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拆弹专家 于 2020-10-21 11:06 编辑
乐空无二师兄说了因明的遣余的其中一个道理,还有另外需要补充的地方,末学现在补充。
因明是关于我们的“认知”方面的一部学问,所以称之为量学。量分为能量(能认知或能衡量),所量(所认知或所衡量),以及他们二者得出得结果—量果!有关这三个方面的所有内容就是我们说的量的含义。有时候,我们在运用中会直接用“量”直接表示一种正确结果,所以通常说的量就是"标准"的意思,好比如我们说佛陀是量士夫,实际就是指佛陀的“认识”是完美无误的!所以通常说“这是不是量?”特指正量,而与之相反的量就称为非量。
啰嗦太多,下面切入楼主的问题。
我们的认知,归纳而言就两种,现量和比量。这些比较重要,不理解的话闻思通常容易发生混乱…现量指的是作为能认知的眼耳等五个无分别识以直接显现的方式缘取外境,得到的认知结果就是外境的真正自相!而比量则是第六意识以遣余的间接方式缘取外境,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外境的总相!例如眼前显现出的杯子和脑海中想象的杯子。
而关键的地方是以下,总相和自相,在实际中是绝对分开的。但是我们在平常语言交流运用的时候呢,总相和自相是不分开的,我们心里想到的苹果不是外境自相,但我们把心里想象中浮现的画面耽著为真正的外境苹果,由此也从口中也说了出来,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说的就是外境真实的苹果。虽然从实际的观察来说,是不对的,但是我们就是在这种错误的基础上一直进行交流,并且依靠遣余最终可以获得外境的真实自相!以上是遣余方面的简单介绍,也是因明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因此,当我们说万法是离戏的时候,不是一个纯粹的思维概念,而是概念与所指的外境义完全混合,不分离。这不需要什么道理来成立,就是以我们的习惯为依据,也称之为约定俗成。大家天生都是这么说话,这么来运用语言的,不需要观察就成立了,简单说就是“再也正常不过”。所以,当我们运用语言把想说的和真正的对镜进行混合后,你再把头脑的概念单独剥离出来,立即就会形成无限循环,甚至是悖论!例如,你说“我从不说实话”,别人就问“那你这句话是不是实话?”等等哲学悖论,典型的还有庄子说的一尺之捶,万世不竭,这就涉及遣余和自相。那根棍子分不分得完呢?即可以分的完,也可以分不完,具体要看立场。站在遣余和外境的分开实际角度,以纯思维就分不完。而站在遣余与外境不分开的交流运用角度,分得完。而我们不能以平常交流习惯的角度用于实际观察的角度,而反过来也不能以实际观察的角度来说约定俗成的交流的层面的事情。那样的结果就会导致悖论的发生,简单就是这样…