接下来,整个世界都会被一场病毒搅得天翻地覆。
所以,这个世界真的是很不稳定、很不安全。实际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很不稳定、很不安全的,你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佛陀曾预言:人类走到一定时候,会发生三大灾难——瘟疫、饥馑、刀兵。我觉得现在只是一个小瘟疫,还不算是非常大的瘟疫。为什么呢?整个地球人类有七十亿人,目前为止,感染人数有八、九千万人,死亡的可能有一百多万人,相对于人类的总数量来说,不算是很大的灾难。当然,对每个感染的患者来说,那属于灭顶之灾。
纵观历史,人类遭遇的灾难中,很多都比这次严重许多,相比之下,这次新冠病毒还不算什么大灾难。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生命真的可能会遭遇到巨大的灾难。至于人类的承受力,这次小小的瘟疫,就能搅得世界翻天覆地。虽然我说这是小小的瘟疫,但对呼吸不过来的感染患者,以及临终或者已逝的人来说,就不是一场小小的灾难了。我是单指相对于历史中的灾难,或者我们未来将要遇到的灾难来说的。
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遇到,有可能灾难还没有来临之前,你就已经遇到自己的灾难了——你已经死了。我是想说,灾难会接连不断地来。可见,我们得赶紧修行,修行之事真的是如救头燃。2019年时,你不知道2020年会来一场新冠。如果21、22、23年来一个大型的灾难,你怎么办?就算世界上没有大型的灾难,对你个人来说,不一定要新冠,稍有不慎,在楼梯上踩空一脚,“砰”地摔到头破血流,那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各种各样的灾难太多了,暇满人身说没有就没有了,我们真的要珍惜。以前我们总说,五十年以后,在座听法学习的人,有几个人还存在呢?大部分人都不存在了。我们这个团体里面,五十年以后也许还会有一部分人活着,但都已经七老八十了。但是,这五十年间你会经历多少人为的、自然环境造成的,以及你个人的业力所引发的灾难,那真的是不可计数。我开始很深刻地领会到佛陀所说的“如救头燃”了。
我说了一大堆,前后逻辑好像都不是很贯通,但都是有感而发的。感受性的东西很多时候都会缺乏逻辑性,但这次感受确实很深,如救头燃,要赶紧修行。很多人根本就不是这样的,还在想着要挣很多钱,前途很光明。他的“光明”指的是什么?挣很多钱、事业上了多少个台阶、爱情生活多么多姿多彩,嗨得不得了,感觉已经到了人生的巅峰……结果下一秒呢?——“新冠”!对你来说,获得的财富、多姿多彩的生活有意义吗?你说:“有意义啊!反正都要死,我起码活得快乐一点。”关键是你死了以后呢?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我们有一帮师兄们在做关于佛法的视频,讨论如何能将各种各样的问题说得透彻一点,让人听起来受到的触动大一些。其实有个最根本的东西,即这些视频一定要让每个人都知道轮回是存在的。这是绝对的考量标准,如果轮回不存在,即使佛法再有道理,对任何人都没有用。他不相信轮回时,你去说这些哲理等于零。
虽然有一部分人相信有轮回,比如很多佛教徒就相信有轮回,但是他骨子里面其实是不相信的。骨子里面,我们的心还是觉得就是要在这一世活得舒服。至于未来,或许是佛陀说的这样。实际上内心里面还是按照唯物主义的那一套——死了以后什么都不管,我只管活着的这一世,为此不顾一切只要活着的利益。
活着的利益,无非就是佛陀所说的财色名食睡等世间八风。心行使的无非就是贪嗔痴慢疑,无论你将你的这些行为包裹得多么高大上,你可以说它是信仰、是正义、是骨气、是浪漫、是文艺,或者它有意思等等,其实骨子里面就是贪嗔痴慢疑。原因就是你根本不相信有轮回。包括一些佛教徒,虽然他们讨论佛法,但是骨子里面还是不相信有轮回,不相信死了以后,生命会因为业力而不停地轮转,可能会下到地狱那口锅里面去。也就是说,他骨子里面还在追求这一世的所得,患得患失,没有紧迫感。
只要有“如救头燃”这种内在的感觉,所有的行为方式都会变。你就不会再追求世俗,你会严守因果,刻苦地修行、闻思、打坐,很虔诚、很谦虚地学习佛教知识,如果没有实际地证道,绝不罢休。反之,你会有一天坐一天,说你修不修行呢?你也修行,每天念一些什么东西,形式化、程序化地做一些修行的行为,但内心里面不会往解脱这方面使劲去靠。
你这样去做好像也没有错,但是“新冠”来了!当然,不一定是真正的新冠。如前所说,你哪天走路一脚踩空,掉到阴沟里面摔死,那就是你的“新冠”,你的“2012”(世界末日)!但是,每一个人都没有这样的紧迫感。死亡以后,那些你患得患失、为此揪心痛苦、跟很多人战斗而得到的东西,有意义吗?这才叫做不实际!
新年来了,也没什么好说的,大家要好好去修行,我觉得就是要舍弃今生去修行。作为一个佛教徒,假如你相信轮回,你想解脱,真的要舍弃今生。有人曾说:“我们这个团体里面的人很难呆得久,人员走动很大。”这非常正常,我们这个团体进来就要你舍弃今生,听到这个要求都会让人心里很不舒服。一般人家会说:“你可以一边搞世俗法,一边修行,世俗生活过得很好,同时你还可以解脱!”确实可以这样,有些人就是可以一边过好世俗生活,一边还可以解脱。
过好世俗生活的标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我认为密勒日巴那样就叫做过好了世俗生活,你就不这么认为了。而这里说的过好世俗生活,就是尽量攫取世间利益,要有很多钱、很多车、很多房子、很多老公/老婆,做错事不会被惩罚,磕两个头杀了人都不会被抓等等。又或者是很多人认为的“我不会犯什么大罪,只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每天可以跟亲人欢欢喜喜地在一起,假期出去旅游,看到乞丐布施给他们,经常去寺庙磕头……”这也叫过好世俗生活。
不管你这一世过着哪种世俗生活,如果有轮回,你死亡以后要堕落,你怕不怕?哪怕你没有造太大的恶业,还积了很大的福德,死后去了天界,第三世也还是会堕落,你怕不怕?如果你不怕,说明你不相信轮回。不相信轮回,所有的行为都会变,没有出离心,不愿意舍弃今生。如果你像这样去过好世俗生活,那获取证悟、解脱的可能性相对来讲会低很多(不叫偏低,是低很多)。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说佛法难学,生不起法喜,你投入了多少啊?心有多狠啊?这里说的心狠不是很凶恶的那种狠,而是在佛法上你要下决心——“我要拼了”。下的决心越大,引发的感受才越厉害。说得不好听,谈恋爱两个人爱得很深,嗨得程度才比较高嘛。学佛也一样,你不愿意这么狠,也不愿意为了修行解脱舍弃很多世俗的东西,什么都想要,那解脱的可能性当然就会低很多。
我说这些话的意思,不是要大家马上把家庭解散了去出家,像密勒日巴那样挖个洞去修行。我也知道,在这个时代,事实上是做不到这样的。但是,我真的希望大家知道人身难得,人身真的很无常。你们看嘛,2020年昨天就没了,2020年期间,我们没了很多东西,你2020年的身体还在吗?没有了。你说:“我有2020年的回忆啊!”其实,2020年的回忆是你当下在回忆,前一秒钟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了。你所努力的东西,分分秒秒都在没了,实际上,你当下的东西都没了。
当下的东西没了,是出离心,所以要舍弃今生,其实根本原理是它。你当下都是不存在的,但你还是在拼命地贪著它,你傻不傻啊?我们不用说得那么复杂、那么曲折,其实佛法非常简单,即你当下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不管是你的妈、儿子,还是你的老公、老婆、存折,甚至你的身体,当下都是不存在的,但你不愿意舍弃它,就这么一个矛盾的事情。
每天、每一秒都在过去,2020年我都在卡拉巴萨斯(美国的一个地方)上了一年的课了。这种经历很奇特,我这一辈子很少有一年时间,每天都睡在同一张床上。哪怕是以前初中、高中,暑假都要出去玩,甚至露宿在野外。后来出来工作,甚至以前在家里修行,两三个月都要自己开车出去外面跑一跑。哇,今年竟然在这里待了一年,有点像闭关,但不是真的闭关。
大家记住!我说的“舍弃”,不是要你马上回去把老妈送养老院,儿子送孤儿院,把老公休了,把老婆送给隔壁老王。而是想告诉你,这些东西始终要丢失,你会轮回,死了以后不是什么都没有。所以,不是你舍不舍弃的问题,最后你都得舍弃。既然迟早要舍弃,那你就要为以后的孤身游荡中阴和下一生做准备,很多东西该舍弃的你真的要舍弃。
很多东西多了真的没意义,比如马爸爸,他那几千亿有意义吗?如果马爸爸把这些全都布施给贫困的花呗借助者,那这种回报就会一定跟着他,但现在被别人抢去了,不算。所以,很多东西不一定是有意义的。财富是这样,你的生命也一样。我们认为的生命,就是这么一个身体的存活。其实真实的生命不是这样的。有多少生命说不见就不见了?那有意义吗?一个新冠,去年就感染了八、九千万人,有一百多万人死亡,具体人数可能还不止。对他们来说,财富有意义吗?
是的,我们活着时,它是有意义的,目前来说,我们不能没有财富、没有家庭。但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要无穷无尽地把心思放在世法里面,这就要值得考虑了。另外,有些已经进入修行团体,或者修行上道的师兄们,还对世俗念念不舍,那就更搞笑了,本身踏上了光明之路,结果贼心不死,真的很糟糕。师兄们,以上算是我对大家的新年祝福。
上堂课总结:讲了华严十宗和净土宗自己的判教体系知识。汉传净土宗的判教思想,主要是突出自宗能够摄机最广、下手最易、往生不退、得果究竟的特点。事实上,信愿念佛确有这些特点,但虽如此,也不能简单地只是要求念一句佛号即可,如果轻视净业三福,不明念佛教理,一是容易退失,难以坚持;二是容易偏执,障碍往生。所以即使要学净土念佛,也需要积资净障,需要学习净土教理。另外,净土的判教思想也告诉我们,无论各宗各派,见修行各异,但究其最终得果,还是会归于净土。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诚非虚言。(三足大鼎:真信、切愿、力行)
我们继续学习《佛说阿弥陀经》,上堂课我们讲了华严十宗和净土宗的判教体系。前面讲了华严三时判教、华严五教判教,以及华严十宗判教。也就是把佛陀说法的时期或者对不同人讲的法进行划分,即依据他们的教理或者时间来进行分类。分类以后,我们所看到的佛经,以及修行方法就归在这些类别里面,让我们知道这些类别不同的意思,以及它们的层次性。
我们知道佛经里有很多种说法,看起来好像不一样,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冲突。比如,对小乘来说,世界就是“有”;对大乘始教来说,世界就是“空”;对大乘终教来说,世界就是“非空非有”;再往上走,圆教说即空即有也好,空有圆融也好,它的见地是次第一层一层上升的,直到最究竟、最圆融。
有了这些判教知识以后,我们对佛经的一些知识和修行方法,才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于研究佛教的人来说,这些判教知识是很有用的。但是,对于大量的直接修行的师兄们来讲,你不用读太多。仅仅是汉传判教的知识体系都有很多,我们前面只是简单介绍了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的判教。
当然,藏传也有判教,并且每个宗派都不一样,宁玛是宁玛的,噶举是噶举的,萨迦是萨迦的,格鲁就更详细了。如果你想全部都读完,穷其一生也不见得能读完。我觉得只需要了解根本的、重要的就行了。
大量的师兄弟们差不多都是一个传承的,即藏传宁玛派的,那我们去了解宁玛派的知识就行了。有人说:“万一宁玛派不究竟呢?或者宁玛派不适合我呢?”如果这样的话,你就认命吧!其实不会的,宁玛派里面的修行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并且它的法门是针对不同的人而设,你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
当然,也不是说你一定要学宁玛派,你也可以去学格鲁派、萨迦派,甚至回过头去学汉传佛教也非常好。但是,大部分想争取今生解脱的人,还是要把精力拿去读重要的东西,以及集中修行重要的东西,因为时间真的不多。你是居士,不可能像我刚才说的,马上把老爹老妈送去养老院,儿子女儿送孤儿院,你还是要花时间去维持世俗生活。
那么,你剩下用于修行的时间就不多了。如果你还要去把这些书都读完,那是很不现实的。我之所以读了这么多书,原因是什么?发财发的早还是有好处的,也就是我用于生活的时间不多,大量的时间都在读书。而且年轻的时候博闻强记。虽然我读了很多书,但是很多字我都不认识,错别字成堆,而且记很多东西也是颠三倒四,哈哈哈。但不管怎么样,条件好啊,还是读了很多书。
但我发现实际上真正拿来用的东西,也不需要那么多。甚至很多书现在我连名字都忘了,只是有时候偶尔翻到它,有所感慨:“哎呀,我年轻时读过!”其实里面的内容对我现在的修行根本起不到太大作用。当然,你说是不是有浸润的作用呢?当然有,你读每一本书都有浸润的作用,特别是读佛教的书,对你的相续是一种知识性的增加。时间长了以后,文化文化,就是那些文字把你“化掉”了,哈哈哈哈,开玩笑。它有这样的作用,但大部分人不能这样,因为居士没有多少时间,耗不起,大量的时间你要去学关健的东西。
以前我问过慈诚罗珠堪布:“我们现在的居士读五部大论很困难,应该怎么办呢?”堪布说:“读五部大论非常困难,要花很多时间,要读透就更难了,只读中观就行了。”现在很多师兄因为学习中观,开始对佛教的整个认知体系,以及基础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从文字上掌握佛教的根本世界观,从修行上去实现这种世界观,以及用哪些方法才能实现这种世界观,并且尽量不走弯路。
最初步的实现佛教的世界观就是开悟。当然,在实现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观念要改变。比如,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观念,要从贪恋变成放弃,这就是所谓的出离心。这其实是一种世界观,加上了价值观,甚至也有生命观。
“三观”是指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当然,有些三观不一定是这样划分的。但我认为我们佛教认为的三观就应该是这样的。世界观,即世界是怎样的;生命观,即生命是怎么回事;价值观,即我们怎么去取舍。出离心已经牵涉到这三观了,因为世界是要轮回的,而轮回是苦的(苦谛),所以我要出离,我就有取舍了,这里面就已经包含了世界观和价值观。然后,大乘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就更厉害了,他要利益众生,让大家成佛,所以要发菩提心,最终要实现“世界本来就是空性的”这种究竟世界观。
这些判教的知识,不管是世界观、价值观,还是生命观,都是一层一层这么上去的。佛教说生命有十个法界,即六道轮回,加上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佛。虽然生命的本质都一样,但生命的层次是一步步上去的,生命观是这样的。佛教的世界观也一样,也是一层层地这么上去的,先是小乘,然后大乘唯识又不一样,中观又不一样,还要讲究世俗谛和胜义谛,要分开二谛(有些还说三谛,比如天台宗)。
我们要去抓最根本的东西,即学好中观,发现究竟的世界观,然后去实现它。实现它可以用大手印的方法、大圆满的方法,也可以用念佛的方法。我觉得这是修行人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这个时代的居士们都应该这么去做。不然只是大量地阅读,却没有一点修行,相续根本没有改变,这样观、那样观,最后什么观都不是,只有一个很散乱的观,那就没有用。
那么,汉传净土宗为什么这样来判教?汉传净土宗也分时期判教,它的时期判教很像宁玛派的三转法轮。其实整个藏传佛教基本上都是三转法轮,只是在描述三转法轮时所说的内容有点不一样。净土宗也这么说,但净土宗多了一种以内容来判教的方式。他说自己是净土门,跟其他的圣道门不一样,并且是易行道,跟其他的难行道不一样。而且,它还跟天台宗和华严宗的判教方式进行了对比,认为自己是圆顿教,其他任何一个教门它都是适合的。
净土宗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结论呢?即净土宗的判教思想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它主要是为了突出汉传净土宗的四个特点,即摄机最广,下手最易,往生不退,得果究竟,这是我的总结。“摄机最广”,不是经常说它普被三根嘛,我们前两堂课讲了根器(《胜道宝鬘论》里面讲的),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根器,上根、中根、下根,你都可以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以信愿行,发菩提心,念佛往生。净土宗的修行,要真信、切愿、力行。
净土宗的整个修行体系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大鼎,哪三足呢?真信、切愿、力行。“真信”,这是最难的,真信了以后才能切愿,“切愿”就是愿发得很深切。一般人很难真信,愿也就不真切,主要是不愿意“厌离娑婆”。去极乐世界大家都愿意,你只要跟他说极乐世界好,他就会说:“我愿意去!我愿意去!” 但他的愿意去只是头脑想一想而已,实际上平常的生活中该怎么活还是怎么活,该喝喝,该吃吃,该玩玩,心想“我发愿就行了”。
这种做法有点像日本的净土真宗,他们认为这叫做本愿法门,即你只要发了愿就行了,愿为本,其他的就不用修了。他们还提出了“恶人正机说”,即发了愿以后,坏人更能往生,坏事做绝一样可以往生,这是学净土走偏的那帮人。所以,真信是很难做到的。
然后要切愿,愿力很深时——“我一定要去”,你就会去行动。就像人要治病一样,如救头燃。我们说要解脱,没有人那么积极。但是,如果你真的得了癌症,跟你说这样做会治好,试试看,为了治好病你什么都敢做,那时候让你舍弃今生,你一定会想“不管我舍不舍弃,今生都要舍弃了,都已经得Cancer(癌症)了,还不舍弃呀?什么都要舍弃。”该治疗时,你马上就会去治疗了。
而我们明明知道自己注定要死,需要通过修行来治疗自己的慧命,我们却不去干,因为心战胜不了习气。相信佛法的人战胜不了习气,不信佛法的人就不用说了,因为他不知道有这回事。我们这帮人我觉得大量的是因为战胜不了习气。习气会以各种面目出现,甚至它会以很正义、很应当的方式让你偏离修行、脱离修行团体,一定会这样。
几十年过去了,我也算看了个半透,没有全看透。以前古人说,“末世修行人如过江之鲫(就是修行人有很多),成道者如凤毛麟角”,我真的不理解,怎么可能呢?我总觉得只要大家一投入,多多少少都会得益。得了益以后就会继续深入。就算这一世不解脱,至少也能往生。即使不能往生,下一世也可以重新得到人身解脱。我当时是这么想的。后来十几二十年过去了,看到大部分人根本很难进入,进入以后也呆不了多久。很多人坚持到一半,就退了,走歪路的也很多。我才发现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我以前跟大家讲过一件事,我刚接触佛法不久,认识了一位觉囊派的师父,当时我们说要把这么好的佛法推荐出去。一般初学佛的人,都有这么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态——“哇,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推荐给我的家人、我的同学、我的朋友”。然后充满热情地就去了,结果浑身青包,一身沮丧地回来了。大家都有这么一个过程,我们当时也是这么说的。但这位师父却说:“不要天真了,佛法不是普通人学的!不要这样去做!”我当时很生气:“你没有菩提心,佛法不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吗?结果你说不行,不要去。”
我当时真的是胡说八道,我怎么知道别人没有菩提心呢?他说佛法不是普通人学的,我当时不认同,但现在我真的相信了。当然,他说的普通人并不是我们概念里面的普通人,我们说的普通人就是一个人没有钱,没有出名,没有多少才华,没有多高的文凭,甚至没有多少房子、汽车……但他说的普通人是什么呢?即一个人没有坚强的心智,没有足够的福报,没有对三宝强烈的信心以及为求解脱绝对不退的决心,那这样的人就是普通人,他真的学不下去,很难。
回过头来我们说教理,只有发起了很强烈的愿力,才会力行。所以,整个净土宗的修行就是一鼎三足,即真信、切愿、力行。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念出感受来,慢慢地功夫成片、香光庄严了,他就会继续念下去。而大部分人修了半天没感觉,熬不下去的,念得无滋无味。前面还能坚持,到后面真的就是苦熬啊!它绝对不像吃火锅那样,根本不用思考,就是香,大家吃火锅会有这种感受嘛。或者是不像看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或同性,就是喜欢,这个不用闻思、不用串习,她就是漂亮——锥子脸、筷子腿、A4腰(风一吹就真的“夭”了)。无始以来堆积的这些习气,让你不经判断马上就会喜欢和爱上这些东西。
但是,佛法你要想修出一些感受,你真的要熬一段苦。如果熬不过去,心就会回到以前的运行方式。说得诗意化一点,即以前的那种快乐机制牢牢地把住了你的灵魂。然后慢慢地你就不行了。几十年来看多了以后,我内心里面有一种很难说的苦涩。为什么呢?无论我们自认为多厉害,都是小众。
你看慈师、索师,他们的影响力够大了吧,他们的微博上有多少粉丝?然后我们随便去找一个大V、演员出来就有几千万,而他什么都不是。所以,即使名声那么大的上师,都没有多少人去遵循他们的教导,去敬仰他们。我曾经在飞机上看到一位不认识的明星,有一个人去机场接他时,“嗷”地一声就昏倒了,是不是真的昏了我不知道,但她真的倒了,哈哈哈,令人哭笑不得。
所以,在这个末世,让一大群人来学佛是不可能的。学佛的人里面真的学下去的也很少。学下去的人里面真的学出滋味、学出法喜的也不多。不仅有法喜,见地还正确的就更少了。所以成道者如凤毛麟角。师兄们,珍惜暇满人身!2020年过去了,很快2021年也要过去了。
最可怕的是,说不定很快你就过去了。过哪里去啊?要不自己对着镜子里面的影子说:“你是要过去的,你会过哪里去?”每天问自己十遍以上,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修行。“你要过去的,你会过哪里去”?说不定你就过十八层地狱去了。我们要经常思考这些,思考多了以后,你会发现你现在经常为之纠结、忧愁的东西就会减少。
我举个例子,如果你明天要死了,同时你的股票又跌了,相对于死,你还会为股票下跌而忧愁吗?大部分人不会,但也有极个别的变态到完全不受控的那种人。大部分人会这样想:“我都要死了,股票跌就跌啰。”或者某个亲人明天就要离你远去了,而你明天就要死了,你还会为亲人的远去而忧愁吗?——“你去哪里呀,我想跟你一起啊”。你能跟他一起吗?事实上,你马上就要跟你的同类一起了,而你的同类都不知道是畜生、饿鬼,还是地狱众生。如果是地狱的话,还是无间地狱,你自己住一个单间,无间地狱每个人都是单间。
你每天要问自己这些,才有可能学得下去,不然这些话就变成套话了。这些话真的不是套话啊,如果你相信轮回,它就不是套话了。你不相信,就会认为“天天说这些有没有意思呀,讲点儿故事”,开始变得消费佛法。当然,消费佛法也有点好处,总比消费麻将好嘛。但要获得解脱,仅仅消费佛法是不行的,一定要按照佛法所指引的路去修行。
今天我怎么总说这些呢?也许是因为新年激发了一些这方面的感慨。
我们接着看,刚才说了,汉传净土宗认为自己摄机最广,即普被三根。同时下手最易,汉传净土宗基本上强调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有各种各样的念佛方法,比如十念法等,不会很复杂,要求都摄六根。它不像我们学的中观,要去分析、体会,或者像大圆满这些法门——高妙且非常难以体会。持名念佛你念就行了,所以它下手最易。
然后是往生不退(也可以说是修行不退),净土法门的优势就是往生以后,绝对不退了。在娑婆世界修行经常都会退。我刚才说了一大堆,其实就是想说很多修行人坚持不了一阵子就会退失。很早之前,九十年代初期,藏传佛教还没有大幅度地传到内地,我们几个师兄弟聊天,有人跟我讲学佛人的成功率,他说,一百个人学佛,学到后来,退失的人基本上有百分之五十,也就是五十个人会退失;四十个人勉强坚持,但没什么好的修行成果;剩下的十个人,其中五个人可能略有法喜,但见地不对;还有四个人呢?虽然见地对,但不能突破最后的关口;最后只有一个人真的实现了见地,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把我搞得一愣,有这么复杂吗?一百个人才一个人成就?我当时听了没有当真,后来发现还是有点道理的。
现在大家对照自己的周围以及佛教团体,你们觉得有几个人成就呢?退失的多不多?特别是在一些团体混的人,你看那些团体里面来来去去有多少人退失。刚才的那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有些夸大了,但大概的倾向性是正确的,所以真的不容易!
刚才说了“往生不退”,然后是得果究竟。好像我们修净土念佛,就只能念到功夫成片、香光庄严。其实不然,可以直接成佛。所以,它得的果是非常究竟的,它要突出自己的特点。当然,最要突出的特点是“摄机最广”和“下手最易”。很多净土宗的祖师都在说这两句话。后面的“往生不退”和“得果究竟”是我加进去的。我觉得净土判教里面真的会强调这些特点。事实上信愿念佛就是有这样的特点,这些没有错。往生净土以后,马上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即三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那么,在修行过程中会不会退呢?会退的,也会走歪,等一下我会讲。
得果究竟,即肯定会成佛。那在娑婆世界念佛能不能修到究竟呢?我们追求的都是往生,并不一定要在活着时通过念佛达到很高的境界。但其实念佛也可以达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念佛三昧”这些境界。而且念佛不仅仅是持名念佛,四种念佛中最后的“实相念佛”把大圆满都含括进去了。当然,汉传佛教强调的是持名念佛。所以,它确实具有这些特点。
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说简单一句佛号念到底就行了,“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传完了,你自己回去念吧!不能这样,你会念不下去,你不会有真信、切愿。如果没有真信、切愿,你要力行是很困难的。很多人学了念佛法门,回去念一两个月没反应,他就不想念了。他只记得香光庄严和念的那种感受等等。如果感受不出现,他就不念了。或者感受出现了一段时间,他麻木了。
其实念佛和修行产生感受一样会麻木,他渴望新的感受。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感受,他真的会退。原因是什么?积资净障不够,不重视修净业三福。修净土宗一定要修净业三福。藏传佛法的四大派(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噶举派)都有净土法,还有一个小派——觉囊派,它本身就是净土法(专修香巴拉),一定要去香巴拉净土。其他派都有各自相应的净土,不单指极乐净土,也都有专门的极乐净土法。我们宁玛派就更是这样,学院的四个法会里面专门有极乐法会。
藏传净土法专门有往生四因,即往生的四个基础,其中一个就是积资净障,汉传净土宗叫做“净业三福”。很多人只念一句佛号,不重视净业三福,就会出现很多麻烦。有人会说:“念佛号不就可以积资净障吗?”是的,虽然念一句佛号可以积资净障,但关键要看你以什么样的心态、见地去念。积资净障的力度会随着你的心态,你对佛理清晰与否,以及你的见地的情况而具备相应的力量。普通人去念,不会具备多大的力量。所以,只念了一两个月,跟他的业力相比较根本不堪一击。
业力是什么?比如,你在很坚持、很努力地念佛号,隔壁的王老二跑过来说“我们打麻将去”,你的麻将瘾被撩得控制不住了,然后你就算了,不念了,打麻将去!这就叫信愿力不抵麻将力(业力),这就是业障。或者是你本来修得好好的,突然初恋情人或网上有人来撩你——我们见个面吧,或给你一个生意啦……看到她长得好漂亮呀,就约会去了,这也是抵抗不了业力。这种业力很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团体、离开修行,还会美其名曰“我要按照自己的方法去”。“自己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死。
所以说,如果轻视积资净障,不明佛理,就会念不下去,容易退失,难以坚持。而且,不明佛理容易偏执,一句佛号念到底,什么道理都不懂,就会攻击其他派别。甚至攻击菩萨,或者不满什么东西。而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做了还不自知。有人说:“不知者不为罪。”非也!很多人都不知道轮回,难道就不轮回、不造罪吗?不是的!还是会造罪,而且会障碍你往生。因此,学习净土念佛一定要重视积资净障,同时还要学习一定的佛理,你才会发起真信、切愿,然后才能力行。
反过来,净土的判教思想,告诉了我们刚才的那四个特点,同时也告诉我们,虽然各宗各派的见、修、行各异,即见地不一样,修行方法也不一样,但是究竟得果都是同归净土。所以,汉传大乘佛教里面经常会说一句话,即“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事实就是如此,它的教理也在突出这个东西。所以,并不是说简单地念一句佛号就完了,它也要讲究般若。一句佛号万德洪名,具有极大的力量,既能在现世积资净障,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论,也是因为有般若的理论,否则就可以说这是迷信。“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这两句话其实就是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般若为导”是二转法轮,“净土为归”是三转法轮光明的体现,佛陀度世的慈悲和智慧的胸怀,他的伟力展开来就会形成净土。所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诚非虚言。
以上是我们上堂课所学的内容,差不多总结了一个小时。接下来我们继续把五重玄义讲完。讲完以后,才会涉及到《佛说阿弥陀佛》这本经。今天应该可以讲完了,再不讲完拖得太远了。这样讲,我觉得讲得还比较平易近人,但有不少师兄说听不懂,好几个人都跟我说听不懂。我想在网上问一下:“听不懂的人是不是很多?是不是这样的?”
当然,网上这些发言的师兄,都属于能发言的人,能发言的人都能听得懂。就像在社会层次里面,能出声的人都不会很苦,很苦的人是出不了声的。有这么多人能听懂还是可以的,听不懂的师兄要坚持听下去,到后面慢慢就能听懂了。一般来讲,学教理性的东西要花很长时间,我讲课其实铺设了很多东西,而很多人是中间插进来的,前面的东西没有听到,就会有很多听不懂。
比如,有些词汇从我嘴里面一蹦就出来了,然后马上就过去了,听得懂的人是不用思考的,而新进来的人听到这些词汇,一下愣在这些词汇里面,后面的内容“哗哗”就过去了。而且我说话语速又快,有时候前言不搭后语,很没有逻辑性。这样跟大家交流佛法,我心里面也有一些畏惧感——我这么信口胡说,会不会造业啊?哈哈哈。
但长时间看来,还是有很多师兄得到受用,得到一些知识和修行的经验,那就行了。毕竟我又不是圣人,一个普通人在交流里能起到这点作用就够了。大家也不要苛求我,一定要原谅我、爱护我,把好吃的东西都给我,哈哈哈哈。这是周星驰在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面说的,苏乞儿去争夺丐帮帮主,结果打断了打狗棒,就开始装神弄鬼(不过我没有装神弄鬼啊),然后空中响起一声霹雳,装成洪七公上身,就说:“这个年轻人好学上进,你们要尊重他、爱护他,把好吃的东西都给他。”我也是这样的,你们要尊重我、爱护我,把好吃的东西都给我,让我的我执越养越大,然后你们解脱了,我轮回了,不干!哈哈哈(师兄开玩笑)
这堂课内容:
蕅益大师之五重玄义:
我们继续看,这里是蕅益大师讲的五重玄义,汉传佛教讲经要有五重玄义,即五重很深、很玄妙的内涵。第一是释名,第二是辨体,第三是明宗,第四是论用,第五是判教。判教我们讲了差不多两三节课了,判教的意义大家也都明白了,各个宗派判教的方法也给大家介绍了一下。这些知识性的东西增加了也挺好,但也有很多人听不懂。我们还没有讲到经文,实际上《佛说阿弥陀经》讲起来都是故事,很好听。如果不加多点知识让大家听,我觉得很划不来。
五重玄义是汉传佛教讲经的习惯,在讲经之前,先说五种大的内涵,你会发现所讲经义的内涵离不开这五大类(五重玄义)。这个五重玄义是明代净土宗祖师蕅益大师所讲的,我把它摘录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讲完这个五重玄义,我们还会讲一个近代民国时代道源法师的五重玄义,他的比较有总结性。
为什么我要选这两个呢?有很多法师讲的《阿弥陀经》五重玄义的论著,他们发给我很多这方面的电子文档,我随手选了这两个。为什么选道源法师的呢?因为我以前讲过关于他讲的《金刚经》的一些东西。这也不能叫随手选的,是随眼选的,眼睛看到道源法师,很亲切,就点进去,选了他。
当然,选择蕅益大师的,随意的成分也很大。由于流传下来的解释《阿弥陀经》的论著里面,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是最受称赞的,特别是印祖印光大师尤为称赞,所以我又点进去了。你说是不是随手呢?也是随手,但是不是有意的呢?好像也是有意的,反正就选了这两个。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说,有很多关于《阿弥陀经》的解释,如果你有兴趣,都可以去看。
从我闻思修学的习惯来讲,我觉得广闻博识也挺好的。虽然我经常说五部大论你读中观就行了,这是针对一部分没有时间的师兄来讲的。如果你有时间、有兴趣,多多益善。但是一定要用于修行,你不能只是看了在头脑里面打转,这样起不到很大的作用。你会变成一个知解宗徒,总是在文字上、思维上、教相名相上打个不停,而内相续得不到一点点改变,对证悟而言,说不定会越搞越远。
第一释名者。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五重玄义,第一重玄义,首先要解释这个经的名字。“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这部经叫《佛说阿弥陀经》,能说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是阿弥陀佛,佛在说佛,即是“以能说所说人为名”。
这里没有解释佛经立题的七种方式,“立题”就是取名字的方式,人、法、喻三种因素进行组合,单复组合起来有七种立题的方式。仅仅用人名是一种起名的方式,《佛说阿弥陀经》是纯粹用人名立题;用法也是一种,《般若经》就是用法立题;也有用比喻的,《金刚经》就是用比喻立题;接着是进行组合:人和法组合,人和喻组合,法和喻组合,或者人、法、喻三个一起组合,这样算刚好是七种立题(取名)的方式。
这里蕅益大师没有解释立题的方式了,而是直接去讲这个名字的含义。它是单用人名立题。其实七种立题的方式是通的,就是这七种方式套在任何一部佛经上都可以成立,即“通释名”。“别释名”是什么意思呢?即每部佛经的名字有它具体的含义,解释佛经别的、不共的含义。所以,“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
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如来,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而觉后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无法不知无法不见故名佛也。
《佛说阿弥陀经》的第一位佛是释迦牟尼佛,这位佛就伟大了,以大悲愿力生到我们这个五浊恶世。“以先觉而觉后觉”,即自己先证悟成佛,然后再去帮助其他有情,让他们觉悟。佛教的内涵释名里有一个简单的释名叫做“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他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也就是遍知,故名为佛。
《佛说阿弥陀经》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了,因为它是别解。“通解”就是七种立名的方式。“别解”就是这部佛经本身的含义,比如《般若经》,就说了一大堆般若是什么意思。《般若经》在七种立题里面属于“人法喻”的“喻”,即以比喻立题(取名)。
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机熟,佛为应时说法令得度,脱故悦也。
哇,这段好文啊,“悦”是喜悦。“说者悦所怀也”,即他在内心里面有这样的情怀,同时很欢喜地说出来。为什么呢?“佛以度生为怀”,即佛陀的胸怀就是要救度众生。众生根机成熟了,佛陀才去说法。佛陀说法要应机而说,否则为什么还有空劫呢?
我们讲佛教的世界观时说,大部分时间世间是没有佛法的。佛陀这么慈悲,为什么不来说法呢?因为众生的根机不成熟,所以会有很多空劫出现。如果根机不成熟,你跟他说佛法,他根本不听或者听不进去。即使听了也没有用,比如你去跟一个畜牲说佛法,那是没有用的。
“众生机熟,佛为应时说法令得度”,即众生的根机成熟了,佛来说法,让他得到解脱。“脱故悦也”,即众生能获得解脱,所以佛很欢喜。“悦”字解释成很欢喜地去说。
阿弥陀者,即所说彼土之导师。
说到另外一位佛——净土的导师了,佛说阿弥陀。
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
即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来接引很多念佛的众生。
令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
即让这些信愿念佛的众生去极乐世界,永远不再退转。
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
即从梵文来讲,他就叫阿弥陀,翻译成我们这里的意思叫无量寿佛、无量光佛。
以要言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
“无量”是非常巨大、没办法衡量的意思。我们经常说到无量,什么是“无量”呢?这个世界上唯有一种东西是无量的,即我们的本性。我们经常说“分不完”,只有本性是分不完的,其他东西都分得完。因为本性分不完,所以轮回无尽;因为本性分不完,所以解脱以后,可以常乐我净,都是因为这个本质。所以,它也具备无边无际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化度无量。
为什么我们经常说有情无量呢?就是因为本质无量。为什么佛陀无量呢?也是因为本质无量。所以“无量”的含义很多。但我们不能一直把各种各样的无量都说出来,否则分别就太大了。
聊举寿命光明二事以为言端耳。
即我只说无量寿和无量光,不说其他的无量,比如神通无量、音声无量等等,说那么多没意思。“寿命”大家很容易理解,那“光明”是什么呢?是不是我们所说的本质光明呢?它还不仅仅指本质光明,以光明这种方式摄受和化度众生也叫做光明——光明的运用。净土就是一种光明的运用,它也无量。“以为言端耳”,以这两种事拿出来说而已。
古文听起来好文雅啊!要这样念:“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聊举寿命光明二事,以为言-端-耳。”可以去演戏了,其实中文的古文很有意思。
经者训法训常,一切金口所宣通名为经,今对佛说阿弥陀五字即是通别合为题也。
什么意思呢?最后一个“经”字,就是教语——“训法训常”,即说这个法的变化、教义的变化,以及教义的真谛叫“训法训常”,也就是二谛的意思。
“一切金口所宣”,“金口”指佛口,“所宣”,通名的都叫做“经”,也就是说无常、说本质的,以及佛说的都叫做“经”。藏传佛教也是这么说的,佛说的或佛加持说的都叫做“经”;菩萨们说的叫做“论”;佛陀所定的戒律叫做“律”,即经律论三藏。
圆瑛法师解:金口,指佛口为金口,以佛全体阎浮檀金之故。一切佛亲口所说,通名为经。经字是通题,对上佛说阿弥陀五字别题,是通别合为一题。教行理三,各论通别。今佛说阿弥陀经,经中所诠,信愿持名之教,与诸经不同,为教别。同名为经,故教通。依教所起之行,非观想观像二种,乃是持名之行,故行别。同归极乐,故行通。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净土。四土差别,故理别。四土不出唯心,故理通。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自应寻之,兹不繁述。
这里插入圆瑛法师的解释。
“金口,指佛口为金口,以佛全体阎浮檀金之故,一切佛亲口所说,通名为经,经字是通题,对上佛说阿弥陀五字别题,是通别合为一题”,即佛说的通名都叫做“经”,佛是全体阎浮提最尊贵的东西,所以一切佛亲口所说的东西通名都为“经”。“佛说阿弥陀经”这六个字,“经”叫做通题,取名为经的原因是佛说的;“佛说阿弥陀”这五个字为别题。“今对佛说阿弥陀五字即是通别合为题也”,“佛说阿弥陀”为别,“经”为通。
你会说:“用得着这么解释吗?”古代的人就是这样,古人读经就要冶经、炼经,即把经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我们现代人基本不会这样,所以,聪明的法师们讲经,基本不会给你讲这些,直接把里面的内涵拿出来讲。其实各有好处和坏处,如果你一个字一个字地炼字、炼经,就会掌握得非常详尽,记忆会非常深刻。但容易流于琐碎,忽略掉重点。
而现代人讲经的方式,就是把它的重点和内涵拿出来“啪啪啪”地讲了。比如《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他只讲中间的四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把最紧要的四句话拿出来讲。这样讲的好处是什么?你能一下抓到核心;坏处是什么呢?会流于庸俗,不加重视。什么叫流于庸俗呢?即掌握了很精髓的东西以后,就觉得不过如此。心不得深入,对它深刻的含义不引起重视,记忆也不深刻。
所以说,它们各有好坏,不要认为古代人这样讲经文,就听不下去了。我觉得现代人就应该像古代人这样搞一搞。特别是现代人,靠读短文章、看抖音的方式来吸收知识,是非常不好的,大量的熏习养成了碎片吸收的习惯,东一点、西一点,完全不成体系。像古人那样,才成体系。一门知识,如果不成体系、不深刻、不纯熟,你是没办法应用的。它就会成为头脑里面的观念,其实是用不上力的。
比如打架,我们需要练武,如果练武只有招式,没有体力,你会打不下去。即使有招数、有体力,如果招数不全,你也可能会失败。比如招数不全,只有拳法,没有腿法,也不行。如果有拳法和腿法,而没有躺在地上的柔术——寝技(躺在地上把人家的手撅断),也不行。它要成体系,如果缺某些东西,你就会发现不管用。
学佛也一样,如果没有完整的体系去对治你的贪嗔痴慢疑,即使你知道了很多知识,修行了很长时间,结果却缺了一样东西。就像治病一样,每一个毛病都要治。如果身体什么病都治好了,就是有一样病没有治好——“新冠”,你就“新冠”了。我们现在的碎片吸收,搞得每个人都好像很聪明,但每个人在应付烦恼、各种各样的交际、处世,或者去创事业时都要出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炒股票,你一个人东听西说就去炒股票,基本都要栽,你需要掌握一套有用的体系。现代人最麻烦的就是他什么都知道,再深入下去他什么都不知道。所以,现代人反过头来像古代人学习这些东西也是应该的。
“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在汉传佛教里面也讲教理,即讲修行的道理,讲纯粹的理路,叫“教行理三”,具体怎么理解呢?
教行理概念:教、行、理三者之并称。教,随应机缘之教说;行,即可证果之因行;理,指名言所诠显之实理。
“教”,就是随机应缘之教说,佛经都是很多人来问,佛开始回答,随机应缘,问什么佛回答什么,这叫佛教。教还有判教,对小乘说这样的教,对大乘说般若,对最上根人又说顿教,还有说圆教的,所以,随机应缘叫做“教”。
“行”,就是即可证果之因行,即我要怎么去做,怎么样去证果。
“理”,指我们要做这件事的整个道理是怎么样的,指名言所诠显之实理。
“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即一部经的教、行、理都可以去论通别。它有统一的意思,也有自己的意思。统一的意思就是“通”;“别”就是自己的意思。我们不要说得太复杂了,否则大家又听得恍惚了。
“今佛说阿弥陀经,经中所诠,信愿持名之教,与诸经不同,为教别”,即今天说的《佛说阿弥陀经》,它所说的道理,是信愿持名之教,即你要持名念佛去净土。这样的教与诸经不同,叫“教别”。教、行、理三个东西有通有别,“教别”,即《佛说阿弥陀经》讲的是要持名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跟其他经讲的内容不一样。
“同名为经,故教通”,大家都叫经,叫“教通”。
“依教所起之行,非观想观像二种,乃是持名之行,故行别。同归极乐,故行通”,教、行、理三个,现在说“行”。依教所起之行不是观像念佛或者观想念佛,而是持名念佛这样的修行方式,跟其他经书说的观想、观像不一样。比如,我们密宗修生起次第叫“观像”;修中观叫“观想”。在净土《观无量寿经》里面有观像,也有观想。
而《佛说阿弥陀经》里面没有说观想和观像,它说要持名。所以它和其他修行方式不一样,即行不同,就叫做“行别”。但结果是一样的,即同归极乐,所以叫做“行通”。也就是说,不管哪个教,净土三经也好,其他教派也好,都要去极乐,所以叫“行通”(故行通)。教、行、理三个各论通别。
“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净土,四土差别,故理别。四土不出唯心,故理通”,《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讲了净土有四土:圣凡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四土土土不一样,从道理上四土的表现方式不一样,这种差别叫做“理别”;但是四土都是唯心(唯心净土),都是心,叫做“理通”。
总结一下,什么叫教、行、理呢?教,即随应机缘之教说,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佛陀就是这样的;行,即证果之因行,你要怎么去做;理,即名言所诠显之实理,讲道理,为什么要这么去做,或者这样的呈现到底是怎么样的道理。“名言所诠显之实理”,即名言要去讲这些显现的道理,它的本质是什么。
“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自应寻之,兹不繁述”,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即我们刚才说的那些东西,教别、行别、理别和教通、行通、理通。如果要广说就很多了,“广如台藏所明,自应寻之,兹不繁述”,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就要像天台宗、华严宗从藏通别圆所表明的那些东西一样,你要自己去找,现在不跟你繁述。他这样说还叫兹不繁述,太繁述了。我想问你们烦不烦?是不是哭笑不得啊?其实明白古人的一些东西,还是挺有意思的。
第二辨体者。
第二叫辨体,即这本经书依据的究竟真理是什么?它是建立在哪个基础上说话的,究不究竟。
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
即所有的大乘经典都是以最根本的本质作为演说的基础理论。而小乘就不是以究竟实相为正体,它是以个体解脱为基础正体。所以,它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实相是真正的大解脱,而小乘的涅槃不是真正的解脱。
何谓实相。
什么叫做实相呢?下面的这些内容才比较重要。
即现前一念心之自性是也。
这个世界的实相(究竟真理)是什么?现前一念,现前一念就是心的自性。如果是聪明人,看到这句话就证悟了。你想的或看的东西,就是现前一念。看的东西算不算现前一念呢?也算现前一念。如果说看的东西不算现前一念,那想的东西算不算呢?为什么现前一念就是心之自性呢?他说的是“空即是色”。当然,解释过来也可以叫“色即是空”。头脑想的东西——思维也是一种色,比如想无方微尘,这是遍计所执色。定中有定引色,思维的对境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色。那种色实际上就是我们心的本质。所以,想的东西、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心的本质。
我们用中观去分析,它是空的,但它有显现。凭什么它能显现呢?一个杯子放在你面前,你把什么都分析空了,它都没本质了,但它还是显现在这里嘛,它没有实质,它是假相、梦幻泡影,但它还是在嘛。那么,是什么东西显现这个梦幻泡影出来?如果明白了这个东西,你就知道所显现和能显现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所以,显现的东西肯定是你心的自性。当然,“一个东西”这种表达是有问题的,它不是个东西,也不能叫一个东西,但有时候只能表达为一个东西。所以,“现前一念心之自性”。蕅益大师是个证悟者,但他也提倡持名念佛。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
他开始解释“吾人现前一念”是什么了。这里说“一念心性”,大家记住是一念的心,不是一念的对境。如果是一念的对境会很麻烦。他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你面前的杯子就是青黄赤白,没有非嘛。他说的不是这个相,所以要离相。而是说现前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叫“非”。
它怎么个不真实法呢?这是我们要去思维和修行的。你说它不真实,是啊,不真实,就完了吗?我们的身体、头脑中的想法、情绪等各种各样的感受,以及身体以外的各种事物都叫现起,它们都是非的,怎么个“非”法啊?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去“非”?像坐飞机那样去飞啊?摔死你。所以一定要去研究诸相非相的“非”是怎么非,不要只是去念这句话,作用不大。一定要去研究你怎么去实现这个“非”?“若见诸相”很容易,你看到、听到都叫“见”。见不仅仅是眼见,你能认知、感觉到都叫“见”。比如你的身体,若见身体非身体,这种“见”你是感受到有一坨在那里,有重、轻、痒、舒服、不舒服、寒、冷,用术语叫“触识”。
那怎么去“非”它呢?实现这个“非”就是修行。非完以后,你才会发现心性非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这种发现不是用头脑去想,或者说一些名词就完了,而是真的要去体味。
比如认识茶,并不是拿一本书告诉你,这是普洱茶,诞生于云南的哪个厂,它是怎么生产的,怎么个香法,有班章、88青,值多少钱……这些都不管用,真正认识它是什么?喝一口,哇,原来88青是这种味道;再拿另外一杯,啊,原来班章是这种味道,这叫认识。而且还要保证你认识的器官是正常的。如果哪天你的舌头有问题,味蕾不齐全,你就品尝不出来了。
我们认识心性也一样,为了保证认知是正确的,认识心性的心本身要比较清净,叫做“清障”。产生长期认识的这种能力和愿望,以及实现这种愿望的能力叫做“积资”。那就不像喝茶那么简单了,心性那口茶很好喝,但很不容易喝到。虽然它天天都在你面前,它不在你面前,又在你面前,无处不是,但你就是喝不到。其实就是“非”字没搞好。
怎么去“非”呢?还是要去修单空、去觉知。明天的《胜道宝鬘论》我们会讲一些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比如现空双运、觉空双运、明空双运、乐空双运等等。
下面进一步解释“非”。
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
即你去找心性是找不到的,“觅之了不可得”,丝毫东西都找不到,不知道它是什么,但你不能说它没有。它用了个词叫“悟”,即我的心,“悟”是竖心旁加个我。这些话大家都听了很多遍,很多禅宗的话还要更妙,大家沉醉在这些文字的美妙中间,是要倒霉的,没有用,再美妙的文字有时候也是种欺骗。
我们一定要实际去修菩提心、单空,拼命地修、夯死它。然后找个真正的过来人给你指引,一锤子就敲开了。你先把花岗岩心脏修成泥巴心脏,然后把泥巴心脏修成浆糊心脏,再把浆糊心脏修成玻璃心脏,最后上师金刚指一指,“嗙”地一下玻璃心碎了一地,哇,虚空粉碎也。现在我们是花岗石心脏,硬得不得了。不管谁来指,一般手指都要骨折。
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一切都是由它显现出来的,即“渠今正是我”,但你不能说任何一个东西是它,即“我今不是渠”。找其本体,了不可得,所以“不可言其有”。他说的都是用语言去描述心本性的一些特征,但无论怎么描述,语言本身都是一些分别概念,它就是心的一种作用。直接体会必须要用心去自己体会自己,自己识自己。这是很重要的,怎么自己体会自己?“自己识自己”也是一句话,所以“凡有言说,皆无实义”。到那时候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心就是能体会到自己,怎么去体会?你们会说:“告诉我嘛!”我已经告诉你了,体会嘛。心怎么不能体会自己嘛,说得简单点,一转头就是体会了,就是这样,没有什么了。你看嘛,你知天知地,什么都知道嘛,你知道自己生气,你知道自己不满我,听到我说脏话你会不舒服,听到我说好听的话你会感动得打滚,听到中文你很舒服嘛,它能产生各种各样的东西,你能看到、听到,就那个了,没什么了。能体会的,一下就知道了;不能体会的,慢慢熬吧!
怎么去熬呢?实际上就是喝茶时,你要把舌头的味蕾培养得非常饱满,比如现在的尝茶师(卖茶的茶师),他能喝出茶是雨前茶,还是雨后茶。因为他舌头的味蕾特别发达,这是培养出来的。
我们认知心性也一样,我们要把心磨亮,因为分别执著太吓人了,让你没办法去体会自身。心完全被异化,被它执出的能量所导引。比如隔壁打麻将、初恋情人来约你、网上又约到另一个炮友……你就被这些东西带走了,从来不体会自己。当然,体会自己的作用,也是体会自己。
作为个人,你能体会的心不清亮,积资清障不够。积资不够,就没有动力;清障不够,就看不清楚。平静一会儿你都不行,怎么可能安住法性,如如不动呢?“如如不动”不是死呆在那里不动,而是动也叫“如如不动”。你很难领会什么叫“如如不动”。所以,我们一定要大量地积资清障。菩提心和四夺就是让你积资和清障。这样你才能去明白这个东西。
总是说来说去,讲多无谓,行动最实际(老大说广东话)。也就是你要去做,而做的过程中,肯定会经历很多挫折、郁闷。你不修行还好,福报好一点又不修行的人,在世法中往往处处都能得到满足,他还会觉得“人生好有意思啊!”当然,死亡时就没意思了,甚至老年就开始没意思了。但是,如果福报好,你会过得很好。
如果福报不够,或世俗福报够,修行的福报不够,你去修行时,处处为难啊!修到关键时,业力翻起来,你会很受不了。虽然平常你会想“我受得了,我受得了”,但大部分人都受不了,不知不觉就开始退了。所以说,如果不积资清障,到一定程度真的玩不下去的。
离一切缘虑分别相而缘虑分别。
其实本质是离开一切缘虑分别相的,当你去体会本质时,它真的是什么缘虑分别都不是,但它又能缘虑分别。你会发现缘虑分别全部都来源于它,它二元就可以了。
很多死执空性的人想不通,他们把如来藏当成一个不动的东西。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怎么生起了世界呢?所以有一部分学人把如来藏叫做“真常唯心”,然后拼命去批判它,攻击祖师,攻击禅宗,攻击《楞严经》《圆觉经》,说它们是伪经。其实经不是伪经,他们是伪人、伪君。
亦非离此实相别有自性。
即本性能离一切缘虑分别,但它又可以缘虑分别,即可以去思考、纠结、痛苦,但它本身是离开这些东西的。所以,你一旦证悟了,就没有这些东西了。如果没有证悟,你就会用它乱来,那样就会产生轮回。没有一个东西能离开这样的实相而别有其他自性,即我们说的“空性”。
比如杯子,它的究竟本性就是空性,空性的本性是法性——光明。任何一个事物不会有它自己的自性。你会说:“水有水的自性啊!”在我们六根范围的缘起层面上,水有水的自性,水可以洗涤、流动、解渴,它有温度,这是水的性质。再究竟下去,水就没有它的自性了。继续究竟下去,唯物主义认为水的自性可能是物质,但佛教说物质都不是,它自己的本性就是空性。这里说的空性,其实就是没有的意思。
“空性”这两个字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显现的同时完全没有实质,这是理解性的空性——显即是空;还有一种是说空性本体的意思,比如进入法性定时,空性本体完全赤裸裸地显现,所有的相都没有了。“法性定”说到空性本体时,就是应成派要去抉择的那个东西,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法性定”里面一定要所有的庸俗显现都消失,唯一空性。
而证悟大圆满时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所有显现都可以显现,心的显现可以还在,但我的心还是能自明自心是什么。也就是说,你看到的、听到的都还在,但自己的心也体会到了自己的心是什么。这是一种意识直觉,也是一种证悟,这种证悟属于意识层面加行道的证悟。
离开了这样的本性,不会还有其他的自性。这个世界上唯一就那个东西,所以空性是唯一、自成、平等、无有。找本体——无有;发现世界的本质就是它,即唯一;由它显现的所有事物,从本质去看,都是平等的,即平等;而且这个东西不用因来,即自成。
虽然这些词汇、各宗各派的说法万变不离其宗,但是换一种说法它就变了。实际上你真的去证悟时,从明白这个角度,反观自性,当下明了,就没有什么了。开悟不会很难,证悟很难,你要用本性走到初地菩萨,那真的要花点精神、花点力气。你要开始舍弃,站在本质的角度,要舍弃所有的分别念。
那时候的舍弃就不像我们平常扔掉一个东西的这种舍弃,而是要发现所有的显现全皆法性,安住在里面,如如不动,绝不退转,即为初地菩萨。从禅定的角度来说,你要达到所有的庸俗显现都消失。从展现功德的程度来说,就是所谓的十二个百数功德。那就到了初地菩萨了,那挺吓人的。
离一切语言文字相而语言文字,亦非离此实相别有自性。
跟前面说的“离一切缘虑分别相而缘虑分别”是一样的,离开语言文字而能语言文字。他反复地说“亦非离此实相别有自性”。
以要言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即本质离开所有的现象,但同时又是这些现象,离开一切相就是这些现象。从逻辑上去说,色即是空——离一切相;空即是色——即一切相。从修证上去说,还有一个阶段中间叫做“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还要复杂一些。你会发现一切相其实就是心的显现,但每一个相都不是自己的心。
虽然从逻辑上、修证上你可以这么去说,但完全证悟本性时,相就是你的心。因为那时候不分别了,如果相不是你的心,那是什么呢?无垢光尊者说“相不是心”,洞山祖师也说“相不是心”,“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那相到底是不是心呢?它有不同的说法,但实际上意思都是一样的,我以前讲过这些,这里不再深入讲了,不然会讲不完。
唯其离一切相故无相。
这个本质离开了一切相,所以是无形无相的本质。
惟其即一切法故无不相,无相无不相,故不得已强名实相。
因为本质离开了一切相,所以你找不到它的样子。“惟其即一切法故无不相,无相无不相,故不得已强名实相”,也可以这么断句,意思就是它不是无相,也不是无不相,也就是离开了有、离开了无、离开了非有非无、离开了即有即无,全部都离开。你不能说它无相,所以它就是有一个“无相”,不是这样的。虽然这个很绕口,但实际上从思维的角度,一点就可以把它解决掉。
为什么呢?如果学了因明就容易了,但我们没有学因明。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地方没有某种药品”,没有某种药品就叫做“无”,无就是无了,但我们会把“无”当成一个“有”,说多了以后,“没有药品”这四个字就变成了一种东西。比如,这家药铺里没有阿司匹林,“没有阿司匹林”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没有阿司匹林。但我们说久了以后,“没有阿司匹林”就变成了一种药。说无实,本来就够了,但我们慢慢会把它对境化,“无实”就变成了一种东西。
无相,本来无相就够了,但我们做不到,把“无相”当成一种对境,二元对立。所以,最后一定会落到二元对立。那么,“无相”就变成了一个东西。说无相,还要无无相,“无”字变成了“不”字,就变成了“无相无不相”。怎么办呢?就给本质取了个名字叫做“强名实相”。
也就是说,本质不是任何一个法,但它又可以是任何一个法。不是任何一个法就是“无相”,可以是任何一个法就是“无不相”,所以是无相无不相,然后取名实相。这样能不能听懂呢?无相本来就是了,我们又把无相当成了一种东西。
比如,四夺夺到后来,不把空当成一种对境,我们修四夺是追求空嘛,什么都空了以后,其实本质就是了,但我们会把“空”当成一种对境,所以只能叫单空。当你认识心的本性时,连空都没有。那是什么呢?说不出来,无空无不空,无相无不相,是一样的意思。所以给了个名字叫“强名实相”。强名实相时,我们又会把它当成一种东西,认为还有个东西叫“实相”,你又完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些话好说,但它本身还是一句话。因此,所有言说,皆无实义。
大家不要认为看了几本书就懂了,好难啊!你看几本书是懂不了的,修了几天单空也不行。所以,你的心要走到一定程度,让上师给你直指心性,引导你怎么去自体。是要自体,自己要用自己的心去体,但怎么去自体,得有窍诀,以及前期的大量训练,不然会做很多无用功。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
很多人把“实相”当成一个东西,就会形成错误的感受,认为有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在,那样就不承认第三转法轮说的光明了,并且认为三转法轮的东西叫做真常唯心,有一大批人这样认为。所以他们抵制禅宗,抵制大圆满,这真的很搞笑。搞文字的人最容易这样,因为他们在头脑里弄不清楚这些东西,修证就更谈不上。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恒寂强名为常寂光土,寂而恒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而恒寂强名法身,寂而恒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强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而恒寂名为受用身,修德寂而恒照强名应化身。
大家是不是已经被绕晕了,这段解释起来还是很有味道的,牵扯到很多修行,我们慢慢解释。这里牵扯到很多修行。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先来解释“寂”和“照”,“寂”就是清净、不分别。所有的吵闹、不净就是分别,人心在动就是在分别。“寂”就是清净现象,禅定就是修寂(修止)。我们普通的禅定其实是因缘性的,而本性的那种“寂”是真的不分别。这种不分别的同时,它又有强大的笼罩性、超维性的觉知力,这就叫做“照”。
“照”和“分别”的区别是什么呢?比如读书,一个字一个字的这种想法,就叫做“分别”。而你用眼睛看上去,很多东西一下就出来了,这叫“照”。比如你用电筒一下照过去,所有东西都在电光里面了。又或者是照镜子,你的那张靓脸的鼻孔眼睛一下就出来了。但是,如果你要去写字,他的鼻子是悬胆鼻,眼睛是丹凤眼,嘴巴是猪葱嘴……要写好多东西啊!“照”是“哗”一下就上去了。图画叫做“照”,文字叫做“分别”,这只是比喻。
其实我们眼睛的这种照还是分别,眼睛和鼻子不同嘛。而本性的那种“照”就不同了,它照的全都是法性,它直接看你的本质,把你的相都给非了,能照、所照是一样的,又寂又照。但你不能把“寂”和“照”实有化,否则就麻烦了。所以,他说实相之体非寂非照,实际上是寂、照皆为空性的意思。
空性到底是什么?空性其实就是无执,无执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放松,放松就是什么都别理他——无修。你说不修,那不修怎么行呢?不修就执著死了嘛。当然,你不明白就是执著。一旦明白,执著也是法性。这就是一定要开悟的原因。
“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为什么要用“复寂”呢?“寂”相对的词就是“闹”——热闹,也就是分别。其实分别的本质也是寂,叫“复寂”。也就是说,热闹的本质也是清净的,热闹也是寂,叫复寂。这个实相之体,虽然寂、照都是空性的,但它既是分别也是清净,而且恒照,即永远都是那样的。所以,一旦证悟就不会退失,就是这个原因,常乐我净——恒照。佛陀那种照的能力叫大圆镜智,寂到完全没有本质就是所谓的“如所有智”,或者叫“法界体性智”——本质。
“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寂照照,照照寂寂,禅宗里面叫“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惺惺”,即照——光明的意思,“寂寂”你可以把它当成是空性。如果“寂寂”这种清净是无记的、不明白的、没有惺惺,那就是错的。按照我们这个体系的理解,心的本体,它有觉知,还有光明,同时它无体——没有实有体,非二元。没有实有体实际上执行起来就是没有二元对立,这时候就是对的——“寂寂惺惺是”。但是,如果没有惺惺、没有自明,只有清净,禅定下去就是无记,即“无记寂寂非”。
“惺惺寂寂”与“寂寂惺惺”是一个意思,倒过来把寂寂说在前面,即有空性,同时也有光明,则是。然后,如果你把光明乱认、乱想,惺惺就非了。也就是没有寂寂,没有证悟空性,没有达到清寂,就非了。我知道很多师兄听起来头都很大,但想证悟的人,还是要坚持听一下。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光明双运,恒久不息。
“照而恒寂强名为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即一直都是这样的,其实就是法性定证悟的那个东西,或者是佛陀的境界。初地菩萨就能进入法性定了,他证悟的那个东西就是真正的佛,但他的相续没办法长期维持那种状态,所以他只能是初地菩萨。而佛陀永远是那样的。所以,佛陀的法身就是常寂光土,特征就是“照而恒寂强名为常寂光土”。
“寂而恒照强名清净法身”,照而恒寂,寂而恒照,换了次第。“寂”就是本体永远清净、空寂,但光明永远不息,就给了它一个名字,即“强名为清净法身”。“强名”就是没办法,本来连名相都说不清楚,但要给个名字,叫做“清净法身”。
“又照而恒寂强名法身,寂而恒照强名报身”,这里跟藏传佛教讲得有点一致。“照”即光明,但强调“寂”是恒的,所以我们说空性是法身。“恒寂”的“寂”是空性的意思。“照而恒寂”强调空性,说空性是法身。“寂而恒照”强调光明,说它是报身。藏传佛教也经常说:“空性是法身,光明是报身,大悲是化身。”
“又性德寂照强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性德寂照”,本性的德,德是一种名字,实际上是无德无不德,无智亦无得。性本身具备的功能(性德)叫“法身”,强名立个功能。“修德寂照”,其实真正的究竟光明不是修出来的,但显现五方佛这种报身是给十地菩萨看的,十地菩萨需要修,依照他方的需求,叫做“修德”。所以,“修德寂照名报身”。他不停地用各种方式去解释本性。
“又修德照而恒寂名为受用身”,修到极致时,照而恒寂,为受用身。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乐空双运(自乐)。通过修德照而恒寂,就是自己的心永远处于空性的状态,作为“受用身”,但又不停地在用——自受用。
“修德寂而恒照强名即为应化身”,“修德寂而恒照”,修成佛以后,非常清寂,永远大悲众生,不离众生,不离所有的现起,这就叫做“应化身”。你是菩萨,我就显现五方佛的报身。你是普通的六道众生,如果机缘到了,我就跟你讲《佛说阿弥陀经》,或者显现出释迦牟尼佛,这样名为“应化身”。这是大致的解释,大家大概知道就行了。
当知寂照不二,性修不二,身土不二,无非实相。
你看净土讲得多深啊!“寂照不二”,即空性和光明是不二的,清净和作用是不二的,都是一个东西。“性修不二”,本质就是“性”,“修”就是我们平常次第的修行,究竟的“性”和次第的“修”也是不二的。“身土不二”,即自身和外境也是不二的。最终就是那个实相,即无非实相。
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实相本身不是二元对立的东西。没有两个实相,同时它也不是二元对立的,即实相无二。但是“亦无不二”,即没有什么东西叫做“不二”,它不是一个叫“不二”的对境,不要把“没有阿司匹林”当成一种东西;同时还可以把它分成二,进行各种各样的六道轮回,这也是实相,只是实相被分裂、二元对立了。所以,它可以二,亦无不二。
“实相无二”有两种解释,“实相亦无不二”也有两种解释。
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是故举体作依”,即所有东西,如果我用实相作为根本、基础来说,不管是作正、作法、作报,还是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也就是一切,其实就是实相正印之所印。
什么叫“实相正印之所印”?即不管你说什么东西,它依据的本体都离不开这个实相本体,是它所印。“所印”,即什么本质都是它的意思。我们经常说的“四法印”,就是任何佛法都可以用这四个道理去套。那么,这里是说,以这个实相作为本体去讲《佛说阿弥陀经》。
我们现在讲的是辨体,它的“体”就是实相,其实这已经是三转法轮的东西了,说出了实相。那么,只要是以这个实相作为基础去演说《佛说阿弥陀经》,不管是作正(正报)、作依(依报)、作法(所讲的法)、作报(作为显现),还是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不管你说了什么,都离不开实相正印。这一大段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这一大段的辨体辨出了什么呢?《佛说阿弥陀经》依据的教理基础体系是三转法轮的实相正印,辨体就辨出了这样一种结果。前面释名讲得很花哨,后面的辨体很重要,即我们经常说的空性和光明。他还没有单说空性,如果单说空性,就是二转法轮的辨体。他说出了实相正印,说出了光明,“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说的就是明空双运,还强名实相正印。所以,辨体辩出了三转法轮的光明体。
蕅益大师之五重玄义,其中的释名和辨体都说完了。大家听得懂吗?有没有听昏?
网络师兄:“不懂。”
非常好,至少知道自己不懂。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懂?你是拿什么听的?你是用什么东西听不懂的?
网络师兄:“昏了,有点晕!”
哈哈哈,今天讲的内容就算了,明天讲《胜道宝鬘论》,会涉及到四种双运的简单解释,那才叫烧脑。一讲到“双运”,大家不要误认为是男女双运,我要讲的是“现空双运”“明空双运”“乐空双运”“觉空双运”。当然,我只能从名词的层面去解释,修行体会完全没有。但从闻思的角度是可以说的,那属于见解语,同时也属于修行语,你总不能说我不对。
我知道你们会听不懂,如果听懂了,还需要我讲吗?有人说:“讲了还是不懂,何必要讲呢?”
网络师兄:“请敲惊堂木!”
对了,请听下回分解!
没办法,本来我想把蕅益大师的五重玄义讲完,结果只讲了两重,还剩三重。那怎么办呢?只能慢慢讲。
网络师兄:“凭什么东西听不懂的?凭什么东西知道我听不懂?”
对了,你用什么东西听懂?用什么东西听不懂?一定是心嘛!“心”谁都会说,关键什么是心?是屁股?是心脏?是脑花?请告诉我,什么是心?
你用离一多因把脑花、心脏、肠肝肚肺全部都拿光了,这些拿光了以后,什么在听啊?好好想一想。
网络师兄:“明知。”
“明知”只是一个词汇,拼音:míng zhī,英文:awareness。
网络师兄:“明上座本来面目。”
这些都是词而已,没有用。你一定要去修。
网络师兄:“净土不简单啊!”
净土当然不简单,要是明白了净土,那不是开玩笑的,最后我们都要去净土。
网络师兄:“awareness是什么意思?”
昨天元旦节发生了一个笑话,我跟大家分享一下。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整个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拆解我们为自己创造的那个称为“我执”的保护系统。佛法中的每一个字句、每一种方法,其背后的目的都是为了抵触、阻断并撕裂我执,直到完全自其中解脱的最终目的达成为止。传统上,在我执的网上造成裂缝与凹陷,是预告了真正佛法修行者的诞生。
其中说到“在我执的网上造成裂缝与凹陷”,然后有师兄问道:“师兄,请解释一下裂缝与凹陷是什么意思?”当场气得我一股气从尾脊骨直冲上脑,回怼她:“裂缝就是裂开了一条缝,凹陷就是陷下去一个洞。”后来我一看,发现这个解释好黄色啊,随后补上一句:“奶奶个叉叉。”再问:“奶奶个叉叉怎么解释?”她一直没有给我解释出来,后来我解释道:“你吃屎的时候,你奶奶帮你拿叉叉。”(师兄开玩笑)
这个故事作为大家的元旦贺礼,祝大家元旦节愉快!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我们相聚一起来打禅七。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佛说阿弥陀经》第03课
- 《佛说阿弥陀经》第0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